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2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3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4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5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6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3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4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5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6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7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8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9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27

详细剧情

  本片不以《圣经》为依据,而是以故事为线索展示心灵内在的信仰冲突。当以色列处于罗马统治下的时候,木匠耶稣(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为罗马军队制作十字架,他为冥冥中似乎来自上帝的召唤而困扰。耶稣动身探求真相,于路邂逅起义者犹大(Harvey Keitel 饰)和昔日的朋友妓女抹大拉,他们指责耶稣的懦弱,使其坚定了信仰,越来越多的信徒加入了耶稣的队伍,施洗者约翰指点耶稣前往沙漠。耶稣抵御了诱惑,获得更大的力量,他带人围攻耶路撒冷神殿,令犹大去罗马当局告发自己,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得到天使的信息,他走下十字架,过上了平凡的生活,直到多年以后,耶稣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重新回到了自己命运中……  本片根据卡赞察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自从1983年斯科塞斯第一次筹划将本片搬上银幕,宗教团体的反对声便喧嚣尘上,致使拍片计划一再拖延。

 长篇影评

 1 ) 受难故事中的理性曙光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创世纪:1:3 神 说 , 要 有 光 , 就 有 了 光 。

神迹起始于第一个能听到人以外的声音对他说话的人,类似《圣经》等书需要一些辅助性的必要读解和说明,这是宗教能阐述其逻辑和立场的前提。

在这首要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上帝是什么

在西方语境下,应该说从有人类出现伊始,世界中唯二变量只有作为自变量的自然和作为因变量的人类。在理解层面上,人创造上帝或者说神,是要在观念中树立一个可以被认知的{象征},对自然敬畏是生物生存本能的原初动力,驱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进步,作为历史与未来动态均衡博弈的结果。

由达尔文进化论为有迹可循的推测,某个基因突变的肇始,打开了尘封已久"沉默的帷幕",认知革命开始,而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一代代人编故事,讲故事,传承故事,文明发展理应呈现为循序渐进重复历史逐步攀登的规则阶梯。但实际的事实与理论有时不可思议地高度性戏剧重合,类似于物种起源中基因突变总是占据重要位置的出现概率,众多故事的汇聚,出现了突变和跨越,耶稣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可以说,西方文化的一个源头来自于旧约与新约中,受难救世又复活重生的故事的话,对其神祇的不同逻辑、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经验阐述,其内在起始于欲望、冲动、目的,外在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变化万千的矛盾与冲突,在《基督最后的诱惑》中,老马丁以无不虔诚的口吻试图传达给所有人:既是是作为“神(弥撒亚:Messiah)”化身的耶稣,不仅仅只是文化启迪中一位传奇式的偶像,更是一位公元纪年是按照其诞生日来划分的,历史中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

回归影片,最显著的传记式形式与结构,其间掺杂许多内心式的独白,事无巨细的前因后果,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马丁要拍摄地如此笨拙呢?

在这里需要引入一个关于{距离}的说明。大屠杀历史学家劳尔·希尔博格(《浩劫》中唯一接受采访的历史学家)在《欧洲犹太人的毁灭》中写到过:“必须牢记(种族灭绝)大多数参与者没有对犹太小孩开枪或者往毒气室里倾倒毒气......大多数官僚成员所做的只是起草备忘录、绘制蓝图、电话交谈。他们只要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能毁灭人类”。而齐格蒙特·鲍曼也在其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过“道德盲视”的问题,可以简述为:意图和实际完成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行为与后果在认识上的不对等与不一致性,它能轻易否定建立在常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解,这些行为对于人类来说,很容易在意识中可以被界定为他人的行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外来意志无可指摘的工具罢了。这就能比较好地理解,奥斯维辛每天心安理得地向视镜里丢撒毒性试剂的“卫生官”;以出色飞行技巧完成投递“小男孩”和“胖子”的飞行员;简化受训就可以上战场杀敌的年轻士兵;和每次观看《拯救大兵瑞恩》中,刀尖缓缓插入心脏的不适与震撼。距离,正是可以催化同理心共情的诱因与催化剂。

这便是马丁在开篇就引用卡赞扎基“灵与肉”战争的语录机锋,通篇的“笨拙”复刻,还原传记式人物的成长、心路的全部初衷。能以差不多亲身经历的体验,来讲述由所谓失败到所谓成功,不隐藏所有的事无巨细的微小情节,展露观众不希望看到的一切关于神圣化领袖不神圣的一面。电影中耶稣的各种神迹都显得有些迟钝与不堪,在影片大部分段落里,他更像是芸芸众生中比平常人稍强一点的俗子凡夫,犹疑多虑,卑微怯懦,虽然隐约感到自己被上帝赋予重大责任的The One,但却这一重任犹豫再三,内心充满了矛盾种种的念头,同抹大拉道别后,来到沙漠承接神的召唤,接待主人以死后灵魂容纳了耶稣,翌日清晨,耶稣与其下门人展开了一段对话,耶稣这个总听神谕导致头疼的人与一生都在致力于听到神谕的普通人之间关于罪的讨论,耶稣自承在这里,恐惧是神、是力量、是父母,他坦言自己是骗子、伪君子,声称想反抗上帝但又没有勇气。实际上他甚至分不清上帝与魔鬼,对于上帝的旨意到底是什么也犹疑不定。

在影像形式上,马丁更是慎用严肃又严谨的宗教打光,更多采用外化式;舍弃庄严的宗教配乐,采用颇为实验与新潮的打击乐、弦乐;很多特效甚至让人“难以信服”;很多的快速推镜、主观镜头等等,展现了绝对风格化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回顾影史,可以看到德莱叶“绝对场外”的虔诚;布努埃尔《维莉蒂安娜》扒宗教底裤的恶趣味;伯格曼“上帝已死”的各种申述。所有思想、精神、情感状态的延续、演变、进化中,最鲜明的态度,都站在了人的这一面,甚至可以简单粗暴地二元对立归纳为:在神的另一面。

西方社会巨变的19世纪与20世纪,社会学之父马克斯·韦伯,由新教伦理,由上帝安排的任务的新教核心内容,“天职”观念;宗教感召的默许式先验感觉;预定论,上帝有着既有安排,可以选择的自由意志;要求人们克制欲望、放弃物质享受的禁欲主义等等中,淬炼出了现代性。现代性,是文明不言而喻存在的状态,既然是一种存在着的状态,其现象与含义必定千变万化,难以名状,正像日常的生活经验,从来都不能极言陈词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也正是为了表示与“古典”的二元对立,现代社会中,于古代生活对立,对于现代性的若干印象词大概有:物质、丰富、孤独、迷失、焦虑、断裂、动荡、混乱、偶然、挣扎、世俗化、矛盾性、两面性……这些词大致统计代表了现代生活各个断面的特征。韦伯从路德的宗教改革中发现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独特根源,由虚无缥缈的观念如何能够击穿世界史实的繁尘冗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可以说,现代资产阶级是被观念性的思想凝聚与解释锻造出来的,现代性是社会合理化的过程,是用于祛魅宗教神圣性的利器,相信在现今社会中,对个人成功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此生幸福的重视,早已达到不可撼动的自然真理的地步,很少有人还会像轻易放弃人生,来侍奉上帝的古人一样来选择人生,跟别提无数丑陋不堪的“高尚名义,底下暗流”的各种丑闻案例,现代社对过去的神性原则的祛魅是空前或许也是绝后的,人,不再那么热切渴望来世的幸福,金钱至上的世俗教义,现代人忙于各种可见的现实利益。

而马丁,正是站在指出方向的巨人韦伯的肩膀上,追随着德莱叶、布努埃尔和伯格曼等先贤的脚步,将去魅化的现代性,带入了这个由人到神,无数次被诉说的影像故事之中。

我们不难看出,马丁镜头下的耶稣,是那个最先感到本我之外的人,对于能听到上帝声音的先知,带有天然的原罪,讲述自己成为自己讲述的故事里的弥撒亚(Messiah),甚至能隐去为何有无数的传教士可以放弃自己的人生来侍奉上帝,非理性的感召可以敦促他们永远为上帝作出高屋建瓴的历史代言,但又有哪个教士可以说自己有资格高高在上地于上帝独子平起平坐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特殊并非代表着没有人特殊,这恰恰代表着特殊是一种普遍性,甚至进一步说,人权并非天赋,而是人赋,自然法则不应该再是古人所谓的超验的善的自然本性,不再是对人有约束力的客观秩序,而变成了人的自保本能、欲望和意志。这实际上是人的自然权利,从中甚至隐约能看到日后自由主义的光芒。

诚然这种还原耶稣为人的视角,是电影最为坚定的形式外衣,但仍不足以描绘老马丁真正希望叩击的实质,他试图道出基督诱惑的本质,我们来到了电影结构上的最后一段。

{耶稣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

他高呼:“父亲,你为何弃我于此不顾。”

不理解的亲人们,放声大哭,伤心欲绝,不理解的敌人们,开心大笑,欢喜异常,没有人理解他无私释放的深沉力量。

他的痛苦(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是如此悲痛,以至于需要神圣的合理化,撒旦前来,可以说是真心实意的善意谎言,告诉耶稣这是上帝的考验。}

接下来进入了耶稣以为得到了上帝考验的指示,而从受难中解脱,以为完成了考验,他已然相信被代行上帝天职的守护告知的一切,也终于可以说,耶稣作为上帝的“工具”的工具性,在这里消解,而形成了能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类,所以人的主体性出现。而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正是现代性的内核,这解释除了更普遍的本质认知:即普遍认知的最合理表象,来源于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耶稣受难之后的语境,为后世的人建立听觉视觉的基础,验证了事物本质不可知的先验幻觉,即 象征秩序,人类也是唯一生活在象征秩序之中的群体动物,从语言演绎出的现实与真实客观世界之间总有一段差距,人类进入象征秩序所留下的创伤内核就是人性的标志,这也正是受难故事的理性内核。(这一创伤内核,也就是拉康所谓的真实)

韦伯曾经提出以更少代价换取更大价值的理性化观点,叙述的正题正是:牺牲奉献作为耶稣的原罪,他还是否愿意为了可能愚昧不会被启迪的普罗众生前进?

这里,存在着一个难以跨越超验裂缝,对于耶稣是过渡纷杂信息的整合与传达,而彼端是“迷途羔羊”们听训进而遵从的至理。在此意义上,上帝的原意是难以描述、无法真见、不能再现的真实存在,即使是作为上帝独子的耶稣,也只能通过大天使(撒旦)才能获知。于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神意本身的不可知与不必要,回到柏拉图“绝对理念”下万物都是某种东西投影的理论:上帝是那个完全不会出现、难以再现的如无必要,应该由奥卡姆剃刀剔除。

而剃刀之下,正是理性

此时的文本与影像交相辉映,显现出终极表意:人主体性的价值理性,是人类前进的基本原动力。它可以破除当理性从一种提高效率的形式手段变身为目的本身的时候,人将反过来被工具主宰,因此理性走向极致便是非理性的工具理性现代性悖论。实际还原了人类对于耶稣救世不可言说的超验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结构上最后这一段“诱惑”,恰恰是不能被剔除的真正神识体验

我们甚至也不难看出,由从小意大利的独立新浪潮自信和皇后区街头主义而来的马丁西科塞斯,在光影中的这份成就革命理想主义者英雄价值的奋斗史诗野心,他从好莱坞的旧世转变到新世,从《穷街陋巷》中意志起始,《出租车司机》中伟大的独孤,《纽约,纽约》中华丽的赞叹,《愤怒的公牛》中强烈的痛苦,《喜剧之王》里的玩世不恭,《下班后》中俏皮不羁的荒诞,和《好家伙》的社会夙愿纪实等等,一步步成长为新好莱坞风格的掌旗者之一,其难以忽视的风格,早已牢牢嵌入影史序列之中,在电影这部圣经中,写下了自己的一小节福音。

完成

 2 ) 小评

       在这里我看到伟大的灵魂不是因为受到救济天下的感召,而是受到各种功利主义的因素,比如说在最后的高潮段落里,耶稣最后的意愿钉在十字架上,在某一种程度上,在导演所给的镜头语言的语境里,有一部分意思是因为受到撒旦的蛊惑后,在死后的日子里会不好。
    在这部电影里鲜能看到耶稣的那种怜悯的心态,始终带有宗教激情分子的狂大,我能看到基督的愤怒,基督的仇视,而没有了再福音书里的那种慈悲心。
    至于诱惑,镜头语言不够,反正所谓的那些诱惑,我觉得镜头语言渲染的不够,比如说诱惑最大的语境里,高潮段落里耶稣平反人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恬淡感,舒适感不够,反而觉得在这个时候耶稣还是痛苦的。
    在耶稣被犹大高密后,耶稣和罗马王的镜头里,在这个镜头描写里,把罗马王刻画的氛围美好(包括造型,对话里的价值观念),那观众在后来怎么会移情于耶稣。
    全篇在这样一个大题材里,不温不火,好多的语境里,看得到迷途,迷茫,但是那种宗教的价值,执着,伟岸鲜有看到。
    

 3 ) 让“信”变得更“可信”

完全跟反基督没半毛钱关系,说探讨基督人性还是神性多点也比较牵强。相反,全片都在描写自己是怎样坚定地理性地相信耶稣的故事和他的选择。

圣经故事中耶稣神之子的身份是先验的,他对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并没有什么怀疑(同时似乎也没什么确信?)。他向他人展示神迹,自证性的或者惩罚性的(对那些不信他的人)。而贯穿始终的关键是一个“信”字,这要远远重于论证解释或者分析思考,这是作为一个宗教一个神位的立身之本和应有之意,然而,人们的观念,思想和理性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当科学远远地把教义抛在身后,毫无还手之力的宗教在面对之前的辩经和真理之争不知会作何感想。那么,圣经和耶稣如何向今人交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在“信”之外如果让自身更“可信”?我更愿意相信马丁斯科塞斯和原著作者不仅仅是为了骇人听闻博人眼球,更是给自己的信仰一个更令自己相信的答案。

圣经中的耶稣自打出生就是神二代,而在他自小长大之一过程中的种种不妥只能靠人们自行脑补,并且因为怀着“敬”与“信”而不做深究。然而稍一细想还是会有他何时是人何时是神的疑问,既然他可以不止一次展现神迹,为什么一定要以被钉上十字架死而复活来获得人们的相信,如果之前人们可以不信,那这次为什么不可以?如果是为了背负人们的罪过,算是主动赴死还是被犹大出卖不得已而为之?更重要的是,如果确信自己不会死,那么英勇赴死是不是也就没那么英勇?这样看来,传统圣经故事中的耶稣确实既像个纸片人一样单薄,又像个提线假人一样对发生在自己和周边的事情安之若素。

—————

上面这些也审核了挺久,都是些宗教信仰的内容啊。

下面就简单写写吧。

那么,基督最后的诱惑是什么,在他经历了女色,爱情,家庭,权利,恐惧等等的诱惑之后,他还是退缩了。简单说来,让他改弦易辙的就是“更好的选择”,是“两全其美”,是“经验者/前人/上位者的建议”。在那些纸面上的诱惑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意志的衡量被消灭了后,一切并没结束,修行没有结束,实际作用在皮肤上的针刺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这需要更进一步的意志与信念。同样的,那些神藉由耶稣之口说出的话,不管是爱,抑或是怒,都不是耶稣这一独立个体清晰的认识和发自本心的意愿,而作为神子,作为替世人担负罪责,背负救市使命的他来说,怎么可以缺少了那些。

 4 ) 短记,电影杂记和一些细节比较/思辨

觉得是比帕索里尼《马太福音》还要诚实的耶稣行传。1965年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1970s《犹大福音》被挖掘和解密;1988年马丁拍摄《基督》;2000s阿甘本《剩余的时间》&《彼拉多与耶稣》。看起来马丁斯科塞斯的宗教视野非常刁钻深邃,而阿甘本可能也没少受这部电影影响。

犹大福音是一个比起诺斯替视角的圣经释义来说都非常露骨的诺斯替文本,但《基督最后的诱惑》并没有使耶稣成为外在于造物神的真神。

但是,耶稣的魔鬼意象自始至终引导耶稣的牺牲,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电影里的矛盾在于:如果真的是魔鬼引诱耶稣拒绝牺牲,那为什么它要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完成这个引诱而不是真的引诱他、挫败他的计划、毁坏神的安济(economy,神的家政)?所以蛇和狮子这两个诺斯替拜物在电影中应该是真神的使者才对。这与《马太福音》和《尼哥底姆福音》中彼拉多妻子做的恶魔之梦有本质差别(但形式上简直异曲同工):妻子因在梦中被告知耶稣的主的身份而受苦,在现实里阻止彼拉多完成处决判决。这与马丁斯科塞斯的耶稣之梦恰好相反:神的梦在梦里行使人衰弱的恶魔之术,以在现实中完成圣安济;恶魔之梦在梦中行真理之言,以使神的安排被破坏。

在《基督》电影中耶稣的人神本性二分的冲突非常激烈,但也非常微妙。耶稣在说话前担心自己说错话怎么办,但是一旦说话便是言自神,一旦做事便是行使神的力,这种矛盾在前期到中期不断削弱,因为在沙漠试炼后耶稣行使神的愤怒盖过了一切;在牺牲时重新以最强烈的姿态回归:惊悚的梦-现实。如果说,我们将基督的人神二分性看作是神性的分裂,即一种神性故作的戏剧性,那么安济的意义又重新回到了电影——即神的安排。按照阿甘本的解读,神性在其中必须被一步步“移交”,从泥土里最终转移到神之住所,随后将献祭羔羊的回馈返送给人间——耶稣的复活和信者的救赎。在电影中,耶稣本应在犹大手中被杀死,但犹大如果杀死了耶稣,耶稣的牺牲就不是羔羊的献祭了,它只是一次普通的复仇而已。他首先要成为一直羔羊——一个神子、显过神力、无罪。所以犹大成为了耶稣的净化者,和进入安济的入口。他在安济的意义上等待着成为那个移交人,最终成为他所是的。这种移交的必须性,与人神二分性,是相符的,是同一戏剧下的不同舞台尺度。

这种移交的意义,在电影里耶稣牺牲时的梦境里由那位天使的诱惑进行更深的揭露。以电影的意思,耶稣即使被移交给彼拉多,彼拉多在不能进行有罪宣判的时候对其下了处决的指令,但如果耶稣在这个时候退缩了,祈求被父拯救,那么上帝是可以接受他的,这也变相确认了耶稣的神之子身份。但如果这样,那么神从犹大到犹太人,再到彼拉多,到刽子手的移交路径就失效了,因为移交最终的目的是牺牲,这是神性的戏剧性,献祭的演出意义。如果演员退场,祭品重回纯粹的神性而非变成神的食物,那么戏剧就不再能演下去了。

 5 ) 督基与犹大

 《基督最后的诱惑》一向是被宗教界认为是禁片,不过至少它总的线索还是复述了旧约中的大部分情节,基督是上帝之子,戴着神的旨意来拯救耶路撒冷及其人类,它拥有各种神迹,最后按照天命上十字架为人类赎罪,只不过在十字架上钉死之前脑海中为了驱散肉体的痛苦想象中自己假如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是向凡人一样娶妻生子,宜享天年,病死在妻子儿女周围,看着人类灭亡在天父的圣火之中是什么感觉。这就是所谓最后的诱惑,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临死前的最后的犹豫。

整个电影情节都是令人颠覆伦理的震撼,督基是一个卑贱的木匠,为了谋生替罗马人制作十字架来钉死犹太抵抗组织成员,整日生活在同胞的唾骂中,为了摆脱内心的压力,他寻找妓女玛丽亚来派遣苦闷,并为此他经常偏头痛,有幻听幻视的毛病。犹大是一个忠诚的犹太抵抗组织成员,受命来诛杀犹太人的叛徒基督,在生与死的一刹那,基督为了活命声称自己就是犹太传说中的上帝之子,信使弥赛亚,自己的私生子身份正好是上帝之子的证明。犹大在半信半疑之间犹豫,最后相信了基督的话,并且要追随他的左右直到他拯救犹太民族,但是他警告基督如果他背离了犹太解放事业,犹大会毫不犹豫地杀死他。于是,基督背起行囊告别家人前往沙漠声称要去聆听神的旨意,在沙漠中苦熬了十天十夜之后,他的幻听幻视更加严重,看到蛇爬过来以为是撒旦的诱惑,看到篝火以为是魔鬼的化身,口渴难耐想象周围长出了苹果树,为了吃苹果想象自己手里拿着斧头来砍树,最后受不了了跑出沙漠告诉在等待的犹大说上帝给了他一把斧头要他发动起义,犹大告诉抵抗组织觉得这个基督半疯半癫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是活着还是死了,自己对自己是上帝之子深信不疑正好可以利用来作为革命的幌子,于是组织了一帮人跟随并监视着基督到各地去发动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基督第一个要拯救的就是和自己有过肉体关系的玛丽亚,这个妓女正好被犹太群众游街示众准备处以“石刑”,就是用卵石砸死。基督挺身而出说出了圣经里面著名的那段话,He who without sins casts the first stone。同时羞愧地在内心深处忏悔和妓女通奸的罪行,当地的男人大都也和此女有染,只不过痛恨她服务外乡人,并献身罗马士兵,想要杀死她来挽回犹太民族的尊严。这时候,人人都觉羞愧就放下了石头,于是玛丽亚从此侍奉在基督左右,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基督继续一路上宣讲革命的主张,但是老百姓都觉得他疯疯癫癫让他们冒死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必有用心,纷纷涌石块来回应,犹大等革命同志觉得人民群众觉悟不高,必须要实施一些欺骗手段来达到目的,于是来到一家正在举行婚礼的人家想要向他们阐述革命的道理,并且暗中调查这家人较穷招待客人的酒都没有只有一坛坛的水,犹大等几个革命同志自掏腰包偷偷把水换成了酒,然后怂恿基督让他施展神力把水变成酒,基督整日处于半昏眩状态,稍受暗示,便有幻听幻视,便虔诚的“做法”,没想到竟然成功,从此对于自己的“神力”深信不疑,这家人也对基督顶礼膜拜,到处宣讲犹太人的弥赛亚降临人世,犹大等几个革命同志信心大增决定继续如法炮制,找了一个乞丐说好两个罗马金币让他装瞎子,找基督要神力,基督如法照施,“瞎子”大喊大叫的说自己复明了。走到一处葬礼,犹大又雇用了一个盗墓者钻到坟墓里面藏起来,然后怂恿基督表演“起死回生”的神力,果然那个盗墓者脸上缠着木乃伊的绷带就被基督从坟墓里面拉了出来,死者家属虽然看着活人不象自己的亲人,可是早就吓呆了哪敢吱声,于是犹大领导的这个犹太抵抗组织的游击队成为所有支队里面发展最快的,经上级研究决定把解放耶路撒冷的起义提前打响,于是基督来到圣城的神庙前向人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并且号召起义,推翻罗马人的统治,神庙里的祭祀听说起义不仅要赶走罗马人还要把他们也镇压,觉得还是罗马人来的可靠就派出军队镇压,革命群众还没发动起来就惨遭镇压,起义失败了。犹大向上级承认错误说对革命形势估计错误,没有正确估计到当地的犹太上层阶级也站在了罗马人一边,要求承担责任受处分。上级分析了形势认为,责任不在犹大,使党委错估形势,没有意识到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为保存革命火种长期潜伏,决定把基督当作替罪羊交给罗马人杀死,一来暂时让罗马人不再追杀革命同志,二来基督的死可以更加加深人民群众对于罗马鬼子的痛恨,三来可以应验一新的传说就说基督死了替人类赎罪是上帝造安排好了就让所有的犹太群众死后上天堂,这样子在革命运动中普通群众就会不怕死,因为死了可以上天堂,四来这个基督看见革命群众被屠杀吓破了胆,开始对于革命和自己的革命使命动摇了,党组织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利于革命运动的话也早想把他干掉,借罗马人的十字架真是一举多得。此时,犹大对于基督又是一番暗示与鼓动,于是这个基督就言听计从同意参加这个自杀行动,让犹大主动去罗马人告发他以便上十字架找死。犹大接受了组织的派遣成功的让罗马士兵找到基督逮捕他,并从此顺利的打入敌人内部,后来长期潜伏为革命运动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情报。可怜基督直到上了十字架,手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才从痴迷中清醒过来明白自己成了革命运动的牺牲品,看着身边还有两个陪他就死的战友也被钉在十字架上,对于革命运动彻底灰心失望,开始幻想当初和妓女玛丽亚偷情的欢乐时光,想象着自己如果不参加革命好好给罗马人造十字架挣的钱足够再娶一个老婆生一群孩子,过着不光彩但是富足的生活慢慢老死,为什么要走上这条不归路呢?这些想象改变不了自己成为革命牺牲品的命运,但是却能够让他摆脱一些在十字架上煎熬的痛苦,最后经过一天一夜的折磨基督终于死在了十字架上,他死后犹大买通了看尸体的罗马士兵把基督的尸体偷走,在坟墓里面埋了一块石头,然后再散布谣言说基督复活了,受蛊惑的革命群众打开坟墓没找到尸体就信以为真了,从此基督就深深地活在了革命群众的心底,激励着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直到革命成功罗马帝国被推翻,基督才正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全国各地都建立起了他的纪念碑和纪念馆,每逢12月25日基督诞辰,世界各地的革命人民都自发地组织起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缅怀他英勇不屈和罗马鬼子战斗到底的革命气概。然而两千年来对于基督的各种革命宣传都选择避开他的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描述,刻意把他刻划为英勇不屈坚毅顽强的革命战士,现在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一个伟大战士在疼痛折磨下的临死前的犹豫完全不会破坏它的高大形象,相反,瑕不掩瑜这种普通人的心理正可反映出领袖人物的不平凡之处。影片中对于犹大同志的正面形象反映也使得这位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无名英雄在天之灵的以告慰。此片有着高度的革民历史传统的教育作用,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于当今革命来之不易的道理的深刻理解,对于从小树立报效祖国,时刻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理想的培养有的不可多得帮助,建议各地政府领导认真组织观看,深入开展讨论,结合当前伊拉克人民,阿富汗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自杀运动加强为革命献身的思想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敢于视死如归为革命理想上十字架做人肉炸弹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肚子饿了,想吐。

 6 ) 神

耶稣是个造十字架,懦弱的凡人,抛弃抹大拉的马利亚让她沦为妓女,不孝母亲,却被神呼唤,因为他是神子。犹太狂热份子犹大一开始就骂他,后面又被要求杀他但是因为耶稣被神呼唤的困惑他跟从他。耶稣被神借以宣传爱,救了抹大拉的马利亚被石头砸死,可是人们关心吃饭,而讲富人在天上是穷的,却引起仇富暴动。施洗约翰相信他,却希望他用斧革命。他迷惑了,独往沙漠在圈里十天,受尽撒旦试探,却坚持住,最后咬了带血的苹果离开。他行圣经的神迹,带门徒去耶路撒冷革命,Nathaniel等门徒却想着自己的羊,结果神要耶稣上十字架,革命没了,还坚持要犹大出卖自己,在十字架前、上和圣经一样他都有困惑,结果“天使”在十字架救了他,说门徒背叛了他,尘世多好,让他娶了马利亚,怀孕时杀了她又让耶稣去娶之前招待他的Mary,老年时候又娶了Mary姐妹,令人不解。保罗编造基督圣经故事宣扬基督教,他不关心耶稣怎么样,他只想通过神的故事满足人们。结果罗马人烧杀耶路撒冷,一切是血红色,前门徒来了,战斗的犹大充满愤怒,说他是叛徒,真相是只因为“天使”是撒旦,阻止他通过牺牲完成救赎,告诉他他不是弥赛亚,像亚伯拉罕燔祭儿子一样被解救。他悔恨交加,灾难当前,只因他没有承受诱惑。结果如他祈祷一切回到十字架,他拒绝了家人的诱惑,让救赎达成。很独特的解读,似乎渎神,丘吉尔是深入剖析基督教,把基督自我牺牲达成救赎、爱的精神更深地体现。同时涉及爱还是战斗,现实还是宗教大同理想,以及宗教故事的本质:真假不重要,它被相信后的作用是重要的。

 短评

(8.5)好多评论者激动得不是地方。这种原始背景下的新故事阐释的依旧是福音的基本精神,即犹大最后说的牺牲与救赎。信徒的愤怒尚可理解,毕竟信仰的构建部分仰赖于文本。值得商榷的也是老马前面对犹大的改编如何同最后的诱惑产生联系这点电影上的问题不甚明确。

6分钟前
  • cliosong
  • 力荐

绝对反基督之作,想象惊人,无信仰之人即使无法体会凡人受到神启的煎熬,也定能被这种勇气所打动。套用旧文:“我们今日之努力,不为一个明晰未来,也无既定目标,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只为他日不后悔,只为日后说出'倘若……'堵死自己后路,即使鞠躬尽瘁,不唯死而后已。”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斯科塞斯根据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引起巨大争议并被天主教会认定为渎神。影片在摩洛哥拍摄,令人信服地还原了1世纪以色列。配乐极佳,威廉·达福的精彩表演绝对不逊于奥斯卡影帝,但竟被学院派忽视。犹大是虔诚的真英雄,而耶稣是软弱迷茫的神之子,在神圣与世俗间挣扎。(9.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作为一个故事,它打开了我的思路,帮助我理解了耶稣人性的一面。耶稣受难记通过视觉冲击表现肉身的痛苦,而此片描写魔鬼直抵灵魂深处的诱惑。如果不考虑改编圣经的大不敬,此片的宗旨和我理解的教义是相符的。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最终耶稣回到了十字架上,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够了。

13分钟前
  • evanqian
  • 力荐

一切让你心安理得的,都不是真理。

1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人类如此平凡却“被逼”为神,于是“神”也是见机行事的,双标三标的……自认为是神之子后,内心依然无限迷茫与恐惧,且很不想死的。在那一时昏迷的美梦里,有人告诉ta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权的人需要什么,愚笨的大众需要什么。“行将就木”时还要被道德绑架一番,被激发叛逆心醒了后,情愿去死了——凡夫俗子的幸福梦里已美美体验过,“功德圆满”了属于是。We have to move on,and upgrade. 只要有欲望和虚荣存在,只要生存资源不足,只要DNA要复制,一万个耶稣或许也拯救不了世界的。也许生命本身已经是奇迹,后续自相残杀是副作用,毕竟活在尘世间谁也看不清原来大家也许都是命运共同体

22分钟前
  • 👹綠大壯🪩
  • 还行

保罗是骗子,犹大是英雄,耶稣有点弱,很符合尼采的思想,卡赞扎基斯是柏格森的学生,其实他内心更倾向于尼采吧。当然还有混合东方思想的诺斯提主义等等的影响,把天主教教会的创立者保罗说成是骗子,罗马天主教教会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新教徒可能无所谓。

27分钟前
  • 看电影
  • 力荐

这可比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有趣多了。

30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将基督拉回到凡夫俗子七情六欲去塑造,立意出新与饱受争议姑且放到一边,最关键的,这么做势必角色言行要受到符合正常人类现实逻辑的制约,比如无助绝望感产生于自身没有改变周遭现实的能力。可分明基督他有!否则,抚眼医盲与起死回生从何而来?于是圣经神迹与转型凡夫产生了叙事冲突,二者不可兼得。

3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8.6 重温。尽管即沉闷又冗长,尽管日后更有成熟巅峰之作,然而再也见不到这样的马丁斯科塞斯了。耶稣的迷茫,煎熬与觉醒,结尾太过震撼,It is accomplished.

3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马丁将《流浪者之歌》中黑塞杜撰的释迦牟尼佛得道经历,移植到耶稣基督身上:耶稣背弃了跟随他的弟子,躲避到尘世中去过凡夫的生活,经历了世间种种,万劫不复之时,最后一回眸,发现自己原来在十字架上,一切都是临死之前一念所生,终于能放下一切,顿悟超脱。改编结合的很好,隐约有小说语言的诗性。

40分钟前
  • hc
  • 还行

其实在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的部分都太他妈的喜感,但之后挺不错的~这真的不是犹大/基督同人志么,基督说:我害怕,留下来陪我。下一个镜头,基督在犹大怀中睡着了~哈维·凯特真丑,以至于威廉·达福在他身边都成了个美人儿~

43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看的时候我想,这哥们长得真像威廉·达福,咋不让威廉·达福直接来演呢?原来他就是威廉·达福。。。

48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宗教体裁人性化处理最好的一部,基督的软弱,彷徨,犹豫,收到的女人家庭,权利等的诱惑,当最后他在god面前忏悔的时候,那多么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祈求父亲的原谅,而他做的只是不想要当他的儿子,去过一个平凡人的幸福生活,那就是lucifer最终极的诱惑

50分钟前
  • mark
  • 力荐

all my joys and sorrows from my youth onward has been the incessant, merciless battle between the spirit and the flesh...

54分钟前
  • YoyoRan🤍
  • 还行

马丁重新阐释宗教的欲望竟然如此强烈!!!

55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斯科塞斯电影里的基督没有一丝的神性,他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完全是人格的,是一种不愿意接受自己身份定位的焦虑。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面临的最后诱惑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尘世生活画卷,但如此富有意义的人世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必须回到十字架上去完成毫无意义的死亡,故而电影才不给我们看他的复活。他必须这样毫无意义地死去,好让他的使徒能够将他变成传奇颂咏。斯科塞斯的电影本来十分激烈,但他实在太过语焉不详,太与自己的信仰较劲,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展示基督一路的纠结,可这纠结最终仅仅停留在人与神这个经典动机上。因此电影中段过于沉闷。

6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又一部老马冲奥的失败之作。反教义啊黑耶稣啊,然后威廉达福在09年又拍了部AntiChrist(虽然剧情无关宗教),这货这辈子是和耶稣结下梁子了么。大家看海报就知道我为什么会去看此片了,听说还有那个五芒星戒指,我楞是没找到。

1小时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还行

刚看完《超凡双生》全流程视频的我一看男主角就惊了,果然是威廉·达福,所以怎么看他演耶稣怎么觉得怪。不知罗伯特德尼罗能演成啥样。我不懂基督教和圣经。无论它是否亵渎耶稣,反正我感觉拍得很神棍很肤浅很拖沓很扯淡很装逼。布景服装等倒是很好。马丁斯科塞斯筹备多年一门心思要拍的就是这?两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较差

西科塞斯版本的耶稣,上半场像个嗑药的,下半场像个中邪的,总体看像个搞摇滚的。

1小时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