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泡桐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6

主演:刘雅瑟  段博文  赵梦桥  

导演:吕乐

播放地址

 剧照

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7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8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9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0:11

详细剧情

故事描写女孩何风与几个男孩子之间难以言述的情感,和发生在她18岁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

 长篇影评

 1 ) 《十三棵泡桐》:中年男人如何想象高中女生

《十三棵泡桐》:中年男人如何想象高中女生

一、吕乐想象中的何风

我对《十三棵泡桐》最大的疑惑是:它和吕乐个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它看成一部艺术片,我就应该能从中看到吕乐个人的影子,看到他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对此,吕乐在各种场合表明,他是要反映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的世界,拍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下面是《广州日报》的报道:
吕乐说,他拍摄这部影片的理由是小说原著真正打动了自己,“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们,成年人存在着很大的误读,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甚至比成年人的世界还要丰富,这就是成长的秘密所在。我在这部电影里只是诚实地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吕乐说,《十三棵泡桐》并不是青春励志片,而是“青春无志片”,“两个不同的世界,不适合家长带孩子、爷爷带孙子去看。”
如果吕乐真的认为他是诚实的,他真实的反映了80后孩子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不适合家长带孩子、爷爷带孙子去看?吕乐凭什么认为,自己,以及小说作者何大草,对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们的阅读就是正确的?
下面是《新京报》中登载的导演阐述:
吕乐在他的导演阐述中这样写道,当我们在挥手之间朗诵出“青春”这个字眼时,它可能真是一个很阳光很美丽的字眼。但与强烈的阳光同时到来的,正是最深色的阴影。好好回想我们有过的青春,青春的近义词其实是迷惘和叛逆。甚至清楚地记得在某一个冬天起风的下午,独自走过校园时的苦闷和无助……
《十三棵泡桐》中的主要人物是几个中学生,主角是一个女生,名叫何风,年龄相当于吕乐的女儿。女生还有班花朱珠、才女伊娃。男生有高大帅气的男生陶陶、来自西藏的包京生、大款的儿子阿利。影片以何风的视点展开,以何风的画外音开始,也以何风的画外音结束,也就是说,男性导演吕乐,通过高中女生何风的成长,来表达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青春的苦闷、无助、迷惘、叛逆。他没有选择陶陶的视点,没有选择包京生的视点。吕乐用视点选择的方式实现了他对高中女生的性幻想。
高中女生是怎样的呢?这是男人性幻想的乐园。她的身体正在成熟,不愿意让校服掩盖自己青春的身体;她会有初恋,但是对她来说,爱情就是游戏,今天爱上这个,明天就爱上另一个;她甚至会有初夜,最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之后可能会怀孕,不过这就不好玩了;她可能会遭到来自男性长辈的性侵犯,比如父亲、老师、小流氓、大款,为了保护自己,她会变成一朵带刺的玫瑰;她或许还有点同性恋的意思,这样才够味;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下,她可能会在毕业时参加同学群交;她会迷恋上某个明星,也许还能歌善舞;她可能热爱某种小动物,这可以表现她天真烂漫的一面……从这些想象中抽出任意两三条,就可以组合出另一个何风,拍出另一部《十三棵泡桐》。
只有以精神分析的利刃来解剖这部电影,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片中的父亲一律软弱无力,母亲集体缺失,老师面目可憎。故事主角都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在这些家庭里,父亲是怎样的呢?何风的父亲被战友抢走老婆,只能以向女儿施暴来维持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和权威,他还愚蠢到给女儿买婚纱作裙子。(导演不如直接站出来说:你看,这个傻B)阿利的父亲是个阴阳怪气的大款,最后包养了女主角何风,包京生的父亲远在西藏,无暇管他,另外还有被捕的父亲、偷电缆的父亲。作为父亲替代人的语文老师则形象猥琐,对女生进行性骚扰。力量最大的父亲是高音喇叭中的蒋校长,其功能就是限制学生自由。这些家庭里,母亲完全缺失,作为母亲替代人的女老师毫无人情味,只知道骂学生,甚至诱奸男生。导演的意思我明白:你看,这些孩子是没有得到母爱的。把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这个文本的所指:父亲不能保护孩子(女儿),母亲不能爱孩子,老师总是压制孩子,只有导演我,在这里关怀这些孩子(女生)。父亲、母亲、老师都不是好东西,他们总是伤害导演我的性幻想对象。

二、吕乐的诚意

在创造一个故事之前,编剧和导演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我要表达什么;第二,观众要看什么。具体到《十三棵泡桐》上,编剧和导演的问题是:第一,我拍一帮高中生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本文第一节已经从吕乐的白日梦里解析出了他隐秘的潜意识。第二,一个关于高中生的故事,观众想看到什么?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但也很简单. 关于新闻,有一个定义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关于电影,我也模仿着给它一个定义:狗咬人不是电影,人咬狗才是电影。正常人的正常生活是没有多少观众愿意看的,那些尽量让电影接近生活原貌的作品,总是让大多数观众敬而远之。对第二个问题,我这样回答:电影就要满足观众的性幻想和暴力幻想。

(一)爱情与性的方面
爱情:包括男生与女生、男老师与女生、女老师与男生、同性恋
性:强奸、诱奸、乱伦、性骚扰、婚前性行为
(二)暴力
学校暴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暴力(父母之间、父子之间)、学生与社会青年之间的暴力、学生与政治力量之间的暴力、自杀、偷盗
以下这些是只适合拍成电视剧或主旋律电影的,即所谓的“青春励志片”:
(三)理想
考大学、入党、搞小发明、参加环保活动……

下面是《南风都市报》的报道《甜腻腻不是青春的真相》,它列出了《十三棵泡桐》的四大“看点”,精彩地读解出了导演的商业诉求,它给该片的“震撼度”和“隐晦度”打星的创意,无情地撕破了导演“真诚”的面具:
  1.帮派争斗  震撼度:★★★隐晦度:★
  富家子弟阿利是大家逐鹿的对象,陶陶以他的强悍征服阿利。班里转学来了个身材魁梧的包京生,一来就向陶陶发出挑衅,陶陶却不应战。阿利只得被迫追随包京生。包京生后来被开除学籍,失意的他带走阿利,结果以绑架罪被逮捕。
  2.初尝禁果  震撼度:★★★隐晦度:★
  陶陶先与何凤在谈恋爱,牵牵手亲亲嘴。后来,陶陶在包京生面前的软弱令风子大失所望,因此分手。陶陶爱上了班上的才女伊娃,风子又嫉妒又伤心,转而投入包京生的怀抱,初尝禁果。
  3.师生暧昧  震撼度:★★★★隐晦度:★★★★
  对于女班主任宋小豆与陶陶的暧昧关系,电影中相当含蓄地表达这一情节。何凤在小说中说,“我看着我第一次爱过的男孩其实是在另一个女人手里长大的,就像一团湿泥被那个女人的手捏着、揉着、塑造成型,我觉得两眼发黑。”小说中,年轻的任老师把犯错的何凤带进办公室训话,乘机猥亵她,当晚任老师用丝袜上吊自杀。电影对这一情节更是讳莫如深。
  4.同性情谊  震撼度:★★★隐晦度:★★
何凤男性化的个性也相当吸引小女生,小说中的班长朱朱因此对何凤关爱有加。看到何凤与男生打成一片,她不无醋意地说,千金小姐嘛,身边还能缺了男人?但无论何凤遭受怎样的打击,她始终不离不弃。相比小说中的大胆描写而言,电影对这一情愫的描写也是点到即止。
问题就在于,导演和制片方都真诚地以为他们反映了80后出生的高中生的真实状态,并期待观众把这部影片当作社会调查。2007年3月17日的《信息时报》报道说:
片方的代表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有限公司的刘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片子最大的价值在于能让父母了解到现在孩子的真实状态。女主角刘欣在东京电影节上甚至说,‘最好是孩子领着父母去看这部片子’,只有知道孩子的真实状态是怎么样的,才能‘知耻而后勇’,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方法上做出调整。”
上述四大“看点”我们可以在各种新闻里看到,也可以相信它们可能会继续发生。我们尊重导演表达自己偏见的权力,但却有必要对之保持足够的警惕。现实主义有所谓“杂取种种人,合为一个”的创作方法,而《十三棵泡桐》“杂取种种社会弊病,合为一部电影”,这不过是另一种“高大全”罢了。当我们把所有的“看点”都堆积在一部电影里的时候,还能说它是高中生的“真实状态”吗?张三得了艾滋病,李四得了肝癌,王五得了牛皮癣,来个电影导演设计一个人物赵六,把他们的病全堆在身上,于是他身患艾滋病、肝癌、牛皮癣,这个人还是真实的人吗?
真正的诚意是:承认自己做了一部商业片,并请观众把它当作一个商业片来看,而不是从做剧本开始,就先把艺术片的架子端起,摆出一副教育天下父母和教育界人士的面孔。把一个故事当成社会调查,态度未免太轻率。要以一部电影来证明整个中国教育的失败,在我看来是高估了自己的智商。
问题是,搞艺术的高估自己智商的实在太多。

三、我所了解的高中生

在成为职业编剧之前,我在广州一所中学里当过四年语文老师,所以一直想写一个关于高中生的电影剧本,或者拍一个关于中学生的纪录片。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如何着手,原因是:如果直接把我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中学生生活写出来,一定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戏剧性不够,不能吸引观众。比如:某学生的字写得潦草,语文老师多次找他谈话,终于忍不住骂了他一顿;甲学生和乙学生上课说话,影响了丙学生自修;丁学生没有参加值日,让同组的同学很不满;一群学生睡懒觉,结果没去做早操,班主任遭到年级组长责备……这些事件连缀成一部电影,只能遭到观众嘲笑。
与《十三棵泡桐》对照,也仅与《十三棵泡桐》对照,我所了解的高中生生活是这样的:
高中生相信爱情,并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堕入情网。如果真的产生了爱情,会有长时间的相互依恋,决不是当作儿戏。与俗不可耐的成年人相比,他们的感情要真挚持久得多。现在的班主任也不再持一定要拆散学生情侣的态度。我对班上情侣的处理方法是:告诉男生,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得伤害女生;告诉女生,要善于保护自己,尽量不要单独和男生到没人的屋子里去,约会应选择公共场所。最后,祝他们有个好结果。
重点中学的师生关系更冷淡,普通中学的师生关系更融洽,越是差的学校和班级师生关系越好,越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和老师关系越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高压是老师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和纪律不好的学生成为好朋友更便于管理班级。宋小豆那样的老师,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学生哄下台。我们学校经常有老师被校长训话,学生动不动就会告状。
学校保安不是学校豢养的鹰犬,敢于随便冲进教学楼拖人打人。保安来自农村,处于学校的最底层,平时总是被学生看不起,常常被学生欺负。保安根本不敢动学生,老师也决不会让保安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保安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外人进入学校行窃,或者管理学校车棚和停车场。
我对《十三棵泡桐》的最后意见是:不要以为被禁了就是一部艺术片,就意味着它反映了多么深刻的社会问题。它只是用性幻想和暴力幻想缝合起来伪装为艺术片的商业片。我不赞成广电总局禁止它,它有表达自己偏见的权利,但说它深刻,那是对“深刻”二字的侮辱。
最后提一句,吕乐导演的《赵先生》真是一部好片子!

 2 ) 不值得回忆的青春——《十三棵泡桐》

    大陆前些年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禁片,公映的《红高粱》其实也是游走在禁与不禁的边缘而已,如果不是得的有影响的大奖的话,那结果也很难说。不过有一点需要说的就是被禁的电影并不一定是都很好看,或者说是好看但是看了以后不一定会让人感到很舒服。

    泡桐树中学,被学生简称为“泡中”,这里的高二•一班是一个问题班,打架、早恋、抽烟、喝酒、说大话、为消极意识所主导,反正是所有十七八岁孩子们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基本上都集中在了这个班上。仅仅这些,或许还是能够勾起一些回忆的,但是,这不是一部描绘残酷青春历程的电影,故事所要表达的东西是“泡中”这个社会的小缩影。于是更加过分的性行为、师生恋和同性取向也出现在了这里,接着出现的还有少年的犯罪。

    何风,离异家庭中的女孩子,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她叛逆的心理,早恋对于她来说其实就是寻找着失落的亲情,因为她需要来自对方的关爱。在学校中,何风是不受重视的,显然是因为不是好学生和性格中的叛逆,但是影片到了尾声时,何风发生了转变,除了和父亲的和解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学校显然在这里是强权阶级的体现,服从的学生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意识,而与之对抗的结果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同化,要么出局。所以何风曾经选择了妥协,因为当时她更需要的是维持住刚刚获得的家庭温暖;但最后的离开则是因为对于学校所代表的社会彻底失望而引发的逃避。和包京生住在一起显然是因为家庭缺少温暖所致,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通常最容易受到温柔乡的诱惑,身体反而不是太看重的东西,所以何风的失身在这里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影片中的何风其实代表的是各种感情的集合体,班长朱珠对她存有的同性间暧昧的关系,显然应该和她中性的性格及外貌有关系。

    陶陶,何风的第一任男友,班上的老大,同样出身自不太正常的家庭,父亲因为经济问题入狱,性格相对阴沉,对于胜利有些执着。所以当包京生的到来动摇了自己的地位的时候,他开始寻求新的依托,所以选择了和班主任的超常关系。好象男老师和女同学的师生恋还相对比较多见,但是出现的影片中的女老师和男学生就有些新鲜了。对于师生恋这个问题,影片表现的很含蓄,但是也并非没有渗透。排挤和嫁祸是他选择对付包京生的手段,和宁愿选择用拳头说话的落伍分子包京生比起来,陶陶显然更加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选择好写些八卦文字的眼镜瘸腿女当女友,显然的是拉拢媒体的表现,一个人在媒体报道之下产生的影响也是必须关注的,这一点,陶陶绝对比任何人都懂得。

    包京生,外来的插班生,但是一来就引发了陶陶为首的一干同学的对立,因为他太高调了,不懂得怎样做一个新人,不融于主流,所以他注定要遭受排挤,相反的和他同一天转学来的金贵就聪明的太多了。请同学吃烧烤,带着何风泡吧,处处显出了这个人不合潮流,也表现出了他骨子里透出的自卑。但是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手段,比如说拉拢阿利,而且还能得到何风的身体。学校对待包京生的问题处理方法显然是一种权利阶级对待叛逆的方法,打压,谁叫他不懂得融入其中呢。最后他选择的道路固然有周围的排斥因素存在,但是更多的则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过于自我所造成的,所以他要报复学校和社会。

    宋小豆,一个绝对混帐的女老师,虚伪,阴险,社会中人们的丑恶基本上都能够在她的身上体现,她和陶陶的关系与其说感情,还不如说就是相互利用,把这种东西带给刚刚要成年的孩子,她他妈的不是混蛋是什么?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者,因为她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懂得其他人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她对待包京生的态度可以说是落井下石,但是这块石头又是丢给其他同学看的,因为包京生早已经被学校打造成了反面的典型,谁叫他不入主流。还好影片最后给了她一个比较明显的揭露,得知包京生劫持阿利后没有任何行动,反而是她身后房中的陶陶飞奔了前去,也让何风和观众看清了她。

    阿利和金贵,阿利是有钱人家的少爷,父亲是有头脸的社会人士,但是阿利显然是生活在父亲光环之下的,他表面上缺乏自信,需要人保护,但是他有钱,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也说明了这个社会已经是一个拜金的社会,一个金钱万能的社会,所以事实上阿利反而比任何人都更有实力。金贵则是懂得寻求快速上位道路的人,他有着新人的低调,但是他也知道要寻找靠山,所以一开始就主动接触班长朱珠,显然是为了更快融入主流。而最后拼命救下阿利更是懂得把握时机的具体表现,也因此得到了他所要得到的东西。

    校长和学校,校长没有在影片中正面出现过,每一次出场都是以喇叭里传出的冰冷声音出现,而传达的信息更多的是对于某某同学的宣判,甚至一年里能够多到了四百多条。校长无疑是这个权利机构的统治者,所有学生如果不臣服于他,下场自然只有和包京生一样。学校每一次出现在镜头中基本上都伴随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徐克的《黄飞鸿》电影中表现出了一个老朽而落后的专制国度,而这里的学校何尝又不是一个独裁者统治下需要改造的地方。这种学校教育的结果只有摧毁更多的学生,引发更多的悲剧。包京生的事件其实要调查一下应该很容易水落石出,但是学校就是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这当中显然是包含着刻意的打压在其中的。

    《十三棵泡桐》致力于表现的是对教育的一种彻底否定,不仅仅来自是学校的教育,还有来自家庭的教育。影片中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来自健康的家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而这时应该扮演一个正面角色的学校在这里扮演的是彻底的破坏者,不但没有修补学生们受到摧残的心理,反而在伤口上再重重的洒上一把盐。因此出现在这里的青春是被借用来说事儿的青春,太消极也太自卑,反而不是应该拿来回忆的深刻。这固然是社会现实的体现,但始终有太多的愤青心态包含在里面。

    电影整体的表现不太好说,再美的影像也只是为了要讲一个故事,手法只是为了让这个故事更生动,而这个故事才是电影的根本。改编自何大草原著《刀子刀子》的本片确确实实的讲了一个不太好听的故事,至于原著深刻与否,没有看过,但如果依旧去刻意描绘这种所谓的青春那么不看也可。也许对于导演来说这是他的一部得意之作。

    与其简单的把事情就摆在那里只是让人们去看,就不如直接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


                        Lightwing于2007年9月20日

 3 ) 残酷的青春

幸运地得到了参加观片会的机会,从阅读田原的那篇影评时,便对这部电影很感兴趣。

电影很棒,很真实。影片一开始,刘欣的表演就把人给抓住了。随着情节的展开,时而揪心,时而暴笑,可是笑容最后会僵在脸上……青春是残酷的,也是无奈的。

看见何风的爸爸踢打何风时,我恨;看他对贼那么执著的时候,我同情他;看见他买了那样子的一条裙子给女儿时,我被感动了。

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求学的途中,被老师的有色眼镜过滤掉了。他们的问题会被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描述了,单亲嘛,肯定有问题。导演的眼中,即使是问题少年,即使是单亲,即使是由家庭暴力,仍然有人性,仍然有温暖。

包京生怎么了?老师同学对待他就如同瘟疫,他确实表现不佳,家境贫穷,油嘴油舌,又不如陶陶帅气,但看到他塞给风子那几元钱做车费的时候,我还是动容了。

风子错过了陶陶,也搞砸了包京生,自己给自己停止了校园生活,最后去了沙漠……青春真是残酷。

我也按部就班的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那个时候叛逆没有爆发。现在每天默念,我只要做我自己就好,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也不在乎逼人怎么做。摇滚期终究会到来,只是我们年岁已大,不能也不敢豁出去,所以温和地叛逆着。我的青春是温和平淡的。

 4 ) 他们回来了

看完跟何大草感觉一致,影片难免删减,但和小说传达的精神脉络是一致的。

佩服导演选角的眼力,到现在还有些难以置信演员们会这么贴切书中人物的形象,尤其是陶陶,话不多,眉宇之间,都闪耀着刀子的光芒,跟风子说的一样,喜欢陶陶,是因为他像刀子。

原著是高一看的,具体剧情已记不太轻,电影整体算比较完整的叙述了,里边有些当然就不够书本描绘仔细,毕竟是100分钟的电影。

突然好想回到那个张扬的年龄,寻找那些顽皮跳动的影子,那些弱弱长大的绿芽子。。。

最后,要对电影名发点牢骚。
改了真没味,虽然文学味十足,但电影中对于泡桐并没有着重,只匆匆出现过两次,旁白也没提起,代表性不足。还是喜欢‘刀子和刀子’~

 5 ) 郁闷,又看了和谐版

1.先总结:即使是和谐版,也是难得的好电影


2.看了网友指出的两版之间的不同

  觉得和谐版可能更含蓄

  含蓄是我们的电影所需要的

  我们的电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直以来,实在是太不会含蓄了

  其实要交代的东西观众已经可以领悟到了

  包括要了我亲命的珠珠的"女同情结"暗示(大杂烩啊,大杂烩啊...)


3.加上男老师猥亵何风的情节

  我觉得并不好

  故事的力量来自于真实

  太多过于戏剧化的东西,会消弥他的力量

  把校园内所有可能的变态事件集其大成,杂烩到一起,

  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4.当然,..两个版本哪个更好...

  实在是第二位的问题

  实在是本不该有的问题

  郁闷,郁闷啊!

  动手晚了,动手太晚了!电驴上没种了!~~~

  下次要早动手

  所以说,禁片还是禁的比较彻底比较好

  比如颐和园

  至少不会看错版



5.电影补充了我对普通中学的各种打群架/早恋传闻的想象

  体验到他们的状态

  也算是一种猎奇


6.正如电影本来该有的名字,电影的主线,其实是一种情绪

  "狠"

  时下很多残酷青春片的主题


7.最后陶陶竟然也考上了大学,

  实在是让人对时下中国的盲目扩招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8.高3下半学期,音乐课竟然还在继续,这比我们学校强

  这是这个学校,唯一的,难得的可贵之处


9.何风的老爸给何风买的裙子...我承认当时我笑喷了

  实在是不像一个正常人干的事


10.伊娃的心态确实是"相当"的健康

  她对待自己残腿的自然朴素的豁达态度

  甚至让我觉得其他所有影视作品里的所表现残疾人的积极健康心态,

  都不真实,都很做作,都黯然失色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角色设定


11.骆驼男第3次/第4次慢吞吞的出现时

   我感到的不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我感到的是有点烦了

12.音乐说不上美,但和影片的感觉很登对

    是啊,很奇怪,也很美妙

   青春+残酷,要配阿拉伯曲风

13.最后

   一直以为要杀人

   半等不等的等啊等着

   最后竟然温吞水收场

   ...

   当然,不是说盼着杀人,是您让我等着的瞧杀人的呀

   或者原著不是这样的?

 6 ) 青春的颜色

   很喜欢青春题材的故事,这和年龄无关,似乎在缅怀一些东西吧,虽然我还足够年轻。
   《十三棵泡桐》我没有看过,不过大多数人给予的评论是残酷如刀子般的青春。记忆中的青春片有《那时花开》《美人草》《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盛夏光年》《苏州河》《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猜火车》《放牛班的春天》《天堂电影院》《八月照相馆》《青春残酷物语》......。很多很多不能一一数来。这些片子却都曾经被当作青春的感动来品味过。
   青春是闪着阳光的麦田,是海边嬉戏的孩子们的笑声。青春更是懵懂和悸动的季节。但是,当青春遭遇“爱的选择”和“友情的死角”的时候,确实是件让人迷惘,让人难以选择的事情。
  关于成长、关于友情的史诗,来评点青春总觉得苍白无力。爱与被爱、忠诚与背叛、希望与绝望、信仰的迷失与灵魂的救赎、成熟的人格和商业社会的贪婪欲望、生与死的选择……当我们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会怎么做?
   其实,谁也不知道青春的答案到底是什么?也许只有经历时光的流逝后,才会到达青春的渡口,才会回头去张望一些没有看透的风景和琢磨不透的青春的秘密
   青春即是成长,带着青涩滋味的成长。这也许是青春本来的颜色。

 短评

那啥情结和那啥情结。对陶陶很有feel。帅男学生和飒女老师的香艳桥段都没怎么表现。突然怀念起自己中学岁月,99年也是高二,一样的土操场,一样的校服。感觉更像自己初中,黑社会情结,拉风的坏男生。自己的校服也敞着,觉得很帅。第一次怀念起自己的残酷青春来。谁告诉我那阿拉伯人是什么意思。沙漠?泡桐?十三棵又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把那点暧昧看出来了,很好很强大。中性女。连男老师那点我都看出来了我太强了。蒋校长。。。笑傲江湖~倾斜的青春。居然看的不是胶片版。。。

6分钟前
  • 沉冰
  • 推荐

如砍省主席所说,是潮汕新浪潮的先驱。运动在早期DV中被诡异地记录了下来,无来由的构图,剪辑,是一场Dogma练习。

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8分钟前
  • 还行

據說剛出的時候蠻紅,down了很久才想起找來看。這是某些地方的實況?看得不舒服,甚至有點看不下去想快進拉完算了。充滿自私、無知、愚昧,仿佛是一個臉皮厚和耍無賴的競技場~如果想被這些元素噁心到,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確實反應了某些現實狀況。其中某些構圖及色調不錯。

11分钟前
  • Kalee™
  • 推荐

倾斜镜头的无数使用,沙漠中骆驼人在全片中贯穿的意义。导演片中刻意使用的一些镜头都挺简单,但也挺有趣的。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做操时的大远景,老包红色的一动不动的小影子。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给推过来了么,在知道又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

12分钟前
  • 有寂
  • 推荐

3.5 糙硬的镜头语言与近乎全员素人表演所构建的真实调性,反而和故事本身并不兼容。p.s.段博文好帅。

1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跟一个成都妹子一起看的,这个妹子毕业于在成都真实存在着的泡桐树小学,这片子看的她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也被她搞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后再也不要跟泡小的人看电影了

20分钟前
  • ふふちゃん
  • 还行

距离首刷时隔9年,刚看完原著,又找到了107分钟版二刷。小任老师的死,宋老师房间里淘淘的鞋等情节画面在这个版本得到保留。在低清晰的画面中那样粗糙生猛、独树一帜,有着国产片罕见而生动的高中生、教师形象。然而,原著中几场重要戏份没能在电影中看到,伊娃、金贵、父亲的角色被大幅削弱删改,书中描写的那种热浪滚滚的夏天也没有感受到,很是遗憾。去找了已改名为刘雅瑟的刘欣微博,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三星半

2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全是荷尔蒙,学生日学生,学生和老师扒灰或未得……那条裙子真TM神来之笔。

25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春哥的故事....

29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刘欣演戏不是挺好么,为啥还去快女呢,不理解了。

31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桀骜不驯的陶陶,在现实打击和性的利诱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生的金贵得到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34分钟前
  • 第27章
  • 力荐

其实无论文本还是影像,我都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一群少年们,他们最大的对立面和反抗的对象不该只是肤浅表面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我更想看到他们与自我内心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觉醒、挣扎与消长。

36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如果老包换个好看点儿的人来演,大家还会这么烦他么

38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总是揣着刀子的,最终必然会刺伤自己。

42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其实,这样的青春才完整,不是么。青春青春,没有人给它一个死板的定义。一个人的青春,是自己掌控的。谁都没有权利过问,所以,也没人能够看轻他人的青春。何风的青春,在于她经历过的男孩子,一个给予了她霸道的喜欢的陶陶,一个给予了她安全感和痛楚的老包,还有一个默默无闻受她保护的阿利。陶陶的青春,在于让他心疼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何风,还有那个人模狗样败坏饥渴的宋老师,以及坦然不曾与他计较的老包。而老包的青春,或许只有何风,我相信他是真的喜欢何风。而青春的爱情,总会掺杂着冲动和不应该。就如老包选错了对何风表达喜欢的方式。

43分钟前
  • 木小暖
  • 力荐

6/10。教师们傲慢霸道,嘴上不计较对厕所鞭炮案报复心极强,警察父亲拒绝平等交流的武力,心仪对象的别恋化作一把把青春疼痛体验的刀子。窗外骆驼骑士是风子寻求庇护的内心意象,包京生手捧鲜花被校方扔出去象征被主流话语阉割,猥琐的语文老师仅叫风子倒水等桥段语意不明,也是银幕外体制阉割的体现。

4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原来刘小豆强奸陶陶的镜头被剪了啊,我说怎么关于“跟女老师上床”这部分让人觉得那么含糊不清呢,看完这电影就学会了一句四川话,中午吃烧烤,我请客

5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可以理解纪实感和超现实,但不能接受在非现实的语调里滥用它们。有一些空白的、并未填充情节的间隙,像是节奏里被拖长的东西。我一直在等待它积蓄成更强大的力量,但是屡屡落空,只有横冲直撞的故事和欲盖弥彰的命运还在仓皇地书写。所以不是《狗十三》,也不是《少年的你》,人物被凌乱的线索束缚得死死的,枝丫就从编导限定好的几个洞眼里横生出来,细长细长的,不粗壮也不遒劲。但它一定能给你留下一个古怪而深刻的印象,比《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之流更加残酷与痛彻。

55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相较小说,电影人物显得干瘪而直接,没了作者对青春复杂的刻画,电影反倒像部武侠片,OST竟然还是《沧海一声笑》等一干音乐。由于电影时间所限,弱化了小说中本有的很多色彩,以至于很多点让人不明不白,倒是老包这个角色弱化掉了一些小肚鸡肠,显得有些江湖气了,让人觉得有些可爱。

60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