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

剧情片美国2003

主演:索拉·伯奇  Makyla Smith  凯莉·林奇  艾利奥特·佩吉  迈克尔·莱利  

导演:彼得·勒文

 剧照

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2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3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4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5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6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3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4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5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6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7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8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19风雨哈佛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12:47

详细剧情

  丽兹(索拉·伯奇 Thora Birch饰)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丽兹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的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从现在起,丽兹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

 长篇影评

 1 ) 其实这电影并没有那么励志

如题,并不觉得这电影很励志,但还是给了四星。

女主是个天才,她是那种认真学习就能得到好成绩的学生,是自己看《百科全书》就算不来上课也能考一百分的,是能在两年内读完四年高中并且拿下第一的,所以她考进哈佛这所名校并没有很励志。

可是,女主的成长环境又实在太恶劣了,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周围的人讨论的不是毒品就是性或者别的,所以女主还能正常长大实在太不容易,这棵小树没有长歪很难得。在收容所(还是孤儿院来着,记不太清了)那种环境也没有发疯或者演变成心理变态的人,也很艰难而幸运。

如简介所说“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所以这部电影不应该把较多的内容放在如何努力上面吗,可是这方面的体现并不足够,女主考进哈佛又显得太容易了,所以这也是我开始不想给四星的缘由。

女主和克里斯的友情发展的好迅速啊,两个人突然就开始抓着泥巴往对方身上扔成了好朋友,这一点很出人意料。

开头的时候女主的姐姐和妈妈抢钱不让她去买毒品,后来女主和父亲一起追出去结果父亲和母亲一起走了,看的我有点懵。

女主趴在棺材上仿佛躺在母亲身边,觉得这个孩子坚强却又可怜。女主的眼睛和头发很好看。

女主的父亲其实是个天才吧,可惜吸毒了,他说“别爱我,浪费能量”的时候觉得还挺难受的,他也许本可以是个好父亲的。

 2 ) 我为什么会哭?

我为什么会哭?这取决于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首先我觉得这并不是一部励志电影,故意演的凄凄惨惨,赚足观众眼泪,然后把一切挑破了告诉你:看,世界上还有这么惨的人,她比你惨吧,父母双亲都吸毒先后染上AIDS,生活无以为继乱成一团,被收容机构强制带走出来后又无家可归。一对比,有了心理安慰,然后腔调一转,立志一把,大声疾呼“她惨成这样都可以上哈佛为什么你不可以”?
其次有人说它是一部戏剧化的电影,拿哈佛,每个人心中的名校情节当成卖点,心目中的精英概念和无家可归的落魄偏偏不靠谱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为了戏剧化而戏剧化。但Liz Murray本人站在片场客串一把,饰演那个冷面的带走liz的女官员的时候,足以把一切戏剧化和虚假的评论打碎。
明确的是,这个案例只是个例并没有共性。爱开玩笑的上帝不怎么会在现实生活中把糟糕到底的生活和去往哈佛的光明之路同时留给一个人。但是这并不妨碍许多人在观影之后有所感悟。不是为了比惨,也不是因为怜惜,更不是因为看完片子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哭,是因为它刺痛了我内在沉睡的羞耻心。

我无意悲天悯人,或是用他人的例子来自我贬损。我的羞耻感不来自情境的比较,而来自对于自身更清醒的认识。我羞愧地感到,自己十多年来并没培养出一些足以走向成功的品质,比如坚毅,比如坚持,又比如在紧要关头努上一把力。两年来我和这部电影的关系还不浅。一次次地被推荐,一次次地重看,反思自己,自身的局限还是让我感到羞愧难当。
第一次被推荐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两年前的冬天,一堂SSAT作文课学生吵闹,研究生在读的女老师很无奈,于是她自顾讲到了一些话,最后不知道为什么讲到高中留学生眼界的局限,接着老师说道,以前有一个天真的小姑娘在课上跑过来告诉她,“老师我觉得世界上都没有穷人的”。顿时她觉得有点恶心,于是告诉姑娘,你应该去看看homeless Harvard。
说这番话的原因估计是最初阶的“比惨”,试图告诉小姑娘,世界不是你想的这样,不是let them eat cake就真有蛋糕吃的。这个老师,这个姑娘,这个我的豆瓣第一个好友,自身的故事虽没有liz那么直线跌入谷底却。也算是跌宕起伏。她让我知道,人不会被钱难住的想法多么浅薄,钱,真的能逼死人。亲情和前途,也是两难。
她傲气,她清高。她不喜欢笑,笑起来却很好看。去年她考G的时候还和我有些联系,告诉我她讨厌的表姐去了哥大商学院,吝啬小气的姨妈容不得她,也不肯借给她一分一毫。如今声讯渐无,我不知道有没有来美国读博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估计是没有的,因为8月她的一个新学生不知怎么的还找上我和我联系,述说对她的爱慕。也不知道她现在怎样,在哪,是否还迷恋ACG,是否还给每一任学生讲她的故事,是否在一个姑娘送她一幅漫画的时候,还刻薄地说一句“腿画的真畸形”。但每次看到电影封面liz坚毅瘦削的脸蛋,与之相反总会想到那个姑娘略带婴儿肥的脸,笑起来的那一双酒窝。

可事实上我并没有立即看这部影片。年中的时候暑热,自己休学gap在家,名义上读英语,实际上颓废的无以自拔,才把这部片子翻出来看。
观影时候的哭点有几个。liz妈被抬上救护车,liz妈去世liz跑到天台上捂嘴哭泣,还有一个是liz参观Harvard校园。最后一次哭泣,大概是因为看到她从修罗地狱,终于来到了和天堂一线之隔的人间。当她觉得梦想触手可及的时候——这时候看电影的我,前途却暗淡无光,不知道方向到底在哪。
于是片子结束之后我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哭了整整一个小时。羞耻心第一次被刺痛。那时候种种原因,我就像一个陷入沼泽就要被淹死的人,无耻又无赖地寻求一根幻想中的浮木能将我救起,理清我乱麻一样的生活,带我腾云驾雾从此凭借我的“聪明才智”,发奋图强,最终怎的牛逼。擦干可耻的眼泪,这片子明确地告诉我,没人能救溺,你以为能带你游上岸的人说不定会拉你一把让你淹死。不管是情感依托,好友,还是伯乐,都是可遇不可求。唯有自救,自知,自省才是出路。
那时候片里的liz并不让我喜欢,甚至有些不真实——我不明白为什么她对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家庭毫无抱怨。片头她和她母亲长长的谈话我总是跳过。母亲的细节,会刺到我的其他痛点。

此后是长长的一年。我经历了诸多变革,梦想破灭,重组,直至今日。
今天学校英语课又放了这部电影。我是第七次看,美国的孩子们第一次看,觉得片头drug精神分裂什么的很可怕要求不看,我才觉得这些才真正是不经世事的孩子们。看到liz的妈妈药物作用,双手颤抖身体僵硬地被抬上救护车,liz扒着车门不愿意放手,我习惯性擦擦眼睛。这时候我看到英语老师也擦了擦眼睛。
这个英语老师是一个快60岁该退休的老教师。犹太人,胖胖的很和蔼,每次我和她打招呼的时候都会很亲切的微笑,整个人就像一个美国苹果派。她很喜欢我,每次把考卷发下来总会说,哦我真希望教室里坐满象你一样的学生,这样我就不用再操心头疼了。我整理起碎片的信息,拼起来的她大概也是一个早慧的学生,15、16岁上大学,勤勉优秀,和律师结婚,育有一儿一女都让他们接受私立中学最好的教育,耶鲁杜克双双毕业,如今事业成功,她本人也子孙满堂。
难不成她也哭了?
下课后我和她简短地谈一谈。果不其然她说,每一次看她都会哭。她的早慧,并不比片中的liz要差多少,她事业家庭都十分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她无理由感到羞愧。
但她说,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并不是说我一定要live her life才能怎么样,而是我做不到,换了我我做不到。不仅做不到她的勤勉,也做不到她的宽容。哭不是因为touch,不是因为move,而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我觉得liz身上有现代青少年缺乏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好概括。


我点点头。勤勉和坚韧,都不足以概括。封面上的liz回头狠狠的一瞪,每一次她都看穿了我,也让我看透了一点点我自己。

——————————————

原刊登于《大学指南》,转载请注明作者。

 3 )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很偶然在BT上发现有人发《最贫穷的哈佛女孩》,又名《风雨哈佛路》,这片子找了很久,还找来原著小说来看,今天终于看到电影版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利兹的父母都是瘾君子,母亲患了精神分裂症,双眼失明、后来死于AIDS。利兹的生活颠沛流离:住过收容所,睡过地铁站,捡拾垃圾......从来没有一个像样的家的她,青少年的岁月多半是在慌乱的流浪中度过的。偶尔,她还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顾她的爸妈和姊姊,多少次,她流泪坐在妈妈的病床前面。她身便的人,多半是遭遇不幸的人。同儕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一日复一日,她活在一个沒有希望和梦想的世界裡。母亲去世时,她跑到大厦的楼顶,在天空飘下的雨中无助地抽泣。母亲下葬,没有牧师没有仪式,待寥寥数人散去,她静静地躺在母亲的棺木上,低声诉说过往的点点滴滴……


利兹真的凭借着这份自己的毅力和坚持考上了哈佛大学。为了支付哈佛昂贵的学费,她找遍了所有的奖学金资讯。面試的那天,她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沒有,穿着一件破烂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场面。果然,她得到了那笔奖学金,进了哈佛。
领奖致辞的那天,她说,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永远的改变。Liz Murray,一个最贫穷,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在哈佛金色的秋天里,女孩仰起脸,眼睛里是坚毅的光。

利兹1980年生人,这部电影拍摄于2003年,后来利兹发现哈佛不适合她,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去了。

这一切的取得,除了利兹自己的努力之外,跟她的伯乐戴维老师也很有关系,一个最小的例子就是刚才那个场景下课以后利兹有点不满意只得A-的作业,因此去找戴维老师,下面的细节体现了戴维的良苦用心,很感动。

戴维老师:嘿,新来的同学
利兹:(有点抱怨)你批准我入校的,却不记得我的名字
戴维老师:我记得你的名字,我只是想让其他人站到你一边。
利兹:你很聪明
戴维:你也是
利兹:(鼓起勇气)你给我一个A-
戴维老师:是的,我认为写的不错
利兹:我怎么办才能得到A?
戴维老师:利兹,A-是个非常高的分数,在怎么说这也是你第一次学校作业
利兹:(顿了顿)如果我写的话管用的话,我希望你能帮我改正它。(把作业递给戴维)
戴维:(赞许的咧咧嘴)好吧......
(戴维开始给利兹指点作业)

其实这里利兹的表现也很值得学习。我总是很愿意留心细节,留心这个如此不幸(母亲吸毒死于爱滋,父亲在收容所)的一无所有的无家可归的流浪女孩究竟做了哪些努力,让她只上过两三年学就可以考入人人艳羡的哈佛大学,也许又好多小事,都只是坚持,坚持一个信念,坚持一个梦想。

电影中很多细节都很让人感动,有些台词真的棒,也许这是真的发生过。比方说,利兹在课堂上关于教材问题的讨论就很吸引人。

背景:课堂讨论,同学们抱怨总发活页容易弄丢,质疑为什么不发教科书
戴维老师:嗯,教科书,为什么不发教科书?谁知道
女孩A:太重了?
戴维老师:(否定的象声词 )卟兹~~,是的,但是不能给雪茄糖(雪茄糖是对好的课堂发言的奖励)
女孩B:它们太贵了,学校负担不了。
戴维老师:(否定的象声词)卟兹~~,我今天要自己留着雪茄糖了。
      (指向利兹)你,新来的同学
女孩C:(打抱不平的)她叫利兹
男孩D:(补充)噢,天哪,戴维,她都来一周了,你还记不住她的名字
戴维老师:(耍赖的)利兹,到法院告我吧。
       (丢给利兹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利兹翻开封面)教科书,教科...书,
       (利兹从头开始翻)打开,里面说什么?
利兹:单词
(大家笑)
戴维老师:(开始引导)什么样的词?
利兹:(刚翻到前言)作者的话
(大家又笑)
戴维老师:不,不,这很重要,我手上拿的是什么?(指发给同学们的活页)
利兹:(开始反应过来)许多其他人的话
戴维老师:为什么我要发给你们?
利兹:(明白了)因为一种观点给你一方面的见解,(合上教科书,往前推了推)
戴维老师:(很开心,但未表现出来,给利兹丢雪茄糖,丢了一个又一个)雪茄糖,雪茄糖,“商业记号”(刚才课堂讨论的话题),卖给我泡泡糖的人,雪茄糖!为什么我们只能看他一个人的故事?(在同学边巡视,走到利兹身边,看着大家,用手指指着教科书,放慢语速强调)
男孩B:(质疑)但是那不是记载着官方历史么?
戴维老师:不,(对利兹说)孩子,告诉他什么是历史?
利兹:历史是,(停顿),我们全体,我们全体都算
戴维老师:(看着利兹,颔首)
下课铃声响。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很多人很喜欢励志影片,因为看到别人的故事,看到曾经的自己,只不过通常的结果没有别人那么辉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有Liz那么了不起。她几乎不去学校上课,一个月去3次都不到,但就像那场戏一样,不让老师拿走试卷,仍坚持要做那份语文题,她说:“不,我要做,看起来没有那么难”。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难,最难的是怎么让自己不要以为它难、以及迈出第一步。

很多成功人士总结自己的过去都爱说:
“我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没错,我们都是普通人;
“我只不过一直在……”,嗯,再小的事情坚持下来也不小;
“爱因斯坦也要付出很多努力”,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我们确实可以让自己不普通。
  
  Liz那份试卷答了满分,老师问她怎么做到的。
  Liz:“我读了很多书。”
  老师:“你读了些什么?”
  Liz:百科全书。我楼上的伊瓦女士,她找到了一些书,但是没有R-S部分,如果你问R-S部分的话我肯定什么都答不上来,我只不过是比较运气罢了。
  
  嗯,他们确实都很爱说只是运气好而已,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很多人,其实运气好的人看过利兹说的那本书,也未必能答上正确的答案。
  
  如果你了解那些成功的人士,和他们交谈过,或者听过看过他们交谈,你会发现,他们习惯把这些所谓的成功看的理所当然。也是,这真的只是坚持不懈地付出一些努力而已,只要目标正确,水滴石穿,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任何有着正常智力的人都可以做到。那些成功人士,只是把那些不容易达到的小事坚持做了下来,集腋成裘,就是了不起。
  
  我记得去年有一阵子到处都在热评北师大在读本科生吴盈盈做了某跨国公司的CEO,其实她个人素质确实很强,参加过那么多比赛、去斯坦福作访问学生,口才、外语不用说,从小到大搞了那么多年竞赛,领导建模大赛,专业能力不用说。虽然这件事确实有炒作和树典型的因素,但那个公司在北京只能算作是办事处而已,两个人的公司做CEO,有这些能力也够了。关键是众人习惯诟病她的能力、资历、包括以前的证书和专利,并没有那么强。没错,她确实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强,她是个普通人。就拿那个专利字典来说,我们现在看能把字典剪出条带状作标记不觉得稀奇,是因为我们现在有看到市场上都在卖这种字典,但让你自己拿起剪刀,独立剪出一本实用的速查字典有那么容易么?条带不能太多,太多等于没有,也不能太少,太少就不能起到检索的作用,标签的写法也有说道,写太多了放不下。或者换个角度,如果想想:这个专利是十年前、一个小学生、在没人帮助和指导下、凭借兴趣、坚持、做出来的成果、还申请了专利,这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分解来看,确实哪个也不稀奇,但合起来,没有几个人做到。那些已经成功的人觉得自己的成功理所当然也是这个道理。或者说,他们最成功之处,在于一直坚持大家都不愿坚持的小事。
  
  古人云:“万事开头难。”
  古人又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件事情,坚持三次,到第三次,一定成功。这话很有道理。

感谢Inurice和子非鱼

这本书叫《Breaking night》,中文版也已经出版了,是中信出版社的,名字叫《风雨哈佛路》
豆瓣地址在这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08860/

英文原版在这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6288/

 4 ) 即使生于绝望,也能活出希望

  如果这样一个孩子,站在人们面前,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警”而远之;如果这样一个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我相信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无论是什么流派的,也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生活、环境里充斥着毒品,死亡,殴打,酗酒,虐待……

     父母都是酗酒者兼瘾君子, 父亲、母亲、姐姐都患上艾滋病。

     母亲是间歇性精神分裂,最后死于艾滋病。

     父亲在收容所度过余生。

     外公曾强奸了自己母亲。后来又把自己的外孙女赶出家门。

     8岁被送到女童收容所。

     15岁开始与一个同样是问题家庭出身(幼年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朋友一起流浪

     17岁以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精神动力学派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会担心她的早期经历对她人格的影响;家庭治疗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兴许会为她支离破碎的家庭结构和失衡的家庭动力而担忧;行为疗法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则可能关注恶劣的环境对她行为举止的影响……

 

    而正是这样一个孩子,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中学4年课程。19岁时获得1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这样的结局可能让许多报有“早年经历(先天)决定论”的人们大吃一惊。然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叫做Liz Muray的女孩,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2000年秋季被哈佛大学录取。2003年她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离开哈佛,在离父亲较近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业,学习电影专业。2006年她父亲死于艾滋病。最终她于2008重返哈佛并于2009年6月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8月她参加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她想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以便能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咨询建议。影片《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就是根据她的亲身经历拍摄的。

 

    Liz Muray的故事,大大动摇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先天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在一个令人绝望的环境里,即使童年生活支离破碎,颠沛流离,一个人还是可以有所梦想,有所选择,也因而有所希望。

 

    回顾 Liz的成长,尽管她的成长环境里存在着那么多灰暗的、令人绝望的因素,但是即使在那样的黑暗里,依然存在着某些温暖明亮的微光——正是这些微光,让Liz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一、来自外部的力量与支持

   1、幼年的客体关系和依恋关系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指的是人。所谓的客体关系指的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客体关系中,特别关注的是当事人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多数为母—子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後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Liz的父母虽然酗酒、吸毒,并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和艾滋病,但是从影片里的一些细节看出来,六岁以前,她的母亲还很健康,母女关系也很好。电影里曾有个细节,就是Liz和妈妈一起回忆Liz小时候(6岁),母女俩用硬纸板在雪坡上玩的情景。Liz与妈妈滑雪的情景在影片中被反复提及。她在旁白中说,“我记得和妈妈在山上滑坡的情景,那是冬天,可她抱着我的手很暖。那时我很小,她很健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也许这种情景只发生过一次,也许她背叛过我一千次,这并不重要。”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毒瘾发作的妈妈与女儿们发生争执,要拿走家里仅存的100美元。Liz在母亲的哀求下把钱给了她。母亲接过钱露出了一个煦暖、柔和、甜美的笑容,这种笑容曾经是Liz熟悉的,也是她后来渴望的,可见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也曾给过她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母爱。所以,Liz会反复提到与妈妈之间的爱,“有妈妈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妈妈住在我的心里”。正是这种Liz在幼年时期体会到的母爱,发展出Liz对妈妈稳固的爱,发展出对家的依恋和比较完整的人格。

   

   相比母亲,在影片中Liz较少提到父亲。但是有几个细节也能看出父女之间的感情:Liz情愿在家里吃自来水泡的方便食品,也不愿意被社工带离父亲的身边,百般为父亲辩护;父亲在Liz被带走以后,那种伤痛的、无奈的、愧疚的眼神;Liz申请高中入学时,父亲从收容所里出来,为她撒谎,在申请表上签字;在学校门口告别的时候,父女俩那个深情的拥抱和彼此那声“我爱你”……

 

   值得一提的是,Liz的父母都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也有着彼此童年的伤痛,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虽然他们自身存在各种问题,但是他们对Liz和姐姐的爱是朴素的、本能的。而且在Liz童年,一家四口一直在一起。即使后来一家四口分散四地,但是Liz与父亲重逢时还是愿意回到自己“大学路的家”,那个破败的幽暗的公寓。可见,一个功能不全的客体,也比完全没有客体好。Liz的故事在提醒我们,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期(6岁以前),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幼年能建立起较稳定、良好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就能内化成他/她较稳定与健全的自我。

 

   2、青春期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四岁以后,同伴对儿童的吸引力已经赶上成人,在青春期,同伴关系变得尤其重要。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意识会日益彰显,他/她会渐渐脱离父母的视线和控制,建立自己的“社会”,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有距离的潜文化,并在这种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其中,同伴关系是重要的元素,它与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紧密相连。可以说,一个人的同伴关系就是他的社会化历程。

 

   Liz在童年时,由于家庭缘故,在小朋友中间并不受欢迎。但在她的青春期(15岁时),她结识了一个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同学Chris, 并和她成为最好的朋友。她们互说心事,结伴去流浪。另外还有几个男性的同伴,也在她们无家可归的时候给过她们无私的帮助和温暖的记忆。在高中的时候,由于老师David的周全考虑,她与同学们也相处甚佳。良好的同伴关系,让Liz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

  

   3、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系统”,也称为“社会关系网”,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尽管Liz家境贫困,家庭破裂,但是在她的成长中,她获得了必要的社会支持。这一点为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物质上说,美国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保证了Liz一家基本的生存权与Liz本人的受教育权:妈妈精神病发作,有机构出面将她收治入院;Liz不去上学,老师会报告相关机构敦促她上学;当父母无力抚养她时,她至少还有收容所可去;即使没有社会关系,不走后门,她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进入高中,并获得《纽约时报》的奖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可见,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环境,是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的。

 

   提到社会支持系统,不得不提到Liz在曼哈顿切尔西的人文学科预备学院时的老师David。是他,凭着Liz的一篇作文和简单的会话录取了她;也是他,在细微之处指点着、支持着她。一个最小的例子就是David在课堂上故意装作不记得Liz的名字,连周围的同学都替Liz打抱不平。后来Liz下课后有点不满意自己作业成绩只得A-, 去找老师指点自己。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是你批准我入学的,却不记得我的名字”。这个睿智的老师笑一笑,说,“我记得你的名字,我只想其他人站在你一边”。当她去哈佛参观,看见哈佛里的莘莘学子而心生自卑的时候,他告诉她,“我们是普通人,上哈佛的也是普通人”……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就象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


   二、内在的力量与驱动

   外在的支持与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Liz内心的力量。一如我一再强调的: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拥有什么,身处何地;而是在于他/她想成为什么人,又要去往何方。

 

   1、内化的良好客体

   在客体关系那一节我们提到,Liz父母在她早年与她建立的客体关系,在她内心深处得到了较好的内化。影片是在Liz的旁白中开始的。“我爱我的妈妈,非常爱。她是个瘾君子,是的。而且是个酒鬼、经常不醒人事、患有精神分裂症。可是我从没忘记过她。她是爱我的,就算她已经忘记。自始至终、是的。自始至终、自始至终。”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的答辩中,当评委问她,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她说的也是这一番话。因为妈妈爱她,所以她爱妈妈,爱自己,并将这种爱转化成持续向上的力量。

 

   2、选择的力量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过的生活,是我们内心所选择的生活。在妈妈的葬礼上,Liz躺在妈妈的棺木上,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正是这种无助,让她得以警醒:“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于是,她开始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开始拼命地学习,通过这一切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 ”

 

     能说明“正确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最好例子,莫过于Liz与好朋友Chris之间对自己人生设计的对比。Liz在地铁站与Chris重逢,彼时她已经在学校接受教育,而Chris还在地铁里流浪。Liz把Chris带到学校见自己的老师,引荐她入学。而Chris却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只配在收容所里呆着,或者去做妓女。当几个月后Liz去申请奖学金的时候,临走前遇到被收容所赶出来的Chris.——多么鲜明的对比!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我们永远都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自己的梦想与对人生的设计。

  

   3、希望与梦想

     因为有所选择,Liz选择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我觉得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因此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还把这称之为愤怒,拒绝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到这种困境。”参观哈佛校园的时候,有了老师的鼓励,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哈佛学子,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她一步步地努力,让自己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清晰,并让这日益清晰的梦想将自己牵引。

 

   4、行动力

   光是有主观的选择,光是有梦想而不去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画饼充饥。Liz的成长和成功,最终应该归结于她卓越的行动力。童年时肚子饿,她就自己拿面包吃,哪怕是拿凉水泡方便食品;小时候没有正规上过几天学,但是凭着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她在考试中得了一百分;外公不能容纳她和她的朋友,就主动带着朋友离家出走,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到学校参加申请面试时错过了预约的时间,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抽空写下入学考试时需要写的作文;打工洗盘子的时候,她把要学的东西贴在靠自己最近的地方,边洗边看;申请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时,一向敏于行动的她却等到最后的期限才提交申请,因为那天她刚满18岁,不需要任何监护人,也不需要再对别人隐瞒自己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事实……“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 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Liz没有把时间花在抱怨,花在与生活讨价还价上,她只是把时间花在不停的行动上。

  

    Liz持续的行动力,促使她生命中无数细微的改变,当这种细微的改变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她经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所以,在记者会上,当记者问她,“你怎么能做到的”时候,她淡定地回答“为什么不?”是啊,为什么不呢?因为她一直在行动。正如她说的,”请不要闭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

 

      总结:

   Liz的故事提示我们: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主观意愿与行为。即使生于绝望,但是只要有梦想,只要有行动,一个人也能活出希望与光彩。做为个体,我们可以不断地去看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本的力量;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帮助满怀绝望的来访者,不断地去寻找那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不管那种光亮是多么的微弱——然后,不断将它放大。

 

    最后,我想用一位在哈佛就读的一个中国女孩博客里的话来结束本文:

 

      “我常常自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最近我悟出了半个答案:活着就是为了梦想。

 

         不能因为世界烂就什么都不做。不能因为半个地球已经被污染了就加倍去污染另一半。现在的孩子常有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我自己包括在内。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人活着就是梦着,为了做些什么。

 

       我不会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例子。我懒得举,也不想陈词滥调。但我觉得,这个世界既然是个圆球,我们就要把它往前推。

 

        秀出你的梦想,活出你的梦想。"

   

  (最后引号里的一段话摘自作者“过时的流行”的博客http://hi.baidu.com/seashellstarz/blog/item/2fff8c02261cb0024bfb51ab.html

 

 

 5 ) 影片过程中的确很多震撼和励志,但是如果不是她智商超群

她还能进哈佛么?
显然不。
励志片如果建立在“天才”的基础上,难免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
如果她只是哪儿哪儿都普通,除了精神强大,那她后来努力考上一所学校,当当类似老师,类似医生,类似反艾人士 之类,或者就是普通的餐馆员工,依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平静和美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励志人心的成功么?
好吧,上述乃lz的yy,只是觉得励志片这样拍可能会更容易引起我等普通人的共鸣。

当然影片卖点也许就不那么吸引眼球了。

她智商很超群还是占了很大的因素。。比如lz这个智商拼死老命也不太可能上哈佛。。。加上从小国内的教育,好像上了名校就100%等于成功,导致lz比较反感这类建立在“天才”基础上的所谓“考上好大学”的“励志作品”。。。多少觉得励志效果有限。。好吧。。lz不和谐了!~~

 6 ) 《风雨哈佛路》台词摘选

他的话好像传达不到我这里
他的话好像掉落到地上

这又不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只活在互相的心底

他就住在我心底 但是我却没有地方去
我在世界上单独一个人

失去了所有的关系 消磨了所有的欢迎
每一个曾经相信我的人 我都让他们失望了

我不想做个傻瓜 我要去上学

(眼底萌生的战栗 充满了敌意 那是因为真实的恐惧)

我只是需要一次机会
需要一次机会爬出那个环境
个人我认识的人都是愤怒 疲惫
他们只是挣扎着活下去
但我知道有一个世界 更好的世界

我妈妈去世了
感觉好像被打了几巴掌
我猜我老是以为她会好转的 会照顾我
很蠢是吧?

她从来都没有照顾我
是我在照顾她
她是我的孩子
但现在她不在了
就是这样

现在是时候你照顾你自己了

我会永远活下去的


丽丝 他们也只是人
不 不是人 像我这种

为什么不是我?
什么让他们与众不同

这是一种渴望  不是不可能

我想和人们站在一块儿 不想在他们之下

人们会久久围困于自己的失败之中
我们称之为愤怒 对事物的整体视而不见
对于所有能够成功的微小元素以及什么是成功视而不见

因为我的父母迫使我们向深处里观察
我有幸看到微小的事务是如何最终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产物的

所以我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那样
我知道为什么

我爱我的妈妈
她吸毒 酗酒 几乎失明 精神分裂
虽然 她总是这样 总是这样 总是这样……
我爱她 我是确实爱她

你怎么做到呢?
我怎么能不这么做呢?

你为你自己的过去感到悲伤么?
你是指?
我是说在地铁里睡觉 吃垃圾桶里的食物
嗯 那毕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这也算是一种幸运 幸运的让我被迫往前看 没有后路
我只能往前看 到达了一种状态“好吧 我要尽我所能的工作 看看会发生什么”
然后现在我要上大学了 是《纽约时报》给我出钱
(台下掌声夹杂着释然的大笑……但记者仍不放过)
所以说 你是幸运的 那你要是能改变什么 你会怎么做?
耶 我愿意把所有的后来的幸运还回去 让我的家庭复原

——《风雨哈佛路》台词

 短评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学会不再为自己的过去和我的环境害怕。从来没有什么会掣肘我们寻梦的步伐,除了我们自己。

7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力荐

记忆最深刻的励志电影,时常在想如果我们能有这么努力可能就会不同了吧,也或者我们太幸福安逸,所以没有斗志?女主也很惨,总记得那场雨

12分钟前
  • 尹天雪
  • 力荐

一个天才说:”我不想上学“,所有人都逼她上学,最后她去上学,轻松来到哈佛,说来说去还是天才的原因。她还不停喊:”谁比我更惨,我这么惨都成功了你们为什么不能成功”。整部电影矫揉造作故意煽情,狗血得一逼。失望透顶。

17分钟前
  • 已注萧
  • 很差

没把励志片应该有的感觉拍出来,故事也太散了,没起伏

2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生活给了你现实,最好利用它,它逼迫你向前,因为你无路可退。你要看到事物的根本,你不必再问为什么,因为你知道。

25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我好废柴啊

28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那个”社会对贫穷和吸毒者以及艾滋病人的包容是让人刮目的,“这个”社会又是什么样子!

33分钟前
  • jimmy198360
  • 力荐

"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ACxmxLpltE/

37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很不好意思的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哭了

41分钟前
  • wise
  • 推荐

作为一部励志片根本没讲女主是怎么努力的,只说了她儿时多么苦逼。

43分钟前
  • Donna
  • 还行

哈佛是拿命才能拼出来的

47分钟前
  • 捡垃圾的提莫
  • 推荐

好艰辛,而且她好冷

50分钟前
  • Lotte
  • 推荐

片子不应该这么拍

55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好坚强,感人。

60分钟前
  • 江绪林
  • 力荐

强烈啊这强烈啊。

1小时前
  • OnJel.
  • 力荐

故事是好故事,但电影不够好。她缺的可能是机会,而我们缺的却是天赋。

1小时前
  • 心下
  • 推荐

它诚恳。不花招。

1小时前
  • 眠去
  • 推荐

非常励志,燃。

1小时前
  • 沈十六
  • 力荐

全世界都需要励志。

1小时前
  • 郁殷
  • 推荐

励志片,看着看着就想起了《当幸福来敲门》。但凡早熟的小孩子都冷静的要命,丽兹跳下去睡在母亲棺木上,然后决心改变生活,又不避讳过去,一点都不恨她的家人,这点真是神化,我始终不太相信。

1小时前
  • 半袖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