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金矿

剧情片英国1998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克里斯蒂安·贝尔,托妮·科莱特,艾迪·伊扎德,艾米莉·伍夫,迈克尔·菲斯特,珍妮·麦克蒂尔,卢克·摩根·奥利弗,奥欣·琼斯,沃什·韦斯特摩兰,唐·费洛斯,瑞恩·波普,詹姆斯·弗朗西斯,林赛·肯普,约瑟夫·比蒂,萨拉·卡伍德,彼得·金,Roger Alborough,威廉·基,布莱恩·莫尔克,安东尼·朗登,Xavior,Steve Hewitt,Keith-Lee Castle,Donna Matthews,史蒂芬・欧斯戴,Ralph Morse

导演:托德·海因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2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3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4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5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6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3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4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5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6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7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8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9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4 04:39

详细剧情

  摇滚史上最华丽的70年代,性感、妖艳、前卫、激进等各种大胆元素被融合成独特的摇滚流派。这场摇滚革命的代言人布莱德·斯莱德(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饰)彼时倾倒众生。然而,1984年,他在一次演出中遭遇“暗杀”,巨星自此陨落。伦敦先 驱报 记者阿瑟(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对自己的偶像展开调查。在回溯逝去岁月之中,却挖掘出布莱德与美国摇滚歌手库尔特·怀尔德(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的一段冰火之恋。布莱德受库尔特音乐的感染,创造出自己的华丽风格,迅速走红。两人相互激发灵感、彼此迷恋,最终却因为性格冲突而决裂。风头正劲的布莱德在失去库尔特之后也开始自暴自弃,导演出一场“暗杀”剧……。阿瑟在酒吧邂逅消沉的库尔特,他仿佛被布莱德灵魂附体,他们共同沉浸在对布莱德的怀念中难以自拔,同时一种奇妙的情感在他们之间诞生。  本片获得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第5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及金棕榈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心是用来碎的,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

王尔德老师不愧是一代基佬中的标杆人物,唯美主义在这部电影里贯彻的相当透彻。一切为美服务,这美是易碎且糜烂的,如同摇摇欲坠的大厦,这一秒矗立着,下一秒谁都不知道会不会突然倾塌。60年代的爱与和平滋生了70年代众多的艾滋病患者,脑子恐慌的是到底哪一天死掉,没有娶妻生子的压力,更没有房贷车贷,如果再不追求美,生活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在,因此他们的美像清晨的露珠一样脆弱而易逝。当Tumbling Down响起时,摇摇欲坠的眼泪顺着眼角跌落搞花了浓妆艳抹,他们是痛苦是一代,同时又是绚烂而幸福的。 迷醉的年轻人在摇滚乐的狂欢中癫狂至死,或许正是这自毁的倾向,显得他们美艳锋利,Brain的矫揉造作,与Kurt的野蛮堕落合为一体,如同王尔德说,“心是用来碎的”,在爱恨交织中,分道扬镳的结局令人唏嘘哀叹的同时,也造就了一种近乎受虐的快感。他们的乐队名'Venus in furs"本身就是来源于莫索克的小说《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莫索克何人?现代性虐待SM一词中的M,就是来源于他的名字,可谓是描写爱与痛苦交织的先驱了。 不得不说他们每个人真实又虚伪的,在诡谲华丽的浓妆下,毫不隐瞒自己的丑恶与私心,但正因为他们的美丽,再多的丑恶也可以被原谅。生活的压抑使小记者痴迷摇滚乐,跟风也好从众也罢,如果没有美的前提,现在众多所谓的音乐节迷又有多少会因为纯粹的音乐性而爱上摇滚乐呢? 同性恋,滥交,香烟,酗酒,毒品,摇滚,这些在国内总是被认为不好而叛逆的东西曾经是很难正面讨论的,托导把这一切浪漫化了,用华丽的假象给现代人造了个梦,即使这梦是残忍的是破碎的,也或多或少给了我们一些启发,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但我们同样有选择醉生梦死的权利。 即使这部电影不是在影射David Bowie和Iggy Pop,它仍然是一部佳作,剧情跌宕起伏,色泽艳丽,配乐更是集结各路大神,虽然剪辑碎了一些却异常切合迷醉的主题,当然可能不喜欢摇滚的人可能第一遍看不懂,但仅仅只看画面也是非常有诗意的。 同时推荐托导的处女座《poison》,非常妖艳了。

 2 ) Tumbling Down

在天涯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有没有这样一首歌 让你泪流满面
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他 Tumbling Down 不是Eason 也不是那些反反复复在深夜回放的,
只是他 Tumbling Down
老实说,听这歌,我从来没哭过.
往往越是唱着不要流泪的歌词,越是泪水滂沱,
那么这样说来,很多听了没有流泪的歌,也拥有叫人感动的品质吧.

或许,这一生对于Brian来说,原本就是一次华丽的表演,一种豪迈的自信和痛苦的踌躇 ,一种难以言语的苦涩的坚强. ,当他亲吻Jack,当他拿走那颗绿宝石....
彼时,他长发飞舞.印象中只剩下定格的镜头,在毫无意义的时间里格外清晰.
 
一次回眸,和台上高歌,Oh,I was moved by your screen dream..,,从人群中走来又不甘于人群,我多么爱他那时的摸样! 二次回眸,他寂寥地唱着Sebastian,长发被风轻轻吹起,.三次回眸,他和他在宇宙飞船上摇晃..摇晃.在聚光灯下拥吻,...规则?滚你丫的吧.
曾经以为两个人就能够接管世界,,,曾经以为音乐就能治愈和抵挡一切,曾经以为可以就这样潇洒到天荒地老,,
两个过于理想化的人在一起注定会伤害对方,,Brian是自私的,他只属于绚丽的舞台,属于Max,Kurt是自私的,他固执而狂暴,拒绝妥协和宽容.Brian不懂Kurt的自由,Kurt也不懂Brain的徘徊,两个人终究再一次因为音乐渐行渐远...
.Bitter-Sweet缓缓响起,眼角的泪滑落,原来再绚烂的烟花也不过是一场虚幻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s ,wipe away tears,long time since we're together.

Kurt走了,也将Brain生命的激情和意义抽离.
披着羽毛翅膀,Brain最终在舞台上结束了那个自己,,连同一切与理想和爱情有关的,在观众眼中披着David Bowie的身影不出意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但,Max确是死了,结尾的那个小丑,再也不是他,再也不会有他的那些愤怒,高傲和得意,再也不会带着眼底是满满的自信和狂妄叫嚣:Rock Music like a bitch.

"我们想改变世界,最后却只改变了自己."
Hide the star,hide the moon.人群给了他尖叫,却已无人与他同行.
当Jack再一次唱起2HB,当Max带着冷漠,做世界的旁观者,当华丽摇滚成为一个逐渐被遗忘的时代,音乐声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Brain,长发飞舞,他的香烟勾勒出一座阶梯..

 3 ) 摇滚是个妓女

这是一部很酷的电影,视觉和声觉上的华丽给了你一种前所未有的享受,首先撇开它的内涵,这种形式大于一切的风格倒是正契合了主人公Brian Slade那绚烂辉煌而又颓废的一生。

影片的名字叫做《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这是70年代红极一时的华丽摇滚(Glitter Rock)的代表人物David Bowie的一首同名歌曲,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Brian Slade其实就是David Bowie的一个影射。

何谓华丽摇滚?性别模糊的装扮,华丽戏剧化的台风和颓废慵懒的音乐风格,这些都是华丽摇滚的要素,就如Brian Slade在片中面对记者问其为何化妆时所说的:“因为摇滚是一个妓女,要涂脂抹粉上台表演,音乐是面具,而我云裳羽衣。”

影片的开头奥斯卡•王尔德,这位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的诞生。1854年的都柏林,飞碟飞过天空,随之王尔德出现在他们家门口,在他的身上,别着一颗十分醒目的祖母绿宝石。

飞碟的出现倒是很有意味,是暗示着影片的虚幻,主题的虚幻,或者暗示了其不平凡的一生?我觉得两者都有吧,这本来就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片子,连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里都有出现飞碟和大厦升空的超现实符号,我想飞碟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味吧。
另外,在他身上的那颗祖母绿,则是贯穿了整部片子的一个重要的道具,它起到了把影片中各个人物联系起来的作用。祖母绿伴随着王尔德诞生,在这里,它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块普通的宝石了,所指被扩大,它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王尔德的思想。本来,对于整部片子来说,王尔德这块似乎太过遥远了,与主题没什么关系,但是通过这块祖母绿的传承,或者说思想的传承,我们从中看到了华丽摇滚中那根深蒂固的唯美主义情。可以说,王尔德这个同性恋的唯美艺术家对百年后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这块石头,在100年后,被一个小孩意外捡到,双唇涂上鲜血的他,对着镜中有点妖艳的自己,露出了诡异的笑容。他就是Jack Fairy。对于这个角色,我感觉是片中处理得最虚幻的一个,甚至有点符号的感觉,就像他的名字。Fairy本来就有妖精的意思,导演似乎很有意图地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他的每次出场都被美化的如同精灵一样,他的打扮比主人公Brian更加妖艳,他对Brian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是这种风潮的始作俑者,而最后的终结也由他来宣告,他已经被神话了。

关于Brian Slade的整个故事是由许多支离破碎的记忆拼凑起来的,起因是源于一名报社的记者被授命调查关于十年前由Brian自导自演的一起谋杀案的前因后果,于是他去采访了几个与其有关的几个人。通过他们各自的零碎的陈述,Brian完整的一生被拼凑了出来。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记者本身的回忆,因为他当年也是Brian的狂热歌迷,也曾沉醉于这种奢靡浮华而又颓废的风格,甚至在Brian接受电视采访,说出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时,他发疯似的指着电视机狂叫“It’s me! It’s me!”。那时,年轻的他对Brian产生了极度的认同感,70年代是个愤怒的年代,年轻人们反对传统,颠覆传统,伴随着性解放的思潮,朋克摇滚,华丽摇滚等等风格都应运而生,他们疯狂地追捧这些或愤怒,或华丽,或颓废,总之是与传统背道而驰的风格,记者也在其中。十年后的他早已没有往日激情,然而这次采访却让他重新拾起那段对他而言如同一场梦幻的记忆。影片的视觉风格也很虚幻,仿佛我们跟随着记者做了一个梦,一个关于70年代那段疯狂历史的梦。

对Brian产生最大影响的人是Curt Wild,一个来自与美国的摇滚歌手。刚出道时,穿着裙子的Brian在台上卖力表演,遭到的却是台下的嘘声一片,遭到不理解之后Brian十分苦恼。而在这时候,Curt出现了,一如他名字中的“Wild”一样,他浑身上下散发着狂野的气息,当众裸露,面对观众的嘘声回报以更疯狂的挑衅。这种野性和疯狂正是Brian所最缺乏的,出于一种对于缺失的追求的本能,Brian深深地迷上了Curt。以至于在其成名后,被问到去美国最想见的人时,不假思索地就说到是Curt Wild。这是后话了。

他的成名与遇到那个经纪人是分不开的,在其包装下,Brian迅速窜红,并且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他的风格,生活方式,他的双性恋倾向,都在年轻人当中成为流行,“Gay”不再被人鄙视,甚至成为了时髦的象征,年轻的记者当时自然也沉迷其中。
在这当中,不得不提一下Jack Fairy。在Brian成名,在记者会之前,有插入了一段Jack Fairy到一家酒吧表演的段落,可以说正是Jack Fairy对其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Brian坚定了走这种妖艳路线的决心。Jack正是华丽摇滚的始祖,他继承了那块祖母绿宝石,而在这一段中,Brian借由亲吻Jack的机会将绿宝石带走,这一幕被表现的极有神圣意味。至此,这种精神真正被Brian继承了,通过Jack之手。

Brian的事业真正到达顶点是在其去纽约,见到了Curt以后,那时他已如日中天,而Curt却仍然在底层徘徊。他仍然像以前那样迷恋于Curt的野性,而Curt似乎对于其妖艳的风格也有所倾心。事实上,Curt早在13岁时就被发现有同性恋倾向而被母亲送去接受电击治疗,致使他后来听到电吉他就狂性大发,才造就了其舞台上狂野的风格;而对于Brian来说,其童年的阴影也对于其现在的性格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两个童年都有过缺失的人在一起,自然会有很强的认同感,他们被互相吸引了。

Brian带Curt到了伦敦。那段时间是两人生命中最为闪亮和快乐的黄金年华,他们的感情也日渐深厚,Brian与妻子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与此同时,华丽摇滚也到了最巅峰的时期,Brian甚至还扬言“我们要改变整个世界。我们将是未来的主宰。”,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他身边的人也都沉浸在这种变态的状态中,奢靡,淫乱。
然而好景不长,Curt的暴躁使得两人之间出现了裂痕,并且越来越大。虽然两种完全不同的极端性格能够互补,但是其本质上的完全相背还是没有办法消解。最后,在一场争吵之后,Curt离他而去,而Brian则迎来了他生命中最消沉的一段日子,他陷入了彻底的低谷,他的生活彻底毁了,最后,面对妻子的离去,他露出了变态的笑容。

尽管意志消沉,状态低迷,他却仍然要出席各种商业演出,随着这种风格越来越主流,早先的改革目的也荡然无存,Brian陷入了绝望,完全迷失了自我。终于,在一次盛大的演出中,他自导自演了一场枪击事件,从此销声匿迹,一个时代结束了。
十年过去了。

记者通过各方面的调查,最后惊讶地发现,当今的流行偶像Tommy Stone竟然就是当年的Brian。而如今的他,早已没有了当年妄图改变整个世界的锐气,成为了世俗的标签,刚刚结束了总统的宣传演出。

在Tommy的一场演唱会后,记者来到酒吧,却意外见到了仍然消沉的Curt,原来他也早已知道Tommy的身份。两人望着墙上Tommy的海报,不由得感伤起那段狂乱的岁月。Curt苦笑着说:“我们说要改变世界,最终只改变了我们自己。”

这时,我们又看到了那块祖母绿宝石,Curt道出了原委,原来是在两人还在一起的时候,Brian将宝石赠予了他。这个赠予的场景又一次被神话处理了,这是一种精神的交接。它象征着Brian扔掉了这种精神,这种态度,也许Brian早就料到自己无法坚持下去吧,于是他把这种使命交给了Curt。

Curt确实没有流入世俗,他一直消沉着,最后,他把那颗宝石扔在酒杯里,送给了那个记者,属于它的时代早已结束,还需要它干什么?

影片的最后,Jack Fairy的演唱会上,一面大旗降下来,上面赫然写着“Death of Glitter”(华丽摇滚之死),由他来宣告华丽摇滚的终结是最合适的了,他始终身在其中,却又游离于外,就像神一样。

在他优美的歌声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Brian的脸,屏幕变黑,一个华丽,奢靡,颓废的时代终结了,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无尽的伤感中缅怀。

 4 ) 致敬竟然变成了和原型宝爷的极有杀伤力的大撕逼

大卫鲍伊(简称宝爷)是英国华丽摇滚的领军人物,是英国无可争议的音乐届巨星,而《天鹅绒金矿》这部电影是英国华丽摇滚的史诗,达到了无数后来的模仿作品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是电影史和音乐史都不会绕过去的作品。但是宝爷和电影的撕逼大战,实际上使双方都负了伤。

宝爷绝对不是一个小心眼,他为人慷慨,而且是电影的高级票友,自己也拍电影,担任演员。举一个跟这片主演之一的伊万有关的例子。伊万在拍摄《猜火车》时,因为是小成本电影,导演丹尼(后来成为一代大师),虽然酷爱摇滚乐,想以一些摇滚名曲作为影片的配乐,但是付不起版权费,宝爷因为喜欢丹尼和伊万的处女作《浅坟》,几乎以免费的方式提供了自己的作品,而且为剧组介绍了大量的摇滚明星,这些人几乎都是不计回报地提供了作品,其中就有伊万在本片中扮演的以朋克之父伊基波普为原型的怀特。《猜火车》首映派对,几乎英国当时著名的乐队都参加了。面对着这些梦里的前辈偶像,伊万等年轻演员激动到快晕了的地步,而且这个配乐阵容,使《猜火车》以小成本,未上映就成为所有人心里的高逼格。伊万和导演丹尼因此片成为英国多项评奖的获奖者。而且随着海外发行,两人迅速走向国际影坛。这种对后辈的提拔和支持,稀有而珍贵。

所以伊万是以最虔诚的心进入剧组的,他知道自己是配角,但能演波普本身已经成了他莫大的荣幸,即使他已经红了。而乔纳森的入选,是剧组几番选拔,百里挑一的结果。他的舞台动作,据说至少模仿宝爷到八成想像。而这个电影原本是要拍成真传记,而不是伪传记。

但是在接洽音乐版权的时候,宝爷听取影片部分情节后,愤怒至极,据说是因为涉及到了他和波普的同性恋内容,才产生的不满。问题是在华丽摇滚的当年也就是70年代,他真的宣称过自己是双性恋,但影片拍摄的90年代末,这却成了禁忌内容,变成了有损名誉的事情。影片没有得到宝爷的歌曲授权,更加不能使用歌星本人的原声。但是意外得到了波普的歌曲授权,就是伊万演的怀特的歌,是波普个人创作和拥有完全版权的。他提供给了影片。

导演海因斯依旧坚持拍摄。但不得不调整剧本,将传记改成了伪传记。在影片一开始就强调是虚构的,把表述宝爷和前妻感情纠葛的戏份删除,把表述宝爷和波普同性感情纠葛的内容虚化。有人说电影看不懂,比如男主角为什么非要跟他前妻离婚,他和波普的感情似有似无,在性乱派对上,明明两个人进了单独房间,但前妻去查看时,床是空的。影片中真的同性恋行为竟然是贝尔扮演的粉丝和伊万扮演的波普发生的,贝尔因为爱偶像(影射宝爷的男主),所以染了头发扮演偶像,并且和偶像的基友发生了关系。可是伊万的台词是“许个愿吧”,而夜空出现了飞碟般的彩花,男主的歌声相伴响起,你真地不认为这纯属梦境的意淫吗?这种电影能看懂反而怪了,因为它删得支离破碎,情节的连贯靠观众猜。

电影明明有乔纳森这个男主,但首映时,从海报到演员名单,都换成了跟前妻戏份几乎相同,只是三个采访对象之一的伊万(演的是波普),不但戏份少,而且波普并不是华丽摇滚的领军人物,只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他在华丽摇滚中表现了前朋克元素,但直到华丽摇滚结束,他的朋克风格才真正确立起来,所以他根本不可能是男一。但是导演的这个调整最后发挥了应急的作用。

影片在英国上映后,宝爷大骂该片,诸多乐迷也跟着骂,他们的火力点都集中在乔纳森,伊万因为演的是波普,而且因为《猜火车》跟宝爷以往有交情,骂声较少。你能猜到影片的票房吧,英国主流的绅士能接受这种影片吗?而热爱音乐的乐迷,也一样排斥,所以影片在商业上没有成功,而且乐迷相当苛刻地给予了超低分评价。乔纳森没有走红。可是无论是乔纳森还是伊万,他们的表演是超一流的。原本他们只需要模仿摇滚巨星的演出动作,但后来歌也在无可奈何地情况下归他们唱了。在影片有真歌星、真乐队演出的情况下,他们不但没有被秒成渣,反而镇住了场面,他们以短板还原了巨星的风采。其中伊万坚持唱现场,因为据他的观摩,波普的每一场演出,都是激情的迸发,而录音棚精细处理反而会磨损了锋芒,摇滚的震撼只在现场。对此导演颇为担心,但伊万上台开唱之后,导演立即明白自己找对人了。而乔纳森的模仿是多方位的,有早期乡村民调的模仿,也有MTV式意象化的模仿,都超象,他们的表现真地只配差评吗?

《天鹅绒金矿》在当年的英国(1998)没有获得成功,但却在英国之外,大获成功,成为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和导演的大热门,而且获得了特别贡献奖。在美国也广受好评。甚至在亚洲也受到了充分礼遇,它的修复版的推出,是台北电影节的重要一环,发生在2016年。就算豆瓣评分,都比英国高太多。

影片对只产生于英国,也只属于英国的华丽摇滚的总结是恰当的,没有疯狂吹捧,展现了它形式大于内容的一面,它传承了英国的王尔德唯美主义,原本就宣称艺术并不来源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引领生活。它的影响延伸到了摇滚之外,提出了“中性化”概念,并且迅速风靡当时英国的青少年,女孩短发,而男孩涂指甲油,各种色彩绚丽,奇装异服。而在它兴起当年,美国在1969年,因为青少年打扮太艳丽,像同性恋,而发生了警察和美丽少年大打出手的“石墙事件”,结果一两年后,英国华丽摇滚兴起期间,这种装束满大街都是。现在男人穿花衬衫,也是个人自由,而且挺时尚的。其领军人物宝爷在当时宣称自己是双性恋,并且跟波普等人在公众场合接吻。看不惯那是你的事情,摇滚明星根本就不是为了讨好大众存在的。华丽摇滚当然也有叛逆因素,但它主要强调美的共通性。为什么同性恋群体中广泛传播此片?因为该片不以同性恋为耻,是早期争取他们权益的艺术化呼吁。

也正因为形式大于内容,它的领军人物的分化,也是必然的。其中波普走向了朋克,大卫不断变化形式,适应市场,成为音乐风格的变色龙。这是现实,而不是导演想故意贬低宝爷,宝爷早期是摇滚巨星,后期是流行歌曲大腕,适应市场那也是极大的天赋。

摇滚的出现跟思想解放或者性解放基本同时,我国的摇滚出现在提倡思想解放,提倡创新思维的80年代,但大家已经回不去那个年代了。不是每代人的青春都有摇滚。
堕落不是摇滚的核心价值,自由才是。

令人扼腕的是,宝爷一方面大批最能反映华丽摇滚精神的《天鹅绒金矿》,一方面在西装革履的唱美国梦,上演百老汇歌舞表演后,在影片推出前后,他推出了颇有怀旧风格的唱片,也许青春期间的一些事不可说,但他还是怀念青春的。

 5 ) 总算淘到老版本

昨天收到WX的《天鹅绒金矿》D9,大概是N多年前JT出过D5后,唯一一次重出。
在拿到之前,就盼望着会是VCD时的第一个版本——此后再出的VCD,直到许多年后的DVD,以及我托朋友在香港买的正版,都不是当初那个版本了,细节上有几点很小的不同。
先入为主,又是非常喜欢,所以即使那一点点差别也是遗憾。
D9没辜负我多年期待,打开电视,直接跳到Brian和Curt吵架那段,Mandy抬头,看到Brian欲哭的脸,音乐响起,过了这么多年,终于再次听到那句台词:
当他们分手的时候,我和别人一样,只能在一旁看着。
——于是我心满意足。
对面包脸Haynes哥哥发花痴的日子已经过去,把小乔形容成莫罗的画堕落的花等等肉麻句子的日子也已经过去,不过好歹也算老情人重逢,激动劲头还是有的。而且,难得的是采访花絮,Christian Bale和Ewan McGregor大约是在片场,眼影和红脸蛋还历历在目,小乔居然已经梳上了《仇云盖堡》中的发型,满脸青春豆,眼睛却随着语调激动,变成亮得惊人,情不自禁还是想用“猫”一词去形容。很酷的花絮,赞一个——Haynes哥哥看上去居然相当的帅~本来我一直叫他大叔的,看在这么青春飞扬的面子上,改口称哥哥。
而其它部分,就没法恭维了,OST是后加打包的,翻译不光用了难听的港译名字,还烂到不忍卒睹。例如开头一句半调侃半警告的音响问题,居然能翻译成传奇一类,也算超级想象,王尔德的妙语成了酒醉之后的不知所云,没一句翻译对的。唯有花絮采访,居然内容流畅,似乎有条有理。不过面对花絮中插入的电影引用,能把王尔德火箭童话天才的翻译成火箭乐队云云,其想象力令我对其它翻译也没法信任。最可恶的是,因法国版本,居然真的就不肯再加一条英文字幕,让我这种除了几个英文单词什么都不懂的家伙对着法文字幕和烂中文字幕干瞪眼。能够庆幸的是早年JTD5的英文字幕极为齐全,中文翻译也能算过关,两者结合,也就比较圆满了。
顺带想起了早期买《御法度》,第一次出碟是影院版,惨不忍睹,翻译却好,后望穿秋水,终于等到一版画质相当不错的碟,翻译不仅莫名其妙,乃至连人名都能前后不符。更悲惨的是在某论坛看到某网友居然就着此版翻译试图长篇大论此电影的谜团与意义,结果如何可以想见……
最后再次对“白雪妖”“野达”这种翻译表达强烈不适应,以前和网友讨论过类似话题,那人对Seinfeld翻译成“宋飞”,Jack Bauer翻译成“包智杰”赞叹不已,认为是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最完美体现,估计她也会对Wild翻译成“野达”表达同样的敬意,而不像我这种鸟语盲,只会粗一句:什么鸟名翻译?

 6 ) 如果你爱我比较深——全摇滚狂潮

  王尔德的悲剧终究来说源于某次的一见钟情,谁能料到那样一个文学天才也会有妄图框围的灵魂,Douglas那搅乱万千红尘的一眸,飞掠如箭,刺伤了王尔德那片湛蓝到脆弱的天空。以至在他长久的动荡的生命里都不得不为了这份在当时看来多么荒诞的爱,耗尽心力、红尘虚度。有监狱也有批判。“爱”用于男女间是有理由寻求宽恕的,毕竟有太多多愁善感又不甘寂寞的软弱灵魂,会有兴趣去剖析三千世界的纠葛孽情;而对于同性,那唯一可走的隐秘生路也摇摇欲坠地饱受时光的消磨。又或者这本来就是场自作自受,已到不惑之年的王尔德,一面宣言爱情的伪善、一面又自甘堕落。那只唯美的细腰蜂明知道要把蜂针留在他人的体内必要抽干心房里仅存的气力,依然无法抵挡那甜美似罂粟的诱惑。所有卑微与放荡的挑逗,都如寓言中的蛇,把他缠进生生不息的回忆与自责。也许如果非要追寻完美妖媚之物的身影,那就只能等待灵魂的灭亡。
  而场感情悲剧百年前的感情悲剧、并没有因为它的既定性,而迅速溶解在流光里,而是像那朵妖娆的水仙花在一片纯真的水域里等待溺水的人。
  如果只是单纯的爱着那所谓代表另类与标新立异的音乐,或者是传统美学的卫道者、那么请远离这妖孽横行的片子,不然会因灵魂受到撩拨而无限痛苦。
  片子的开头带着无可挑剔的浪漫色彩,充满象征意义的绿宝石胸针,和一名弃婴一起来到了人间,就像是普罗米修斯在飞跃天空时落下的火种,注定有炫目、离奇的色彩。Arthur Stuart是某报社的记者,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去还原Brian Slade的离奇自杀事件,昔日最璀璨的巨星Brian Slade谜一样的消失了。很不幸的,Brian 也是Arthur整个青春的缩影,那张全裸的CD封面、那种惨绝人寰的妖艳,是插在Arthur心中一朵剧毒的罂粟花、日复一日,以为枯槁毁灭的东西是饮血的怪兽、蔓延在所有的脉搏却依旧孤独得悲凄。Arthur以一种虔诚而执念姿态去收集Brian辉煌绽放时散落的零星碎片,缅怀青春安慰已经沦丧的灵魂,直到找到Brian Slade的前妻Mandy Slade,才一点点拼凑出那段为梦想燃烧生命的日子。虽然Mandy Slade已经没有任何光鲜的痕迹,失意、倦容、颓唐,但是他心中的Brian还是从外星球来的光怪陆离的精灵。
  Brian Slade与Mandy Slade相遇在1969年的新年,他梳着短短卷发、腼腆而羞涩,他被她吸引,他喜欢那种随心所欲的风格。“你会跳摇摆舞吗?”Brian Slade问,Mandy含笑点头。于是之他们结婚。
与此同时,在商人狄谢利的支持下Brian开始渐渐靠近自己想要的音乐,Brian此时还找不到自己的风格,他的第一次表演以耻笑告终。
  Curt Wild作为朋克的先驱,有着无穷无尽的破坏力,《TV Eye》的节奏如同子弹、刹那间击中心房、渗出的血丝藕断丝连,他一边大吼一边脱个精光;对,不摇则滚。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摇滚痴人,他有自由而狂野的音乐灵魂、他倾其所有地享受着每次演出那堪比高潮的灭顶欢愉。Brian还残留着不合适宜的妆容,就那么站在台下、用一种饥渴又恍然大悟的痴迷仰望那接近淫靡的演出。那时Brian还只是一个前进思想的音乐爱好者,显然Curt Wild的惊世骇俗的表演成了催化剂、燎了离火、放了困兽。这时候没人会预想到天雷勾动地火只需有擦身而过的瞬间就足以燎原。面对视觉与精神上的冲击,除了坦然地放纵身体里那些华丽偏激的因子、其余的都是愚蠢。轻薄的红唇、淫靡的鞋跟,雌雄莫辩的性别分化、摇摆的节奏。什么都能抵挡、除了诱惑。Brian Slade一夜之间就成了种风格。glitter rock,用灵魂交换青春。Brian对Curt Wild始终毒瘾难戒,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了他所有的感官、带走了他关于爱的寄托。纵使早已结婚、享受过种种体温,没有那幅对症的解药就依旧空虚难耐。当功成名就的Brian找到沉迷于毒品的Curt Wild时、他眼中出了蓄谋已久的热情还能有其他。Curt Wild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抹杀Brian周遭的全部,让他旁若无人地来到他的身边,开启那扇门,把血与骨嵌进彼此灵魂。势均力敌、惺惺相惜,对爱最原始、动物性的追求完全地体现在他们的音乐里,他们已经完全沉迷于那场华丽的扮演游戏,站在星光之巅的男人热情激吻,一切都宛如天堂。这种妖冶具有摧毁性,有种要改变世界的激进。不过这世上终究没有童话里的美满,毕竟统一与征服同样不适于奔放坚韧的灵魂。Curt Wild的离开给Brian残忍的伤害,他唱着怀恋的歌、不小心就泪流满面。或许从本质上,Bowie是个腼腆,易害羞的。他那些疯狂的音乐灵感有一部分来源于对Curt风格的迷恋与膜拜,那种真正狂野随心所欲的个性,他永远做不到。他被Curt吸引,是像看着另一个世界的人,他试图接触,只要接近就好。后来,他接近了,只是疯狂不是他自身能创造出的,所以失去Curt后Bowie已无法融入那个原有的音乐角色,只好让他死掉、死在最美的瞬间,就如Dorian。glitter rock死了。剩下的是世俗与平庸。
  从某种中庸和谐论来讲这是部该被拖出去枪毙的片子,无法无天的歇斯底里、简直就是对传统与规矩的强暴。这并不是能够让全家老少一起其乐融融观看的片子,他应该属于曾今妄图改变世界,一觉醒来就被世界碾面儿磨平的悲壮青年;但也别是抑抑郁郁、别别扭扭、委委屈屈、满腹心酸无处寻欢的混沌人群;(当然,LOLI勿近)他只能被缅怀不能被向往。华丽摇滚的30年,那个带着耽美色彩的年代,积尘的常理之道苍老落败得好笑。
  本人并不是摇滚文化的追随着、也非事实论着。虽然也会被那些嘴唇的曲线所迷惑,说到底也就是二流的旁观者。因此,不会认真地去研讨David Bowie与Iggy Pop的种种,那些属于当事人的纠纠葛葛,只能去故事不可再现。也别去深究那些眼影、指甲油与松糕鞋,要用现在的科技成果去衡量一个时代的意义那就是该死。而也因那份不完美的粗超才再现了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
  Todd Haynes 显然充满智慧,他将整段故事编排的相当理智、不管是哪一方的看客都能找到比较心仪的结局,断在最美的时候也许也是种风度,至少谁也不喜欢看到红颜消损。当然也Cult了,但故事讲得清晰可人,应该鲜少有人看不懂吧!至于音乐,去评价一部音乐传记片的音乐其实很傻、去讨论有众多专业人士掺和的配乐更傻。
  在新旧交替之际,总会有那么些离经叛道来为变革着色、如同文艺复兴是要提高每一声呐喊的声调与质感,60年代末世界正处于文化与政治的巨大动荡中,爱有些陈旧而泛滥,疲软的灵魂在麻木里淡化着青春,当没有更多的战争需要反对,没有更多的压迫和暴力之后,要用什么来点燃困在青春里的火。那是个等待精神领袖的年代,离经叛道算什么,要更癫狂、更煽情,才能在错乱里找到平衡的捷径。从嬉皮的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对世界充满了迷茫与疑问,颓废但年轻,忧伤但浪漫的独特风格。Todd Haynes很好地把握了那种气氛,一夜间,伦敦街上,无论男女浓妆艳抹,花花绿绿一片。这时的Brian或许正在改变世界。Arthur这个出生于保守家庭的青年,他基本上代表了glitter rock在世俗眼光里的样子,所以glitter rock只能影响却难以改变。于是影片在现实与迷离之间摆荡,一面抵抗、一面妥协。那种青春被压榨会狠狠压制住心脏让她的节拍压抑低沉。Todd Haynes也许追逐的不只是一段光辉灿烂的摇滚岁月还有豁命的青春与丧失理智的一见钟情。
  Jonathan Rhys Meyers 显然是相当危险的生物,从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表演学校培训Jonathan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拿捏力。虽然成功增重的Jonathan处处洋溢着活力与健康,但Brian一定是他最值得纪念的角色,他美得叫人掉了下巴。直白的说,既想保护更热衷于扑到。和Dorian Gray与Narcissus一样美。
  Ewan McGregor,从《猜火车》时他就值得被期待。这个男人长得很痴情,不知是他骨子里那难以泯灭的危险因子还是苏格兰的高山牛奶给了他天生的文艺气质、总之他在每一个角色里都爆发的彻底。
  Velvet Goldmine是一趟渐暖的水,从四肢漫上胸口、它似乎已经让你喘不过气来了,却依旧狠不下心肠从这场温柔里挣扎出来。就像突然闯进华丽而盛大的教堂,圣歌班诵着庄严整齐的音调,头顶那方斑斓的紫色琉璃窗,折射出炫目磅礴的光芒,空气里有水晶和羽毛在歌唱,一时间恍如天堂。再后来,猛然被拉回冰冷的铁框、现实折磨了肌肤的纹理、然而就算痛也不肯醒,那超脱于青春的蜃楼很美。这是一种思绪,她来的太生猛、猝不及防,那些裹在表面的陈年借口颓然崩塌、回头看,青春已经布满尘埃、蹒跚的脚步已经蜿蜒了很远。刹那间让人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Dorian Gray的幸运,可以用灵魂交换青春。

 短评

Ewan Mcgregor依旧那么抢眼加一星~Jonathan Rhys Meyers撑不起场子还大力输出腻歪减一星~顺凿儿毁了Christian Bale的纯阳元气减一星~毕姨骚献加一星~

2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就这样,一直飞,不要停下,不要凋落,不要回头。

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这确是我见过最华丽 最纸醉金迷的摇滚!男主角的扮相简直~~用妖娆不足以形容。“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又一例。(似乎导演是个摇滚派的!)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集体嗑药片,各种妖孽

13分钟前
  • 浑浊儿
  • 还行

伊万本身就是传奇。

18分钟前
  • 力荐

无论是电影或者原声以及演员,都他妈的奇绝了

22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1.“我们本打算改变世界,结果只是改变了我们自己。”2.亚瑟对布莱恩的调查,既是对布莱恩摇滚一生的回溯,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

2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天啊,当年的伊万长得多么像科特·科本~~

24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力荐

感觉是王尔德在欣赏他的道林格雷

25分钟前
  • RIVERSDIARY
  • 力荐

2000年看的时候叫做《紫醉金迷》,双张VCD,摇滚乐,同性恋,华丽的装扮和舞台,我猜两个男主角是在影射同时期的David Bowie和Igg Pop,相似程度达到了90%~

28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David Bowie,Iggy Pop和Lou Reed都不看了,只看Ewan McGregor

30分钟前
  • 威治魚
  • 推荐

Todd Haynes導演貌似是我唯一一位喜愛他主流化之後作品勝過之前的作品的導演,《Far From Heaven》和《I'm Not There.》中日漸成熟的導演技巧和從未流失的靈氣。本片在某程度上搖滾版《Citizen Kane》,只可惜被音樂喧賓奪主,Jonathan Rhys Meyers雌雄莫辯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31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题材不是我感兴趣的,但没想到98年还能拍的这么华丽。剪辑稍有些乱整体还算流畅,音乐非常不错。Ewan疯起来也不得了,但也正是他的张力让这部作品变得惊艳,小乔歌唱得不错

35分钟前
  • 推荐

..Jonathan Rhys-Meyers / Ewan McGregor / Christian Bale /谁让这仨男人本小姐都特喜欢呢!

39分钟前
  • 宿宿
  • 力荐

某人露的那个奔放,傻眼了都。。。

42分钟前
  • 缈沨
  • 还行

戏里Brian的造型还有那些八卦……这原型绝对参照宝爷!只说造型,不是我挑剔,你要是看完爷的live拿来比一下就知道了。梅叶的歌声不错,(声线还跟爷挺像嘛~)演的也还好,但和爷比起来身材偏壮脸又比较硬,扮相哪儿有ziggy那般销魂;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伊万和贝尔的表演。(ps.摇滚圈儿真屌乱。

45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华丽得不可一世。但是堕落才是核心价值。

48分钟前
  • Zuschauerin
  • 推荐

重看知道DB为什么这么不待见这个片了,简直是把转型以后的他黑出屎......

53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推荐

1 导演头脑混乱, 青春, 同性恋, 摇滚主题一个都没表现好. 不是谁都能导这类文艺片的; 2 JRM演绎的DB也太没巨星风采了, 跟塑料做的似的 3 我饭DB, 这个故事以及气氛距离事实太远 4 T-Rex和Eno的歌很好, Lou给了这片satelite of love估计把DB气得嘴角抽搐了.All in all, a bad fanfic/slash, 白白浪费这么好的题材

58分钟前
  • 狮子真好吃啊
  • 较差

最震撼的莫过于那句台词:他们搞同性恋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我突然开始明白真正的queer spirit是独立于世不受羁绊的自由意志,就像片头那个属于王尔德的绿松石胸针一样,只有自由的灵魂值得拥有。用了一个公民凯恩式的结构讲述在寻找前流行明星时,记者忆起自己的成长印迹,歌好人靓,同志经典

1小时前
  • 鴍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