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19

详细剧情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多层涵义

        如果命运有形状,Coen兄弟的回答,一定是圆形的。
        从处女作<Blood simple(血迷宫)>中的旋转的电风扇,到这部<The Man Who Wasn't There(缺席的人)>中的头发和汽车轮胎的盖板还有那个颇显诡异的飞碟,或者在那部名声大作的<no country for old man(老无所依)>中,关于硬币的独白。当然圆形,不一定就是证明就是解释关于命运的话题。在希区柯克的那部经典<Vertigo(迷魂记)>中,过多的圆形,更多的同螺旋线有关。然而对于Coen兄弟来说,这种对于命运的主题的关注,似乎是其一直所青睐的。

       电影的英文名字为<The Man Who Wasn't There>,中文名字却是很难翻译的。直译似乎是最合适的。中文的名字,《缺席的人》,总觉得有着某些信息上的缺失。在电影中,由于主角的职业:理发师。的特色,很难让人记住本身的存在。同时,主角的性格,也使的其在多数场景中,出于一种隐形人的状态。这些都可以用The Man Who Wasn't There来解释。我记得小的时候看古龙的小说。上面说道,高级的杀手,是一种隐形的人。隐约记得所谓隐形的人,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英雄,你永远不会想到他会杀人。另外一种,就是普通人。最普通的普通人,这种人即便是出现在杀人现场。依旧让人觉得他不在那里。这种隐形的人,也就是所谓的The Man Who Wasn't There。不过电影的精彩之初,将这个古龙的故事,给于了一定的评论,或者是嘲讽。

然而,作为Coen兄弟最具有大师风范的作品之一,(<no country for old man(老无所依)>,也许是另外一部大师风范作品。)这个题目的涵义,并不仅仅体现于基于影片内容上的某种解释。剖开电影的内容本身来说,一个很老很中国的哲学观点,名为“遁去的一”,原意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在百度知道上,搜索了一下,有两个有趣的解释,一个是比较正常的现代版解释方式“宇宙的最初是静止并且恒定不动的,就如拔河一样,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假定有五十种)以维持宇宙的恒定,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先天宇宙。突然,其中一股力量消失了。于是,失去了制恒的力量运动起来,产生了运动的宇宙,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后天宇宙。后天宇宙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就不等同于先天宇宙的力量了。(剩下的四十九股力量在运动后产生无穷股力量。)只有那股遁去的力量是宇宙最初的力量,那就是太极,就是遁去的一。那股静止的先天宇宙的力量还是存在于运动的后天宇宙中,但是我们找寻不到。”

       还有人用了一个更加通俗的解释方式“比方吧,你要找个工作。但是现在大家各安其位,你找不到。这个时候,你就想了个办法,把一只蟑螂放到了一个女孩的脖子里,这个女孩就吓的生病了(你看你这人),他爸爸就请假照顾他,结果他爸的老板不乐意了,把他爸爸辞退了,又招聘新人。恰好,某家公司的一个人刚想跳槽,他就辞去原职来这里工作。这个人原来的公司又要招聘新人,又恰好,你的一个朋友在这里工作,把这个信息告诉你,你去应聘,就有工作了!而其他人也换了位置。那个蟑螂就是“遁去的一”! ”
       我觉得自己实在不需要其他的方式再来解释这个概念了。而这个“遁去的一”正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潜台词的另外一层解释。
       而最后这种解释,也许,正是Coen兄弟所希望的;因为这,正好就是一种对于“命运”的解读方式。

 2 ) 连续剧式的电影

《缺席的人》继承了科恩兄弟前面几部《血迷宫》、《Fargo》、《谋杀绿脚趾》以及后面的《老无所依》的一贯风格。都是镜头聚焦于两兄弟所熟悉的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某些小人物按照他们的逻辑性生存下去,却总是碰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和结局。而科恩兄弟所费劲勾勒的,是这些小人物每一寸肌肤以及潜藏在之下的肌理驱动。所以不同的人去看科恩兄弟的电影,总能结合到自己的知识面,而产生不同角度的丰富的解读。科恩兄弟以工匠加哲学思考的方式去挖掘他们所熟悉的生存故事,而都是在传达同一个命题 “命运无常,即时你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按照你理解的方式继续下去,你所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 然而每次都来谈这个命题,每次都是同样的吸引人,这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嚼的舌根。

然而总是一个主题,观众们会一直买账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


《血迷宫》
预算1500万;
票房2100万;

《Fargo》
预算700万;
票房2400万;

《谋杀绿脚趾》
预算1500万;
票房1700万;

《缺席的人》
预算 2000万,
票房 700多万。

《严肃的人》
预算700万;
票房900万;

《老无所依》
预算2500万;
票房7400万;


科恩兄弟真的算不上商业票房好手,从没有过上亿的票房。这部《缺席的人》这部票房更是惨败,叫好不叫座。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料的,比如全黑白,以及缺乏非常跌宕起伏的爆点,叙述非常难连贯但是观众并不买账。幸好科恩兄弟生活在好莱坞这样的环境,还可以总体自我,偶尔任性。在不缺人才的中国,没有哪个导演有这样宽松的环境。这确实有点叫人心声悲哀,但科恩兄弟都说了:“ 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

我们能做的就是承认并坦然接受。

 3 ) 尊重现实的效果是达到超现实

       如果你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回想这一天的片段,有无数个已经忘却或者正在忘却的细节,又或者回想过后突然涌上一股悲伤,对于自己平淡无趣,堕落生活无奈的悲伤,那说明从某种程度上我们能体会到主角Ed那令人唏嘘、困惑的心理。或许我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也许我们意识到自我的渺小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了现实的真实面目。但作为科恩兄弟来讲,这种小人物生命中阶段性的某种冲动,在他们手中可以拆解的如此迷人。


       在期待了很久之后,终于在一个一层灰尘的角落里找到了这张D9,未处理成预想的黑白片那样的彩色版本。也就是在一个思考了一整夜无法创造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播放在我眼前,缓缓的画外音与故事,让我不能自拔。影片的内容十分简单,但当我要说出这个故事以后我却发觉十分的复杂,有种无法控制和琢磨的深邃。

       此片译为《缺席的人》直到影片结束我才发觉,这个译名成为了一种创作者对于某些现实与我们不曾铭记的细节淡淡的悲悯。生活中总有些人身处其中却不明真相,袖手旁观却怨天怨地,在一些平凡者的身上,将他们一直设为缺席的状态,他们不会理所应当的出现在为我们创造记忆与乐趣的位置上,永远不会。

       主人公不停断的香烟,把他的内心与行尸走肉的面庞分割两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沉默的男人,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也许是更多的沉默,也许是更多的荒唐。

       影片的立意很大,出发点很小,存在主义的哲学意义不停围绕在主角的生活之中。导演也在用一种不肯定论里面抒怀了一下那种对人、事物平衡关系的态度,就是你越使劲看,越是看不清;你越改变什么,什么就越容易改变你,在我们不断的探索,矛盾,纠结,愤怒,释怀的过程之后有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而这种东西便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流变。

       现实生活,每个人其实并不具备某些被赋予某些名称的真实价值,而只不过是某种角色或者是位置罢了。并不是说Ed就是一个理发师他就具有理发师的实际价值,他也可以是一个寡言的丈夫,也可以是一个不得已的杀人犯,也可以是个对萝莉有好感的叔叔,只不过我们给予了他这样的角色,而并不是他得到了这样价值。现实世界里我们也同样的每天扮演各种理所应当的角色,只不过有的角色戏份精彩,而有的只是个默默无闻的龙套而已。

       当Ed面对着那个似真似幻的UFO时,其实他已经从一个理发师的角色之中体悟到自己所面临的真相,面对那个死亡只不过是一场仪式,而头发的生长早已把他那些不甘寂寞的激情吸干,身体的鲜活反衬出了灵魂的灭亡,离奇意外的故事情节,让他认识了这个荒诞的现实,具有无所抗拒的力量。

       一个平凡的渺小的,几乎可以被忽略的人的世界里,他们规律着运转,当这个微小的个体动作稍大,让人们意识到的时候,却显得如此的鲁莽和不真实,当他承认自己的罪行时,没有任何人相信他所说的话,只有当一件不正确却看似很真实的事发生之后,大家才会把那些理所应当重新排列得出合理的结论。在科恩眼里,现实是如此的超现实,意外是如此的有情理。

       科恩类型片是好莱坞创作者中一支倔强的蔷薇,他们的类型已经别具风格,喜剧与悲剧的融合,悬疑与玄幻的结合,现实与超现实的结合,在好莱坞的类型片中杂烩,却给我们焕然一新的流畅,也许科恩的表达更接近与电影本质的美丽,还原了我们心中那些对事物模棱两可无法控制的情节。科恩明了的是尊重现实的影像本身就是超现实的创造,我们的生活总在各种猜疑,摆布,背叛,解脱中找到某些科恩类型的情节或是情绪从而安定下来,反思自我。

 4 ) 烟雾缭绕背后的眼睛

注:非常主观的私人感受,没有技术,全是感情。

-

精准、禁欲和沉默的诗行,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脚注。

我看黑白电影看得很少,但每一部的质感都让我感受到独属于电影的性感——流动的每一帧光影就像在洁白胴体上的划过的丝绸。

-关于“旁观者”

已经看到有很多影评认为这部片和加缪的《局外人》很像。我感觉主角就像行走在人间的人类观察者。他只是“看”着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与自己有关的,与自己无关的,一直就这么看着。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律师在和夫妇二人交流时说了一句话,"Looking at something...changes it."主角观察和他一起工作喋喋不休的堂兄,观察他妻子和妻子出轨的男人,观察律师,观察少女,他看得越来越深,知道得越来越多,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观察到了UFO.与其说是一部黑色犯罪片,不如说是对于人和他者关系的一种思考。在讨论和研判,在观察什么?观察后得到了什么?全片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黑白灰三个色调,直到最后主角踏进审讯室,眼前却是大面积的纯白,除了一把电椅,和站在电椅旁边的审讯人。人生观察的最后,还是化为空白的虚无。

主角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有多处强调。

变化最剧烈的应该是主角杀人的那瞬间,生和死的骤变。除了主角的眼睛,还有他手下等待理发顾客的眼睛被强调,他们观察着观众;以及最后一段摇镜,他们围观着主角的死亡。主角观察别人,别人观察主角,别人观察我们。

-关于“光影”与构图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打光。在没有色彩的画卷上,怎么创造出前后对应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黑白灰色阶的反差,亮与暗的对比,前后呼应的构图...

左上角明亮的台灯宛如一轮明月,抑或是那个“不明飞行物”。

情绪强烈的一束光就如同利剑,划破画面沉郁的黑暗;互相呼应的黑灰反差,挤压的空间和窒息感,以及相近色阶的灰色,犹如给观影者写了一封光影的情书。我最喜欢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墙上斑驳的树影,映照在躺倒的妻子身上,有种消逝感;二是对于开车的对比,主角和妻子,主角和少女,两人都坐在副驾驶,光影在她们脸上,唯一不变的是主角的表情。

-其他一些

音效也是这部电影让我难以忘怀的一部分:贯穿全片的贝多芬,弹响清脆的翻盖声,隐秘而细微的效果音,让整部电影在克制隐忍下增添了疯狂。一些空镜的穿插和详略得当的节奏互相配合,让人感受到失速过山车滞空那一霎那的快感。

-END-

 5 ) 沉默的故事

理发师说:
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

Ed Crane是个沉默的理发师,平静的抽烟,平静的过马路,平静的对待妻子的外遇。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悲剧。他冷静、平淡、木讷而沉闷,甚至有点麻木和无动于衷。我们不知道Ed的过去,他彷佛没有其它亲人,没有父母,没有兄弟,没有姐妹,没有朋友。他只有一个妻子,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他有一个舅仔,却不过是理发店的搭挡。妻子给他绿帽,他半痛不痒。妻子死了,他没为她下过一滴泪。舅仔疯了,他旋即正常工作,找一个新的助手。

Ed.就是一个人。一直是一个人,甚至在后来为Birdy寻找介绍钢琴老师的时候,我想他或许也只是想把热情的希望寄托于别人的身上,而自己依然在背后做个平凡的人。

被某个客人鼓动加入干洗业,于是敲诈与妻子有染的百货店老板,被识破后,携手杀害了他。然后事情滑向不可预知的另一端。妻子因为其老板的莫名死亡被指控谋杀,Ed.抵押房产请律师,开庭当天,妻子在监狱上吊自杀。以为事情会就此结束,却因为干洗事业合伙人的死,被指控,Ed.成为妻子谋杀老板案的背后主谋,最终被送上电椅,结事此生。上电椅之前,有人帮Ed.修理腿毛,背景白晰,理发人端坐电椅,旁人半跪着为他服务,是经历复杂后的终止还是命运在现实之后的重新开始?理发师最终还是沉默着接受一切,表情木讷严酷。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话语不多,极端低调的Ed.整片不停的旁白,在沉默的面孔之下,心理活动的反复跳跃,令人唏嘘。

影片是科恩兄弟2001年拍的黑白片,不过我看的是未转化前的彩色版,效果也不错,色调阴郁冷峻,白光惨烈,一如主角僵硬压抑的表情。想来如果转成黑白,或许更能表达现实的滑稽与离奇。

片子多处运用贝多芬的钢琴曲,印象里的热情奔放和本片丝毫不搭。电影选来都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平和缓慢,安宁善良。一如影片基调,冷静的逃避。

BTW:Billy Bob Thornton演得实在太好了,面目平淡干燥,固执却又无力,几乎就是理发师的现实原型。不足的是他的理发技术看起来实在不是个好理发师。
再B:影片直译应该为《缺席的人》,似乎更贴切与具有现实意蕴。

 6 ) 《缺席的人》:美国中产阶级的存在焦虑

片名《缺席的人》有着三种意义:第一种是从警察的角度,在凶杀案件里被忽略的第三者。第二种是从妻子的角度,对于她的生活毫无价值,是可有可无仿佛不存在于自己生活的丈夫。第三种是男主角的角度,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就仿佛自己从未存在一般。

电影采用了一种文学式的叙事手法,主角艾德的内心独白贯穿了整个故事。比利·鲍伯·松顿用那他慵懒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将观众缓缓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捕捉着他的情绪,感受着他与外部世界的疏远、隔绝和分离。

电影中的人物都依照自己的愿望建构他者,并且在这个自我创造的形象中异化,忘记了自己造物者的身份。

妻子桃乐丝象征了被消费主义俘虏的大众,他们在物质享乐中沉沦,在由工业品堆砌而成的美丽幻象中,误认了自己,失去了自我。

妻子喜欢自己的会计工作,喜欢知道各种商品在货架的位置,喜欢员工九折价格优惠,喜欢尼龙丝袜、香水和化妆品等。这种对数目、价格和商品位置的清楚把握,可以带来一种控制的快感。

然而这只是假象,当人们为了拥有商品而日夜劳作,当人们被严格的时间纪律控制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当权威决定和建构的欲望代替了人的本质。我们却仍然无法意识到,谁才是主人,而谁又是奴隶。

老板戴夫则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奴隶。他崇拜暴力和征服,编造残酷血腥的故事,将自己塑造成了战争英雄。而实际上,他大笔的财富是靠入赘娘家获得,他几次“战斗经历”也不过是在酒馆与人斗殴。他也从来没上过战场,在二战期间仅仅是在圣地亚哥海军军舰造船厂做着文书工作。

人的心理结构总是一体两面的,越是尊崇力量的人就越是害怕失去力量。他崇拜力量却又没有战功,便形成 了一种自卑情绪,为了克服这种内心冲突,他便制造了一个战争英雄的形象,一样地将这他者误认为自我。

对于艾德来讲,他面临的是中产阶级男性的中年危机,一种存在主义生存焦虑。"缺席的人"便是个体异化的心理状态。人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对于这个世界他仿佛不存在。

这是一种与社会剥离的状态,没有任何主动和积极的力量。他像被困在了生命的迷宫当中,那永远理不完的头发,便是他日复一日、枯燥又荒诞人生的写照,他犹如推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受到永无止境的惩罚。

头发不停地长出来,又不停地被剪掉。他把这些落地的发丝,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观念可以在原始部落住民中找到,人身上的毛发和指甲等附属物,被认为是生命的媒介,可以直接影响到本体)。

而在电影里,散落的头发似乎象征了不可阻挡的生命趋势,从出生到死去。而艾德企图通过将其埋在土中,来阻挡时间的流逝。

他试图突破生命的困境,一个方法是通过投资来路不明的干洗业商人。另一个则是在寻求一种洛丽塔式的“禁忌”亲密关系。这两种途径实质都是为了重建美国社会的传统男性形象,财富和年轻的肉体都是男权社会的通货,可以用此换取尊严和力量。

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男性应对中年危机的办法,对年轻女子肉体的追求可以在许多影视作为中得以窥见,像是《风月俏佳人》、《美国丽人》和《迷失东京》等。在这种解决方案里,女性被建构为欲望的客体,作为凝视的对象返回到男性,来重建男性的主体地位。

艾德最后的结局则说明这两种解决方法的无力,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带人走出生命的迷宫。艾德在人生终点来临前,没有任何的恐慌和悔恨,以异常冷静和安详的态度迎来自己的死亡。他想象着死后的世界,也许在天国一切都会有答案,人生的所有疑惑都会犹如迷雾一样散去。

 短评

科恩的复古黑色电影,从光影到叙事都是对于传统黑色电影的追溯,但是整个情绪是更加自省式的,人性的幽暗与个体的无所依存,更像是加缪的《局外人》,用缄默与独白来对抗荒谬世界,而他们的终点都是死亡。存在消逝,虚无蔓延。

8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很平淡,但又很荒诞;很黑色,也很荒谬;人生就是一个个巧合,同样也是一个圆环。你可以轻而易举得逃脱罪恶,也会无可奈何地成为另一个背锅少年。还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天道好轮回,看它饶过谁。虽然少了紧凑的情节,多了絮絮叨叨的旁白,但平淡中也耐人咀嚼,耐人寻味。

1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只要看过《血迷宫》《冰血暴》《巴顿芬克》《老无所依》,就很难不喜欢科恩兄弟,电影语言与中心思想的成熟给人一种负重感,科恩兄弟最大的特点归根到底荒诞二字,生活荒诞,感情荒诞,行事荒诞,万物荒诞,无处不在的荒诞大大延伸了科恩兄弟电影的讽刺感,同时也能极大地消解悲剧意味,沉重而不自知。

13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14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给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跪了……他的摄影风格只有在这种形而上的影片中才得以完全体现

18分钟前
  • 杨多荤
  • 推荐

力道足啊这电影,被击中了。各种元素恰到好处:黑色、案件发展、大叔和萝莉的副线。甚至把几个哲学概念加进去了,很神奇的感觉。摄影极其精致,贝多芬似乎也是专为这种冷酷风格的黑色片而生似的。男主声音很有磁性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松顿的脸和演技在黑白下质感无以复加,话少烟多的男人性感到肝颤。摄影爽命题冷都不用多说,科恩配乐是我永远的死穴。noir对他俩来说算什么

24分钟前
  • 左儿
  • 推荐

科恩兄弟先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觉得应该拍成黑白电影,正在犹豫用黑白摄影机还是拍成彩色再转黑白的时候,制作公司要求他们拍一个彩色版本,所以就决定用彩色摄影机拍再转黑白了,最后发行了两种版本。https://site.douban.com/162951/status/1753784492/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55501333/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①复古精致的黑白影像,贝多芬的钢琴乐曲与故事整体所呈现出的疏离感极为相衬②科恩兄弟擅于混淆虚实的界限,即便是出轨&谋杀的陈腐元素,通过独出机杼的安插结构亦能玩出不少存在主义的荒诞趣味③"测不准"理论与圆形喻象④面对生活,如果只能选择沉默而不去开拓,又怎能应对无尽的宽阔与未知。

34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一个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没有过多的惊喜,一切都是那么的冷静和克制,却又极其的自然而然,在写意的氛围下散发出浓郁的哲思气息,镜头和主角全都像是事不关己静观其变的旁观者,流露着一种生存状态中早已了然于胸的领悟,以及屈于世事和命运之下的无常与无奈,看完后,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

37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巧合处理得巧妙,人为就变得天成。几个人物各自的故事之间是如此富有逻辑,而且衔接得自然,然后一个急转——科恩兄弟的标志性手法

39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推荐

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4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只有小人物的無奈,無力之感!

45分钟前
  • 禁臠
  • 推荐

1.又是贝多芬,残酷和绝望的东西总爱配上贝多芬的音乐,比如大象、麻将…;2.结尾很好地阐释了迷宫的意味,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一脉相承的命题,终于形而上了一回;3.Coen的失控题材中最不失控的一部,更多的剥夺失控的表象直指荒谬的本质,用黑白影像和古典音乐营造舒缓冷静的笔触,减少了悬疑的闹腾

47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1.科恩兄弟最棒的作品,哲理性的荒谬小人物故事引发深思 2.主人公可以人财两失,可以荒度一生,更可以一命归西,但面对自己最爱的萝莉,抵抗力瞬间消失。3.不关我的事,我是来看斯嘉丽的。

52分钟前
  • Fantasy
  • 推荐

一开始看到主人公的苦逼遭遇我以为剧情的发展会很好笑,就像<冰血暴>或者<血迷宫>那样荒谬。谁知结局如此伤感,这次科恩兄弟是真的正经起来了,黑白的影像加上贝多芬的音乐显得异常冷静,虽然黑色幽默也没少冒出来,但这次我却笑不出来,因我已经开始同情这个并没有错的理发师

53分钟前
  • トランクス
  • 推荐

越来越喜欢科恩了啊,能把犯罪拍得这么喜剧,又把喜剧拍得这么悲凉。孤独沉默的凡人们啊,一生一世的挣扎沉浮,真是在迷宫里转悠乐此不疲。跟外星人点点头,还是回监狱的电椅上去。哪怕临死,我的目光也不过停留在你们的发型上。我不过是个理发师而已。杀了我也是杀了你们自己。

55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就像反复拍一个人的肖像,沉默如迷。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最重要的配角不是斯佳丽,是阿蒙。

58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

我不曾缺席,只是我来的时候你刚好不在

1小时前
  • ╯^╰
  • 推荐

典型科恩兄弟编剧电影,凶杀、勒索、绑架的不变主题,配合滑稽怪诞的叙事模式,剔除剑拔弩张,配之同样卓越却无夸张技法的影像呈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艾迪内心独白的穿插下殊途同归,最后切入现实回忆终止,只剩落寞孤寂的艾迪细数珍馐,一切都无非是辛辣嘲讽,归于虚无罢了。

1小时前
  • Nortow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