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剧情片韩国2015

主演:黄政民,郑宇,赵成夏,金仁权,罗美兰,郑有美,柳善

导演:李石勋

 剧照

喜马拉雅 剧照 NO.1喜马拉雅 剧照 NO.2喜马拉雅 剧照 NO.3喜马拉雅 剧照 NO.4喜马拉雅 剧照 NO.5喜马拉雅 剧照 NO.6喜马拉雅 剧照 NO.13喜马拉雅 剧照 NO.14喜马拉雅 剧照 NO.15喜马拉雅 剧照 NO.16喜马拉雅 剧照 NO.17喜马拉雅 剧照 NO.18喜马拉雅 剧照 NO.19喜马拉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28

详细剧情

电影讲述的是韩国登山家朴武宅于2004年在攀登海拔8750M的珠穆朗玛峰时,不幸遇难。为了寻回同伴的遗骨使他们安息,严弘吉(黄政民饰)率团前往珠穆朗玛峰,开始了新一次远征。5月29日,严弘吉和他的队员不负众望,在8700 M处找到了朴武宅的遗体,在冰雪皑皑的世界屋脊之巅 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并且立碑为念。当时这件事曝光后,也引发了感动如潮。   韩国演员黄政民此次在片中饰演亚洲首位完成14座8000米的韩国登山家严弘吉一角。该片将由推出了《海云台》、《舞后》、《快递惊魂》等影片的JK Film担当制作,通过《和声》展现了细腻掌镜力的康大奎导演将再执导筒。影片还将在尼泊尔等地的雪山实地取景,以展现更加真实的雪山风貌。

 长篇影评

 1 ) 除了开头其实跟电影关系不大.....

        看了《喜马拉雅》,忍不住和《狼图腾》作比较。没有什么是静止的,风在飘,水在流,时间与世无争地走,人类和历史也随之运动,可是奇特的是,在这个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人类和历史似乎都总是在和自己做斗争。和《喜马拉雅》相比《狼图腾》,显得更悲观、更绝望,如果说《喜马拉雅》是一次向神回归的朝圣,《狼图腾》则是一次别离。
        人类作为自然的孩子,从受孕的一瞬间就期待着离开母体,出生之后更是彻底背叛的开始。我们学会了说话,就得到了表达异议的权利;我们学会了走路,就获得了远行的能力;我们学会了使用工具,就有了打造属于自己生活的力量。离开母亲庇护的孩子对于自己的独立都是骄傲的,人们也一直告诉我们这种骄傲是值得赞美的。于是我们赞美宗教改革时期人类从神权压迫中的解放,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自身力量与美的欣赏,我们庆幸人类终于觉醒了,黑暗的蒙昧时期终于结束了,我们开始相信自觉意志的无所不能。即使我们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极限的,我们似乎并没有想到把这条规律应用在自己身上,也不愿意去想这种信念是不是太片面。毕竟在短短的人类发展史上,我们亲眼见证人类从自然手里夺过了控制权,我们亲手,用一块块砖、一片片瓦把世界建筑撑了我们头脑中的样子,我们的确没有理由怀疑自己。可是沉醉于宣扬自己的力量难道是一种目标吗?这样的目标不是很盲目吗?
        我们看不见的不一定不存在,我们以为能逃过的不一定永远不会受到惩罚。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曾说现代人的不安和孤独正是从中世纪的结束开始的。中世纪的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大多数人都是子承父业,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当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发展,这种确定性逐渐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被金钱和商业裹挟的潮流,每个人都被这潮流卷着东奔西流。社会意志就是个人意志,然而个人意志似乎并不是社会意志,个人在社会中既无力又迷茫,自发的、对自己本身的信心土崩瓦解,不得不向外寻找什么东西来自我安慰。最能适应潮流的人能在社会中找到赖以证明自己的东西,从而成为统治者,找不到这样的东西的人只能屈服于权威。弗洛姆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得到了这个结论,因此也谨慎地只把这些病症应用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现代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已经被这潮流席卷无遗。
        西方人看起来对自己的“无所不能”似乎是更确信的,但最近的走向让人怀疑这否只是因为以前中国人的羽翼尚未丰满,还没有彻底反抗的能力。事实证明当中国人的力量跟上来以后,的确破坏力惊人,可惜我们实在没有心机,外国人不愿砍伐的森林,我们来砍。外国人不愿意建的工厂,我们来建。外国人不愿意开采的资源,我们来开……从前的矜持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实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不傻,只是如今要想过得好,要么无知,要么无耻。中国人的无耻是对自己的,外国人的无耻则是对我们的。
        曾经我们的祖先被迷信约束,害怕惹怒了自然神受到他们所降灾难惩罚,不敢破坏自然界的赐予;被孝道约束,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丝毫损坏;受气节的约束,宁愿饿冻致死也不愿出卖自己的尊严。如今我们不得不问,还有没有东西能约束得了我们?在这片没有信仰的土地上,我们已经不尊重千疮百孔的历史,更不尊重虚无飘渺的上帝,我们还拥有什么可以把我们从远离自我的路上拉回,我们的根呢?这也许是《狼图腾》这个发生在中国特殊时期的故事,必然会有一个悲剧结局的原因。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风俗,大多意在让死者回到来的地方,或者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去,或者投入新的轮回。所以有的海葬,有的天葬,而我们因为没地方给死人所以一烧了事,这在虔诚的人眼里大概很荒唐吧。 我并不想宣扬什么,我同样成长在无神论的氛围中,完全无法理解信徒的宗教情感。我也觉得火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做法。我只是不希望人们变得越来越无所谓。当我们开始不在乎自然,不在乎他人,最后必然也不再在认真对待自己。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趋势了,严肃和忧郁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几乎没有市场,很少有人会花费时间去理解别人的陶醉和忧伤,取而代之的是嬉笑怒骂插科打诨,“贱贱地”博人一笑,大家都很开心。可是也许总有一天,我们连自己也不在乎了,我们便彻底失去了灵魂。

 2 ) 我们始终都在一起。我们的愿望相同。

一张喜马拉雅原声专辑,彻夜无眠,翻了出来听。最喜爱的是《Tinle and child》,男声吟唱与六字真言层层叠叠,它荒凉、悠古,令人充满敬畏。一如神秘的喜马拉雅。然而听着它,让我想到了河。隐约觉得亲切。

流经平原的河,往往很难给人以这样的苍凉磅礴之感。除了黄河。黄河有承自巴颜喀拉山的筋骨,呼应喜马拉雅。但远。内心莫名想亲近水,所幸身在鹭岛,于是趁天微亮,便起身去看海。

眼见着波推波,浪迭浪,海,早已不是意识里的那片海。天地也倏然转换了。但心心念念不改——晕眩之中,叫我想起来的,是梦里出现过的一条河。

我能清晰地意识到,那是一条生命之河。

沿着河走着,看着,有些平静,有有些保留地走着看着。河岸许多人,其中有些僧侣,作礼佛状。河面宽广,飘荡着筏,有佛,有载乐载歌的乐人,也有死者……我望着,身边有位师父在为我讲解。行至某处,又遇一位师父,对我说,大意是说,快快开始修行吧。

好几年前的梦了,而我也并未应梦所感修习佛法。

直到最近整个人陷入困境,直到再刷这部纪录片。仿佛有了新的认识。

河奔流不息,有春夏秋冬又有春夏秋冬,河蜿蜒千里见众生,沉沦溺之亦载之渡之……从高至地,奔流入海。是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也是众生的河,人间之河。

在片子里,我又看到了这条河,河中众生相,四位头领各自命运交织:拉帕死了,据说源于自大;天尼信奉神的旨意听从喇嘛测算决定运送盐巴的时间,根据火烤盐巴的古老传统,判断暴风雪的来临而行动,因为诺布师父的一言,“面对两条路,选择了最艰难的那条”,不惧为之付出生命,是有大信仰、且坚定奉行的人……

而卡帕相信自己年轻力盛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暴风雪来临之际,却也明白了,雪山可敬可畏,这份面对未知的敬畏心又投影浇灌到信仰之中。

遂在玛尼石堆旁的一番核心对话。天尼对他说:

“头领可以引领众人, 但不能不听从神的旨意。

…… 真正的头领从叛逆开始” 是过来人之语。他理解他一如自己。

卡玛关怀地道:“我们刚汇合,不能就这样分开了。”

“ 我们始终都在一起, 我们愿望的相同。”说完,天尼阖然长逝。他的归宿是雪山。

帕桑虽然还是个孩子,但他懂了。他天真未泯,信仰纯净。开口便是:“让他去吧,他去极乐世界找我阿爸了。”

四位头领的命运交割清晰。

这不仅是关于人的记录,而是人与他依止的恶劣环境,于这艰难之中升起莲花般的信仰的证明。

而画壁画的喇嘛诺布便是其中的初见证者。在出发之际,多波村人求赐福他摩顶授之;在帕桑困惑之际,种下佛性种子;在天尼执念之际,柔声开导;在天尼死亡之际,声声“葛玛巴千诺”,坚定追随法王/神/佛之心,予以护持……

他出发的早,8岁便在寺院中修习,在一众之中,也成了有能力来护持大家的心念的那一个。心念正,时时不改,事便不难。那更早的,更有能力,更更具大能力的,我们看不到,未必就没有。

再说回来,且不论有佛无佛,不论感应与否,从个人来讲,信仰,何尝不是人性之中至纯至净至坚的部分?在信行的过程中,成就了佛性,方于生命之河中,渡了自己。

通往大麦之乡的路也有两条,一条看似艰险曲折,却不失是近道。唯有这样才能与风雪争时间,一步步,一环扣一环,看似是讲生存,讲运盐换卖的路途,于此之上,难道不就是寄托了信仰,并被展示于大众?

红尘泱泱诸多迷路,赚钱,沉沦声色犬马,欲念无穷,抑或修行,当然,赚钱与修行不矛盾,哪条最难?

“我们始终都在一起,我们的愿望相同。”临终天尼的遗言,卡玛也懂了,他成了真正的头领。

我也尝试借这一番观影,借自己笨拙的逻辑,笨拙的语言,来开导自己。

……纵使行道不同,但相信彼此,不断在逐光而行,修炼自心、寻求智慧的过程中。那么,我与你,我们始终都在一起。便可以不论结果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仿佛窥见另一番新天新地了。

 3 ) 绝美

看过《喜马拉雅》,震撼而感动,心里只有两个字,绝美。

神秘的西藏,圣洁的雪山,湛蓝的湖水,高远的星空,是绝美;古老而僻静的村落,孤独行走在群山里的身影,久久回荡的藏密梵音,是绝美;固执中的坚韧,敬畏中的虔诚,面对自然,无论是恭敬还是反抗都体现出的高贵,更是绝美。

在绝美的金字塔尖站着的,是人。倔强的头人天尼,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失去丈夫的帕玛,叛逆的青年卡马,男孩帕桑,文弱的喇嘛诺布……在残酷的自然面前,他们是渺小的,艰难的,哀愁的,悲壮的,但在他们的眼神和行动中,你看不到一丝丝怯懦,一点点猥琐,有的,只是敬畏、顽强、纯洁与高贵。

传说中神秘的天葬的场景,也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将肉体还给大自然,让灵魂在神的怀抱中永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不懂为什么我们以往的宣传,却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弄得这样隐晦,这样复杂。那不过是一种自然存在的事物。

面对自然,人该如何自处?天尼与卡玛最后的互相理解,给出了答案。当反抗与敬畏相遇,当自然与人和谐,当神与灵魂交融,生命才有力量。

 4 ) 高原上的单调、浓烈

—————————

寒冷、山丘、雪峰、牦牛,都是苍莽高原的部分。少了城市的霓虹,火树银花,亮眼的玻璃外墙,少了季风地带的青青松柏,郁郁阔叶。

高原的母体无疑是单调的,望不到边的苍穹,看不到边的山丘,数不尽的牦牛与苍鹰、秃鹫。只是,当你静谧时若像观察一张落叶的跌落来观察他,便能感受他带来的浓烈,冲抵心脏的门墙。

在最干燥的季节,牦牛驮着盐袋在赤裸山麓上前行,泥土伴随着牦牛的走动漂浮在半空,降落在山谷、土墙、牛粪墙,放牛藏人独有的大手干燥又粗糙,挥动着掷石鞭、哼唱赶牛诀向牛栏涌去。这里水很少,电不足,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枯燥与贫瘠,但藏人天生懂得滋润生活。他们将印刻着经文的七彩风马旗悬挂在山顶、河畔、路沿,他们将各色头绳系入黑发鞭子,镶嵌蜜蜡或绿松石的耳坠子,他们出家穿上鲜红的袍子、戴上硕大的僧帽……当你转身远望,山谷间戴收割的青稞波动而泄露整个空间的温柔。

这是关于喜马拉雅南麓的单调与浓烈。

看过高原的春秋,春的草是水分增长的黄,而秋是渐失水分的黄,春的风是冷中带暖,而秋是暖中带寒,春的水是冰里化水,而秋是水中结冰。高原的春秋,老让人想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但这景象只在黄昏的光影中如梦如幻的出现。

看过高原的最夏,放松肌肉与肥肉倾躺在弥漫着草香的山坡,在午夜时分记录卫星移动的轨迹,捉流星拖过的尾巴,指认漫天星河中的猎户座、仙后座、北斗星……若是碰到了月中,就观看一场月亮与星星的追逐,当一轮圆月从远方的山丘后缓慢升起,云层退散化为大千世界万物廓形,繁星由近及远的收起光辉……在春风沉醉的夜晚适合来一壶酒,不会显得太矜持。

最想看高原的深冬,想应该自己能为贪图美景而忍受刺骨的寒冷。大雪覆盖了远方与云层,也覆盖了屋顶与草原。想去看,那在茫茫雪原中凸显的萨迦三色——红、白、蓝的墙身,那在飘落白雪中行走的红衣喇嘛,还有早已冰冻三尺的海子。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好像大声呼喊也只有自己的回声在山谷间回荡。是不是可以在雪原上跑到呼气成团,四肢酸软而仰卧雪堆,伸手间只见阳光穿透指缝的血红,听心脏中传来与未来的对话。

而这,是关于川西高原的浓烈与单调。

 5 ) 喜马拉雅:不简单的故事


1999年,天食者盘旋在高空,远处传来朝圣者沉重的磕头声,喇嘛们轻声的低语着,赶着牦牛的多波族人挥着手臂喊着号子从古老的村庄向山上走去。喜马拉雅,尼泊尔的村庄与神秘的藏族文化第一次通过法国导演艾瑞克•瓦利的视角展现。故事从死亡与失去开始,但结尾确收获了新生与希望。
电影《喜马拉雅》用108分钟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老族长痛失本应是继承人的爱子,将众望所归的继承者卡马认成蓄意害死自己儿子的罪犯。在新的运盐途中,卡马带着村里的年轻人提前离开,而族长天尼则依旧选择占卜日出发并带着自己的儿孙。两只运盐队伍冒着风险各自开始旅程,但最终他们相遇,存在许久的纷争在暴风雪中消融。天尼在去世前认可卡马成为新的领袖,晨光熹微时,新的队伍上路。本片影像风格粗狂绮丽、荡气回肠,宛如仙乐般的藏密梵音贯穿始终,令人心旷神怡。
法国音乐家布鲁诺•库列斯充满藏地风情的音乐,伴随着出神入化的镜头,萦绕在耳边,带给人视与听的双重震撼。天尼不顾同伴的劝阻,执意要追赶上卡马的队伍,因此选择走靠近湖边的“魔鬼之路”。这一路道路狭窄,老人们铺着石砖拉着牦牛小心翼翼的走过。此处,西方交响乐和藏文的哼唱结合,沉重的鼓点直逼心底,隐着不安,而危险也确实发生了,一头驮着盐袋的牦牛失足坠下。这段中,电影背景音乐发挥了引人入戏的作用,并使情节更加紧凑。此外,电影声音中其他片段的音响效果完美结合了动作与环境的效果,除了促进剧情的发展更是尽可能还原了当地藏民的真实生活。
《喜马拉雅》虽为剧情片,但是依然有着纪录片的风格,使得导演的叙事简单,基本以时间顺序进行,使得故事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缓缓道来。但细节处理的相当不错。在卡马带领年轻人提前出发的那个夜晚,天尼回到村庄,执拗的组建自己的队伍,他骑在马上与其他老人争执,此时,明显镜头虚焦。若摄影没错,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是导演的精妙处理。天尼岁数大了,还在拿自己年轻时的资历博得众人的认可,马背上的晃动加上虚焦,感觉到天尼的言论已经明显站不住脚了,利于人物的塑造。导演的剪辑没有太多技巧,多数都是直接切,但是蒙太奇式的经典组合还是随处可见,例如在给死去的拉赫帕进行天葬时,将天空盘旋的鹰与天葬师自然切割的画面剪切在一起,丝毫没有暴力感,反而有一种人性的解放,一种最自然的回归。
描写少数民族故事的电影最重要的是展现原汁原味的当地生活,就像《图雅的婚事》里描写蒙古族的特色,《千里走单骑》里有云南的多姿。可是这些电影里的演员多数为专业演员,以演技论成败。值得一提的是《喜马拉雅》中,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比如说天尼的小儿子诺布现实生活里真的是一名喇嘛,因此他们能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使观众在观看影片与人物没有距离感,从他们的脸上看到最自然地神情。
艾瑞克•瓦利筹备了两年的电影《喜马拉雅》虽算不上是史诗巨制,但是却带给人极强的震撼,不光是如画的风景,动人音乐,更重要的是他多角度的思考。这里面有对文化的,对信仰的,还有对生死的。在世界融合文化趋同的情况下,导演选择讲述藏族的真实故事已经对文化传播起到鲜明作用,镜头语言的直观性让更多人们了解到这个古老的神奇的民族;影片中卡马一次又一次与占卜与传统的抵抗,体现愚昧的人民的自知开始,这种反思精神也透出了导演自身的更高追求;而对于生死的话题,多部电影都在探讨着,只是本片更含蓄,例如天尼的去世在晨光里,在众人怀中颇为温暖。但不论是哪个角度,本片都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一再传达出人的坚韧性。一种与生俱来的执拗,一种反抗精神,一如影片中所说:A ture leader starts by being disobedient.。无论是天尼与身体抗衡,还是队伍与自然抗衡,还是小帕桑与梦想对面,这是电影中人物的,也是导演的真实经历。
在本片的最后,整个故事在喇嘛诺布的笔下犹如画卷般重。影片最后的镜头,定格在小帕桑侧身,他的对面是一棵树,是他梦想着见到的事物,这不禁让人感动。在多大的困难面前,有不屈的抗争精神,是梦想实现的第一步。电影里重复着一句话:If you have to choose which way to go,take the most difficult way.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选择的。
这是一个不简单的故事,这也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
        

 6 ) 天·地·人

       与“天地人三部曲”其他两部呈现出的优雅淡然的舒缓格调相比,[喜马拉雅]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心灵深处的震撼。天地人,或者说自然与人的关系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地赐予人们以谷物和盐,天给他们带来阳光和风雪,人们则对上天保持最崇高的敬意。
      看到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场面,再看看他们生活的环境,让我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原始社会。但这也让他们有可能保持了心中最纯洁的一面。即使平均海拔高达5000以上,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仍然无法湮灭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纯洁光辉。
     当然,片子的主题还是谈论人与天的关系,即使两个运盐队间的关系也是前者在人际关系上的一种体现:年轻人不相信喇嘛的预言,老人们则对其奉若神明,这才导致了两者的对立。最后,老头人死去,新头人继任,这个过程不正象征了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过程吗?
      毫无疑问,片中震撼人心(我不能想到其他的词来形容)的喜马拉雅山地风光为这一主题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背景:连绵不绝的群山,圣洁耀眼的雪山,绿松石般纯粹的湖水。第一次看到这些,任何人都会不禁屏住呼吸。再加上独特质朴的藏地风俗和无比虔诚的宗教信仰,使得这里简直就是这样的故事发生的最佳地点。

 短评

老早看过的。盐巴不响是因为受潮了,有用的生存经验和神没有关系。印象深的片段是一人偷喝烈酒倒地自毙(高原喝烈酒很危险,那酒好像是“沱牌”),旁人不知缘由立马怨起卡玛来,“都怨你,这下遭神报应了吧”——迷信、推卸责任的奴性立现。信者不疑,疑者不用。

7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每看20部电影才找得出一部五星。爷爷太提劲了。顺便说一句,这就是一部在讲姜还是老的辣,以及迷信有理的伟大电影。

12分钟前
  • 丁丁|刘
  • 力荐

剧情片电影怎么能这么拍呢!纪录片手法啊这是!当初看可可西里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我该怎么欣赏这部辛苦却不伦不类的电影啊!!

14分钟前
  • 徐嘻
  • 还行

开始是选举,不谐后前后出征,因果中的神性;音乐极赞。来世做一牦牛可好? 担山被雪,负重致远,生死都踏实无畏。

16分钟前
  • boks
  • 力荐

教科书般的西方对高原一厢情愿的想象,赤裸裸的布莱希特式演绎和20世纪好莱坞风格台词

17分钟前
  • 贺兰迈克
  • 推荐

【9/10】终于看完了“天地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雅克贝汉是我的纪录片启蒙。讲述了一位丧子的老族长带着孙子随运盐的团队重走了儿子运盐的路程,独具文化内涵的朝圣。其中擅长壁画的喇嘛这个角色安排得非常巧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技艺精湛的圣徒安德烈卢布廖夫,随着一趟寻真之旅的完成,他们心中恢宏的巨作也得以诞生。牦牛(低级生物)——人类(高级生物)——喇嘛(神与宗教)三者共存、信仰神明的老族长和开化的年轻头领之间的冲突探讨了古老智慧和现代文明之间如何调和,战胜心魔与个人价值的升华。其中翻越雪山,走人迹罕至的道路让我想起另一个借鉴《圣经》的故事《魔戒》,在经历最艰难险阻之后,陨落超度终将抵达自己的天堂。戏剧张力还可以更强烈。配乐依然是一如既往出色。我永远爱这些文化遗产,永远爱人类精神的多样性。

20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作为成长于藏区游牧部落的我来说,这部影片对喜马拉雅地区文化的理解非常到位,影片之所以像纪录片,就是因为这里面的主演除了女主角是流亡藏人外,都是尼泊尔原住民,主人公老赤列更是现实中的酋长。而且他的寨子刚好也是以运盐贩羊毛为生,建议再看纪录片《西藏:盐程万里》,油管免费

25分钟前
  • 萨乌奇
  • 推荐

外来者的身份让这个电影缺少了灵魂。配乐显然更出众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画面十分!音乐十分!!!看到海子出现的那一刻眼泪都流下来了,也深知生活在高原深处的人们对于一棵树的渴望。如果一定要走,那么就选择最难的那条路。记录:海子叫Phoksundo湖,拍摄地点在dolpo村,有徒步路线。Chharka

30分钟前
  • 奇拉
  • 力荐

该片是由法国、尼泊尼、瑞士和英国四国合作,历时9个月拍摄的剧情与纪录大片,曾入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以及2000年欧洲电影最佳摄影奖提名,并于当年获得了恺撒最佳摄影奖和音乐奖

3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画面与配乐完美契合

38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本片影像风格粗狂绮丽、荡气回肠,宛如仙乐般的藏密梵音贯穿始终,令人心旷神怡。

41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嘿嘿,一个不是很了解那个民族和环境的人拍的电影,完全西方人的视角和想法,不过音乐和画面还不错,给个3分了,还是鸟的迁徙好一些,

43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多年来一直以为是纪录片,都是雅克贝汉害的。其实片子主题和视觉呈现的风格并不十分统一,或者说,片子里朴素的粗犷的原始生存规律并没有体现在影片画面上(当然音乐还是很好的),画面反而是精细的,说到底也是因为外来者的旁观角度。

47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电影里真实记录了升天的两头耗牛和一位长者...除此之外,并无新意~等等,那位长者碎尸了自己的升天的儿子喂秃鹫,还真是令人震惊和感慨啊!

51分钟前
  • 怂囧小赫
  • 力荐

影片讲述了一场没有纪录、没有名誉、没有回报的危险旅程,只有胜似亲情的友情令人感动

56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非常出色,向我们展示了喜马拉雅地区人们的状况和藏传佛教的概况,摄影难度很高,色彩感很强,镜头大气;音乐很磅礴,有日本配乐家的特点。很显然这部片子是拍给西方人看的,情节设置体现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即由两代人的冲突到最后的理解,这是很俗套的桥段,只是把它放在了这样一部电影中又有不同的意义,影片中演员的表演痕迹还是太重了一点,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我觉得处理可以内敛一些,不过整部片子还是体现了史诗的气质,我觉得可以给四星半。

60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推荐

我不是迷藏者。影片里卡玛的一句话——你的仇恨不会减轻你的悲伤

1小时前
  • 是和有
  • 还行

如果你要選擇一條路,那么就選那條最難走的。

1小时前
  • K L E O
  • 力荐

我是不太爱看这种的,但是真的不得不说意外的好看!

1小时前
  • 乔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