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情片英国2017

主演:朱迪·丹奇,阿里·法扎勒,蒂姆·皮戈特-史密斯,艾迪·伊扎德,阿迪勒·阿赫塔尔,迈克尔·刚本,保罗·希金斯,奥莉维亚·威廉姆斯,费奈拉·伍尔加,朱利安·沃德姆,罗宾·索恩斯,鲁斯·麦克卡比,西蒙·卡洛,苏可·欧拉,柯马尔·迪恩-埃利斯

导演:斯蒂芬·弗雷斯

 剧照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2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3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4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5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6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3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4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5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6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7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8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19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9 18:24

详细剧情

  维多利亚女王(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早已经记不清自己坐上这王位已经多久了,没有登基之前的日子对于她来说仿佛是上辈子的记忆。充斥着繁文缛节的宫廷生活让维多利亚女王倍感疲惫,即将到来的,庆祝女王登基五十周年的庆典亦令这位老太太感到窒息。  在庆典中,维多利亚女王意外的邂逅了一位名为阿卜杜勒(阿里·法扎尔 Ali Fazal 饰)的男仆,这位充满了活力的年轻男子带给女王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阿卜杜勒本是一名平凡的上班族,特意为了参加庆典从印度飞往英国。阿卜杜勒的存在让女王意识到,原来在她的宫廷之外,竟然还存在着一个她未曾想象过的丰富多彩的新世界。

 长篇影评

 1 ) challenges for the Queen

I am not sure how much others like or understand this movie, even it's simply plotted. The difficult part is for those whose country has not been fully modernized in social institutions to comprehend that symbolizing the monarchy power when you are not young, far from perfection, is not an easy job. Being a Queen is about clarifying the mind, claiming the territory and being able to allow yourself to like something, and such tasks would be multiple times more difficult when while you are the queen of the country taking Constitution monarch system,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ntry applying your name to rule one-fourth of the planet population. The silly beginning contrasts to the coming up turbulence and challenges.

 2 ) [Film Review] Victoria & Abdul (2017) 6.3/10

Taking a revisionist tone of ridiculing British monarchy’s inner circle, riddled with ingrained racism, snobbish abomination and unrelieved hostility towards Abdul Karim (Fazal), the Indian munshi(native language teacher) of Queen Victoria (Dench) and her confident,yet also repeatedly showing Abdul’s blind subservience (kissing the Queen’s foot)to appease the backlash of colonialism, Stephen Frears’ period drama VICTORIA & ABDUL seems to enmesh itself within a mean-spirited conundrum, where should we put the toehold of our sympathy? Victoria or Abdul? Either, perhaps.

Exactly two decades after John Madden’s MRS. BROWN (1997), Dame Judi Dench reprises the role which has kick-started her unprecedented and unparalleled silver-screen surge when she was mere a sexagenarian, it would only be too perfect for the film to scoop her a second Oscar which she truly deserves (so that she can finally be abreast with another Dame Ms. Smith in terms of Oscar glory). Her performance here is both as one expects, stately, lucid-minded and poignantly heads-turning, but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quite unexpected, the loneliness, world-weary pathos of a senile monarch, who doesn’t have one single ally in her regal domicile and perennially encircled by lackeys, fussbudgets and a son hot to trot of her throne, which makes an accountable excuse for her last petulance.

Frears makes sure it is Dench’s star vehicle first and foremost, dutifully hits every rung of character arc to flesh out a ruler’s physical atrophy, mental slackness (her ignorance of Indian Mutiny is appalling for her position), dignified resilience and heartfelt elation all cloistered in the immurement concomitant with power, duty and all those exterior glamorous trimmings. The“I’m anything but insane” reprimand segment could be her Oscar-clip but she must fight tooth and nail to get that nomination in the cutting-throat Oscar race, especially her chance is significantly undercut by the film’s below-par status as a serious awards contender.

Another defective factor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bdul, which abhorrently pales in comparison as if he is just a piece of exotica, good-looking enough to catch Queen’s weary eyes, to say nothing of the thinly-veiled racism through the gonorrhea placement, which is as horrid the one-noted attribute of the repugnant household. Woe betide those who fail to live up to Dench’s first-class craft, including the screenwriter Lee Hall and the journeyman Stephen Frears, the unwitting saboteurs of an 84-year-older’s tailor-made crowning piece.

referential points: John Madden’s MRS. BROWM (1997, 6.4/10); Frears' PHILOMENA (2013, 8.6/10),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2016, 7.5/10).

 3 ) 单纯从友情来理解

整体来说是一部有趣的电影,电影前半部分都比较流畅,风格幽默诙谐,贵族们滑稽的形象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后半部分略显拖沓,但由于弓张力已经拉足了,就没觉得沉闷。 导演极力想表现女王和侍者之间的感情是真心实意的,无趣的宫廷生活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忠诚善良可靠,告诉你除国政,宴会之外世界上还有其它有趣的事物,在位超过半个世纪女王,将英国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亲眼见证它走到世界的巅峰,就如她所说:I am 81 years of age. I've had nine children and 42 grandchildren, and have almost a billion citizens……I have known 11 Prime Ministers and passed 2,347 pieces of legislation. I've been in office 62 years, 234 days. Thus, I am the longest-serving monarch in world history. I'm responsible for five households and a staff of over 3,000.…但在晚年,她竟觉得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常伴身边的朋友,看似对阿卜勒杜偏执的“ 宠爱”,显得女王很任性,很胡闹,不更突出展现了女王对这份感情的珍惜并且用尽全力去维护友情的坚定决心吗?与那些看似正儿八经循规蹈矩的皇室成员对比鲜明,她的行为在他们眼里是无比荒谬的,是不入流的,可耻的,谁都想不到这种事出自英国女王,恰恰相反的是她到最后从没忘记过自己身为一国之主,英国权力的最高象征,她正是用她的威严与权力来反抗到底。“得到一个知己我容易吗我,我是女王,我的人,关你屁事!” (朱迪丹奇果然是老戏骨,角色都辣么霸气) 在与阿卜勒杜的朝夕相处中,女王像孩子般天真快乐,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毫无顾虑的谈天说地,他和女王第一次的长谈,他提到了地毯,说:“生命就好比一张地毯,我们在其中穿梭来回,形成一个图案…一只秃鹰被永生烙在地毯上…” 阿卜勒杜说自己以前是囚徒的记录员,女王别又深意地补充:我们都是囚徒。 现在回想一下台词,不就在意味着女王和他都被套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两者界限分明,身份一个天一个地,谁也不能超出自己的范围。 每个人都有所禁锢,有时还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生来如此。 好评编剧,这个关键的情节,既能促进两个人关系加深,强化这种关系的矛盾,又有一定隐喻性,间接点明了电影核心的一部分。 影片善于从女王生活的细节中培发展人物感情,逐渐建立起人物关系,这样女王的形象就丰富饱满了,缺陷在于,阿卜勒杜的形象在女王形象下给弱化了,没有那么透彻,因为感觉朱迪在领着这部戏在走[捂脸],我反而感受不到他的影响力。。。毕竟男主人设上也有一些东西是解释不通的,没有共鸣,整部戏下来,配角反倒印象深刻。 嗯,作为一个历史传记片,差强人意了。

 4 ) 我们注定都会老去,我们注定走向凄凉

“我81岁了。我有9个子女,42个孙辈,近10亿臣民。我有风湿,子宫下垂,我过度臃肿,还有一只耳失聪。我见过11任首相,签署了2347条法案,执政62年234天。我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对5个皇室家庭和超过3000名雇员负责。我脾气不好,乏味,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视,表里都是如此。我专权得令人厌恶,百无一是,但我没有精神失常!如果整个王室家庭想忤逆我那么就来吧,当面来。我可以马上在觐见室等你们。”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由一名女记者挖掘的王室轶闻改编,讲述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末期与一名印度男仆的私人情谊,那是印度正式成为女王王冠上的宝石的第29个年头,亦是大英帝国强盛的顶峰。抛去多少是史实多少是戏说不讲,除了英国人骨子里的自嘲幽默和难掩的对昔日荣光的留恋叹息与思索,动人之处在于把女王还原为一个普通的迟暮老者,为万众瞩目,却无人愿意真正聆听与理解其内心的孤寂,这个困局,是我们人人都迟早要陷入的。而阿卜杜勒的出现,成为女王私人情感的避风港,她对漫长人世的厌倦,她的脆弱无力和任性,她在职责上的麻木失落和对阿尔伯特与约翰布朗的哀思,终于得以以“一个人”的方式纾解。

除了这条主线,让我感慨的是阿卜杜勒的印度同伴,这个冷幽默的角色从一开始就不情愿于这趟从印度到英国的“为殖民者献媚”的羞耻之旅,在他眼中领导世界的英帝国不过是“吃猪血”的“不文明之地”,他不想被“冻死”在罪恶异乡,他直言相告一个帝国站在最巅峰,意味着此去可见的也只有下坡路了。而他的死亦把全片基调从承载女王美好记忆的怀特岛的阳光,带向一片漫天飞雪下的无尽悲凉。片尾留给观众的伤感,在于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一个女王的谢幕,和一个大国奏起的挽歌,而是两个普普通通惺惺相惜的灵魂的辞别。

本片从电影角度看不算是特别好的作品,对女王人格的过度美化如能克制些会更显真实客观,阿卜杜勒这一人物的平板也让故事失去厚度,但电影让我们看到“老去”这一无法避免的过程,我们都该为这注定的一种“凄凉”做好准备。

 5 )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 欣赏与敬仰

1887年,英国举行维多利亚女王在位50周年庆典,众多国家的王孙贵胄应邀参加,其中包括来自印度 的王子。于是,女王决定招两名印度侍者来照顾印度王子,一位名叫卡里姆的印度小伙被选中了。卡里姆当时24岁,在印度中央监狱当办事员,他在递交托盘中的印度纪念币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好奇心偷偷看了一眼维多利亚女王。女王也在无意之中看了他一眼,并觉得他很帅,所以在之后的宴会中他们又有了频繁的接触。

从影片中女王的吃相可以看出,她是很随和的人,吃起食物来速度也很快不拘小节,年轻人还没吃完她已经一个盹都打好了,先让我们通过百度百科来了解一下维多利亚本人。维多利亚女王(英语:Alexandrina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印度女皇(1876年—1901年在位)。她于1837年6月20日继位,1838年6月28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1876年5月1日加冕为印度女皇。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维多利亚的在位时间长达64年, 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乔治三世的孙女,爱德华王子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的姐姐维多利亚公主的独生女。维多利亚从小在母亲的德国环境中长大,其父英年早逝,早年在其舅父利奥波德一世的监护下接受教育,长期受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伯父威廉四世驾崩后,维多利亚18岁时即位为王。她在位时(1837年~1901年)是英国最强的“日不落帝国”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此时,英国加大殖民扩张,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很多殖民地。她在位的几十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去世,享年82岁。

影片是从1887年开始讲述,也就是印度被英国正式统治29年。那年女王68岁,而她的丈夫和苏格兰男仆都不幸离她而去了,倍感孤独的女王身边多了一位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的印度人阿卜杜勒,这位才24岁的印度人虽然是个穆斯林但他能熟练地背出全部古兰经,这让女王表示惊讶和佩服!特别是有一次,女王哭诉着对九个子女都表示不信任,并对生活无望的时候,阿卜杜勒用古兰经上的一句哲理话点醒了她:“生活的意义是奉献!”

当好学的女王每天跟着阿卜杜勒学习印度语时,他们已经成为了非常亲密无话不说的朋友,女王还尊敬地称他为老师。女王对阿卜杜勒的重用和提拔,让他们的子女们纷纷表示反对,还包括医生和内务大臣。他们也都质疑女王和印度人是不是有特别的关系?影片中有一个段落:阿卜杜勒非常坦诚地告诉女王他有妻子,女王知道后让他立刻回印度把妻子接来,还希望他们趁年轻能生个一儿半女,她们是相见恨晚的忘年之交:除各自魅力吸引外,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善良、智慧和忠诚。

当然他们之间相处也不是一点矛盾都没有发生过,有一次是为了一段战争历史关于英军和穆斯林交战的事情,阿卜杜勒偏袒了印方对女王撒了谎,女王一气之下说出了让他回印度的决定,他只是低着头没有辩解一个字。半夜三更未眠的女王觉得自己说话态度很不好,冒雨前去道歉并挽留阿卜杜勒。所以他们一共友好地相处了14年,女王在弥留之际向38岁的阿卜杜勒坦言很害怕,他则淡定地用古兰经上的话安慰女王: “宇宙很大,人类只是尘埃,会在天堂安好。”

女王去世后阿卜杜勒的全家被粗鲁地赶出皇宫,并用火烧毁一切他们来往书信和照片。1901年阿卜杜勒回到了印度家乡阿格拉,每天清晨外出的第一件事他就会去祭拜,位于泰姬陵对面的女王雕像,阿卜杜勒于1909年去世享年46岁。被英国皇宫隐藏的这段真实历史,由2003年一位外国记者参观皇宫时,看见油画上特别的阿卜杜勒穿着讲究制服的印度人,从而深入调查揭开了其真实身份。想必这也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遗愿,挂出的油画说明他们之间有真正的友情,是见得了光的。

另外2010年阿卜杜勒后代也曝光了他的日记,证明了历史的真实,如果他和女王有着不正当关系,后代有必要这样做吗?一位是英国女王、一位是印度监狱文书,是什么使她们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因为相互欣赏、相互敬仰。

 6 ) 变回叛逆少女的老太太

在巴塞罗那,和一群老头老太太看了满场。是年轻人觉得自己都不会老嘛..... 的确不是完美的电影,叙事偏颇、视角不均衡,Abdul方面的故事太单薄,但整体依然令人动容落泪。

(真实图片有点幻灭是不是……)

讲真,我很佩服写作原书的女记者Shrabani Basu. 她在2003年游览女王Isle of Wight 夏宫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印度仆人Abdul Karim”的画像,然后产生了单纯的好奇心——“这个人看起来画的不像仆人啊,他穿着打扮姿态都很贵族,拿着本书侧面凝望,还有一些画像很温柔,这些不寻常的画打动了我。” 接下来Shrabani Basu画了五年时间深入调研,才揭晓了这段被封藏100年的故事。 看的过程中,非常想念我那昏昏欲睡、糊里糊涂、懒得动的固执姥姥,是不是今天也在沙发上百无聊赖开着电视度过寂寞平淡的一天。灯火昏黄,睡眼惺忪,还有谁在想念呢。儿女远在天边,陌生的保姆阿姨可不会、不懂、也没兴趣像Abdul一样打开心胸和她交流。那个空着的房间里,老伴的遗像边好久没有人放上鲜花。 像电影里Judi Dench说的:我每一天都在想念他,没有人懂,我爱的人全都已经离世了,我好孤独。Abdul的到来,无意中成为了女王最后任性和工具,也是她个人快乐和真情实感的避难所。在这段填补空虚的微妙友谊中,女王尽显自己的权力身份带来的自由,越知道其他人反对和看不惯、质疑和嫌弃,越要不计后果、与全世界为敌一样宣告自己的主见,给Abdul更多的特权和优渥待遇,仿佛这是她最终的叛逆。 两个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惺惺相惜在一个虚伪的世界。Abdul也是心大,坦然享受这份荣耀与和他的新朋友一起“探索世界”的机会,没有被悬殊遥远的身份所吓到。但是的确这个人物塑造被刻意单薄下去了,他那部分的内心感受与体会,完全没有维多利亚的表现深刻丰满。他知道自己无法永远不可一世,但是只想陪在她身边做无畏的保护?还是会心存忌惮吗?会留一手吗?会为自己安排后路吗?也许都没有。作为一个陌生土地上的寄居者,他带着他无知的天真,把女王当做一个普通的奶奶,妈妈,脆弱的女人,而不是一个遥遥在上、充满距离感的女王。说人话,走近了人心,就这么简单。一个人讲讲自己的家庭,印度的文化,女王也和她抱怨抱怨自己的家庭。 “I am so very fond of him,” Victoria wrote. “He is so good and gentle and understanding . . . and is a real comfort to me.” 给他的信件签名,女王都写的是 ‘your loving mother’ and ‘your closest friend’”,有时还会在结尾留个吻痕。这些动容的小细节,对于一个在位时间最长、饱经风霜、见过所有世面的老太太来说,真的是太天真少女不寻常了。我真的不由得为她开心。 女王太老了。苍老面容和皱纹之下藏着的过往记忆,已经没有人有耐心去翻阅解读了。弥留之际,最后只留下一屋子穿着黑衣看着等她死去的局外人。和一个身份尴尬、无法最后送她一路、甚至说不清自己依什么而流泪的亦师亦友亦子的印度青年。 姥姥,如果你要走,我知道你会去见姥爷,也就安心了。到时候我要穿着你喜欢的粉毛衣,给你带好吃的,开开心心陪你一起看花、下棋,说你年轻时候骑马执笔走世界那些故事。令你安心开心,go to the grand hall of eternity. ❤️ 等明天北京时间早上,我就给你打电话,好不好?

 短评

So boring!先不聊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段,拍这部电影的动机!单聊电影,片子也太弱了,尤其后半部分的人物关系以及导演的立场都太原地踏步了,一路看下来就是一部流水账传记片...本以为朱迪·丹奇能凭借此片春风化雨的演技再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看来又无望了!

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欧洲诸国的电影现在真的是想尽办法的在讲少数族裔的故事,腐国甚至连自己的女王都不放过。

9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2.5 看这部片基本就是见证一个万分有趣且可被深挖的故事是如何被脸谱化/无趣化。斯蒂芬·弗雷斯是典型的匠人导演,近八九年都在拍大女主片,其他方面一直没什么变化挺稳的,但剧本强则强(女王/菲),剧本弱则弱。从头到脚都散发出过气十年的粗糙(不想批判主题,只想批判讲法),氮气也没菲里演的好。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中规中矩的宫廷剧,朱迪老太太一个人的演技撑起了全片。

14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还行

阿卜杜勒没吃过果冻,维多利亚没尝过芒果;女王从未造访泰姬陵,男仆再未踏足不列颠。书信往来的证据被烈火焚毁,忤逆礼法的关系藏进历史角落。至高无上的英格兰女王、卑微低贱的穆斯林男仆,仿佛从未有过交集。只有乌尔都的字母、夜色中的双人舞,还记得曾经四目相对,囚困获得了自由,流浪有了归属。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不功不过的流水账传记片,讲述了维多利亚女王晚年的一段2010年才揭露出来的私生活。演技没的说,但实在缺乏亮点,不够抓人。整体感觉跟武则天晚年包养张氏兄弟的事儿差不多,且当时维多利亚和武则天那时候都是八十一二岁,之后男宠的下场也都很可怜。

20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较差

▤「It’s an impossible position. No one really knows what it’s like to be Queen.」「I’m cantankerous, boring, greedy, fat, ill tempered, at times selfish myopic, both metaphorically and literally, I am perhaps, disagreeably attracted to power. But I’m anything but insane.」

21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东方费拉腐蚀大英君宪实例。

25分钟前
  • 平_[bingz]
  • 还行

DOH->PEK

30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特别可爱的闲得慌

34分钟前
  • RITA
  • 还行

英国的补偿性政治正确太尴尬了(我知道是真人真事,可是感觉更尴尬耶...)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65/100 我大概可以理解这部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一部男女倒错的宫廷玛丽苏大戏,一段赞美和谐君臣关系的传记。有考究的场面调度和艺术指导,还有丹奇出色的表演。另外,它还激发出了“人走茶凉”感慨,尽管在故事中从始至终都很难真正体会到阿卜杜勒的过人之处。

40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我觉得非常不错。女王儿孙满堂,可所有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只有这位男仆关心她内心的幸福和平静。女王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孤寂而疲惫的老人家而已。你用充满情感的眼睛去看,你能看到友情;你用政治和种族的立场去看,你自然只能看到讨好和种族主义。不怪导演。

41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推荐

清楚电影想把阿普杜勒塑造成日不落帝国唯一懂得女王老年寂寞、心甘情愿陪伴的忠仆,可似乎为了戏剧性和人物发展脉络,观感上让这个乌尔都语老师显得太像个势力小人,从在阿格拉被召见那刻,就挖空心思要进入英庭,而远非同行印度人所说那样,就是为颠覆日不落帝国而存在的英雄。

43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3.5 为何一讲到少数族裔和伊斯兰教有些人就要扯到当今的所谓政治正确,真是受够这个词了。影片的主题难道不是从一件晚年的轶事来表现世人眼中最伟大国家的女王也是个孤独寂寞的老妪 。主仆友谊波折起伏却历久弥坚,朱迪丹奇完美演绎强势敏感的女王与耄耋脆弱的老人,令小故事充满可看性。

46分钟前
  • 埃蘭迪爾
  • 推荐

非常愉悦的观影感受,得益于丹奇奶奶教科书级别的表演、男宠阿里俊俏的容颜以及具有普世意义的不被大众接受的情感互动,很好地表现出了女王晚年牢笼中的孤独感和抓住救命稻草般的情感依恋。(那些只会用政治正确字眼来衡量电影的井底之蛙们其实跟影片所要揶揄的皇室贵族一样可笑。)(71)

51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有点尴尬。。

55分钟前
  • 私~川流
  • 较差

很契合当下的社会主题,移民和穆斯林问题,真是没想到维多利亚女王还有过这么一段‘友情’。非常英国的一部作品,自黑和冷幽默,就是这人物设置未免也太刻板了,也许是为了政治正确,但是有索然无味之感。

57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还行

延续英国强大的自黑能力,笑点很多。另外英国人对待这位印度仆人和他全身罩上黑纱的妻子的态度,放在当下语境里很耐人寻味。说不准最后我英才能真正拯救世界呢~

58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分不清导演是真的想拍纯爱故事还是高级黑地讲述了一个男宠(宦官)得志的故事。前半段搞笑节奏不错,后半段略微拖沓。女王年老无聊有权任性就算了,男主的机关算尽嘴贱真是想抽。你们资本主义还是太仁慈,搁在中国新帝继位还不给你做成人彘🙄

1小时前
  • 椒盐豆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