诅咒1988

剧情片其它1988

主演:瓦莉·凯赖凯什  乔治·切豪尔米  久洛·保尔  

导演:贝拉·塔尔

播放地址

 剧照

诅咒1988 剧照 NO.1诅咒1988 剧照 NO.2诅咒1988 剧照 NO.3诅咒1988 剧照 NO.4诅咒1988 剧照 NO.5诅咒1988 剧照 NO.6诅咒1988 剧照 NO.13诅咒1988 剧照 NO.14诅咒1988 剧照 NO.15诅咒1988 剧照 NO.16诅咒1988 剧照 NO.17诅咒1988 剧照 NO.18诅咒1988 剧照 NO.19诅咒198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0 00:39

详细剧情

  破败的矿业小镇,克莱尔(Miklós Székely B. 饰)无所事事,终日游荡,生活感到极度压抑。他在泰坦尼克酒吧打发无聊寂寞的时光,偶然邂逅了一个已婚的驻唱女歌手(Vali Kerekes 饰),克莱尔向这名女子展开追求,但屡屡遭到拒绝。女歌手不愿纠缠繁琐的爱情之中,她希望一举成名,早日离开这个压抑之地。酒吧老板(Gyula Pauer 饰)向克莱尔提供一桩走私生意,克莱尔则将生意转交给女歌手的丈夫塞巴斯蒂安(Gyorgy Cserhalmi 饰),以使其离开小镇几天。但事情却并未一如所愿……

 长篇影评

 1 ) 完了

完了


完了
分手的日子到了
誓言从大岛的边缘
崩落
只剩坟墓立在海崖上

死亡的林木和太阳
和我尚还活着的心
都拦不住月的盈缺
挡不住潮的涨落
抗拒不了你的来去

完了
一切都已完成
一切都要结束
好了
让我们摘下贝壳的戒指
放回沙滩
让我们取出瓶中的薰衣草
插回花田
让我们吐出皇家大盘
摆回餐桌
让我们收回泼出的暗水和明晃晃的心血
把这一切留给下一个人
下一个到来的或者寻到的
下一个射中我们的
或者我们射中的
下一个让我们重生
共我们死亡的
下一个试图点燃硕阳的

好了
墨西拿太遥远
圣马丁运河太切近
完了
爱的蜜已经喝光了
完了
可爱的苦水涓涓漫长
好了
她已经走了
完了
可我的心还在她身上

 2 ) 雨中犬

就像看著暴雨中的地面一點點擠滿水,牆壁一點點濕透一樣,貝拉塔爾依然用它的鏡頭向我們展示了虛無之感如雨水穿過衣物打濕身體後進入我們體內。纜車的重複運行,人群的重複,繞圈,出口,拯救,我們依然在追尋真理或是虛無的生活中看雨水落下來,在雨中行走,在人群中飲酒舞蹈,試圖尋找一處地方或者一個人讓我們的目光停留,依戀與,我是一隻雨中的犬。

 3 ) 贝拉塔尔在《诅咒》中创造的体验情景

贝拉塔尔的《诅咒》,会让人有一种塔克夫斯基式的观感。

不论是二人对于长镜头的热爱,还是对于时间-影像的理解,都可见一斑。二人此处的长镜头,并非侯孝贤-蔡明亮式的场景长镜头(旨在空间感),或者是扬索式的复杂场面调度和如同舞蹈般的镜头运动式长镜头。

二人的长镜头,真正形成了一种以非人的角度对空间进行观察(而非纪录)的使用范式,在对于摄影机作用的理解上,不说此种美学范式是最高级或是最好的,但此种范式,无疑是最适合创造一种体验、氛围、情绪、流动时间观感的。

除此之外,二人在意象的使用上,也似乎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对于潮湿的物候环境来创造体验的执着,同样破败如废墟般的城市钢筋裸露的城市,同样倏忽出现又悄然消失的狗,同样对于诗意台词的偏爱。

观影时在想一个问题,同样是喜欢使用大段大段诗意台词,为何唯独老塔成为了“诗影像”的代表,为何这些诗句,在塔克夫斯基和贝拉塔尔的电影中,看起来并不突兀,甚至成为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情景极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在另外一些电影(如《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则让人看着膈应难耐,急于快进?

原因,恐怕不是来自于对于母语和外语的感官偏差。而是来自于影片是否构成了与“诗语言”所相符的情景。

在《地球》中,如此热爱侯孝贤和塔克夫斯基的毕赣,恐怕也是极力想要创造一种体验和情境的。但无疑也是失败的。这种失败是多方面的失败,但归根到底,在于没有创造一种体验和氛围,在于空间感的崩塌,在于场景建筑浓厚的塑料式的搭景感。例如,那在零零散散站在废墟上接客的妓女们,让人膈应无比,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毕赣在致敬塔克夫斯基。

不以纪录为目的,而已观察为目的的,对于摄影机运动的理解,恐怕是许多电影人毕生也无法达到和理解的内在美学特质。毕竟,要是每个导演都能理解,然后加以模仿和运用,电影大师也就不值钱了。

 4 ) 他明天回来

第一个镜头从凝固的窗外拉伸到了窗内观看的人,整部电影比后期更慢,很塔尔,但稍感有些繁冗。男女主很像探戈里的斯密特夫人与弗塔基,但所处的环境与困境变了,对于个体的凝视更强。对话也如塔尔彩色电影一样超多。 来回振荡游走的缆车 一如傀儡般被命运的细线吊在轨道上,对望缆车的人是常年绝望于下一刻疯狂崩溃却在这一刻又无能为力的人,音乐在耳畔响起,如同我也加入了这场粘稠雨季的舞会,时常呆望,也如同我眼前的摄影机游走在凝视我每一个坐着观看的姿势,穿鞋的姿势,与人相望的姿势,狗以其原始的姿态对抗吼叫,人何以堪。想起以前有会出门,楼下挺熟的一只狗在那天像疯了一样追着我跑,吼叫,像是要扑过来一样,我四处逃跑,却又怜悯的又回到原处,它又吼叫扑来,终于我用更大的声音吼了回去,那是一种连我自己都震惊的声音,终于狗呜咽的回去,直到看向不远处路过的路人震惊的看着我,我意识到自己是人,又回到了躯壳下的自己。想想就像是“他明天回来”,而我又回到了这一刻。

 5 ) 孤独试图穿越雨水的围困


1,电影片段:http://v.qq.com/page/z/o/l/z0155d3tcol.html

2,故事

在匈牙利的无名矿业小镇,名叫克莱尔的男人是个厌倦者,无所事事、游荡、参与走私、偷情,这里总是落雨,反复冲洗满布的灰尘和锈迹,在地面形成淤积不去的“泥沼”,克莱尔的生活细事在潮湿的氛围里滋生绝望。

克莱尔唯一的欲望,是带着歌女离开,欲望的黏性联接着他人:别的孤独者、厌倦者、忧郁者,他陷在关系的洪流中,无法脱身。在压低的说话声、压低的雾霾、压低的雨水、压低的沉默的注视下,克莱尔本能地寻找透气孔——在雨院中独舞、与野狗对吼。

贝拉·塔尔在电影叙事中,常会以一种背景噪音一样的底纹(如《都林之马》屋外的风声)来衬现孤独,这《诅咒》也有两个噪音让人感觉不休:旧缆车运行时,钢索上的咯吱声;雨水落在小镇上的声音。本篇选取的三个镜头,都在雨中:沉默群像的注视、全身湿透地舞蹈、泥泞中和野犬对吼,这里面除了雨水,还有一以贯之的孤独感。电影中的小镇破败、压抑,人们的面上罩着忧郁,对生活了无兴致,让人不自觉地希望下一场雨,把这些都冲洗掉。贝拉·塔尔直接布置了很多雨,但我们会发现,一切都冲洗不掉,甚至灰暗的雨云也参与制造了更加绵密无尽的围困——不能突破,因此愈发孤独。贝拉·塔尔用电影呈现这一低落的进程,它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而电影本身就像一场暗雨,它第一滴和最后一滴是何时落下、何时结束的,无人知道。

3,语言


我百分百肯定,电影应该有更多层面,不只关于人的故事,还有影像、气氛、时间——“时间”是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也许,我在摄影机内剪接,而非在剪接台上。你看看那些镜头,我们总是由特写开始,然后再拍风景,最后才回到角色上。我喜欢把不同元素连结起来,并用长镜头叙述。
——贝拉·塔尔

长镜头是贝拉·塔尔的语言,他的长镜头具有逼视的力量,因为黑白色调去除了他所讨厌的“彩色的虚假”,带来真实感,运动长镜将事件的时间、叙述的时间和观看的时间等同起来,作为观众,获得了凝视的机会,凝视的时间够长,情绪拥有足够的空间进入人物和事。

4,比喻

克莱尔的压抑和绝望使他几乎会像狗一样狂叫、怒吼。贝拉·塔尔就把他放在狗的面前,让他和它狂叫怒吼——一种情绪上的修辞(比喻的)倾向,贝拉·塔尔的做法更直接: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置于同一时刻、同一场景,这种“缩短”既是直接粗暴的,也是充满克制的——直接而克制,贝拉·塔尔不是一个肤浅的抒情者,他有自己的修辞法。他的智慧和理性,与他的节奏性(情绪上的、艺术的)是严密的一体,他的风格如此之强,以至于你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他的电影中拂去布列松和塔科夫斯基,获得明确的、贝拉·塔尔式的诗意。

【首发黑蓝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Q5NDM4Mg==&mid=208169729&idx=1&sn=8b534e558d4ee9cdfabe04301c8c8a35&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勿转】

 6 ) 无产者之夜:Good Times, Or, Pleasure at the Barrière

从1975到1981年间,朗西埃曾参与并带领一份名为《造反有理》的期刊。

在该刊物上朗西埃最后发表之《城墙外的悦、乐时光》(Good Times,Or,Pleasure at the Barrière)一文中,朗西埃从1849年流行于巴黎咖啡厅与剧院的通俗歌曲、工人生活中的歌唱娱乐,以及国家的检查制度与当时的政治氛围,切入对于十九世纪工人阶级的现实、理解与想象的讨论。

“Barrière”指巴黎的城墙之外,工人寻欢作乐的场所,然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布尔乔亚对于工人文化的想象:酗酒、纵欲、但又充满挑衅,这些特色被偷偷转为咖啡厅里或剧院里“不道德”的歌曲。然而,另一方面,在城墙外的小酒馆,也具有不能被单一化的意义,不仅是工人们的娱乐场所,也是社交与交换信息、分享经验,甚至找寻新机会的地方。这个龙蛇混杂之处所产生的无秩序,打乱了社会阶级的“界线”。朗西埃指出,在1970年代的研究当中,多将这类的小酒馆文化视为对于工厂规训以及中产阶级道德化的反抗,忽略了它的娱乐价值。反而真正去挑战当时检查制度的,是布尔乔亚剧院当中的娱乐表演,产生于对于工人文化想象的通俗内容,搅动了布尔乔亚的道德部署。(朗西埃《历史之名》)

贝拉·塔尔电影中的匈牙利小酒馆,尤其是《祖咒》中的“泰坦尼克酒吧”,便是这种典型的Barrière,这里凝结了电影中原本不多的冲突元素,更是导演“抒情”的示范地。Barrière是电影的发动机,无产阶级的一切欲望都在这里被策动着,这些逾越了各种各样“界线”的“危险少数”,这些从⽇常⼯作、休息中窃取来的夜晚——每一个潮湿的雨夜,一切都在这里被搅动、发酵、提纯。他们使用“逾越”了社会阶级定义的语言,在工人与工厂主之间产生出邻近性、可互换性的模糊关系,这种特别的“阶级尴尬”也出现在这些工人作家的自我表达上,当他想要向其他人表达诸如中产阶级、作家、政治家,甚至工人阶级对于自己的轻视。朗西埃指出在《无产者之夜》当中的工人运动,亦是美学上的运动:企图对自己所被规范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重新划分的实践行动。这个“革命”的核心便在于对“时间”的分配——在白天工作,晚上休息这样一种对于工人生活的一般想法——打断,这些工人利用晚上时间作了别的事情。

贝拉·塔尔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导演,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电影大师。

 短评

灰尘满布和锈迹咯吱作响的小镇——贝拉·塔尔给我看总是这种色调,滋生着末日的忧郁。小镇里发酵着厌倦和绝望。雨中独舞、酒吧独唱、平移群像、与狗吠斗,贝拉·塔尔的长镜头是长通道,给你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沉默、足够多的雨或尘埃,让你进入他孤独绝望的世界或无法进入。这也是孤独绝望的事。

8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单一的突围会被淹没,伙伴?把自己还给自己,丢弃赋予。醉倒在清风里,醉倒在淹没前的突围里,在安静的无底的黑洞里,慢慢走吧,累了就躺下,时间的柳条编织美丽的句号,重生,多么可笑。第一部贝拉塔尔,舒服得不像话的平移镜头,看电影成了个探索和领悟的机会,我想起了晨雾里的小屋。

10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力荐

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我剩下的就只是这副躯壳。每天去五个酒吧,晚上就倒在自己的床上。我总是冷酷无情甩掉妄图依附于我的,而死死纠缠那从不属于我的。我愈来愈衰老也愈来愈胆小,肝脏快要坏掉,幸福总更遥不可及。生命是一段寂寥的舞蹈,于是我伏在了地上,与恶犬相向吠叫。我没有归宿,是荒原雨夜一只流浪的狗。

12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2013-05-23]摄影是真心好,小塔的招牌横移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镜头中对叙事而言的“冗余”部分),对人物和空间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凝视”。对白文学性极强,渣字幕都能被震慑到。[2022-08-13]BJIFF重看4K修复版,反而有点减分(7),很多长镜头不是特别必要,加上调度设计跟后来成熟期的没得可比,横移一来回就太嫌生硬了,对白恨不得念诗也是太做作了。其实还是蛮类型片潜质的一个故事(虽说这单情节按类型片走大概20分钟就拍完了),可是生生拍成这样也真是作者风格太强了。被某教授讲完之后,对其中的名场面(三组人物四组墙的横移)简直无法直视地想哈哈大笑(“这就是匈牙利国歌”哈哈哈哈啊哈)。

1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残败的市镇,颓废的酒馆,手风琴在肆意呻吟,衰狗在大雨里蹉跎踱步这一切在令人感觉时间静止的黑白长镜头下都好似包裹着莫大的痛苦...在这些长镜头下叙事从来都不重要,而是在固执的抒发着时间凝固那一刻的焦灼。

14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还行

#12thBJIFF . 缓慢的推拉摇移,每一颗镜头都浸满情绪,我可以坐在资料馆一直凝视电影里灰蒙的雨。人狗互吠的镜头充满张力!好喜欢啊!

17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12th BJIFF No.23@深影。4k修复版。连绵的横摇在空间中展开时间之流,雨水如音乐无止无休,甚至落入影院之外。诅咒都在台词里,但台词是多余的狗吠。

20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观影途中反复想起《都灵之马》,看完一查导演:对不起,是我选片的时候大意了。下次不会了。[B+]

24分钟前
  • 这里是安德
  • 推荐

下雨/浓雾/狗/睡觉

25分钟前
  • fanshisan
  • 力荐

20岁的我:“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如果生命只剩下七个半小时,我愿用来看一场《撒旦的探戈》。”现在30多岁的我:贝拉塔尔大爷你放过我吧,你的电影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这慢慢慢慢的移动镜头,可真是太好睡了!

3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气质神韵像极阿基的餐厅式爱情,故事却是塔尔的瓦解式毁灭。开篇的后拉窗外天空,将主观视角转换为偷窥视角之后,镜头便一直处于躁动不安的神游状态,突出与静态人物之间的主客照应,画面被不断切割,连做爱也是缓慢着的。摄影美轮美奂,仿若置身水下世界的通透明澈;黑白镜像,上帝与平民共存亡。

35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在思索窗外工业存在时爱人正在浴室自杀,为找到情感支点如电缆矿车般机械交欢,雨中千人面孔水帘逐渐覆盖墙面纹理,将意义抽离后心安理得稳坐官府报复出卖,踉跄间雾中无主群狗对吼,没人在意汹涌舞会前后踏水独舞之人……贝拉塔尔式随性拍片,真让人好生羡慕#2022北京电影节

3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黑白修复无敌。贝拉·塔尔和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在这部里做的工作,基本都是在为《撒旦探戈》作准备。主角这种只爱自己的人,恐怕最后一定会走向恶,也一定会受到永生的诅咒。每一个镜头结尾都“遁入虚无”,每一场必要、精准、精彩,极富挑衅性,人狗对战实在太强。

4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Béla Tarr的长镜头是抒情的。摄影不想叙事,只顾着抒情。角色不想说话,演员总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人们都浸溺于自己的世界,发生静默的美。音乐常常像一个无形的角色,忧郁且伤感;它总在旋转,如同絮语呢喃。

47分钟前
  • 满宇轩·Paris
  • 推荐

贝拉·塔尔的长镜头,凝视着那些活在无边无际的孤绝中的人们,看他们踏着无始无终的大地,淋着无休无止的冷雨,渡过不眠不休的长夜,被弃于无穷无尽的时空里。他注视着苍生的苦难,心怀宗教式般的怜悯,用说不出口的叹息陪伴着宇宙中的这群孤儿。

51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将人拍出物的质感,将物拍出人的情状,贝拉塔尔是伟大的唯物主义(realism)导演。(开头处刮的不是胡子,而是在修剪大地的纹理)长镜头最适合realism film,人物还未入镜前的自然描摹,人物入镜时只呈现背影,人物出镜后的持留。作为姿势的身体、雨夜、绝望的气质。无产者的小酒吧。

52分钟前
  • Eco
  • 力荐

雨势滂沱如世界末日,室外的雾气与室内的水蒸气相应,一片混沌迷蒙天地间,唯有平移的长镜头仿佛掌控了运动的趋势,具有某种凝视的全知功能。这个世界已然崩朽,恐惧主宰心灵。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2022年北影节:那些空洞的、无聊的、乏味的长镜头,像极了小学生凑不够作文字数强行加的“啊啊啊”、“哦哦哦”。

1小时前
  • 摸鱼摸到库斯科
  • 很差

缠绵悱恻下不停的雨,酒吧里众人的欢舞。一地的狼藉,内心落入虚无。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洁癖的画面冷寂的氛围,他30多岁拍的这部看似讲爱情的片子,长镜头已被说烂。不过镜头间的切换,与景深都以平移完成,即便是回旋的空间,像诗歌的韵脚相互连接。定镜也相当注重构图,楼梯出入一幕切成摄影作品不错。Vali Kerekes的歌让我想起mus的《sola》,一个在水里她是在雾里。

1小时前
  • 苏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