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

剧情片韩国2021

主演: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焕

导演:柳昇完

 剧照

摩加迪沙 剧照 NO.1摩加迪沙 剧照 NO.2摩加迪沙 剧照 NO.3摩加迪沙 剧照 NO.4摩加迪沙 剧照 NO.5摩加迪沙 剧照 NO.6摩加迪沙 剧照 NO.13摩加迪沙 剧照 NO.14摩加迪沙 剧照 NO.15摩加迪沙 剧照 NO.16摩加迪沙 剧照 NO.17摩加迪沙 剧照 NO.18摩加迪沙 剧照 NO.19摩加迪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20:47

详细剧情

赵寅成、金允石或将主演柳昇完([老手])执导的新片[逃离](暂定名)。影片将基于一个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史上的真实故事改编,上世纪90年代,索马里内战爆发,朝鲜和韩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变得孤立无援。

 长篇影评

 1 ) 中国大使回忆索马里内战撤离往事(ZT)

2个长期隔离、仇恨、互相攻击的前兄弟国家,在突然爆发的危机面前,被迫抱团求生,就像冬天里的刺猬,为了抱团取暖需要挤在一起,但又不能太近,这种题材本身就很吸引眼球。

话说,咱中国大使馆就这么被攻克了吗??俺们的同志们呢??

中国驻索马里使馆间断23年后复馆 前大使回忆撤离往事

2014-10-14 07:59: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王宗英)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北临亚丁湾、东濒印度洋,长期以来总是和战乱和海盗联系在一起。但很少有人知道,索马里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东非国家,1960年12月14号,中国与索马里建交。然而在30年后的1990年,索马里内战爆发,1991年1月,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被迫撤离。在随后的23年间,索马里饱受战乱洗礼。

  在索马里过渡政府正式成立并逐步走上正轨之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景象。今年10月12号,在被迫撤出23年后,中国驻索马里使馆于正式复馆,中国外交官们重新回到这里。从撤离到复馆,这其间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此次复馆对中国和索马里意味着什么?

  复馆仪式在摩加迪沙半岛皇宫酒店五层大厅举行,欢快的中国民乐,精致的中国结、大红灯笼,让这里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氛围。当地时间10月12日12时30分,在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和索马里总统马哈茂德共同为新馆揭牌。索马里总理办公室官员古诺表示,复馆是中索政府和人民共同期待的结果:

  古诺:中国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我们需要中国对政治方面跟中国配合,我们需要中国的技术来到索马里,所以我们两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开这个大使馆,我认为最好的一个好事。

  索马里虽然相距中国遥远,但是频繁报道的“索马里内战”、“索马里海盗”让这里具有了较高的出镜率,人们对这里也许并不陌生。而23年前的撤离,也正是因为突然爆发的当地内战。

  上世纪90年代初,索马里内战爆发,反政府武装加紧进攻摩加迪沙,市内一片混乱,地处摩加迪沙市中心、紧挨着总统府的中国大使馆竟然也成了前线。过去23年,时任驻索马里大使徐英杰依然清楚的记得当时除了子弹不断飞进使馆,竟然还有一枚炮弹在经参处爆炸:

  徐英杰:我去那时候物价是很高的,那时候我们使馆出去买菜用麻袋背着钱走去买菜,钱很不值钱。战争是在外围打开的,它越打越近,后来反政府军队就打进城来了,我们使馆北面是朝着总统府的。一天到晚机枪、重机枪在扫,扫的时候我们使馆有时候子弹穿到里面来,后来我们把面向总统府的那一面堆了些沙袋,然后把人撤到后面的房间去。经参处还落了一个炮弹,亏得没伤到人。

  停电、停水,使馆的两个餐厅皆被炮弹炸烂。除了不断从头顶飞过的子弹和炮弹,更为可怕的是,不断有散兵游勇进入使馆抢劫,抢走了使馆的好几辆小汽车。徐英杰大使说,当时中方人员撤离刻不容缓。

  徐英杰:那些散兵游勇冲进使馆里面就抢,我们院子里放了不少小汽车,他把小汽车都给开走了,如果冲进楼里面,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抢的最多的就是美国使馆,它那的东西多,好多都在里面抢劫,最后我们得到这个情况就商量商量,还是把人员撤出来。

  撤离也并不容易,使馆的同志们先是撤到摩加迪沙南部的中国农场,又从那里转到港口,登上赶来救援的“永门”号轮船。几乎是船刚刚开走,港口就被反政府军控制:

  徐英杰:人想撤出来也不好撤,后来在南边农场的同志开一辆车把他们接出来的。接到农场以后我们的船把第一批同志送到肯尼亚以后,又回来在南边索马里城市把农场的同志接回来。那时候港口还没完全瘫痪,还是有人的。但是我们上船不久这个炮弹什么的就往这边打,我们走的时候摩加迪沙局势已经失控了。完全是无政府状态。

  一转眼,惊心动魄的救援和撤离已经过去23年,如今随着索马里国内形势好转,近几年,包括英国、土耳其在内的多国陆续重启驻索马里使馆,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也在准备中。

 2 ) 标准影迷的非标准影评:零三五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也是这部电影的片名。不过,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是在摩洛哥拍摄的,耗时四个月,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拍到二零二零年二月。之后,疫情爆发。导演没有选择在摩加迪沙实景拍摄并不是受制于投资,而是因为危险系数太高——毕竟索马里这个国家最著名的人文关怀是索马里海盗,倘若选择霸王硬上弓,那么,现在上映的电影可能就不是《摩加迪沙》了,极有可能是纪录片《解救摩加迪沙剧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题材也比较敏感,虽然讲述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但总归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拍摄地对我而言无关紧要,因为我是井底之蛙,既没去过摩加迪沙,也没去过摩洛哥,所以,就算这部电影是在摩尔多瓦拍摄的,我也鉴别不出它的真伪。电影不是纪录片,而是虚构的艺术,片名叫《摩加迪沙》并非一定要在摩加迪沙取景,难道《逃离德黑兰》就是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拍摄的吗?未必吧?据说是在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拍摄的。不过,《可可西里》的确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以下三部电影,一,《逃离德黑兰》;二,《菲利普船长》;三,《孟买酒店》。《摩加迪沙》与它们可规为一类,即,逃生类电影。逃生类电影基本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剧情,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起因以及一个“笼子”。“笼子”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圆可方,在电影里面起到引渡的作用,相当于跳高运动员使用的长杆。对于逃生类电影来讲,怎样从“笼子”里逃出来才是最重要的。逃离的过程是逃生类电影的核心,如何将它拍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前面提到的包括《摩加迪沙》在内的四部电影均改编自真人真事,如果导演一味地追求快感,追求紧张刺激,极有可能将写实片拍成科幻片,度的把握便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点上,四位导演做得都不错,即便有一些科幻元素存在,但瑕不掩瑜。有些人喜欢将科幻元素称之为奇迹,然而,在《孟买酒店》里面,当躲在柜子里的婴儿一声不响的时候,这样的奇迹实在是很难让人信服。《摩加迪沙》当中也同样携带着几处诸如此类的科幻元素——四辆汽车在枪林弹雨中横冲直撞,最后只挂了一个,其他成员毫发无损。对于一个十几二十人的逃生团伙来说,这也太神了吧?四个司机以前都当过赛车手吗,为什么车技一个比一个惊人。子弹个个会拐弯,自动绕着汽车走,这么多发子弹,居然没有一发子弹能够命中汽车的轮胎——飙车的桥段固然过瘾,也起到了让观众的肾上腺素飚升的效果,但是,我想说的是,主角不死定律不是万灵丹,多死几个耽误不了多大工夫。或许是我的要求太高了,抑或是我的恶趣味在作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这部电影的结局能像《非常突然》一样非常突然。

这部电影有两方面做得很不错,一,没有过分地打爱国牌,要不然就成《战狼2》了;二,没有过分地煽情,要不然就成《你好,李焕英》了。我最讨厌过分地打爱国牌的电影和过分地煽情的电影。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才是好猫;不管南朝鲜(韩)北朝鲜(韩),携手逃生才是上策。《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俗话还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贰零贰壹/零捌/零伍

 3 ) 《摩加迪沙》:“下了飞机,就要装作不认识”

自从2001年美国电影《黑鹰坠落》上映之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就变得广为人知,甚至连很多对国际政治和地理并不感兴趣的人,也对这个地名有些熟悉,渐渐地,这个地名仿佛已经同美军的行动失败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捆绑。

而就在今年,韩国电影《摩加迪沙》上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美军还没有“黑鹰坠落”之前,发生在摩加迪沙的一次隐秘的事件。

《摩加迪沙》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上世纪九十年代,索马里陷入内战,艾迪德领导的反政府武装攻入首都摩加迪沙。混乱之中,朝鲜外交使团遭遇暴力抢劫,无奈之中向韩国使馆求助,于是,在战火纷飞的摩加迪沙,朝韩两方同文同种却又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两群人开始共同合作,逃出生天。

在以往这类题材的韩国电影中,往往都会将朝鲜一方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善良却执拗的形象,最后通过韩方人物的感化后最终兄弟联手。但这一次,《摩加迪沙》里的表现却不一样,在这部电影中,朝韩双方的核心人物是朝鲜的林大使和太参赞以及韩国的韩大使和姜参赞,而这两组本该是对立的人物在这部影片中却是互为镜像。

先来看林大使和韩大使

这两个人作为朝韩双方在索马里外交使团的最高领导,在气质和表现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在外交场合,他们都会为自己的国家费尽心力争取机会,坚守国格和尊严;而在危机面前,他们也都表现的非常灵活机动,作为双方的“大脑”,他们始终保持住了清醒,在失去与本国联系的情况下,并没有一味的迂腐,坚持所谓的意识形态,而是把同胞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因此,这两个人才能在遭遇困局的时候,选择合作。

再来看太参赞和姜参赞

两个人身为参赞,其实都是双方在当地的最高情报工作人员。因此,在双方大使身上被刻意淡化的意识形态斗争就在这两名情报人员身上体现出来了,电影一开头,我们就看到了这两个人互相给对方使绊子的场景,而他们虽然手段都不光彩,但一切都是为了能让本国在外交场合争取到利益最大化。

同样,当朝韩两帮人员聚集在一起时,他们首先想的也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这两个人一个想着怎么控制韩国大使馆,另一个想着伪造证件让对方全部成为“投降者”,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各自阵营中最忠诚的战士,从个人品质上来说都不是坏人。也因此,在最后的生死逃亡中,他们也都能豁出性命来保护所有人的安全,甚至有一方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两组人马都是一文一武,不同的性情却都为了同样的目的,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南北之分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朝鲜族的同胞,他们要携起手来逃出去,甚至可以夸张一点的说,这是一个韩国版的《敦刻尔克》

影片中有两处细节的对比让我非常喜欢。

第一处是两次捂眼睛。

在进入韩国使馆时,朝鲜使团中的4个孩子目光被使馆中拜访的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所吸引,这时候,他们的父母赶紧捂住了他们的眼睛。我觉得这一次捂眼睛是孩子的父母们下意识的动作,来自于对意识形态的恐惧,但小孩子并不会理解这些,他们只是喜欢玩具,对自己没见过的事物充满好奇而已。

而第二次捂眼睛,发生在双方逃出生天之后,这一次,孩子们的不理解变成了为什么刚才还亲如一家的大人们,此时却变得谁也不认识谁。而这更像是一个隐喻,朝韩双方明明是一家人,却因为意识形态硬生生分家,这种难过与痛苦,孩子们看不懂,大人们不愿说。

孩子之间闹了矛盾后,只要一个笑容,一颗糖,一个游戏,就可以重归于好;而大人们之间的矛盾,却总是因为各方面的纠缠,跨越时间,最后成为一道永远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第二处让我喜欢的细节,则是双方孩子的对比。

在经过叛军领地时,我们看到了这么一个对比。车外面,是面无表情,扛着AK步枪的索马里孩子们;车里面,朝鲜使团的孩子们,同样的面无表情。车内车外,两个世界,但孩子永远都是受害者,一切似乎都已命中注定。

在飞机安全降落后,韩大使对着朝韩双方使团的人说:“我们两个国家都派人来了机场,下了飞机,我们互相之间要装作不认识,大家如果要告别,就在这里吧”。

当这场历尽生死的旅途走到尽头的时候,人们迎来的并不是共同欢庆的喜悦,而是还要装作互相不认识的分离,而这分离,还不能掉一滴眼泪,只能让眼泪在心底里默默地流。

我想,每个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为之动容吧。

这部《摩加迪沙》据说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但其实到目前为止,很多相关资料尚未解禁,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什么公开资料。导演和编剧也是根据当时的一些记录和第三方目击者的只言片语拍成了这部电影,但我觉得,电影是政治的延申,这部电影在今年出现,其实也并不是偶然。

2017年,韩国左派领导人文在寅当选总统,上台之后便积极同朝鲜接触,促进双方关系正常化。而彼时的韩国电影界也在2017年和2018年先后推出了《铁雨》和《特工》,两部电影的内核都是想积极促进朝韩双方的关系。

后来,随着各方面的影响,朝韩关系变的冷淡下来,这类题材的电影作品也销声匿迹。

而在进入2021年之后,随着一系列国际局势的变动,朝韩关系开始再度解冻,而这部反映朝韩合作的电影,也恰如其时的上映了,背后的含义不言自明。

只不过,文在寅这个二战后支持率最高的民选总统如今已经进入了任期的倒计时,还有半年的时间,韩国的上层就会重新洗牌,而这也给正在恢复关系的朝韩关系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双方的关系在将来究竟是会像本片结尾那样各自离去还是在最后一刻转身拥抱,就只能让时间来给我们答案了。

 4 ) 一个韩国

联合国(法语: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英语: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以防止战争的发生并为各国提供对话平台。联合国下设了许多附属机构以实现其宗旨。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并受到治外法权的约束。其他主要办事处设在日内瓦内罗毕维也纳

到2018年中为止,联合国总共有193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联合国遍布世界的办事处中,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全年举行定期会议来决定实体和行政议题......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所以,不难发现,联合国并非一个从古至今就一直就存在的组织,而是在二战后,为了上述种种目的的实现与持存,所缔结的共识组织。

在今天,我们或许越来越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甚至标榜这样一种宣言,即所谓-做我自己!!!我们声称做自己的时候,往往都试图传达出这样一种说辞: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别人的承认和认可。很多时候我们居然都非常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的,并把它当做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至理名言......而实际中,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自己当然是没法在不与其他人生活的比较中确认自己生活的“好”,这对于他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人的承认与自己对他人的承认,才可以确认这份选择之“好”的共识。这样的栗子,或许都不需要在进行其他额外的联想,因为就在这段话的最开始,我就不自觉地使用了“我们”遣词造句,“我们”在此,来接受所谓观念,来标榜所谓宣言,来进行对话,共识凝结于承认之中。

《摩加迪沙》的故事起因,即是南韩在非洲,希望可以争取所谓众多非洲“兄弟”之一索马里的支持,寻求正式加入联合国。这其实就是一个承认问题的更高层次递进,这样的承认如果达成,当然可以构筑起共识。而共识,仿佛是只要双方或多方达成一致即可,A与B达成的共识 与 C与D达成的共识完全可以不同,无所谓好坏高低,只要各自有道理即可,进而形成所谓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在电影中,南韩也确实不顾索马里的总统巴里是一位独ˇˇ裁者,尽量同其所好,给与对方自己的承认,希望可以获得对等的承认;北朝鲜从中作梗,当然也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承认并借此希望达成的共识。而彼此不同的共识,在理论上是多元“合理”可以共存,在实际中却完全不是这样,它们的面相水火不容,没有共立的情形,也更不可能有win-win的结果。

隐忍

肃杀

但电影的结尾,南韩与北朝鲜大使馆的人们都成功的逃出了索马里,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出逃摩加迪沙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同文同种却不同国的亲人们,在最后的分别之时,动作与眼神之中都可以看到知道他们的不舍与依恋,或许如果可以把这种情感称作“爱”的话,那么一个人应该爱什么样的人呢?很多人可能没法简单给出答案,不过却有一个很直观又很“终极”的答案:爱与你自己相同的人。此种共识即是现代人最喜欢挂在嘴边每天对自己重复无数遍的{自爱},这种自爱的扩大,显而易见的就是爱与自己长得相像、也说着一样话的人(爱的政治性)。这种爱,在结尾不能外显的隐忍与肃杀之中,还有另外一重意思,是一种保护,保护所爱之人不会受到表面上一切为你利益服务、为你好,实际上却丧心病狂、疑神疑鬼、冷酷无情、毫不宽恕的独ˉ裁ˉ威ˉ权的杀伐与残害。所以,爱的互相承认在此所形成的共识,也即共识,明显是有高低的,观者很直观的就能看出来真正好的共识的面相,很直观的就能知道什么才是劫后余生的正常形态,什么才是迫不得已的形同陌路,什么才是人心所向的良好生活。

虽然多元主义的诸多面相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正如列翁所说:“如果没有好坏之分,那么食人与否确实也只是个口味选择的问题”一样,良好生活的 综观 在不断地解蔽中形成的共识,人们的选择往往是确定的,符合目的的,而断然没有“你有你的遗留的坏,我有我的郭情的好”或“天下乌鸦一般黑,谁都不要装清高”等等狗屁的借口与说辞。而这也正是联合国框架建立的初衷和目的,是 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而不是致力于某种云山雾罩永远奋斗的虚光幻影虚假叙事,前者是更符合真正良好生活目的的共识,当然远远高于后者共识的所谓“承诺”。

回到电影,最终,导演通过细致展示索马里内战后,一片狼藉的断壁残垣与哀鸿遍野,以实写虚告诫观者,无论是想取得他国支持还是携手逃出升天,胁迫与威逼甚至战争都不会是可行的方法,而只有合作协商与宽恕才是唯一可取的互相承认,这是高低之辩,也是好坏之辩,这或许也是导演通过电影畅想的朝鲜半岛的统一,即统一必须要建立在和平谈话、拒绝战争的共识之上,而这样的共识,更是包含在自由、民主、法治的共识之中,希望终有一天,南部闪亮的灯光,可以照亮因为线ˇ电而不得不处于黑暗之中的北方,照亮整个国家,一个真正拥有良好生活与未来的国家。

朝鲜半岛灯光分布图

 5 ) 摩加迪沙,内战之惨;朝鲜半岛,分裂之痛

摩加迪沙,索马里,内战一触即发,而同样处于半岛分裂状态已数十年的朝韩在此都有大使馆,在混乱的治安中如何撤离,双方必须携手同进退。(详见长评)

《高地战》之后又一部韩影,依然有南北元素。南韩容易招中国人反感,这点可以理解,因为南韩已经过了政治高压时代,必须尽力展示其自身的优越来凝聚“右派国家”的爱国情感。南韩明白南北关系不是半岛自身能解决的,各方裹挟之下,南韩没有实力和资源去主导南北关系正常化,遑论和平。但是,南韩电影不会回避分裂这个事实,而是尽可能尊重北朝的基本政治状态,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以共同文化推动情节,呼吁民间和平。

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正在发生内战,朝韩在此都有大使馆,韩国大使馆(韩馆)的目的是争取索马里给韩国入联合国投赞成票。朝鲜大使馆(朝馆)则是破坏这项交易。

影片前1/3是大致铺垫,朝韩大使打嘴炮,当地腐败丛生、治安混乱的情况。到了中段,内战打起,匪徒冲破朝馆,此刻全片的冲突和情节才被充分拉起。1)朝馆队伍,有十几人,含妇女与儿童,他们走向中国使馆求援,穿过交战区,遇到三个持枪的儿童手持冲锋枪指着他们(类似电影上帝之城),一阵惊慌后,孩子们率先意识到这可能玩耍,于是佯装倒地,持枪的儿童顿时哈哈大笑,随后其他人也意识到纷纷倒地,持枪孩子们开心大笑,正当朝馆人人露出轻松的笑容之际,持枪孩子们突然朝天开枪,好在无人受伤。2)朝馆求援无门,只好走向韩馆,韩馆雇佣了当地警察保卫,经过一番猜疑和犹豫,韩馆暂时接收了朝馆,朝鲜家长捂着孩子的眼睛穿过汉城奥运会的展架,聚到客厅,吃了一顿充满猜疑的半岛统一餐。3)韩馆争取到了意大利使馆提供的飞机,但是意大利拒绝带上朝馆,于是韩馆临机应变表示朝馆已经全数“投诚”。毕竟是韩国外交官,肯定十分熟悉脱*北操作。4)朝韩一起将汽车外壳加固,历经枪林弹雨冲过交战区,抵达了意大利使馆。5)飞机落地肯尼亚,朝韩双方都派出接机队伍。当韩馆在舷窗里观察到气势汹汹的韩国驻肯尼亚馆员时,意识到他们将会来带走“投诚”的朝馆人员,而投诚只是权宜之计罢了。于是他们立即决策,分开下机,并互相直接装作不认识。朝馆妈妈们捂住孩子们好奇的眼睛,防止任何蛛丝马迹被朝鲜特工捕捉到,双方各自走向不同的接机大巴。朝韩大使最后上车前,都给了停顿的背影定格镜头,为了不给回国后惹出麻烦,最后都没有回头。

补充:

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2006年10月13日,潘基文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当选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他是首位来自东亚,也是第二位来自于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6 ) 《摩加迪沙》:一部关于“人”而非“人物”的电影

每次看完韩国电影,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无论是什么主题,韩影总能赋予观众一种触动人心的柔软感。

早在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蓝色生死恋》风靡大陆的时候,我们将韩剧韩影的感动称为“煽情”,车祸,癌症,误会,别离……让我们一次次跟随韩国影视中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泪。

然而如今的韩国影视,却早已将“煽情”收起,影视剧中的人物不再是故事里的角色,他们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渐渐走出荧幕,他们摘掉了“杀手”、“政客”、“商贾”、“职员”……各种各样的面具,在剧情中走近我们,走进我们,最后变成了我们自己。

所以,当微笑凝固,当掌声响起,当挥手别离,当眼眸低垂……每一时每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人物”,而是“人”本身。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我却更愿意认为,人是复杂而又简单的杰作,是私欲、欺诈、恐惧,暴力的集合体,也是善良、诚恳,勇敢,友爱的包容物。这样复杂的诸多色彩在人性中交错纵横,然而又会存留于同一个人的内在,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人,是他(她)选择了用生命的画笔着重涂抹了其中的一些色彩。

我想韩国影视总是带给我的那种触动人心的柔软感,就在于此,它让我在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中,看到的都是真正的人。

那个像明星一样派头十足地出场的韩方参赞姜信盛,表面自信倨傲,却在误以为非洲军方做出拔枪动作时第一个露了怯,当对方只是拿出了打火机时,又一次气势汹汹挺身站在最前面叫嚣,前后二十秒,《变色龙》的奥楚蔑洛夫式的喜感栩栩如生,然而作为人,他对死亡的恐惧不该在那一刻被掩饰。

同样是他,却在韩国大使馆即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时用自己的头颅死死抵住之前威吓过他的军官的枪口,换得了一分钟的话语权,最终争取到对方提供的警备兵力支援,这一刻,作为肩负一群同伴安危的人,他的勇气震慑了荷枪实弹的士兵。

那个一出场就油里油气的朝方参赞,指使非洲当地的无业青少年抢劫韩方准备送给总统的礼物,事成之后,他去和男孩交易,也不忘耍一耍那急于拿到钱的劫匪,假意作势把钱收回,男孩露出难色,才笑着把钱塞给他,后来给朝方缴械时,再一次玩起假动作,将作势交给韩方的刀具松手掉落地面。精明狡猾,是这个人的代名词。

然而同样是他,在目睹身边的女性即将被暴徒凌辱时挺身而出,在非洲官兵的枪林弹雨中不顾性命地驾车往意大利大使馆赶去,并在最后一刻猛打方向盘,把自己驾车的一侧甩向火力大开的追击官兵,保全了其他人的生命,车门打开,走出的是朝方大使和妇女童孺,为了这些比他更需要被保护的人,曾经精明的他一次次选择了牺牲。

这样看似矛盾的人还有很多。

像那个一惯在人前忍辱负重的非佣斯瓦玛,却是反对暴力政府的“暴乱分子”之一,身负重伤时,为了活下去,他投奔了韩国大使馆,但当大使馆即将被官兵闯入而遭他牵连时,他又只身离开,最后被官兵发现后殴打暴死街头,这样的人,是懦弱还是刚毅?

还有那些高举着枪对瑟瑟发抖的朝鲜外交人员们发出恶作剧的起哄声音的儿童们,当他们看到对方终于一个接一个按着胸口佯装中弹倒下就开始满意地大笑,却又在临走前熟练地上膛对着屋顶一通扫射,这样的人,是否还符合你常规意识里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是纯真还是残忍?

就这样,当荧幕上的他们褪去了角色还原为彼时彼刻的人时,与观众的共鸣便于无声处油然而生。

也许电影永远无法变成医治我们心灵的药,但我相信,药就在这样的关于“人”的电影里,我们会认识自己,原谅自己,也会相信自己,因为,成为什么样的人,画笔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更多书评影评关注公众号“芦水喵语”

 短评

赵寅成演技太寒碜

3分钟前
  • FGS
  • 还行

即便对标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摩加迪沙》仍拍出了特有的冲击和震撼。生死战乱,让水火不容的南韩和北朝打破隔阂,蜕去敌意,活得像一家人;和平安宁中,曾经同生共死,讲着同一种语言的他们却又要带上面具,装作陌生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作为人类,我们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8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就算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也注定成為不能相望不能問候的陌生人。叛軍反抗獨裁追求民權,卻不完全是正義的一方。啊,你看小孩都懂得舉槍殺戮了。

11分钟前
  • 橋本喵
  • 还行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15分钟前
  • 时光电影院
  • 还行

赵寅成出场时候影院里的姑娘都在尖叫,啊啊啊,人奶手厉,打起人来了一点不含糊。南北韩短时间统一了,还是统一力量大。《黑鹰迫降》的另个大使馆视角,这个枪战场景拍的可真是令人浑身颤栗。小孩子捂眼睛太真实了,不能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在扭腰林肯中心电影院看得纽约亚洲电影展,韩国驻美大使出席,结束时候我回头一看,哎,大师夫人这发型就跟电影里大使夫人一毛一样,可真是阿姨们钟爱的烫发发型呢!

20分钟前
  • 猫觅
  • 推荐

《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

22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看之前:这韩国旧时代政治剧能有啥好看的。看之后:怎么办,韩国影视剧已经把其他亚洲地区甩得越来越远了!至少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语

23分钟前
  • 一粒沙白
  • 力荐

最后一幕镜头拉远,两辆车朝不同的方向驶去,那是一个民族分裂永恒的伤痛

28分钟前
  • 可爱的溪山喵
  • 力荐

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叛军小孩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时,对面一群人由惊慌转为短暂的怔愣,队伍里的小孩率先明白过来并假装中弹倒下以后,大人们也有样学样,叛军小孩心满意足朝天开了数枪之后还是放过了他们。这个时候观众猛然意识到是哦原来他们也只是小孩啊,麻木不仁的杀人机器和偶然流露的少许童真投射于同一人群上造成的强烈反差,无疑最大限度展现了战争的残忍。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32分钟前
  • 麻薯奶油波波兔
  • 力荐

兩個同民族同語言的人,經過生死之交,卻要保持沉默。可能此生也無緣再見。

33分钟前
  • 与大人
  • 推荐

是谁给这片加了个#真实改编的标签?我不想认识他/她。

37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难以置信 二战著名软蛋意大利居然在索马里混成了真正的战狼…

39分钟前
  • 亚森罗萍
  • 推荐

这。。。等于国产主旋律

44分钟前
  • Dionysus
  • 很差

柳昇完作为韩国首屈一指的通俗动作情节剧导演,于《柏林》后第二次关于严肃南北题材的跨国大制作类型电影的高水准发挥。视听上对保罗·格林格拉斯与巴里·埃克劳德模仿得有模有样,而一以贯之的对香港动作电影癫狂过火的场面设计的精神借鉴,在本片高潮的车队逃生戏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夸张想象力——被书本“装甲”的汽车,飞驰在现实与魔幻之间,达成了紧张的调度平衡,而在彼时的摩加迪沙,丢掉了象征规定规则的文本纸刊,无序的暴动浩劫来临,也是在这其中,本被政治意识法则束缚的半岛人民,放下对立联手搏命。煽情比预想中的克制,最终的分别值得琢磨,离开乱世回归秩序世界后却又背上了枷锁。渴望统一的表达安置于这样一个文本中实在是让人不得不钦佩韩影顶尖创作者们对可改编真实事件与虚构故事的敏锐捕捉,并进一步构建出一个个南北关系的新传说。

4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韩国再一次展示类型片自信之作。如果说《特工》对标的是《间谍之桥》,那《摩加迪沙》对标的就是《逃离德黑兰》。对于非洲战乱的还原非常精彩,朝鲜大使馆夜逃的长镜调度复杂,临场感强;非洲孩子的威胁也有着微妙的情绪节奏,顽劣童稚与野蛮疯狂并存,又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城。有了环境的铺陈,韩国人与朝鲜人在针尖对麦芒的间隙里的短暂融合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便更为耀眼,这也让影片有了厚度。高潮段落的逃离囿于套路,好在有了贴书防弹、四车同行等等出人意料的设计,其中,不仅有类型元素的变奏(书点燃、串糖葫芦的撞车与运镜),也有诸多巧妙的隐喻象征意味(在混乱的世界,文明失效)。最后的告别与沉默,已经有了好莱坞颁奖季影片的意蕴了。

53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56分钟前
  • V
  • 力荐

让我特别感触的一个细节,在饭桌上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之间经常有的亲密行为,而此刻对于同祖同族的“兄弟”,在面临重大困难面前,他们能感受到紧密相依,可是人民有什么仇恨呢?“兄弟”之间的仇恨不过是国家的仇恨,是政党的仇恨,是当权者的仇恨。最后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60分钟前
  • 木兮
  • 力荐

不论陪哪一个男朋友一起看,他都会满意的。这就是韩国商业电影的魔力。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1小时前
  • 子非鱼
  • 力荐

笑死,结尾朝韩形同陌路我竟然哭了,我和前任碰面还都没这么哭过呢~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