凯文怎么了

剧情片英国2011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埃兹拉·米勒,阿什莉·格拉西莫维奇,希芳·法隆,Joseph Melendez,Leslie Lyles,Lauren Fox,Suzette Gunn

导演:琳恩·拉姆塞

 剧照

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7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8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9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6 12:39

详细剧情

  伊娃(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可是,她的牺牲换来的却只有失望。从小凯文(Jasper Newell 饰)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伊娃难免有些自暴自弃。很快,一个小女儿的诞生打破了僵局,遗憾的是,小姑娘天生失语,这悲惨经历更是让伊娃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她的身上。  成年后的凯文(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饰)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倒是和父亲颇为亲近,他爱好射箭,父亲便送了一副弓箭给他,没想到,正是这副弓箭带给了这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一次破灭性的打击。凯文到底怎么了?谁也无法回答,就连凯文自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也只能沉默以对。

 长篇影评

 1 )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三尺之寒

(芷宁写于2012年1月10日)
    许是导演琳恩·拉姆塞原是一名摄影师的缘故,她运用纯熟准确的镜头语汇,讲述了这部发人深省的探讨禁忌话题的影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又译作《凯文怎么了》)。其中那个虚拟的梦魇般恶性事件的始末,被呈现得错综复杂、迷离纠葛又触目惊心,虽然观众能猜到发生了什么,但在看到具体的画面时,依旧感到了那种挥之不去的忧戚和恐惧。
    在片中,拉姆塞运用了倒叙插叙、对比反差等多种叙事手法,表述了人物心理的晦涩难言,营造出了一种黯淡压抑的灰暗调子,虽然影片的很多场景采用了大量的红色,如铺天盖地的番茄酱,却反衬出了一种令人惶恐失措的氛围,其效果犹如强烈的警戒色。同时,该片的剪辑很有特色,看似凌乱的穿插和回忆,仿佛将整体给拆分打散了,却又能将零碎分散的片段有机连接。而这个分散又重组的过程,仿佛片中女主人公伊娃回思辨识的心路历程,在此沉重痛苦的过程中,这个不算称职的母亲最终意识到在儿子凯文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什么。
    凯文生来特别,在某些方面,他就像是另一个伊娃,敏感而犀利,他很小时就讲出了“习惯的,不一定喜欢”这样一针见血的话。只是凯文没有伊娃幸运,在他还是个胚胎时就不受欢迎,只因那时的母亲还没准备好过家庭生活,当小凯文试图用各种出格的方式唤起他所需的母爱时,只能引发了母亲的茫然和漠视。而面对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这让缺乏为人母技能和耐性的伊娃束手无策,在她的情绪失控令小凯文手臂骨折后,她甚至没勇气向丈夫坦言,那一刻的小凯文仿佛看穿了母亲,他的主动担当和母亲的缺乏担当,终使母子间的纽带成拧巴状态……
    影片虽改编自同名小说,但绝非照搬,而是在掌握要领后的重新解构,这样的重构令影片有了集中讨论的主旨,即母爱和家庭教育。就像缺乏关爱的小孩都会有报复性的行为一样,在日积月累的心理失衡中,在不断受到新刺激之后,凯文放大了对母亲的怨恨,他的人格已然扭曲了,于是,他将行为的标准定在让伊娃痛苦的基础上,家里草坪和校园篮球室里的暴行,成了他拟最终折磨伊娃的方式,他投案那一刻的笑容和眼神,令人毛骨悚然。
    在表演方面,饰演伊娃的蒂尔达·斯文顿奉献了一次杰出的表演,她将角色不同时段的性情和心态拿捏得当,也将其间的沉痛纠结诠释得丝丝入扣,同时,在回忆和现实交错的叙事中,斯文顿的出色表演是衔接各种时空的关键所在。大小凯文的戏都不错,其中饰演6-8岁小凯文的贾斯珀·纽厄尔令人眼前一亮,小小年纪的他能将小凯文种种“别扭”举动后所要表达的心理需求表现得颇具说服力,实属难得。饰演少年凯文的埃兹拉·米勒的最后一幕戏颇有难度,他胜任了——在少年监狱被囚了两年后,凯文第一次向不断来探视的母亲开口说话,他最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确定,他终于意识到了母亲的关爱,米勒说话时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另外,让人难以忽视的是该片的配乐,令人惊艳的是对中国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运用,每次琵琶的献声,都像是在拨动心弦,在爆破片中人的情绪,紧绷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断将其升级。而英文老歌的运用,如Buddy Holly的《 Everyday》、 Wham的《Last Christmas》、The Beach Boys的《In My Room》等,都出现在合适的段落,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心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088458_d.html

 2 ) We need to learn about Kevin, our parents and ourselves

之前也有过因为自己母亲在她生活极度不如意之下冲我说“你骨子里的基因很糟糕”“你父亲一家的糟粕都集中在你身上了”“你们家人嫁给任何一个家庭都只会拖累别人”,所以长年懒得梳头护肤保持身材从不注意形象巨肥140斤邋邋遢遢从本质上拒绝身为女孩的身份,甚至发毒誓这辈子决不结婚就是为了报复母亲。我能理解一部分凯文的做法。

其实片中有一个很小很小的部分。母亲说要带凯文去餐厅吃饭,凯文在去餐厅之前狂啃烤鸡。母亲不悦,说:“我们一会儿要去餐厅吃饭的啊!” 儿子说:“我正在长身体肚子容易饿。”

我突然觉得,母亲有一部分的问题在于:她太小心翼翼了。如果我是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啃鸡肉那副馋样,我觉得我大概会笑出来。然后从冰箱里拿出更多的鸡肉(冰冻的)笑着说:“这个也一起啃不啃不?”

母亲其实不知道儿子是深爱着自己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能正常地表达出来。可能和他骨子里有anti-social personality的问题有关。但是母亲刻意地小心翼翼地对待儿子,反而不会拉近和儿子之间的距离,会让儿子觉得更为疏远。

不过也不能为难这位母亲。这个儿子本身的问题让沟通问题更为复杂了。而且父亲在整个过程中,回避问题核心,毫无原则地宠溺,甚至没有一点承担起母亲对儿子教育的压力。不得不说,这个父亲做得很失败,让我想起,当我母亲愤怒之下对我说那些话的时候,我父亲也在场,不过他什么都没有对我说,只是保持着漠然的沉默的姿态。他只是单纯地希望,我母亲赶紧说完,赶紧说完,说完了没啊?

父亲对儿子说:“We don't want you to blame yourself。” 事实上我觉得,父亲应该说:“What happened there exactly?” 至于blame与否,应该让事实来说话。需要blame的时候,一定不能因为宠爱而回避责备。因为恰当的责备,让儿子承担责任,也是教育和成长的一部分。

当儿子毫不在意地说自己妹妹失去了眼球,必须自己"suck it up“的时候,父亲居然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K!我想我一定会一个巴掌扇过去。妹妹能不能suck it up是她自己的事情,但是你身为哥哥居然说出这样冷漠寒心的话,那么就应该被扇。片中的母亲愤而离开。父亲也只是默然地用餐巾擦了一下嘴唇……

我觉得不能全部都怪母亲是文艺女青年如何如何。他老爹实在是不能算是个有责任感和有智慧的爹。

最后感慨一下,里面的小萝丽真的好治愈~~

 3 ) 但愿你曾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和反社会倾向,那么应该归咎于他自己,还是说他的监护人、亲友、老师等和他相处过,给过他教育,对他的人生观造成过影响的人要承担主要责任?



然后我似乎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思考的悖论 ——

如果归咎给孩子自己,谁能保证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外界都给了他纯正面的、纯积极向的教导,使得他的人格、心智,从来不会因为任何细枝末节的不良因素而在人生的总轨迹上走偏走远

同样地,如果说他的家属朋友和老师要为这一切负责,那么如果实际情况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拥有无限多耐心和宽容地去接纳、理解、引导这个孩子,孩子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类似禁闭岛中的Defense Mechanism)拒绝接受所有能被耳濡目染的正面信息,最终导致自己的内心长出阴暗的倒刺,走上犯罪的道路并做出骇人听闻的杀害行为的话,这又怎么能算是抚养者和施教者的过错?

 

而这一部《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就是讲述了这么一位从小就显现出性格缺陷和心志不健全的症状的男孩是怎样一步步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并最终酿成惨案的阴暗向悲剧故事。

 

影片伊始带有强烈密集感和视觉压迫的“番茄大战”就以它血一般惨烈的红色占据并震撼着我的双眼,加上那近似哑剧的零背景音乐,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想象中狂欢般的番茄大战(其实一直没懂这么浪费和不环保这样的活动怎么有存在的意义?),那满屏幕的红色番茄汁简直就是令人作呕的鲜血,如海潮般汹涌而来将人淹没其中,好像有种死亡的震慑无可抗拒令人窒息的味道在里面。与其说是众人欢乐地互砸番茄,这更像是一场疯狂的杀戮。


紧接着,一连串破碎的故事线的杂糅、女主角脸上如同精神分裂般写满的多疑、恐惧、臆想、焦虑、绝望……、又一轮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艳色调的集体出现……短短几分钟已经为整部影片垫下了复杂、阴暗、不安和荒唐的基调,虽然我在这时候也确实不知道那些剪得如风中碎片般的闪回镜头是作何意,但我确信这不会是一部讲述如何救赎一名缺陷型人格小男孩的温馨家庭故事,我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会很难以接受,甚至虐心得惨无人道。

 

也许一切悲剧的来源就是这个叫做Kevin的孩子的意外降生。影片中的女主角Eva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就先前闪现过的镜头来看她在意外怀上并且产下Kevin之前应该是一个事业爱情家庭三不误的幸福女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与塑造,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实现到世界各地自由行的旅游愿望。事实上,她已经离着手实践这个梦想非常近,但是Kevin的突然出生打乱甚至打碎了这一切的美好心愿。

这里就牵涉到本文开头部分的思考悖论,我无法判断究竟是Kevin自出生起就有类似自闭的人格缺陷症还是母亲Eva虽然极力掩饰但是仍从细微之处表现出的对这个意外孩子的嫌恶和敌意导致了Kevin自始至终选择负隅顽抗,用孩子仅有的捣蛋、胡闹、沉默和无所顾忌来对母亲的种种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强力反击 ——

这也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残忍也最让观众唏嘘不已的地方:母子两人都心知肚明地怀着对彼此满满的敌意和碍于亲子关系在人前伪装出来的谦和、妥协和尊重,然后出于对彼此早已根治于心的一己偏见,将几乎所有的亲子互动行为都解读为交互的敌意,两人都感觉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身体或是精神上的侵犯,于是便强行怀揣着内心最后一丝尚未崩溃的爱与忍耐作为批判和攻击的借口装作喜怒不形于色但实则面目狰狞怒不可遏地朝着彼此疯狂般地恶意中伤……

拿以下这个情景为例:

在Kevin小时候母亲教他说话和传球,而Kevin不作出任何反应 —— 表面上是一位用心的母亲耐心地教孩子牙牙学语,但男孩或许是因为还未达到掌握语言的年龄不理解母亲的行为;但将上述的真正的亲子关系写照带入进来呢?母亲Eva出于虚荣和对孩子的不耐烦急于向Kevin灌输语言知识,并以传球作为强制性的亲子互动游戏。另一方面,从Kevin孩子的视角,他发自内心地厌恶和瞧不起母亲这样有目的有动机的教学做法,因此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你越是让我学说话我就越一语不发让你无计可施,让你知道就算你是母亲,也强迫不了我做我的选择
 

我个人觉得就以上的这一个场景而言,这个叫Kevin的男孩已经体现出了不应该出现在孩子这个年纪的城府和心机,简言之,他故意不肯跟着母亲学话的做法已经指明了Kevin的心志确实是有重大缺陷和疾病的,理应立刻加以重视并且理智地、不动声色地去探寻解救的对策,同时也放下作为母亲对于这样一个意外出生的“并不想要”的孩子的所有成见,静下心来思考今后如何引导这么一位有缺陷的孩子走上正途

可惜而又可悲的是,母亲Eva不但没有这么做,她的恼怒和歇斯底里好像反而愈发变本加厉。对此Kevin也毫不示弱地一一进行反击,这在旁人看来既感到心酸又充满无奈 —— 成见究竟为何种阴邪之物能够让有血缘关系作纽带的母子都反目成仇彼此举戈相向?究竟要偏执到何种程度才会让母子简单意义上的矛盾上升到仇恨的地步?

当自己辛辛苦苦拼集起来的写满旅游规划的世界地图被儿子Kevin用装满颜料的水枪破坏得面目全非的那一刻,母亲Eva对眼前这个怪孩子的容忍彻底到了极限(诡异的是这个极限在后来还能不断地有上升空间)

提问数字时Kevin充满挑衅的恶搞、刚换过尿布之后报复性质的拉第二泡屎…… 这些本来尚能咬牙忍受的行为在这时直接引爆了母亲的怒火,那歇斯底里的奋力一摔直接导致Kevin手臂骨折

 

“You know how people train cats?

They stick their noses on their own shit.

They don't like it. So they use the box.”

 

在看到母亲向别人询问养儿经并且最后得到这样的回答时,我已经知道这一段母子关系再也没有挽救的可能,只会是一步步走向惨烈的悲剧。

 

康复后的Kevin,心机和城府都较先前变本加厉,他那在父亲面前的百般温顺乖巧的外在伪装和在与母亲独出时表现出的极度仇恨… 鲜明的对比背后让人感到近乎恐怖的寒意

如果说最开始Kevin还只是人格存在缺陷的话,到这里他真的已经能用人格分裂来形容 —— 面对自己不针对的家人,他天真友善得像个小天使,脸上洋溢的微笑总让人产生想要宠爱他的错觉;面对母亲,他用尽心思用尽各类让人崩溃的手段像对待仇人和叛敌一样地折磨和施虐

我也真的不懂不理解为什么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地步母亲Eva还要欺骗自己欺骗孩子一厢情愿地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容忍和妥让就能使亲子关系重建

我的建议是:面对一个缺陷型人格的孩子,永远不要天真地做这种无谓的尝试。
 

之后母与子之间的大量矛盾都充满了解读与反解读,窥私与反窥私的斗争和对抗,诸如母子二人在餐厅吃饭,母亲问及Kevin学校生活时,Kevin直接将这句话视为动机叵测的试探,于是他一骨碌地把所有他认为母亲会接着问的问句如背课文般悉数背诵出来,将母亲试图进行沟通的念头无情地撕成粉碎,只留下母亲Eva错愕和震惊的脸庞

又如母亲偷看Kevin桌上的CD后电脑屏幕在自动播放了大量不堪入目的图片后系统瘫痪,正又是Kevin早早做好的一个局,只为了让母亲自己看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卑鄙的有窥私癖倾向的失败人母。这样的举动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母亲自尊和身心的究极拷问与摧残。我仍然不愿意相信一个孩子可以可怕到这样一般田地。
 

最后惨烈的悲剧由那一盒圣诞礼物正式开启:7号系列长弓。

之后的剧情毫无例外地按照预期的走向,Kevin用这把父亲送的弓射杀了妹妹和父亲本人,更无法理喻的是Kevin手段之残忍令人咋舌,父亲和妹妹都是身中了多箭,并且都不是命中致命部位而是活活流血到死……

可怕的是,Kevin将自己锁在空旷体育馆内练射箭准备杀家人时,他竟然一个人听到身后的剧烈掌声。这一幕,光是回想起来就觉得头皮发麻浑身冰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母亲Eva在结尾时探望Kevin的谈话:

“你看起来不快乐”

-“我有快乐过么?”

 

“能告诉我你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么?”

-“我以为我曾经知道,但我现在又不确定了。”

 
Time's Up。


在我看来,母亲的一味忍让妥协也是推动悲剧产生的主因之一:Kevin对于母亲一再的包容似乎充满怀疑和好奇,他怀疑母亲是故作真诚地宽容他的调皮捣蛋实则内心充满怨恨,他同时好奇母亲的容忍底线到底能被推搡到何处。Kevin就这样不停地加深着作恶的程度,直到亲手杀死了父亲和妹妹,他觉得母亲终于可以不用伪装地彻底仇恨他报复他折磨他了,然而母亲没有。这个时候Kevin彻底陷入了迷茫,这一幕和泪眼朦胧的母亲合在一起,恐怕找不出更加残忍的家庭悲剧。



本文的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篇以前看到过的关于自恋倾向人的解读与治疗,与这部影片的立意非常相似,以下节选精彩片段呈现给大家:

 

自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还是他们生来如此?



当小孩的父母极为自恋时,他们可能无法意识到子女的情绪需求,这些需求可能被父母所忽略、嘲笑、羞辱、甚至是攻击。最终,孩子会极度渴望爱和注意力。这种缺乏爱的情况可能导致孩子的如下两种行为:

1) 为了得到孩子所该得的赞美和注意力,而成为一名演员。没有安全感的父母,蔑视将需求和痛苦表现出来,为了表象而活着。孩子的情绪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们试图在被忽略之后存活,他们无法在家长那里得到安全感,所以开始隐藏自己来求得生存。他们通过虚拟的模仿来进行试验,很快发现他们能够通过演戏的方式来操纵父母和其他人。因此,他们开始戴上各种各样的伪装和面具,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特别是从那些需求爱和寻找爱的人身上获取。他们变得极为自私、无情和会操纵别人。

2) 极度自恋的人也可能是由极度娇生惯养的父母所带大的。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没有过由于自私或对别人造成伤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成长为社交怪物。我们称呼他们为“小孩”,但他们实际上是超级小孩,完全不知道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界限,认为自己是上帝,其自我意识无边无界。

 

展现极端自恋的日常特征包括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张个人成就、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和敏感、夸张的公共展示,如在社交网络上经常展示个人身体、肌肉、性感、以及谈论“自我”。

另一种自恋的形式是受害者人格。自恋这枚硬币的一面是夸张(“我比你强”),另一面就是受害者人格(“我比你强,是因为我承受的比你多”)。具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恋者坚持认为你并不了解他们人生中所经历的苦难,他们以你不照顾他们、或不支持他们的事业而羞辱你。

 

自恋的行为如何损害关系(亲密和柏拉图式关系)?

极端自恋的人通过好意、对另一个人的牺牲和风险在关系中造成难以言说的伤害,就像蜘蛛从牺牲者身上中吸取生命的果汁。当牺牲者再不能提供果汁时,蜘蛛将无视这个尸体。另一个比喻是认为极端自恋者就如同关系里的吸血鬼一样,他们将你的血彻底吸走,毁灭掉你。他们会让你认为他们真的是关心你,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利用你和从你身上不断地索取。他们对你并无情感健康的回报。他们太害怕你发现他们内心的软弱和伤痕,因此你稍微靠近,他们就会抓狂和惊恐,而且经常以消失或撤退收场。

他们不会回复你的电话。这一过程中,他们依然会让你感到自己是坏人,会产生负罪感,而且会歪曲你试图进入他们灵魂的兴趣。自恋者从不犯错。。。因为他是上帝。而对他来说,你永远都是错的。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常常看到很多对爱有缺陷的女性落入自恋者的陷阱中。她们与这些男人的关系反覆而极端。这完全是精神折磨,男人用算计好的温柔、专家式的负罪感植入和初级的虐待使一个好女人渐渐被磨损。最后,他们毁掉她,留一个情感的灾难在身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傻瓜,而不认为自己做了任何错事。

 

自恋能否被“治愈”?

可能,这取决于医生的技巧。大多数行为临床医生都不晓得如何治疗自恋者。极端自恋者想要被治愈,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病态,和想要健康的愿望。可是对大多数极端自恋者来说,这个要求太过分了。极端自恋者如果产生变化的愿望,那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巨大的人生变革,破坏他们的自大、极端自私、权利和自以为是。

无论极端自恋者愿不愿意得到帮助,临床医生必须要有很好的技巧,才能发现他内心的伤害,进行疗愈,帮他们树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和互动关系模式。能够被治愈的极度自恋者只有一种——坏掉的那种。

 4 ) 夏娃与该隐

《凯文怎么了》这部电影表面上的主题很明显:人性中的极恶是天性使然,还是养育所致?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和文明阶段,对这个问题的任何真正严肃的讨论都不可能明确给出二选一的选择。这部电影当然也不可能给观众一个答案。所以看完电影,有人认为母亲缺乏关爱导致了儿子的恶行,也有人认为母亲是儿子最大的受害者,更有人认为两种情况都成立。

我想本片的导演其实对此也有自己的判断。在电影开始不久后的几个镜头中,母子俩在洗脸和靠近正在玩闹的丈夫/父亲和女儿/妹妹时,视角和面部特写被有意剪接在了一起,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精神分裂的片子,以为母亲和儿子是同一个人,直到母亲去探视儿子才明白女主角确实有个儿子。我想这组镜头说明导演应该是想暗示母子两人在某种意义上极其相似。从电影选角上,也能看出母亲和青春期的儿子长得很像,而仿佛是要突出这一点似的,父亲简直与儿子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另外,除了最后一场以外,所有探视场景的镜头中,母子总是隔着一张桌子相对无言,但姿态却像在照镜子一样彼此对照。还有两个细节,儿子咬掉指甲后把它们在桌上排成一行,母亲吃到煎蛋里的碎蛋壳后把蛋壳也在桌上排成一行,显然也是在强调这对母子的相似之处。不过,看到最后我也不敢对导演强调这对母子相似性的原因妄加揣测,因为母亲和儿子显然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她没有表现出对他人的任何恶意,甚至对她最有理由去恨的人也不例外。我只能猜测,导演可能是想表示母亲同时承担着儿子的恶行的原因和后果,这种母子间的联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而在我看来,它的另一个主题也很有意思:人类的爱为何如此荒谬?对这个问题,电影是这样呈现的:作为母亲的女主角在并不期待要孩子时怀孕了,而这孩子生下来之后她也没有对他产生母爱,儿子似乎总在和她作对,她也无法亲近儿子,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从儿子出生后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这期间,儿子的早慧和对母亲的恶意都显露得淋漓尽致——但只在母亲面前。不过,电影中母子之间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却是在儿子六岁到八岁期间,似乎象征着母子紧张关系的音乐《十面埋伏》只在那一阶段出现过,母亲唯一一次打儿子也是在这个时期——长大后的儿子将挨打称之为“你对我做过的最诚实的事情”。在这之后,母子之间却再也没有出现过直接的冲突,哪怕儿子做的事越来越过分,相比之下婴幼儿时期的哭闹抗拒简直不值一提(顺便说一下,连环杀人狂童年期三大表现中的尿床和虐待动物这两条本片都有呈现,不知道为什么中产夫妻始终不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

也许是因为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非常乖巧可爱,母亲从一开始就很爱她,所以她整体上更懂得如何当母亲了?又也许是儿子已经当面说破“你习惯我了但你并不爱我”,所以母亲的心理压力已经不那么大了?总之,行为变本加厉的儿子再也没有激怒过母亲。母亲会惶恐,会害怕,会警惕儿子接近小女儿;但她也会原谅儿子的病毒光盘害得自己电脑坏掉——因为光盘是她从儿子房间偷出来的,为了知道里面的内容才用自己的电脑读取,算是偷窥儿子隐私的“罪有应得”。对于儿子之后的各种行为,她甚至不敢当面问儿子一句“是不是你干的?”更别提对他发怒了。

而在儿子的极恶表演散场之后,母亲不仅坚持探视儿子,还在自己独居的房子里的某个房间刷上了深蓝色的墙漆。我当时就想,这不是她儿子房间的颜色吗。果然到临近片尾时有个交代,母亲把儿子的旧衣服全都洗好熨平收进那个房间的柜子里,那个房间布置得跟儿子原来的房间一模一样。她已经准备好了儿子的房间,只等若干年后他回到这个家。最后的探视中,母亲给儿子的拥抱也无声地说出了一句:我爱你。原著中更是通过母亲的自白点明了她相信自己爱着儿子。

人类的爱真能如此荒谬吗?作为母亲,不爱婴幼儿时期的儿子,反而爱上了青春期的坏事做尽的儿子?这不是那种虐着虐着就爱上了的关系,而是“无论活着还是死去,我都置身地狱,你的罪行令我们永不分离”的关系。在拥有怨恨儿子的一切正当理由之后,这位母亲却做到了自己从前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的事:爱自己的儿子。如果只用她现在除了儿子已经一无所有,不得不爱他这种理由去解释,也太肤浅了。她完全可以恨他,恨也能给她提供活下去的能量,恨更是他们从前关系的自然延伸。可是爱就是这么荒谬,在已经没有必要去假装爱儿子的时候,这位母亲却又对他产生了真实的母爱。

我猜测这对母子的名字Eva和Kevin是在映射Eve和Cain,圣经中的那对母子。圣经中提到过夏娃对该隐的罪是什么态度吗?似乎没有。可以知道的是夏娃在该隐遭放逐之后应该是再也没见过他的。伊娃却在等凯文回家。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母爱,但是也许,有这种爱的世界是一个更值得生活的地方吧。

 5 ) 相由影生——杀死知更鸟是谁的罪过?

    有些事情没有做好准备最好永远不要去做,比方说瑜伽前不做准备运动,没有想清楚就生孩子,等等。这些事有个共同点,做的时候不慎考虑,做完以后后患无穷。我因为瑜伽课扭伤脖子后一个月没再上课,再次返回课堂,却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死讯,班上一个年轻妈妈自杀了,产后忧郁。有人说:“当生活失望,让孩子出场”,可我以为对有些人来讲恰好相反,如果不能想清楚为什么要孩子、不能做好因为孩子没有自己时间的准备、不能解决生育代价和个人追求的严重冲突,那么真的应该慎重决定是否要迎接孩子来你的世界。如这位年轻妈妈,产后忧郁多半还是无法承受孩子带来的生命之重,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对生活的无所适从,这样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相比另一种选择——因自己的无望对孩子充满怨言和漠视,将孩子培养成一颗毒草,这位母亲倒是显现出一种牺牲小我的伟大,这是我在看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后明白的一个真实却残酷的道理。
   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讲述的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Eva(Tilda Swinton 饰),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面对这个准备之外的孩子 Kevin(Ezra Miller 饰),Eva并不显得期待,她没有其他准妈妈们怀孕的兴奋劲,孩子出生后,面对怀中的Kevin也多半是面无表情的呆坐,甚至在哄大哭的孩子时,她竟然把婴儿车推到工地边,让电钻声盖过哭声来寻求解脱。在整个抚养Kevin的过程中,几乎看不到Eva作为人母的喜悦,母子间常呈现出无话可说的状态。而 Kevin好像就是Eva所有怨恨和冷漠浇灌下成长的毒草,他叛逆、撒谎、恶作剧、两面派、早熟、冷漠、邪恶。没有人理解Kevin为什么要射杀学校的女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和妹妹,面对这样的儿子,Eva每次探监都会问他“why?”可是与其问Kevin究竟怎么了,不如深究下Eva究竟对Kevin做了什么。Kevin的脸,映照着Eva的脸;Kevin的恶,彰显着Eva的恶;Kevin的罪,实在的,该由Eva来承担。冷暴力式的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最恐怖的毁灭。Kevin的罪,是Eva一步一步造成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的任何行为都将在他们身上刻上烙印。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不得不聊聊最近看的一本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芬奇先生是一名律师,坚持替黑人辩护而导致家庭遭到残暴的攻击,有一次他给孩子买了鸟枪,然后说,鹣鸟你们可以尽情打,但是记住不能杀死任何一只知更鸟,因为它们不破会庄稼,不做任何一件坏事,只是用它们的心唱歌给我们听。芬奇先生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以自己的绅士品格与博大爱心身体力行,向孩子们展现了伟大人格和善良本质的真谛。记得影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中,Kevin的父亲也送了一把弓箭给自己的儿子,讽刺的是Kevin最终却是用这把弓箭犯下了校园暴行并杀死父亲和妹妹的。芬奇先生的一双儿女虽然拥有鸟枪,却知道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过,而Kevin是用弓箭教训了养而不教、生而不爱的父母。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在办理手续准备飞美国读书,我很不能理解她如何能丢下年幼的孩子和整个家庭,毅然决然地出走他国,于是试图劝她三思,可她告诉我说,生下孩子已经是她人生犯下的一个大错,她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错再错。面对这样的答案我一时失语,看着在她一旁不远处静坐看书的小男孩,我喃喃自语:“杀死知更鸟究竟是谁的罪过?”那孩子抬头瞥了我一下,双眼的冷漠比腊月刺骨的寒风还要凛冽。

 6 ) 沉闷的母子矛盾

从小凯文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成年后的凯文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倒是和父亲颇为亲近,他爱好射箭,父亲便送了一副弓箭给他,没想到,正是这副弓箭带给了这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一次破灭性的打击。凯文到底怎么了?

非常激励冲突性很强的母子矛盾,又一部看完比较郁闷的片,Ezra Miller真是致力于演这种神经质少年嘛,不过他就是有这种邪魅的美感,他真的是演技挂啊,现在有点期待起《The Flash》了,但是18年还好远…啊他真的好美,气质出众 。

 短评

这片子的演员、剧情、叙事、摄影都太妖了。拍得避重就轻、似是而非,也没有给你解答,这就是编剧在偷懒!中产阶级家教+反社会恋母各打50大板。(从哪儿找了这么个大腮帮小朋友演Ezra小时候的啊,笑死我了。

7分钟前
  • Rebel Scum
  • 推荐

孩子是最敏感的,大人的伪装一眼就会被识破。小男孩很爱他的母亲。他从小到大的一切叛逆都是希望她能多爱他一些。如果女主角之前能充分准备好身为人母的觉悟,如果小男孩能不那么洞悉他母亲的心理,能少点渴望她的爱,也许悲剧也就不会发生。总结,爱就是互相折磨。

12分钟前
  • madeline719
  • 力荐

结尾妈妈问儿子why?其实在过程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两条相对平行的故事线,一条是悲剧的成因,另一条则是悲剧的影响。基本就是蒂尔达·斯文顿的个人秀,故事并不复杂,只是处理得太粗暴,各种倒胃口的特写和随意的音乐,传达给观众非常不安的情绪,未必差,只是会觉得很不舒服。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Tilda Swinton也没做错什么,所以凯文到底怎么了,有人天生是恶魔吗?三个阶段儿子的演员都有点过头。

20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可用于宣传计划生育

25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真搡心。本以为是从相反角度展开叙述的《大象》补遗篇,谁知却是个《约书亚》的升级版。这片子还没有像某些群众认为的那样神奇到必须动用上帝魔鬼啊、天意报应因果轮回啊来解释。只想说:孩子这东西,若不是真心爱他,不要生;没有做好准备,不要生。另外几段十面埋伏的琵琶声让人很出戏。

2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影片讲述了错位的爱的表达。爱的方式很重要,也许你觉得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应,但如果方式是错误的,对方也许根本没能感受到这份爱,爱便是徒劳,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蒂尔达贡献了层次丰富的表演,影片的剪辑凌厉,影响寓意到位。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声效的处理非常有味道,补充和放大了画外空间。

30分钟前
  • Yimeng BAI
  • 力荐

很多人都在说此片表达了错误的爱的方式会导致孩子变态。可能小说是那么写的,但电影一点都没看出来。整部电影里这孩子就一天生的彻头彻尾的反社会者、一小畜生啊!!电影告诉我们:叫你不避孕,自己活该了吧。Tilda的独脚戏,奥斯卡没提名估计是影片质量不佳的关系,但是铁娘子更烂好伐!

35分钟前
  • Miss桃樂絲
  • 还行

《大象》九年后戛纳又见问题少年。残留的番茄,霓虹中缠绵,溢出的果酱,箭头的血痕,处处是惊心的红。不安的手指特写,妹妹失去眼球,凯文大嚼荔枝,镜头虚焦与非线性叙事,诡异的配乐,迷离而压抑。当然还有蒂尔达斯文顿一对怅然的瞳,天生的心理惊悚胚子。

3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三星半。回来路上想起那个“专家教你如何报仇”的相册:当你有个儿子,你不好好教他。你就害了你全家。Tilda Swinton一贯好极,Ezra Miller还不错,Miller最后一场戏尤其好。Jonny Greenwood的配乐还不错,但也没惊艳么。

42分钟前
  • 苗儿
  • 推荐

三线叙述18年。。生子是女人人生中最大悬疑!少年极美,妇人极苦。

45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这到底前世作了多少孽才生出这么个极品儿子……

46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很多细节能体现kevin变态的来源,不光是由于他出生时母亲未做好准备而导致的消极主因,儿子还遗传了他妈强硬而刻薄的性格;再加上多年来两人之间扭曲的爱,一系列事件导致了最后的爆发。

48分钟前
  • 野人生活
  • 力荐

孩子不傻,你给他多少,都会还回来的。

49分钟前
  • 龙三
  • 力荐

我们知道了凯文怎么了,可不知道凯文为什么这个样子.

52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要是几年前我一定认为孩子有问题全都赖父母,但现在我倾向认为有些反社会人格就是天生的,是两性繁殖产生的无数变异中的一种。要是只因为父母没有打心眼里爱孩子(没施暴没虐待),孩子就变杀人魔的话,中国大地上还不得遍布杀人魔啊。另,本片的视听语言果然有其独特的风格。

55分钟前
  • 溯夜
  • 推荐

Tilda Swinton的表演总是那么震撼人心,每当她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你总是想说那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影片镜头异常细腻,始终弥漫着迷幻的氛围,跨越几十年再现了一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悲剧。平行剪辑的现实部分悬疑味道浓重,直到最后和回忆重合的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女性,失败的母亲活了!★★★★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是所有的母亲都适合成为母亲。穿插剪辑增加了叙事的层次与背后观点的隐藏度,极富回味。

5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出色的心理惊悚片,破碎的时间线犹如一个巨大的红色漩涡,将观众卷入最后的血色悲剧中。诡异的插曲和配乐与影片基调形成强烈反差却更显绝望压抑,摄影和音效剪辑也是亮点,很喜欢最后草坪上那场戏。斯温顿非常出色,将这个极其普通的母亲角色诠释得精彩纷呈。小男孩也很惊艳啊。

5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不到惊悚,悬疑很足。电影四处弥漫着让人紧张的、象征意义浓重的血红色:番茄、红漆、血液。Tilda Swinton虽然不再年轻,可表演却比以前更加出彩,真是用生命在演戏。三个阶段小男主均有不俗表现,观影时不自觉想到了《孤儿》/《浮生幻世》,自制字幕:http://bit.ly/ukeJf4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