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乐与路

剧情片香港2001

主演:耿乐  舒淇  吴彦祖  吴耀汉  俞飞鸿  

导演:张婉婷

播放地址

 剧照

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7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8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9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6 16:50

详细剧情

  香港的创作乐手Michael(吴彦祖)因故滞留北京,与一群真心热爱着摇滚乐的北漂青年相遇。他们有着自己的乐队,乐队主唱叫做平路(耿乐),队里还有个活泼反叛的领舞女孩儿杨颍(舒淇)。Michael被这群年轻人深深吸引着,他喜欢他们对音乐苦苦的执着精神,一路跟着他们到乡下走穴。  然而,本土文化浓重的北京既可以深刻的诠释摇滚音乐,又可以高傲的把它视为粪土、垃圾。平路他们生活拮据,在音乐的路途上不断碰壁。唯一不变就是对音乐发自灵魂的热爱,如同那歌里一声声的诘问:“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有风么……”  边缘的生活方式,坚挺的灵魂,感动每个人的是歌声还有梦想……

 长篇影评

 1 ) 《北京乐与路》--美丽的怪胎

《北京乐与路》是香港导演张婉婷拍的一部关于北京地下摇滚人的电影,通俗的说就是香港的商业化与北京地下摇滚乐杂交后的怪胎,是摇滚乐被三角恋强奸后生下的杂种。
准确一点讲,这是一部将三角恋的的故事嫁接到摇滚乐上的电影,讲的是一个香港的富家公子看上别人的女友的故事。当然艺术毕竟是高于生活,电影忽略了富家公子与艳舞女郎的文化差异,于是整个故事看上去就更像一个“故事”,也就是不怎么的真实可信。当然按照琼瑶阿姨的标准来讲,三角恋的故事怕的还不错,男女主人公也都是俊男靓女,情节安排的也够感人,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但影片中表现的北京地下摇滚乐的部分确显得过于流于表面,过于俗套。俗套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错,错就错在这样的一部俗套的电影却是要嫁接在自以为不俗的北京地下音乐之上。

一次不成功强奸,勉强生下了一个还算美丽的怪胎。


 
 

 2 ) 装逼,但别入戏!

“就你这个德行,能在这个圈子里混吗?”
“能红起来的乐队,都是在外面反叛,里面听话的。”
这是电影《北京乐与路》中,唱片公司高层教育“耿乐”的一番话。同时,这也算是对我心中长久以来始终存在一个疑问的解答:那些在舞台上标榜反抗,宣扬不妥协的摇滚乐队,是他们对生活的真情流露,还只是在镁光灯下的角色需要?

理智逻辑告诉我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属于后者,即使从感情角度相信并不愿意承认这点。因为一旦如此,似乎就把他们和虚伪、表里不一这些贬义词扯在了一起。毕竟,音乐不是电影、话剧、戏曲,台上的崔健依然叫崔健,而不是张健、李健。

中国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含义无需赘言,当然这是个贬义词。可是在我小学刚读到这个典故时,心里就一直有疑惑:突然在身旁冒出一条龙来,且龙的面目本非善辈,换谁谁不逃?比如我很喜欢猫,但哪怕家里突然闯进一只hello kitty,我也会猛得一惊,退避三舍。何况龙乎?!更进一步分析,叶公好龙,好的是龙的帝王之气、威猛之象,这些抽象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在这方面,甚至说真龙还不如年画上的龙呢!又怎么说叶公不是真好龙呢?

说这个典故的意思,就是想探讨,摇滚乐手的反抗精神是作秀还是真情,重要吗?更进一步说,摇滚乐手真有可能将反抗、不妥协、特立独行在生活中进行到底吗?

去年的张北草原音乐节上,谢天笑就因为说了一句“反正你们也听不出(指音准)”,之后就遭来了不少歌迷的非议,我在豆瓣上、QQ群里都见到有人说他耍大牌,要抵制云云。是的,谢天笑的话确实装逼,而这不也是许多人喜欢谢天笑们的那种桀骜不驯、口无遮拦(得承认,现场又有几个人能听出细微的音准?)的体现吗?只是,这种装逼对象不能针对某个与歌手乐队产生具体关系的个人或群体。跟歌迷装逼,歌迷抵制你;更媒体装逼,媒体封杀你;跟公司装逼,公司冷藏你。于是,最后的装逼对象只能针对一些抽象的、庞大的、遥远的实体(即使对方被装逼了也不会有反应),比如专制、政府、世博、涛哥,等等等等。

当然,我并无意在此贬低摇滚乐的反抗精神。恰恰正是那些目标对象宏大的装逼、反抗,才是歌迷真正想听到、感受到的。所以如果一个摇滚歌手去菜场买两根黄瓜都不忘跟小贩反抗一下,装逼一回,只能说,你入戏太深了。

而在《北京乐与路》中,我看到的恰恰是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
影片从一个香港富二代歌手的视角展开。从我的三俗观点来理解,无非就是想说,一个犯事迷茫的富二代,从北京地下摇滚乐队那儿领悟到了人生真谛、找到了音乐灵感,从此走上了光明大道。只是直到汪峰的片尾曲《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响起,我实在没看出来“吴彦祖”究竟在“耿乐”身上学到了什么!
冲动易怒,出口成脏,醉酒驾车,如果不是“耿乐”背着吉他,我觉得他和社会上那些小混混根本无区别。只是,他的头顶顶了一个叫“摇滚乐”的光环,于是,这一切都伟大了起来!有漂亮果儿在身边陪伴,有香港富二代随着做跟班。影片似乎就想告诉我,摇滚乐是多么得伟大,能瞬间让荡妇变贞女,小和尚成朱元璋。
难怪此电影一出,便招致了舌头、痛仰、左小祖咒等一大批北京摇滚乐队歌手的签名抵制。就像电影里的富二代“吴彦祖”永远不可能真正体会“耿乐”为了少给的30块演出费而如此愤愤不平,香港导演张婉婷对北京摇滚乐的描绘也基本属于雾里看花式的猎奇、把玩。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一些摇滚电影中。典型的比如纪录片《后革命时代》,从头到尾感觉拍摄者自己都没搞清楚一些基本情况,就一时兴起拿着摄像机乱逛开拍了。镜头下的二表简直就是精神错乱返祖退化的典型,卫生巾的行为艺术更让正常观影人作呕。如果这就是摇滚乐,相信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对它产生好感。

摇滚精神,简单的说,是对这个世界恶的无情鞭挞、反抗,以及对善的真诚赞美、追求。当然,很多时候的重点体现在前者上。但前者的表达并不仅仅是一种姿态,甚至形式大于内容的哗众取宠。摇滚乐,是音乐,最终的归宿还是要落在五线谱上。否则,仅仅骂几声政府操蛋、总理下台,谁不会?谁又能花钱买你的帐?所以,在我心里,比如五月天的《约翰列侬》,李志的《黑色信封》都要比很多声嘶力竭的怒吼更摇滚。



其实关于摇滚的反抗精神,还有更多深入的内容可以挖掘探讨。

曾经有一个被我拖去看现场的朋友回来后问我,pogo和disco有区别吗?我默然无语。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把此问视为对摇滚的侮辱,但是,却始终无力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的立场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朋友的言下之意:pogo和disco似乎真没什么区别。

对比中西方的摇滚乐,会发现西方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基本属于他们社会中的中下阶层;而在中国,你见过一天工作10小时的体力劳动者山寨机里不放《爱情买卖》放《地安门外》吗?你见过几个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自个花几十几百参加音乐节的?是的,至少在我周围看不到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真正消费摇滚乐的是脖子上挂着单反的大学生,是工作在写字楼28层的白领,甚至是开着跑车的富二代、官二代。总之无论哪种,他们(包括他们的家庭)都处于社会的中上阶层,比普通人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又有多少东西值得反抗呢?

十年前的迷笛艰难起步,十年后音乐节在中国遍地开花。政府有了打造城市名片、拉动GDP的机会,有钱有闲的年轻人有了狂欢、聚会的理由,摇滚乐队也终于有了流行艺人们赶通告的架势,大牌点的甚至连档期都未必排得开,当然腰包自然也鼓起来了,不会再去挤什么霍村、树营。也许,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3 ) 不要苛求太多

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摇滚纪录片。我们没必要对他描绘的东西真实与否,是不是烂俗计较太多。看这片的时候我刚接触摇滚。至少对于菜鸟的我,他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冲击。有人说他就是架在摇滚上的三角恋故事,我不在意,或许导演他的确只是想用摇滚的形式来演绎一段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妥?我通常不会带着某种既定的情感去看电影,因为那样看完之后,你可能得到了满足,也可能失望很久。我喜欢带着空白去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每个导演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拍,但并不一定都有那个能拍出自己想法的功力来。你如果带着同样的想法去看,岂不真的失望之极?我看乐与路的时候就是简单的看,看到了很多跟我接触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值了,那就值了。

 4 ) 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

不再有《秋天的童话》中令人心旷神怡的无剪辑效果和行云流水般的运镜、不再有《宋家皇朝》里史诗般的厚重笔触,张婉婷,这个比女强人许鞍华更具女性特征的香港导演,一改往时作品中所流露的女性细腻,告别唯美和精致,毫不犹豫地举起DV,记录青春的沸腾、记录时代的喧嚣,于是《北京乐与路》中的一切都变得粗糙而真实。

灰色天空下的鸽子、楼群,多元混杂的人流车流、三轮车、糖葫芦、华灯和霓虹、路边的剃头摊、风筝老头、秧歌老太、集贸市场、大小胡同,五花八门的符号堆砌之后,观众看到了一个清晰而平民化的北京。镜头一转,导演告诉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出租车里的香港青年麦克.吴手持DV纪录的。

杨颖:“我整天笑吗?”
麦克.吴:“嗯。”
杨颖:“傻乐吧,其实我挺绝望的。”
麦克.吴:“绝望的是我。”
杨颖:“好吧,那基本上呢,我们两个都是绝望的。都绝望才要傻乐呀!哈哈哈哈。”
麦克.吴:“哈哈哈哈”

大家陷入了一种绝望,没有什么比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更令人绝望了。
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在奋斗着,有人留下来,有人离开……
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突然我又想起你的脸
突然我又想起你当天的叮咛
明明灭灭星光的夜里
恍恍惚惚我又看见你的脸

点点滴滴往日的眷恋
寻寻觅觅又再回到我的身边
苦苦安顿抚平的回忆
骤然散落一如繁星的碎片

曾在寒夜中
偷偷的会面
攀越银河远岸
你在月牙旁

轻颦浅笑
你伴我渡过星尘
沉醉晚风中
我不愿回头

不舍不弃
不忘 忘不掉
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
故人故事故情只落得一场空

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
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
曾在寒夜中
星空间徘徊

走至银河无路
你在断云旁
轻轻告慰
你替我拭去星尘

浮沉寒风中
我心乱如麻
一脚踏空
坠落 回忆中

突然我又想起你的脸
突然我又想起你当天的叮咛

 5 ) 乱弹—关于《北京乐与路》里的音乐

乱弹
一个关于摇滚者的故事。
其间有很多原始的快乐很多执着的激情很多无奈的挣扎。
可能会没有痛楚,甚至也没有遂愿。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孤独愤怒的男人在自己离去的音乐里追问命运,然后落幕。
悲怆么?这年轻和摇滚和你我所看不到的,宿命或者其他。
总是在完结的音乐响起时僵硬着身体看屏幕愈来愈朦胧。我不敢承认我是被故事打动了因为朋友说一切都是假的。可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每当我又听到那些音乐的时候心情会总这般无端失落呢。
不想看到你脸上的同情,听听故事里回旋的音乐。真实。
一些摇滚。
你听到了什么?


《磁器》
音乐响起了。是磁器。
秋野与子曰乐队的一首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鼓声震耳欲聋,音乐很钝重却撕心裂肺。听这歌很容易就变得亢奋,就像一下子被他们点燃了一样。我会和着节奏跳啊跳啊一边还点着头吼同胞兄弟同胞兄弟。我敢肯定这时我的几个舍友就会立刻用手指头堵住耳孔然后瞪大双眼看着我大骂SB。
是在看《北京乐与路》之前听这歌的,所以在我意识里它不带一丝电影的味道。隐约只记得平路在一家酒吧里对着麦克风摇摆着唱这歌。子曰的摇滚总这么激动人心和出乎意料,带着京味,原始朴素得我想顶礼膜拜。
《磁器》里还有一段背景独白,好极了,我只能这么说。在《第二册》里这种独白式的背景很多,似乎是想让听者在被音乐麻木的间隙里清醒。找不到理由,我想这或许就是子曰。隐藏愤怒刻意诙谐。
朋友问我,为什么这歌要叫作“磁器”。我说大概应该是瓷器但是他们故意写错了吧要么就是表示之间有磁性的什么东西比如人和人。
朋友朝我冷笑。我说其实我也不知道。
同胞兄弟!同胞兄弟!他们怎么了? 我们怎么了?
“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中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们亲亲热热/拍拍握握/怎么着/我们是同胞兄弟/磁器!”

 

《你也来了》
也是子曰的一首歌。带着有如宗教般的说教。
“你也来了/赤条条同我在同一个地方/你也来了/大睁着恐惧的眼抖如筛糠/你也来了/为了上一世因果在这里得以报偿”
这是在说故事里的人们吗还是在说芸芸众生。恐惧的来,只为前世的因果。前世???音乐里没有唯神或唯物之分,在音乐里,前世就是空白饥渴乏力,就是起点。香火渐散,我从菩提印珠被罡风吹过掉落的尘片里窥见了九幽。到处是刻上了年轮的欲眼。
那里是不是也会有这样清醒的音乐。
“你认命了吧/走过了奈何桥奈何又妄想/你忍住了吧/泥巴莲花本同路都在桥下”子曰在虔诚地唱。子曰是说,不管即将或已经发生了什么,你和我每个人都没有错,一点都没有。
命而已,注定的。
镜头中平路站在台上唱,流了一脸的汗:“只不过/只不过是汝矛来剌汝盾/一个尘劳/一个业障/只不过/只不过是用凸的应付凹的/一块丰碑/一面牌坊”音乐很疯狂唱歌的人也很疯狂,就像发泄着一语道破尘世幽怨的快意。台下的人开始骚动,有些人很不满在大声斥问这叫什么歌有些人干脆愤愤的走了。只平路他们还在制造音乐制造疯狂。没有耳朵在听。
这个时候我宁愿相信子曰说的是对的,谁都没有错。故事、摇滚以及看客。
心情很糟,但我得听完这子曰:
“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

 

《回忆之前忘记之后》
一首在整个《北京乐与路》里相比之下较平缓的歌。主唱汪峰。
喜欢汪峰,他有着深情破裂的嗓音和干净的脸庞。这个男人懂得掩饰骨头里澎湃的暴戾与愤懑,他甚至用有一些贴近主流音乐的来发泄郁闷。不过这次,他作了小小的妥协。
“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故人故事故情只落的一场空/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
是在电影结束后升起字幕的时候响起这首歌的。音乐元素很简单,旋律很美很动听。低回的男声加上钢琴与吉他默契的糅合,似乎在诉说激情退却后的爱情。不平凡的爱情。
电影里杨颖深爱着平路,就像平路深爱着摇滚那样执着。但结局呢?也许如同朋友们说的一样——摇滚,与爱情无关。
它是首好歌,真的。

 

《晚安,北京》
第一次听《晚安,北京》就是在《北京乐与路》中听的。钢琴的声音随着画面飘出来的时候我竟被打动了。汪峰的音乐语言和嗓音是这么恰当地撞击着听者敏感的心灵。
“我曾在许多的街头失眠
它的城市梦幻的空间
它的子无虚设的阻力
在疯狂的边缘失眠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我觉得越来越有些疲倦
继续着隔壁提琴的抽泣
说着事事如非的蹂踏
越来越有些疲倦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孤独的人们”
从头到尾我都在静静的听。我想我能感受到那种落魄的无助和对世俗麻木的宽容。七分钟的灵魂与身体尖锐的撞击伴着电子特技音色久久不散,这就是本土的北京摇滚么?
在《北京乐与路》里的此刻,挣扎着的是灵魂,冷漠着的是北京。
喧嚣已过。我要说,早安,北京。没有人知道在昨夜里,在寂寞美丽的黑夜里,曾涌动着怎样的一种激情。

 

《光的深处》
是“光的深处”这四个字说服我把它放在了文章的最后。
还是子曰的一首歌。但它与其他的不一样,至少在于我,它是。
吉他的声音打破沉寂,然后秋野开始唱。秋野的声音有些怪异,恍恍然似乎是在刻意去表达什么飘渺的事实。“靠近窗/摸风的声/玻璃挡住我说:/‘不行’/贴着墙/躲避身影/光线却罩住我说:/‘我能’/‘是谁能穿透谁的身体/又是谁在让谁发出的响声’”。如果不看歌词我绝听不出来他在唱什么。但我宁愿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因为我喜欢那种感觉:迷离的幻影无措的人,光明的深处渴望的心。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有风吗?”在金属刚烈的磨磋中,子曰开始了他们向往的呐喊。电影里的平路也反复这么唱着:“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有风吗?”
是啊,光的深处,那会是什么。
大概所有黑暗中的摇滚者都想冲脱无边无际的黑暗去接受阳光的照耀吧。可真正的摇滚却是属于盛放在暗夜中的植物,除了那些幸运的伪摇滚外,所有人都承当得起光的重负。或许你已经读出来了,在光的最深处,还是茫茫的一片黑暗。
所以我们在用音乐追问,用摇滚赋予的某种精神或力量在挣脱。一如子曰,一如平路,一如所有真诚的摇滚。


故事结束了。所谓的宿命已在无尽的旋律里被铭记。直到今天我都不确定《北京乐与路》是在宣扬摇滚还是在嘲笑摇滚。导演在最后安排了一种叫墨西哥跳豆的东西出现。我可以看到裂开的壳里一只小虫子正舒展着洁白而顽强的躯体。新生命在痛苦的微笑。不管他有或没有什么寓意,我不喜欢虫子。
平路死了。但所有的音乐还在。
再见,《北京乐与路》。
晚安,人们。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杀戮的<活者>这首歌吧

还有秋天的虫子的一首《永恒的小夜曲》

 6 ) 骤然散落,一如繁星的碎片。


这天醒得很早,离开了联福道的安静,搬来太子,喧嚣的早市,午夜的飙车,都让我睡得不安稳。

生活似乎因为这些喧闹更近了一些,把房间打扫干净,换了小碎花的壁纸,洗干净宜家买回来的垫子和床笠,喧嚣中的宁静,小小的家才让我感觉安心一些。


不敢碰腿上的淤青,搬家时的磕磕碰碰现在才显露出来,草草吃了早饭,打开电脑重看一遍北京乐与路。


忽然之间决定做什么,就叫灵光一现吧。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耿乐儿留着没型儿的长发在午夜大排档坚定地说。还是沿着那些可以预知的轨道,挣了窝囊钱,抱了小骚货,也坚持梦想到沉迷其中的最后一刻。


有人会说,不用看都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说它是俗套,可生活也许就是这样,你能指望它有什么大转机么?



耿乐儿像极了我大学时的班长,那个我们喊他老大的比我们大很多岁的男人,所以我又想起了曾经在我身边的许多人。


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叫他D吧。


大一入学,他被女生选为比较帅的其中之一。

我依旧记得清楚,他穿一件真丝的大红色衬衫,笔挺贴身的白裤子,黑皮鞋,头发梳得锃光瓦亮,叼着烟,痞得很。

班里的另一个女孩和他是一个家乡的,大学之前还谈过恋爱。她这样形容D:他就是个少爷,家里有钱得很,花钱不眨眼,每天都打扮得特规整才出门去玩儿。



接下来你们以为是一个富二代的淫乱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继承老爸的资产住别墅开跑车包二奶的故事么?


不是。


之后的一系列故事,只能用惨来形容。


D的父亲后来生意失败,那时我们刚上大二,并不清楚这件事对于他和他的家庭会有怎样的影响,只是觉得钱没了就没了,赚就是了。


一节表演课上,他交的5分钟作业,是一个酗酒成瘾的父亲打骂儿子的小品。


他演得逼真尽兴,最后在台上哭起来,久久不肯下台,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也愣在那不知所谓。


直到他眼睛肿了,离开了教室,像耿乐的老大说,他爸前天死了,酒精依赖症。



他爸死的那天,他没回去,就在学校四季村一个我们经常去的小火锅店里和老大吃了顿饭。

火锅店的老板劝他,回去吧,起码看看你妈。

他就摇头,什么也不说,喝酒。




再后来就是你们所谓的俗套了,他没奋起勃发,也没走狗屎运讨回债务,更没从此和他妈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家里因为债务把房子全部抵押出去,只省下一间小房,他妈一个人在老家守着。直到毕业,他也没能帮他爸翻身,他的世界不存在什么命运的眷顾。



他和老大一直是好哥们儿,大学剩下的这几年,老大吃饭带着他,卡拉ok带着他,打CS也带着他,谈恋爱都带着他。


期间他申请了贫困生补助,代价是毕业后把贷款还完才能把毕业证学位证的正本拿回来。

但到现在,他都没拿。



毕业典礼那天大伙儿吃了散伙饭,他毫无疑问地喝大了,两个人抬着他,他却奔向班里的一个姑娘,抱起来就哭接着就亲,那天距离离校还有7天,他们俩就好了7天。



再后来,大伙儿就各奔东西了,那姑娘最终以不在一个城市和他分的手,这是借口好像大家都清楚,所以没有人意外。




毕业的时候老师说,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出来就是当演员,否则就废了。谁要是一年都没演上戏,就得再学一遍,要不然你们不配上台。


D和另外几个男孩儿都北漂去了,见组被拒,住地下室,沉迷网络游戏,没钱没车没女人。好在老大是北京人,时常叫他们出来吃个饭,救济一下。


后来毕业快一年了,D还是没演上戏,老大看不下去了,给他找了个证券交易所,说,学,慢慢就上道了,不说还债,起码别挨饿!

老大说他的发达就是炒股票,当然,我们不信,却不得不信。

他不去,说不想转行,我还有梦想。



梦想这件事情,被多少人敬仰就被多少人唾骂。后来有一天晚上他找了老大,老大开着他的宝马在崇文门附近的天桥下等他,看他从远处的地铁站走出来,整个人邋遢至极,脸色发绿。

老大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两天没吃饭,两天前就一直吃包子,1块钱仨。

他支支吾吾,老大明白,就说了一句,救急不救穷,给了他十块钱,起码能坐车回去。


后来我知道这事儿,问老大为什么跟打发要饭的一样只给了10块。

老大还是那句话,救急不救穷,我给他工作了。



接着D去了房产中介卖房子,怪得离谱,三个月没卖出一套房,租客也没有,所以只能拿到基本的几百块钱。

那会儿他有个女朋友,在网上认识的,湖北人,比他大好几岁。他住地下室,她就跟着住地下室。

老大看不下去了,说不能让人姑娘跟你受罪。于是把自己在崇文门几套豪宅之中的一套借给了他,直到姑娘离开北京,他俩都住那儿。




那会儿我已经来了香港,W在北京上班,于是我就成了京港爱情线的女主角。

09年的秋天,我到崇文门,参加老大家的聚会,D工作的房产中介正好就在新世界百货的旁边,我看到他穿着上学时穿的棉外套,在门口抽烟,整个人老了许多,连手都是。

我说,怎么没原来那么帅了。

老大说,生活啊。



10年的夏天,八一建军节,我和w,老大和女朋友,孙思雨和时任男友去瑞士公寓看雷子乐的话剧,主演之一就是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王浩。

散场之后,我们跟着老大一起去吃了宵夜。

席间无外乎就是谈谈谁在演戏谁在卖保险谁挺可惜的。


忽然老大说,今天D当爸了!

我们雀跃,吵着要给他道喜,电话接通,D在那头开心极了,说谢谢谢谢,人在湖北,回来再聚。


那晚之后我以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机。



今年夏天,我和w在青岛,接到老大的电话,说要陪着D去湖北,说他一年都没看到过孩子,到现在不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他的,那女的跑了,现在好不容易找着了,他得陪着D,不然就有危险。


我惊,命运曲折也不带这么玩儿的。



后来这事就算解决了,孩子到最后也不知道是不是D的,D离开了北京,去了上海,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接着卖房,据说,业绩稍微好了一点,但养活自己还是够呛,毕竟是上海。



故事讲到这儿我已经用了好多的“后来,再然后,再后来”,没办法,用一个后来根本讲不完。




说回北京乐与路,有人说这电影是映射摇滚梦想的,一般人看不懂就说是烂片。我不知道,我不懂得摇滚,但不排斥这种愤怒和梦想。


片子里的平路坚持老爷们儿的梦想,生活里的D已经没有梦想。


你们都说为什么他不去他妈的奋斗一下,我也想问,但我不忍心,我想他的苦衷,我们谁也不懂。



平路死的时候把卡带给卡车司机,让他听,下一首。

然后在歌声中他心满意足地死了,导演替他做了主,给了他最好的结局。


那歌唱出来的时候我掉了几滴眼泪,那曲调想学,学不上来。

但他是这么唱的: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短评

香港没有摇滚

7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说这话的人,既不明白爱情,也不明白秘密。

11分钟前
  • 伊卡洛斯
  • 推荐

一头扎进火锅里,跳进这沸腾的生命里。

14分钟前
  • 珊瑚树红春常在
  • 还行

一直想看,也是为了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看的,虽然不曾玩摇滚,可是会想起一些飘的日子,一些什么都没有仅仅剩下梦想的年轻岁月,晚安北京和回忆之前忘记之后,还是默默的看完了整个字母,闭上眼睛聆听。

18分钟前
  • 烟花四月
  • 力荐

“自杀的方式有100种,其中最痛苦的是嫁给摇滚”。怀揣摇滚梦的北漂青年,在操着一口地道京片子的耿乐面前,显得多少有些违和,反倒是走穴睡通铺发型也不乱的吴彦祖,和青春少女的舒淇二人的感情戏,有几分动人,豆浆油条也能帅出天际,尤其是摆地摊卖美国垃圾打口CD的片段,一个端着老北京炒酸奶、一个吃着麦当劳,一起坐地铁逃城管,一起牵手踩过京郊外的银杏叶,很是浪漫。北京的摇滚是在愤怒中成长起来的,黑旋风李逵失去了它的主人,鲍家街43号吟唱着《晚安,北京》,香港农民干了一口二锅头雪碧、墨西哥跳豆不再跳,唐朝怒吼着《国际歌》,西城大爷摇着蒲扇拉着二胡遛着鸟,日子还得继续。

2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我可太他妈喜欢这部片子了(忍不住跟着片子骂脏话了),这部片是纪录片吧,曾经的北京摇滚太真实了,耿乐演得很让我动容,最后死的也非常理想自我,吴彦祖和舒淇又帅又美,小清新心动。里面的bgm味道特别对,劲劲的很冲又很有意思,北京摇滚是在愤怒和逆境中发展的,没有这些就没有摇滚乐,可有这些却无法让摇滚登上大众舞台。

27分钟前
  • 保你直升四袋
  • 力荐

新旧时代的交替,传统与现代、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碰撞磨合,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亲情爱情友情中的矛盾纠葛,张婉婷想讲的东西太多,最终也没讲出个所以然。这片子应该是合拍片吧,片子里的京味儿挺浓的。发现早期的一些合拍片在文化理解上还是蛮精准的,这后面的就越来越不伦不类了。

32分钟前
  • 粵語殘片
  • 还行

龙精虎猛的小狼狗耿乐、在水一方巧笑倩兮的舒淇、墨西哥跳豆吴彦祖。摇滚还是玉米?洗洗睡吧,醒了再说,晚安北京。

35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7分,拍得是真不咋地,故事段落间非常断裂,处理得很不流畅,镜头也缺乏设计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三个演员实在是太太太青春了,所以实在不忍心扣分。耿乐真是很有那个劲儿,虽然在舞台上唱二手玫瑰还是有点违和,后半部分让人心疼,看到老父亲眼泪都下来了;一直不怎么喜欢吴彦祖,在这个片子里也演得跟角色设定很贴切,舒服养眼;舒淇不用说,穿那么土依然很可爱,跳舞萌死了。北京的风很大,秋很美,那时候的电影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光影质感,后来不知道是设备换了还是大家的审美变了,反正那种质感就没有了,因而让人怀旧。很多有趣的段落,现在看来依然可以会心一笑,也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吧。#补遗#

36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耿樂那句臺詞,“北京搖滾樂的特色是窮”

38分钟前
  • △▲凉度▲△
  • 还行

虽然很多很多的批评,可是作为我看的第一部有关于摇滚人的电影,我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一遍一遍的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们就是这样,他们就是这样,很多都是这样…………我看这个片子,看了两次,哭了两次。不管你们怎么想,我觉得我找到了他所要说的。

39分钟前
  • 勃然大虎
  • 力荐

这两句我记住了:: "能红起来的乐队 都是外面反叛 里面听话的"呵呵 ,这里的黑和你们香港不一样,香港的黑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摸到电灯,而这里的黑,就他妈黑麻麻一片,想他亮就只能等到天亮 !

42分钟前
  • cflyf
  • 推荐

杨颖(舒淇 饰):我知道自杀的方式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的痛苦,又痛又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唱摇滚的够酷,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站在天安门的台上,唱一首歌 。如果可以跳一支舞,就他妈的更好。—— 片名来源:该片在上映前夕一直是贯以《北京乐与怒》的名字,因为摇滚(Rock & Roll)在香港被翻译成“乐与怒”,但北京与“怒”相联系就显得不适宜,因此电影局要求导演对影片的名字做一下修改。经过一番讨论后,将片名改成了《北京乐与路》。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虽然我的青春平淡无奇的过来了,但在我内心的深处,我知道,我也曾幻想过我可否留一头摇滚的长发,拿着一把吉他,在夏天的校园中,甩甩头,用力吼几嗓子。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想法,但99.9%的人不会去做,他们会穿干净的衣服,进入社会,过平淡的生活。

49分钟前
  • zqfox
  • 力荐

想不到给北京摇滚唱挽歌的,是香港人。能看到十年前的这么一部不成熟的吃力的涂鸦,该知足了,好歹有点残存的体温。现在才是真的“一无所有”,没有过去也没有回忆,这是一个“亡命之徒死绝了的时代”。

54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本来只想随便找部乐队片来追忆一下千禧曼波,没有料最后一场真的是神来之笔!好久没看到这种桥段设置了,像钩子一样立刻拉住了我,上一次被结局震到还是爱乐之城的最后8分钟。当那颗豆子被悄悄埋入土里的时候,杨颖不再只是一个单薄俗套的花瓶圣母,一位涉世极深又拥有着赤纯之心的好人形象彻底立住了。谁能不爱舒淇呢555555

56分钟前
  • 言且身
  • 推荐

平路最后撞向装玉米的卡车的情景让我想起张炬,而在那个小火车站里与父亲的相见则让我看到现实的温情,和残酷的现实。想起《燃情岁月》里一刀说催斯汀的那句话:一个人若是遵照内心生活的话,他要么成为一个传奇,要么成为一个疯子。

60分钟前
  • 西四小二
  • 还行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后,又一次看了这个电影,尽管演员的表演太夸张太假,很多事情拍摄出来的和乐手们的真实生活大相径庭,但是也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在这个极少人关注摇滚的社会里,居然还有人敢拍摇滚题材的电影,这本身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导演想说的已经都表达了,至少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真诚……

1小时前
  • 富不过二代
  • 推荐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1小时前
  • 汽水|不core不得嗨
  • 推荐

还是上大学那会儿在学校礼堂里面看的,当时很震撼,很想到北京看看摇滚乐手的生活。如今在北京已经呆了不少日子了,反倒没有那种冲动了。或许,摇滚只是年轻人的呐喊,而我已经老去了...

1小时前
  • free_wing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