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船续前行 剧照 NO.1船续前行 剧照 NO.2船续前行 剧照 NO.3船续前行 剧照 NO.4船续前行 剧照 NO.5船续前行 剧照 NO.6船续前行 剧照 NO.13船续前行 剧照 NO.14船续前行 剧照 NO.15船续前行 剧照 NO.16船续前行 剧照 NO.17船续前行 剧照 NO.18船续前行 剧照 NO.19船续前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4 00:39

详细剧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一群欧洲的贵族和艺术家为了护送刚逝世知名歌剧女伶的骨灰回到她出生的小岛,展开了一次航行。不料在途中遇到大战爆发,船上涌进一批难民,在封闭的空间中形成了鲜明的阶级对比。费里尼化身为弗莱迪.琼斯饰演的热心记者,为观众介绍船上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其中犹有些锐利的人性观察,暴露了艺术家伪善的面孔。

 长篇影评

 1 ) 费里尼拍摄本片之前,没人敢这么干

评价费里尼的时候,如果抛开他所指导的电影时候的先锋技法而仅仅沉浸在某些镜头之中,那肯定是顾此失彼的。费里尼作为欧洲电影新浪潮导演,他不仅仅代表的是某一种电影技法上的革新,同时代表着电影内容上的侧重。费里尼兼具了新浪潮导演的先锋性,同时具备普遍的人文关怀。他将目光集中在小人物身上,不断地发掘出来小人物的悲喜离合以及这种情感的基础(大时代背景)。能很好地将这种情感展现给观众,这才是费里尼完整的形象。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它是评价费里尼的时候,绕不开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并不局限于作品本身,更多的是来源于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讲故事,如何讲故事。在这种好奇心驱使之下,本片呈现给我们的多是知道了如何讲故事的费里尼,带着观众如何进入到自己的世界。这是本片除了内容展现之外,另一个闪光点,也正是因为这个闪光点,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才能被更多的人奉为经典。

《船续前行》的表意就是船继续开,我们所能理解的表意之下,一定是有什么事情阻止了这条船的前行,等到这件事情结束后,船才会继续前行。这其实就是本片的主旨。一战前期,欧洲的一群贵族为了护送一位女歌唱家的骨灰回乡,他们乘坐一条邮轮开始了航行。而一位记者,化身旁白,带着观众一起参观了这条邮轮,且为观众全方位展现了这条邮轮。

但是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邮轮航行到了海上却遇见了一群难民,在大家将难民救上来之后,却不得不面对追击他们的军舰的对峙。危急时刻,两条船达成了协议,难民得以获救,然而最终却因为难民与军舰的新一轮的冲突,邮轮最后沉没。故事也适时的结束了。

费里尼的这部电影展现的内容依旧是上流社会的人的虚伪,这种虚伪永远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且面对比自己低级的阶层时候的所展现出来的表面上的同情心。然而当真正的危险到来的时候,这种同情心就会不复存在。费里尼要做的就是将这种虚伪刺穿,然后展现给大家看。

《船续前行》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往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多用的是第三人称,也可以称为是上帝视角,在这个视角之下,电影中的故事仿佛是一个可以被自己全方位操控的沙盘。而我们自己的视角因为是全方位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没有参与感。

好一点的电影人可以通过视听语言来拉近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将这种参与感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交还给观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能设身处地的感觉一下电影中的大环境,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电影中人们的心理活动或者是电影主题。而费里尼在本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手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个定律。

费里尼用一种旁白和第一人称视角来增强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本片的主人公,记者的视角来身临其境的看一看船上的各色人种,且通过这种观看,一定意义上能快速地拉近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距离,而费里尼的视角调整并不仅仅是第一人称,他用记者的视角慢慢地将这种第一人称全部投射在记者这个角色身上,然后跟随着剧情的发展,让这种融合逐渐的越来越深,最后,在电影结束的时候,又成功地将这种融合慢慢的恢复到之前的形态。

费里尼的这种手法总结起来就是,融合,体验,分离。他通过这种融合,体验,分离的手法,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的所有情景当中,然后跟随着当事人充分的体验影片的主题,等到了电影结束的时候,又成功地将观众与电影本身分离开来。从而达到了让观众充分地感受电影本身的魅力,但却能在电影结束的时候,完整地抽身出来。这一点才是本片之所以经典的核心。

时至今日,我们在对待一部电影的时候,越来越多地将目中集中在了故事这一永恒的主题之上,讲好一个故事,似乎成为了电影的第一要素,然而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它却不仅仅是故事的集合体,讲好故事固然重要,但要让观众更好的理解你所讲故事的方式,或者是你所讲的故事,这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费里尼的这种融合方式,让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感可以最大限度地消失,且在影片结束之后,这种距离感又会重新回来,这样的带者观众欣赏一部电影的方法毫无疑问是创新的。费里尼之所以是费里尼,因为他做了一些之前没人做过的事情,并给出了正确的途径。想来,这种开创性确实难以让人折服。

……

你好,再见

 2 ) 船续前行

对电影逝去的时代怀着戏谑的感伤,古怪迷人的艺术家们与为了剧情推进而设置的政客与难民,前期带着一贯的暧昧色彩,对艺术的热爱盖过了阶级讽刺色彩。那些微小的古怪在费里尼的操控下是如此迷人。最后他在与观众的玩笑中展现了一个相当戏剧化的传统结局:艺术家对新时代的抗争取得了胜利。然后立即向下转入现场拍摄,告诉所有人:“假的,全是假的!”“我也不知道结局!这都是我随便拍出来的!”费里尼一个人载着那只对旧时代思念万分的恋爱的犀牛,在大海中随意漂泊。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费里尼在暮年时对待电影态度的展现。

 3 ) 无题

对电影的自反,对逝去黄金时代的缅怀,对众生相的展现,对上层的嘲讽,对底层的同情,对政治的影射,对艺术的反思,对形式的把玩,还有一点点的自我投射……费里尼所有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些元素,奇妙地融合在他这部知名度略低的晚年作品中。

看《船续前行》是一次如乘风出海般几番起伏的体验,因其三重变奏的主题不断变更着观者的预期。开场是默片的形式,接着声音加入,再然后是色彩;角色都登船之后,又是从默片初期的降格效果,沿着音乐的轨迹过渡到电影成熟后的24帧正常速度。费里尼用一个精妙绝伦的开场数分钟内凝缩了电影的发展史,但当你以为这部作品是关于电影或艺术的自反时,关于逝去的叙事主题被费里尼经常使用的旁观叙事者悠然道出。于是又是他驾轻就熟的众生相展示(现代舞传奇皮娜·鲍什在此也扮演了一位带神秘色彩的盲人公主角色)。看似深情的,歇斯底里的,醉生梦死的,不可理喻的,轮番登场,几分嘲讽,几许冷漠,观者就和那底层的工人一起,如看戏一般,在涡轮的轰鸣声中看着上层的艺术家们争奇斗艳。本以为那逝去的一代歌姬会是时代的隐喻或叙事的麦格芬,但电影的走向既没有走向缅怀式的抒情怀旧,也没有走向情节剧式的暗潮汹涌,塞尔维亚难民的突然出现,又将这艘大船引向了一战背景下的政治投射。关于阶级与政治的暗线在此隐秘勾连起来,直到那艘奥匈帝国的战舰出现,一番斡旋之后,船续前行。

此处片名的出现,如一个暗语般,主题由此翻转回复,塞尔维亚难民的交接,引出政治的暧昧与历史真相的不可知;葬礼、船沉,似乎又是关于昨日世界的可悲落幕。但费里尼狡猾地一下子把镜头拉出,镜头外忙碌的摄制组、那倍显刻意的拙劣棚景暴露眼前,第四面墙轰然倒塌之时,主题回到一开始的电影自反,但费里尼到底想讲什么?

这部作品展现出了丰富的多义性,在我看来是一次对艺术边界的再次确认,是作为艺术创作者的自嘲、自省与自勉。黄金时代已然逝去,艺术试图再现的历史充满不可知,而作为本体的艺术面对威权又是如此无力,费里尼对艺术的永恒与真实性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但无论如何,在虚假的大海之上,记者(导演)依然愿意和臭不可闻的犀牛(存在/现实)船续前行,这或许是这部电影的片名背后,费里尼隐藏的真意。

 4 ) 从戏谑到悲壮

       电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场的十多分钟。码头旁(没有音乐):街头尽是一派世纪初(20世纪),称得上是“淳朴”的民风民景,商贩们早早起身做起了生意,孩子们在街头嬉戏,警察叔叔们在街头巡逻,模样称得上是闲散……。
       但随着一个庞大的送葬队伍(一群身份华贵的“演艺界人士”来到码头时,一切就发生了变化(配乐也出现了),他们高唱着庄严,悲凉的送葬歌曲,态度却极其矫情与做作。连带着一旁的看客们(就是那些刚才的那些“主角”,码头上的一群中下层阶级人民),也收受到了感染,同声同唱了起来,fellini在此暗示“他们”也被一定程度的”污染”了)。只有几位偷偷窃笑的码头工人让人依稀感受到了真正属于人性的光芒。
      当这群"演艺界人士”乘上了一艘“万吨巨轮”,电影的第二部分就开始了(图像变成了彩色),在此历数一下这些“演艺界人士”在巨轮上的所做作为,比如一位歌唱家以自己的歌声能让母鸡睡觉被随行记者称为是“伟大的创举”,比如几位著名的音乐演奏家在巨轮的食堂内敲打一堆酒杯也被随行记者称为是“一场华美的演出”,(但在我看来,这些仅仅只能被称为是“奇技淫巧”)。有些人忙着背着自己的丈夫(老婆)与人偷情,有些人则时刻不忘互相争夺"文艺界老大地位”……。
     当然巨轮上还有一帮政界人士,fellini对他们更是没什么好话,掌权的大腹便便,无知无识,没掌权的总想着用尽一切卑鄙手段抢班夺权。
     接近电影结尾处,一批塞尔维亚难民登上巨轮,影片进入了第三部分,这些受尽苦难的塞尔维亚难民出乎意料的唤醒了那些”演艺界人士”身体中的那种被称作(良知与血性)的东西。(不包括那些“政界人士”,他们早就逃跑拉)。他们与那些塞尔维亚难民们同歌同舞,同仇敌忾!(至死不愿把那些塞尔维亚难民交给代表强权的奥斯曼帝国政府)。影片居然就如此悲壮的结束了!(虽然Fellini最终还是故作轻松的安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与影片本身主基调不符,但很符合Fellini本人的个性】)。
     Fellini最终还是显出了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真面目!
        
  
  
  
        

 5 ) 以电影寄哀思,重现昨日世界,欧洲文明兴替。

一艘大船,众生百态。跨不过的阶级对立,留不住的昨日世界,挽不回的旧时文明,那就筑一场盛大的梦,让船续前行。船沉了,梦碎了,现实与昨日交织混沌难分,从画外音到当事人再到局外人,他们沉浸其中,也游离之外,是观众,是看客,是梦的缔造者,也是这场破败不堪的旧梦最后的讲述人。 他曾以电影之名给妻子写就情书,也曾用影像之声寄托思乡愁绪,更以色彩之笔描画罗马风情,而今他用电影本体绘制电影发展史,奉上一个电影人最私心的浪漫。当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默片变为有声,一艘大船载着一个文明起航……那些富有诗意的幻想,那些落拓不羁的狂放,在镜头一转时达到高潮,于第五摄影棚戛然而止,留给观众余韵未消,无尽空虚。 说来,记者和导演,一个旨在记录,一个意为造梦,但本质又是同一类人——绝佳的“说谎机器”,对此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不信,你且看费里尼是如何“玩弄”观众于股掌之间。

 6 ) Circle of life goes on no matter what, And the ships sail on.

Edema 说自己演唱的秘诀是:跟随眼前出现那只海螺,随着那螺旋,渐次上升。

My homeland, never again,

never shall I see you again, the blue skies, and gentle breezes of my home,

Where the morning, serenely shone,

O green hills, and perfumed shores,

my homeland, never shall Isee you again,

No more.

这场海上葬礼配的咏叹调千回百转动人心弦。

04/07, 歌唱家叶佩英去世,她演唱的歌曲

《我爱你中国》最为著名。

总觉得所谓生命苦短和伟大祖国这两个命题放在一起格外悲壮且令人感动。

Circle of life goes on no matter what,

And the ships sail on.

(另:厨房两场戏很有趣:玻璃杯弹奏F调和给鸡催眠时把记者撂倒)

 短评

费费的[泰坦尼克]巨轮由[阿玛柯德]驶出,又见白纱遮面女,说书人演进为边对镜解说边参与叙事的记者。黑白默片开篇转有声至彩色,展露摄影棚收尾,镜对镜同[蔑视]。日月同辉,塑料布+鼓风机海如[卡萨诺瓦]。悬吊冲洗犀牛,互飚高音,难民态度,甲板群舞。语言游戏:翻译-坐火山口上,色听联觉,玻璃乐。(9.0/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个「大船」其实就是电影本影,它一直扬帆驰骋在幻境的海洋之上(用塑料布来模拟波涛真是吐血),在电影里大家总是矫揉造作,貌合神离,总怀念过去的好时光,也只有在电影里,贵妇和船工可以齐声合唱,绅士和难民可以携手共舞,外部的「黑恶势力」也总想着来搞破坏,而那些最快跳上救生艇的往往是喊共沉沦口号最响亮的人……最后,船继续前行,电影当然也得前赴后继地拍下去啊(睡了三分之一)

10分钟前
  • Bla©kie
  • 推荐

一战前骄奢华丽但也跳蚤遍布的欧洲随着名伶的葬礼一起沉没了。看到最后突然想起来帕索里尼和奥胖一齐对费里尼的评价:he sings。然后看着这部电影不敢想象这是一部83年的片子-----居然这么老派优雅。20190624二刷,再次刷完之后还是好怅惘。

12分钟前
  • 安魂
  • 力荐

1、罗马电影城最后的辉煌。2、开头的默片真有范儿。3、费里尼老师搭了一条船,用塑料布搭了一片海和一篇天,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牛逼这是神!4、谁还要看剧情……这片儿是音乐逻辑,小曲子也好,歌剧也罢,费老师玩得很开心。5、卡神!你丫拍《泰坦尼克》前是不是看了这部片!

1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电影的不可信与电影的使命。音乐和舞蹈具有共通性。以默片的形式作为开篇,契合时代背景气质。费里尼早年当过记者,于是在本片中再次化身记者来做现场报道。费里尼曾说自己是个说谎者,契合电影中记者说话的不可信。而最后片场拍摄的揭示,又暗示记者同导演一样,都是说谎者,都是把虚拟与真实相互交织的记录者。换言之,从新闻现场到拍摄现场的过渡,便是由一个“真实历史”到“虚构事实”的转变。从记者打破第四堵墙的那刻起,费里尼就在告诉大家,历史的“不可信”。而恰是“不可信”造就了艺术的诞生。显然,费里尼把历史变成了一种艺术的力量。戈达尔曾说,电影的使命应该具有捕捉保留历史的能力。电影和音乐一样具有共通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敏感的灵魂。

19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受困海鸥,催眠母鸡,锅炉房里飙高音,通灵异装白婚纱,时局评论翻译误读,难民宴习一窗之隔,异教学术自由共舞,献给《昨日世界》的交响葬礼,独善其身犀牛奶……从众人不断回头张望镜头的伪纪录老胶片黑白电影,到战争起源的第四种解读打破第四面墙抽离片场重新交予镜头,费里尼式的浪漫主义怀旧,不错

2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有两部片子,我看完后激动地写了日记,一部是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一部就是费里尼的《船续前行》。

23分钟前
  • XX
  • 力荐

在费里尼序列中相对冷门,但很有意思。开头黑白默片转彩色声画,帧率也骤然减缓。记者跳进跳出、叙述的不可信、人造“海浪”、摄影机现形,导演一边造梦一边破梦,玩得不亦乐乎。美术透着老派的优雅,古典音乐又聚起人物之魂,阳春白雪堆里闯入下里巴人,跨阶级载歌载舞的和平只是昙花一现,战争以颇为戏谑的姿态打破一切,毕竟“以乐写哀”是费氏看家本领啊。P.S.船难部分简直是泰坦尼克的雏形。皮娜鲍什饰演的公主太美啦。(20201122资料馆4K修复版)

27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默片开头,出镜记者,戏谑众生,棚拍现场。记者报道与结尾拍摄开放性时空,想起泰坦尼克号、海上钢琴师和中国的高兴...晚年费里尼

2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费里尼可以进行如此平静而带点优雅的叙述,我折服了。我以为他的疯狂是与生具来的,但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他比我们所能想象得还要丰富。PS开场的黑白默片很赞。。

31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确实是费里尼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把电影发展史和欧洲旧文明浓缩在一艘大船上。罗马电影城超高的棚拍技艺露出一角的幕后也与记者对镜自说的间离效果完美契合。默片有声彩色,快放歌舞歌剧古典音乐,贵族到难民逐层阶级的各色人等,把这样一个大舞台片场又变为热闹非凡的马戏团。还有《恋爱的犀牛》布景和《泰坦尼克号》cp的惊鸿一瞥,骨灰飘散战争开始,资料馆修复版。

36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7/10。费里尼挑战电影的不可信:兴师动众的歌唱家将一只厨房的鸡催眠,可笑的是除了记者和鸡一样被歌声催眠,观众均没睡着,意在表达记者是最易上当的职业,所以用记者‘‘客观报道’’展开的叙事并不可信,记者对两船沉没的解释漏洞百出,他先说是位塞族青年向战舰投手榴弹示威引起,因为青年和女友一起下船,他将其夸大成爱国胜过爱情的英雄,接着胡说八道,一会是奥匈战舰自己不小心烧到了弹药库,一会是奥匈战舰为引发国际事件蓄意而为,结尾乘客为维持游轮的平衡慌乱地跑来跑去,镜头突然切到塑料波浪后的摄制组,画面从彩色变为褐色,记者和犀牛同舟共行,揭破电影给观众设的圈套。此外记者采访公爵当前国际形势,记者的翻译把悬崖一词混淆为火山口,而通灵仪式上已故演唱家最讨厌的歌剧[蒙娜丽莎]竟然神奇地掉出书橱,说明叙述者还不如迷信准确。

3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从默片转入有声彩色片、旁白作为角色的参与、古典乐与歌剧的引入,晚年费里尼越发像个老顽童,几乎是随心所欲地玩味声画光影、叙事转承;棚内摄影比较无语,室内戏的调度依旧很棒;最后摄影机退回轨道,揭开银幕一角,完成三层叙事(假如算上观众,那得四层了)。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部电影真是奇妙到无法形容,太不可思议了,癫狂又带着愁绪。一睹皮娜真颜!原来泰坦尼克号和“恋爱的犀牛”都是这里来的!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4K彩色修复版,费费把“马戏团”又搬到了海上,是他在影像表达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开篇黑白默片,中部意识流白描,收尾歌剧电影。依然“戏中戏”的处理方法,Fellini以自己的方式还原(戏说)一段尘封历史,出场人物众多(抱歉记不全人名),歌剧演员,德国贵胄,通灵术,塞尔维亚人,病犀牛,厨房的表演秀,舞蹈与大海……关于巨轮Gloria号上的众生浮世绘,兼谈意国如何卷入一战前因后果(关于塞尔维亚少年给奥匈战舰扔炸弹的猜想),不过看来Fellini还是不太擅长驾驭历史剧,尽管奇思妙想频出,但就有限的电影体量无法承载他过大的野心与旺盛的表达欲,总体无失误亦无惊喜,大致居于Fellini作品系列中游。ps,话说卡神封神之作《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场景真没借鉴这部《船续前行》?#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

4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1.开篇默片过渡有声再过渡彩色片,结尾镜头后退展示摄影棚与拍摄团队,旁白作为“角色”进入镜头中,导演玩性大起;2.“你知道吗?犀牛奶是一流的”。难忘的最后一幕!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名流与名家汇聚一堂,只有无可挑剔的高雅,任何猥亵污浊,都只好在暗角进行。唯独遇上底层与难民,那些俗不可耐的虚伪与做作才好“光明正大”地引吭高歌。锅炉房那些假慈善姿态与竞争式炫技,才是这场大戏的开幕。斗争、战乱、流离、死亡,全是点缀,夺不走他们演出的高光。就让犀牛化作飞龙,借壳遁形,遗留一船腌臜,自顾沉沦。三星半。(气质超然的盲女竟是皮娜出演。话说那位40岁的阿哥是不是喜好男色?可惜是个丑角)@资料馆

4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苏州“费里尼百年”影展第二部片子,费里尼后期的也是相对冷门的一部片子,但却给我带来了足够的惊喜。封闭空间一直是我的菜,许多大导演都会选择拍一部封闭空间的片子还展现自己的功底,这部《船续前行》用一艘游轮勾勒出了属于费里尼的封闭空间阶级画像。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一直是费里尼唾弃的,宗教信仰也是费里尼所怀疑的,在这部片中描绘得更加直接,船底锅炉房的工人,甲板烤火的难民,上层吃大餐晒太阳的艺术家,阶级分明,有些人聚在一起只为散一盒骨灰,而有些人却聚在一起逃命。而最终能够逃离的只有兽性本身。

51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柔和歌剧与更多细声絮语取代一贯的喧闹争吵,克服掉了观看费里尼的最大障碍。来往乘客的发声、唱腔构成电影节律,散文的结构和语法,阅读散文一样地,阅读电影,更纯粹的情感驱动使然。1980s十佳,暂时的费里尼top1。

52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力荐

#4.0 苏艺费里尼影展1.这是一部被后世的电影人广泛借鉴学习的电影,能比较明显看出的就有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以及托纳多雷的《海上钢琴师》这两部电影。2.影片的很多细节体现胶片时代电影人的智慧,大海、天空、犀牛、鸡、战舰等模型制作的很用心,而结合室内拍摄可以极大的节约拍摄成本,导演也可以把拍摄重心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剧本的打磨上。3.全片几乎都是静止镜头,与我之前看的费里尼许多电影爱采用运动镜头和喧闹的音效截然相反,影片内在的古典人物形象与古典配乐配合的相得益彰。4.记者形象本身可以看作是费里尼本人所设下的一个圈套,结合片头与片尾的色彩设计,还有记者面对镜头的叙述态度,某些时刻的戏谑、搞笑其实都是模糊观众对角色本身的印象,费里尼通过记者展现了信息传递上矛盾论,既有语言上,也有视觉上的。

57分钟前
  • 滝ちゃん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