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少年

剧情片其它2011

主演:塞西尔·德·弗朗斯,托马斯·多雷,杰瑞米·雷乃,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埃贡·迪·马特奥,奥利维埃·古尔梅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剧照

单车少年 剧照 NO.1单车少年 剧照 NO.2单车少年 剧照 NO.3单车少年 剧照 NO.4单车少年 剧照 NO.5单车少年 剧照 NO.6单车少年 剧照 NO.13单车少年 剧照 NO.14单车少年 剧照 NO.15单车少年 剧照 NO.16单车少年 剧照 NO.17单车少年 剧照 NO.18单车少年 剧照 NO.19单车少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12:47

详细剧情

  11岁男孩西里尔(托马斯•多雷 Thomas Doret 饰)被送到了儿童福利院,他的父亲盖伊(杰瑞米•雷乃 Jérémie Renier 饰)不辞而别。西里尔迫切地希望与父亲见面,于是千方百计逃脱学监的看管,并引发了争执。他来到了父亲之前租住的房屋吃了闭门羹,还遭到了邻居的驱逐。他被学监带回了福利院,却开始寻找当时父亲买给他的单车。后来,好心的理发师萨曼莎(西西•迪•法兰丝 Cécile De France 饰)帮助西里尔买回了那辆已经被盖伊出售的单车。他骑着单车,继续寻找父亲。萨曼莎动了恻隐之心,帮她联系了盖伊。父子终于再度重逢,原来西里尔的母亲离家出走之后,盖伊深感无力扶养西里尔,为了在自己的料理店开始新生活,他希望萨曼莎帮人帮到底,照顾西里尔。然而,西里尔感受到被盖伊遗弃的痛苦,拼命地保护着单车,甚至为此结识了一群未成年毒贩,游走在犯罪的边缘……

 长篇影评

 1 ) 即使伤不起,也得度过

11岁的西里尔也试图找到将他丢在福利中心的父亲,然而父亲丢弃他就像丢掉他的单车一样,或许在父亲心中,他只是负累,还不如单车,因为单车至少还可以卖掉换钱以解燃眉之急有过这种痛苦经历的孩子,内心的创伤外人很难评估,他们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愤怒叛逆,而且相对成熟,有时还会显得过分偏执不好相处。在确认自己被抛弃后,这些孩子还可能自残,如片中父亲让西里尔明白他于经济状况不佳的父亲而言,只是个包袱后,镜头从左侧对准了西里尔的脸,难言的情绪浮上他的面颊,接着他厮打起了自己的头脸。

 2 ) 我们时代的寓言故事

作为戛纳史上少数的几位获得过两座金棕榈奖的导演,比利时达内兄弟可谓这个双金棕榈俱乐部中的佼佼者。自 1999 年凭《罗塞塔》一鸣惊人拿下第一座金棕榈后,他们便和戛纳保持着极好的缘份。在千禧年代以来,他们可谓叱咤戛纳,先后凭《他人之子》《孩子》和《罗尔娜的沉默》轮番获奖,而进入 2010 年代,两兄弟依然维持着高产的创作力,从《单车少年》到《年轻的阿迈德》,足足有四部入选过戛纳竞赛,而其中 2011 年摘下评审团大奖《单车少年》可谓这个十年里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中出现被偷的单车父子关系的描写,难免让人猜测达内兄弟是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经典《偷自行车的人》致敬。不过,这并非一个父子情深的故事,相反,男孩的父亲是一个极不负责的典型,他将儿子丢在福利院后便不闻不问,先是卖掉送给儿子的单车获利,再是等儿子找上门时,仍不情愿与之团聚,而是丢给一位女发型师帮他照顾儿子……这看似一个平平无奇的青春成长故事,却在精准的剧本里娓娓道出各色社会及道德问题,从福利院到寄养家庭,再到毒品问题,以及赎罪与宽恕等等。

▲叛逆的不良少年

达内兄弟一向不遗余力地关注社会边缘群体,这个 11 岁的男孩显然是不良青少年的模子:脾气暴躁、没有礼貌,像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横冲直撞。这个人物形象与《罗塞塔》的女主角有几分相似,一直处于不肯停歇的奔走之中。导演延续了标签式的美学手段,凭手持摄影、快速剪辑,突出男孩的敏捷动作,再用红衣服的色彩意象凸显其躁动不安的情绪。作为关键的符号——单车,则成为了男孩的代言标志,他四处奔走想找回丢失的单车,隐喻着他想找回稀缺的父爱;而遭到父亲遗弃后,他在女发型师身上找到亲情延续,两人欢乐地骑车,以及最后骑上单车消失的结尾镜头,都是一种缩影,暗示着他一心奔向所追求的亲情和爱。

尽管这个不良少年的成长经历并不陌生,但是导演却决不依赖说教的口吻,而是留给观众思考空间,去揣摩家庭与社会环境如何造就出这个野蛮的孩子。由于父亲的不作为,男孩转向在年龄大的男性身上找认同与存在感,于是引出毒贩的角色。不过,在金棕榈大师的作品里,边缘群体的形象不落俗套,这些未成年的毒贩未必真如我们想象般无恶不作,其背后也有身不由己的苦衷,由此,又回到了亲情关系的核心之上。这种不作评价的刻画,让人能更客观地审视青少年误入歧途的缘由。

▲没有血缘的母子

说到亲情题材的作品,当今最厉害的莫过于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他的《小偷家族》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描写得栩栩如生。没想到早在《小偷家族》诞生的 7 年前,达内兄弟率先塑造出一对没有亲缘关系的母子,同样催人泪下。男孩与女发型师的关系显然比他与父亲的来得更亲密,从侧面证实了即便出生于糟糕的原生家庭,也能从寄养家庭中找到真正的亲情与爱,这也是助不良青少年走上正路的关键。

电影的篇幅不长,导演却在 90 分钟里透过飞快的节奏牢牢吸引住观众。全程聚焦在人物角色的行为动作上,摒弃了好莱坞情节剧的套路,以及人物的心理分析。采用省略叙事关键的手法,比如忽略分析女主角出于各种原因对这个不良少年不离不弃,甚至主动与男友分手。这个留白处理狡黠地操纵着观众的好奇心,也给这个现实风格的故事沾上突如其来的童话色彩。不得不提,导演这次破天荒用上了配乐,这种此前一直回避的煽情手段,在此却有意增添了一丝寓言的味道,令熟悉达内的影迷颇为惊喜。

▲父子关系

此外,导演还采用前后场景与人物动作的重现(树林、爬树、棍棒击倒)的情节,这显然不是偷懒之举,而是逐步刻画主人公心理成熟、道德观确立的必要手段。最后一幕在之前已出现过,男孩拼命追赶一个小恶霸,逼得对方爬上树,之后还向其拳打脚踢。这回却在身份上发生了互换,男孩成为了被追打的对象,还不小心从高空坠落。

这种戏剧性的转折在之后的《年轻的阿迈德》里重现,男孩奇迹般醒过来后,并没有愤怒报复,却是淡然告辞、骑车离去。这个意想不到的结尾表明了男孩的成熟,不仅学会了宽恕别人,还意味着其真正懂得了该如何赎罪:必须彻底告别过去,才能寻找充满希望的未来。这个结尾既点明主旨,且余韵悠长,是达内作品中又一个完美的落幕

 3 ) 徘徊在爱恨、对错、善恶之间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对于主人公单车男孩Cyril来说,生活仿佛在一瞬间就颠覆了自己刚刚成形的小小的世界观。以为会一直爱着自己的父亲突然把自己抛弃;象征爱与承诺的自行车被轻易的卖给别人。在得知真相如此残酷的时候,Cyril终于忍无可忍地自残流泪。

       大人们对我说的话都是对的吗?Cyril对所有的事情都开始质疑了。在认识小混混Wes后,Cyril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转折点。他向Wes学习怎样袭击人然后偷盗,他为了追随Wes刺伤了心疼他的理发师Samantha。摆在Cyril眼前的路有两条——成长徘徊在爱恨、对错、善恶之间。

       年少时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短暂而屈指可数的阅历令我们常常分辨不能。也许仅仅一件事,就让我们重新为善恶下了定义,从此成为我们今后人生的一条基本准则。

       一切为了爱而勇敢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吗?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哪些又称之为恶?那些不为人知的邪恶带来的刺激感为何如此令人兴奋?不止一次年少的我们都徘徊在爱恨、对错、善恶之间。

       Cyril袭击并偷窃得到了很多钱,他准备把这些钱交给穷困潦倒的父亲,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拒绝。他和Wes商量,却遭到了Wes残酷的孤立和抛弃。

       无疑,Cycil应该对Samantha的接纳和不离不弃报以感激,但是我想他同样应该对Wes的抛弃报以感激。因为正是Wes的抛弃,才让Cyril离开了恶的、爱憎不分的、损人利己的道路,回到善的、爱与宽容的、替别人考虑的道路上。

      在电影开始时,Cyril独自一人在大街上奔走,寻访父亲的下落。虽然人来人往,但是Cyril是那么的显眼,因为他的身上、表情上都流露出爱、勇敢、毅力与坚强。影片最后小Cyril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默默不语地走向自行车。他依然是那么的突出,因为他的身上不仅流露着爱、勇敢、毅力与坚强,还闪耀着宽容、牵挂、承担。

      我们欣慰的看到,在生活的折磨下,Cyril挣扎着成长了。感谢上帝,爱、善与勇敢最终和他相伴。

 4 ) 评《单车男孩》,新新现实主义的出路

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的比利时电影导演兄弟,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当代仅有的延续,不妨称其为新新现实主义,他们用写实却灵动的影像,根植现实却超越现实的故事,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戛纳的宠儿。

  生猛倔强的《罗塞塔》陷入了生活的绝境,最后得到了救赎,和她的朋友和解,生下了一个《儿子》,他的父亲想把他卖掉,却又因为良心将其赎回,这个《孩子》长大了,变成了我们眼前的,如同《罗塞塔》一般倔强,眼神凌厉的《单车男孩》。

  《单车男孩》是一次达内兄弟电影创作序列的合理延续,又伴有着超越。《单车男孩》延续着之前的平民视角,讲述着只关于一个人的简单故事,人物经历着对于社会群体来说细碎微不足道,但是对个人而言痛彻心扉的矛盾和痛苦,影像上达内兄弟采取的是长镜头跟拍的办法,但是在剪辑处理上尽量使得镜头之间的连接流畅连贯,不影响故事的发展。与之前不同的是,《单车男孩》第一次使用了无声援,烘托气氛的音乐,虽然音乐出现的很节制,只有每一幕的高潮出现,但是音乐的出现却标志着达内兄弟从新新现实主义往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现实主义流派的电影最注重的特质是还原,最大限度的尊重客观现实,使用自然光,不封闭构图(...开始背书了),音乐的使用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使用音乐时一定要有现场的声援,拒绝情节剧似的,使用外在的音乐进行煽情。达内兄弟这次使用音乐,在形式上是对于现实主义的背离和反叛,但是这个音乐和《情深深雨蒙蒙》随处可闻的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我们下面详谈。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就慢慢销声匿迹了,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干将导演们也都纷纷走向了自己的道路。费里尼一步步走入自己的梦中不可自拔,维斯康迪更是成为了彻底的唯美主义。新现实主义的突然销声匿迹和它的突然兴起的原因都是同一个,当时的社会环境。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之处,即是它不可辩驳的真实性,它简直是对当时社会的记录和反应。而随着恶劣的社会环境消失,经济复苏,人民安康了,新现实主义变不再具有合适的土壤,自然会顺势枯萎。

  当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时往往会产生伟大的文艺作品,这么说好像很二,但是事实如此......痛苦是艺术家创作最好的题材和无穷的灵感源泉。比利时的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一直呈上升态势,这也对达内兄弟的创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是要求新求变的时候的,但是方向在哪里?

  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走出了自己的方向,现实主义与神话原型的结合。《单车少年》总共分为四幕,尝试逃跑为序幕,找寻父亲到被父亲抛弃为第二幕,被人利用被判了爱自己的人最终陷入绝境为第三幕,被仇人杀害复活为第四幕。 这是一个普通的少年的成长经历,也同时是一个史诗故事的原型:被限制的男主角,找寻宝藏(爱),遭受了小的磨难(被父亲抛弃),得到了帮助(被人收养),被伪善的人蛊惑(被人带去偷钱,刺伤收养人),被严重的伤害,最后得到拯救。这是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的脉络,尤其是结尾的被人杀死和复活,更是对基督的直接重述。

但是,神话原型在本故事中却并没有走到台前,喧宾夺主。记得胡琦师兄说他不喜欢霸王别姬,小豆子唱《思凡》那段,认为隐喻太过露骨,确实,《霸王别姬》那一段的隐喻就明显的站在了现实的台前。小豆子那时真的唱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小豆子对于自身性别困惑的寓意。《单车男孩》却与此不同,全片的现实脉络是明晰的,某时某刻,单车男孩就是在骑车,就是在抢劫,发生的故事一直是现实的。神话的一面并没有和现实竞争而使得真实性减少,相反神话的一面和现实的一面贴合在了一起,这使得它的真实性和隐喻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扯了这么多,回到音乐的地方,片中的音乐到底与电视剧中无时不在的配乐有什么不同。不同就在于,《单车男孩》还是拥有极高的真实性的,它的情境也是格外真实的。因此出现的配乐,是在单车男孩的世界里真实出现的配乐,这是神恩的反应。每一次配乐的出现,都反应了神的怜悯。配乐,是对配乐出现的那一刻,神恩的确实再现,而不是强加。

这就是达内兄弟对于新新现实主义出路的答案,扩大再现的事件的范围,用现实主义和神话原型不冲突的结合。

因为俺作为达内兄弟脑残粉,本文有些强词夺理之处。但是,真正感人的艺术,从心底里,我还是认为必须是关于人的,必须是人道主义的艺术。

 

最后不写点视觉的对不起丘老师啊。骑着单车的男孩在片中一直身着着鲜红色的T恤或外套,这是内心创伤的外化表现。参看其他人的着装,都是或白或蓝或黑,都是为了凸显出单车男孩刺眼的红色。单车男孩开始包裹在被子里不愿出来,也可看做不愿出来受伤的佐证。其他的...本片大部分地方的打光很现实范儿,少部分稍微有点小清新。

 5 ) 单车少年:坎坷青春路上的沉迷与觉醒

(写于2011-10-10)

简短精干,朴实无华,反思现实,走亲子路线,是达内兄弟保有的一贯作风,聚焦弱势群体,透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客观理智以旁观者的态度审视社会病态的一面,毫不煽情毫不刻意,只有极其写实主义的自然风格,让人从中收获到最真实最给力的触动。放眼如今争奇斗艳的电影市场而言,这样的类型片实属小众和冷门,但就像璞玉一样,虽说没有名家的精雕细琢,没有珠光宝气的耀眼夺目,但却有着自成一派独一无二的自然美。今年在戛纳电影节上一石二鸟(奖项和口碑)的《单车少年》就是个典范。

当然,一些童鞋也发出过质疑和担忧,觉得达内兄弟在选择题材和表现形式上过于的单一,看着有些乏善可陈。这样一种观点的涌现其实也反映了现在大多电影人的左右为难,一心一意坚持自个的风格,被批在原地踏步畏手畏脚缺乏创新,大胆努力的另辟蹊径,又被批没能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或坚定的毅力保持自己的风格,最后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卖力不讨好的下场。依我看,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在保有一定自我风格的基础上尝试突破,而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在维持拍片的常规套路下,不但加入了三段恰到好处以往少有的动人配乐,除了打亲情牌外,顺其对人性的弱点,对复杂人事从盲目到清醒的识辨和认知也进行了一定的呈现。

一个被寄托在育幼院叫西里尔的男孩,四处寻找着销声匿迹的父亲,无意间结识了开发廊的理发师莎曼珊,她不仅帮西里尔找回了有亲情象征意义的单车,还答应每周日可以收留他,在莎曼珊的帮助下,西里尔找到了落魄而有些冷漠的父亲,结果的不尽如人意心中唯一希望的破灭,让西里尔变得极端的任性和叛逆,他开始背着莎曼珊与不良少年同流合污,并在其指引下开始踏上了一条可怕的迷途,当西里尔将莎曼珊的关心和爱护抛之脑后,一意孤行投入黑暗境地时,现实的残酷和人情的冷漠,则彻底让西里尔清醒的意识到原来一直真心相待的人就在身边。

先来讲讲西里尔的沉迷,首先是对父亲包庇式的袒护和执着的寻找,否定一切父亲在别人口中有违以往正面形象的行为和举动,自我蒙蔽式的维护着父亲在自个心中的美好印象。父亲在西里尔心中的定义其实已远远地超出了一层表面的亲属关系,而是在无依无靠孤立无援的社会中唯一的生活希望和情感寄托,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一种救命稻草般的精神依靠,当得知父亲无情的决定后,等同于西里尔生活美好面的彻底湮灭,自暴自弃愤世嫉俗也就会随之纷至沓来。

再个就是片中西里尔对不良少年深信不疑的听从和好感,当不良少年指导西里尔暴力行窃时,问他不为钱而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西里尔坚定的只说了三个字:“为了你。”没有温暖美好的家庭环境,没有父母细心的照料和陪伴,都在强制性的育幼院里生活过,当彼此间有类似的生活背景和人生遭遇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盲目而偏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甚至不惜为其走火入魔赴汤蹈火。就像西里尔一样,冒着坐牢的风险咬牙一搏,换来的却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梦魇。

西里尔的沉迷反映了两点,一个是亲情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大希望和动力;二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当两者同时腐化变质后对孩子身心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后果。另外虽说或许有时父母也会有自个的苦衷,迫于生计压力和家庭重负之类的,但至少对于孩子的责任是不容舍弃的。达内兄弟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发出的质疑和批判,并未通过言语直截了当的表达出来,而是在崎岖坎坷的生活情境下,透过人物细腻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呈现出情感上的转变和心理波动,待观众去发觉去感知去反思其背后千疮百孔的现实面貌。

影片的最后有个有趣的情节设置,因被西里尔偷窃,受伤而引发报复心理的被害人小孩,弄伤西里尔,看着奄奄一息的他,叫来自个的老爸,父子同心为了息事宁人,破坏证据,扭曲事实,编造谎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原告”瞬间就变成了“被告”,那一刻人生善变而无常得相当讽刺。当西里尔偷窃得手后,一往无前的沉迷终于迎来了有些痛心的清醒,不良少年和父亲怕惹祸上身受到牵连,为了明哲保身冷酷的与西里尔撇清关系划清界限,人性中自私自利薄情寡义的一面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唯独莎曼珊还愿意在西里尔的额上献上深情的一吻,即使西里尔辜负了自己的一片真心诚意,为了他情绪崩溃、坐立难安、身心俱疲,与男友翻脸,但莎曼珊还是用自个的善良和疼惜温暖了西里尔冰冷的心,让他学会了用体谅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莎曼珊这一角色的存在似乎喻示着即便生活充满了再多的黑暗与残酷,充满了种种的不易与不堪,也会有正面而美好的力量指引和捍卫着你,即使孤苦无依也会有真情实意慰藉着你的道理,这是达内兄弟对现实给予的一丝信心和希望,也是在他们以往电影中少有的积极乐观的一面。

 6 ) 生命如此残酷,只能选择坚强!

母亲离家,父亲也自私地抛弃了Cyril。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心里承载了多少的绝望只有自己知道。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观众就知道了生父根本不想抚养Cyril,他觉得11岁的Cyril是个包袱,想早点甩掉好让自己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11岁的男孩还讲,要直面这一点并不容易。

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更了解朝夕相处的人,信仰最切肤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可是事实一再地证明,我们是如此的无知。就好像电影中Cyril对他父亲的认识,还不如观众理性地分析来得直接和准确。当然也可能是,Cyril幼小的心灵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他一定要撞几次南墙才肯认命。

先是固执地给父亲打电话,然后百般设计逃出福利院回家找爸爸。守门人明明告诉他,他爸已经搬走1个多月了,他还是不死心,偏执地要亲眼见证早已人去楼空的冰冷房间。自己最为忠爱的自行车,他以为爸爸也一样珍视,因此认定了是别人偷走,真到亲眼看到父亲手写的小广告才确认,自己最宝贵的也是唯一的爱好,竟被父亲视作粪土。明明约好了见面,但这位父亲却放了自己亲生儿子的鸽子。Cyril满街寻不见人,还担心一刻不在,就会与父亲走失。这种心情竟比恋人之间的互相等候更为痴傻和决绝。毕竟人们常常认为,亲情比爱情可靠。而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做父亲一开始还不太忍心亲口告诉Cyril根本就不想见他,还假模假式地记下Cyril的电话号码,假惺惺地敷衍说“可能”会给他打电话。后来,他由于害怕儿子老是纠缠自己,再加上Sama的坚持,终于向儿子说出了最残酷的想法:我不要你了。一个父亲当着生人的面,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他!如果我是Cyril,我也会想自残的。Cyril疯狂抓自己脸的那一幕,最让人心痛!

可是这个孩子天生固执,他爱他的父亲,所以总在心里为他的辩解寻找正当的理由。冒险偷钱这件事儿,让他认清了小混混的本质,但是手中有钱的他,却在第一时间就想送到爸爸手里。他觉得,偷来的钱(还保证不会把他爸供给警察)也许能融化父亲冰冷的心。况且爸爸本身就以手头拮据为由告诉他不能抚养,这回有钱了,是不是爸爸还有可能再把他接回去抚养呢?结果是,他爸把儿子和钱都丢在了墙外。这才是最致命的一击。一堵墙,终于将浓于水的血缘联系彻底切断。

被命运所羞辱的人,还要钱干什么呢?Cyril没有弯腰去捡那捆钱,保留着最后的尊严,带着最后的希望回到了Sama的身边。

改过自新,这可能是一个完全的结局。可是导演太坏了,这个电影让人绝望到无法呼吸,它只给Cyril和Sama最短暂的欢愉,就让Cyril与仇家狭路相逢。报亭的这一对父子倒是很典型,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在他们的观念里,血缘重于一切。为了亲人,可以包庇一切肮脏的想法与行为,这种作风像极了国内的风气。虽说这对父子的行为无耻,但却也让Cyril更加伤心:别人的父亲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父亲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责任感。苦苦相求,竟也难以得到父爱!

平淡的一句“我没事儿”,Cyril走了。他把人生的种种遭遇和羁绊甩在身后,把自己满心的绝望压在自行车轮之下。确实,生命如此残酷,我们只能选择坚强!

这个男孩的血液里充满了弑父情结的征召。身边所有的男性都充满敌意,从父亲到Sama的男友Gilles,从各种街头混混到报亭老板父子。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会从灰色的童年中寻找到生存的意义和力量。

愿所有经历过童年苦难的孩子们,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慰藉。

 短评

#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 @ MOMA。好爱这部!三幕特别工整,辅以达内作品中难得一见的配乐作为烘托。这部的结尾设置是目前看到的六部中最喜欢的,没有停在“浪子回头、母子相视”那个画面,而是继续发展,让恶再一次靠近他;于是,原来的施暴者成为了那个原谅别人的受害者。包裹着他的爱意这一次彻彻底底地胜利了。ps:和《孩子》连看就很妙。

3分钟前
  • 七月在野歪
  • 力荐

寻不回缺席的父亲,倔强的单车男孩自己成了男人。

7分钟前
  • btr
  • 力荐

冷静克制,留给观众空间和余地,结尾处理得尤其好,避免煽情滥力;可怜的娃,幸甚追逐梦想的单车,幸甚有不离不弃的陪伴,即使在他遭遇弯路后,心灵仍未受俗世阴影蒙垢。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就是童年啊,不懂事、叛逆莽撞,对自己认定的事情执着,不想把每件事都告诉大人却又不得不依靠他们。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一段时光,虽然可能没有电影中的戏剧化。

14分钟前
  • É
  • 还行

关于找爸爸的傻逼题材,中国孩子,尤其现在孩子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且不说《雾中的风景》中,一位不负责到极点的妈妈(孩子没爹就可见端详)欺骗孩子,说两个孩子的爹在国外,结果两位未成年踏上不归路,女孩最后被强暴。中国孩子绝对没那么2,自立能力比传闻中的强大的多,跟谁都可以过,跟亲戚

16分钟前
  • 黑天使
  • 还行

这才是不动声色的煽情

19分钟前
  • 思郁
  • 力荐

(竟然有配乐,还是贝多芬!)大概是自一诺千金后目光最温柔的达内,给足了距离,尽管实际上残酷丝毫未减(你看最后那商量推卸责任的父子俩),但悲悯流露消减了一丝残忍,看得我心也一软一沉,为之触动。少年摔落后被萨曼莎打来的电话铃声唤醒,是这场拯救浓缩的奇迹一瞬;少年在阴暗树丛中完成救赎,重新走入光明骑车上路,种下微弱又切实的希望。单车的意象用到极致,是过去的连结牵绊,是被转手抛弃的累赘,是无依无靠时的同伴,是相伴而行时的依靠,是变档加速的成长,是回家和抵达远方的可能性,是「我」这条渺小生命存在的见证。最爱的达内。

22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达内兄弟最佳之一,2011戛纳评审团大奖。一位倔强男孩的寻父之旅,一场残酷而不乏温情的成人式。西里尔稍显破旧却能风驰电掣的小单车恰似其青春年岁的象喻,可以决绝地猛冲,但终究不会给成人世界带来实质性的毁损(一如仙女般的养母所骑的大码自行车),在必要时刻也能灵活转向,轻盈与涩滞并存。影片恍若一趟情感过山车(一如片中西里尔不愿与人一起坐,跳了出去,成人观者却一坐到底),叙事迅疾而不突兀,简洁而不失余味,即使达内兄弟这回破天荒用了几段叙境外配乐,也都恰到好处地释放了情感,并无煽情之嫌。父子相见时的画内配乐则强化了二人间的隔膜。达内兄弟的手持运镜更加地稳重克制,常用远景长镜头表现单车少年的飞驰身姿。男孩所穿的红衣可上承自[一诺千金][罗塞塔],不愿承担责任的父亲契如[孩子]续篇。(9.0/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单车少年》是一部有生命力的电影,保持了达内兄弟一贯的洗练简洁,朴实自然的风格,把所谓技术或戏剧性藏得很深,丢得很远,像温情版的《四百击》。喜欢西里尔这个倔强叛逆生龙活虎的好孩子。从树上掉下来的西里尔在将被人毁尸灭迹时,挣扎着爬起来拍拍灰尘踏上单车,晃晃悠悠走上回家路,打动我了。

3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重回新浪潮

34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女人和少年的关系令人困惑,毫无来由的友善与理解使故事整体缺乏真实感。在此之上少年的表演自然内敛,激烈处颇惊心动魄。骑车长飙与翻墙探父一节看得人心潮翻涌。几处配乐颇为点睛。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电影是好电影,但是我实在不喜欢这个坏小孩啊!太任性了!好几次想捏死他。但后来又好可怜啊。冷煽情处理也好受不了啊,摆明了要玩弄观众情绪,手段太卑劣了。呜呜。

4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年轻的阿迈德与此一部如出一辙,行动就是电影的一切。结尾就是一拳重击:恶将永远隐秘地留存在世间,尽管平庸隐秘,但还是异常凶狠。达内兄弟不仅精通小孩,更精通阿伦特,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得过他们的法眼。

4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达内兄从来都在告诉其他导演:我们是如何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得饱满的。不变的题材,不变的省略性叙事,不变的手提摄影和中近景,人物和场景的伏笔以及细节处理都恰到好处。同时,影片中的角色从来没有绝对的善恶。当所有导演都在试图所谓的突破时,唯独有达内兄弟坚守阵地而从不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46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丝怜悯。

47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依然手持,依然底层写实,依然关注的是亲情。达内兄弟拍这种东西有点完全信手拈来了,配乐很妙。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从不解,到认同,到厌烦,再到心疼。最后那骑车远去的背影啊,真的是在心上重重一枪。

5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单车男孩》长大了是《孩子》,《罗塞塔》长大了是《罗尔娜》,两人合夥干的事是《罗尔娜沉默》,两人生下的孩子下场是《孩子》

6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加满五星。翻墙见父后骑车狂飙那一段我胸口都快炸了。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简单故事,但小孩子爆发出来的情感力量有如李沧东作品中的人物。一开始以为会是“偷自行车的人”,末了发现是少年版的“鱼缸”。自行车、树林,这两样东西在《罗尔娜的沉默》也很出色。我的2011年度十佳。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