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播放地址

 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08:47

详细剧情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

 长篇影评

 1 ) 由战争反观责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我最推崇的美国电影人,这个帅气的老男人,眉宇间的坚忍笃定跟我的老师有几分神似。没看过《廊桥遗梦》,真正迷上他的是04年那部与希拉里·斯旺克、摩根·弗里曼联袂的《百万宝贝》,那年他74岁,奥斯卡给他颁发了最佳导演奖。“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以一个角色的死亡来开始或结束影片。”好莱坞的商业味太重,电影界是浮躁嘈杂的,鲜有欧洲独立电影人对边缘群体进行关注并引发对社会问题、人性脆弱面的深层次思考,克林特是一个例外。他尊重和看重的是电影作品,而不是电影业。
 
上个周末,终于完整看了他最近的两部片子《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这两部片子均以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的硫磺岛战役为背景,分别从日本和美国两个角度来叙述,相互独立又有部分场景相呼应。克林特本着忠于历史的态度去拍这样两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他并没有突出战争的胜负,转而重点刻画战争中的人物心理,将镜头伸向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战争的结果于是显得微不足道。
 
对比来看,参与战争的双方,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对抗,其中更隐含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日方的阵营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它是一个受武士道精神主导的紧密集体。影片中日本兵用手雷集体暴毙的场景是触目惊心的。而美军阵营内部,存在一种兄弟般的氛围;在宣扬为国而战的同时,个人对生命和战友情谊更为看重。单独地看,两部影片中又包含了对于本文化异于一般的思考。《硫磺岛的来信》其实反映出日本军营中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几个人物的内心与战争下的残酷现实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父辈的旗帜》更是颠覆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对英雄光鲜背后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做了真实的透析。
 
两部片子各有一个触动我的人物。
 
《父辈的旗帜》中,印第安人Ira Hayes在被推到美国英雄的位置上之后,内心一直是痛苦挣扎的,硫磺岛作战的场面无时无刻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在战场上是坚忍高大的形象,在市政厅的广场上带给美国人民的也是光辉的英雄形象,但在政客商人的急功近利、人民对英雄的期待面前,他又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在他借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引来一系列麻烦之后,不得不被遣回战场的前一晚,这个满脸泪水的男人说出了几乎所有战争英雄们的心声——“我受不了别人叫我英雄,我只是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中枪而已。我看过的、做过的那些事,一点都不值得骄傲。”那些见证战争并为之浴血的幸存者,战后往往被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奉为英雄,而这一切的荣耀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人们看重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却极少关注战争带给他们持久的创伤。当他们习惯了苛刻的军事体制,习惯了军队中残酷的死亡游戏,一旦带着对现实的憧憬重回现实,又是和现实处处相抵,最终要被现实遗忘被舆论边缘化的一群人。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英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人们需要的。”英雄也有沦为“昨日英雄”的那么一天,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字眼。
 
《硫磺岛的来信》中,西乡是一个纯良软弱的小兵,他本来是一个小镇上的面包师,有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当他所在的小分队遭遇惨败,轮番拉开手雷集体自杀的时候,看似懦弱的西乡最终背叛了武士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存”,而另一个名叫清水的士兵,从他身上也折射出日本人在个体生命和天皇二者之间的徘徊挣扎,生死只在一念之间。逃兵的行为是不为日本军国主义下的社会伦理所容的,而求生的欲望又是强烈得让人窒息的。背叛武士道的西乡和清水成了患难之交,他们与大部队汇合,尔后又俘虏了一个美国兵。美国兵临死前留下的母亲写给他的信又给这两个小角色很大触动:原来美国人并非野蛮人,他们也有儿女温情的一面,甚至两国母亲写给儿子的信都是相似的。他们都在扪心自问求死的意义,个体的生命在天皇的面前就真的那么渺小没有价值么?那么对于那些牵绊他们的亲人呢?他们最终选择了做逃兵,可这样的选择偏偏又是苍白无力的。清水找到了美军,举了白旗,他真的以为美国人会优待俘虏。而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又是何其野蛮残忍。那么清水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西乡在美军的驻地看到清水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充满了冰冷的绝望,是对未来、自由、亲人、生命一切一切的绝望。战争把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
 
小人物的离经叛道往往折射出社会伦理的苛刻,而这种离经叛道的结局往往又不敌世俗苍白无力。
 
曾一度对和平时代的男人表示不屑,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私自利缺乏对所爱之人及社会的担当。今天,我质问自己,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女人,如何清楚所谓的“洗礼”?人们对军人的自律自强坚韧不拔充满敬仰,又何尝没有加入幻想的成分?现在的人,对战争究竟了解多少?军人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真的视死如归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吗?他们的信念,宁毋说是一种既有的责任感。责任,好可怕的责任!这样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却无视我们想要做什么。道德伦理企图把人约束在一个有序的框架内;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下,人们大谈责任而不闻个人自由意志。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让一对没有感情的男女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关系;个人对于单位的责任让一个不喜欢既有工作的人放弃选择更好的可能;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放弃他的血肉甚至变得无情无义。个体的爱情、自由与生命在责任的强势下显得如此卑微。责任何以成为可能?人生之为社会性的人,同时又无法剔除欲望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责任对于个体约束的必要性。爱情区别于滥情,自由更非为所欲为。责任的理念是让人人自觉担当,而不是强制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况且任何一种应该和不应该都不是政府说了算,它至少要代表民主的声音。
 
责任的履行需建立在双方的对等上。爱国之前提,是国也爱我。这样看不免显得飘渺,而国非政府,乃是一种族群的认同感。历史上,越往前追溯,国家的地域概念越是淡化。譬如唐代,并不是很强调疆域的概念。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和族群的认同感。地域上的国与国,人们是可以任意走动的。对自由的设限越多,人们冲破禁忌的方式反而越极端,手段的杀伤力有时甚于终极目的。一个轻视个体生命的民族或者国家,人人言其爱国,实为惧政府。这样的国爱得太空泛,一旦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就显得不堪一击。也就不难理解,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叛变的逃兵不过是受求生欲念左右可怜人,而难以计数的死者则是政治的牺牲品。试问:一个空有责任感的人,若没有内心真爱的支撑,何来的担当?
 

 2 ) 荒唐的家書

硫磺岛的来信與父輩的旗幟在許多評論裡,前者的評價總是高過於後者,兩部片同時觀賞後,我一直找不到可以稱讚硫磺島的來信的理由,唯一能讓我想到的原因可能就是前者有較多的戰爭場面,比較符合戰爭片的類型,而父輩的旗幟在故事編排上比較類似劇情片,片型上比較不討好一般的觀眾,尤其是因為戰爭題材而觀賞的觀眾可能因此對後者反感。
在我來說,硫磺島的來信很簡單的就是灑狗血的極致加上對戰爭不恥的惺惺作態,一個唯美的攝影和音樂配合上簡單的故事。很吃驚史蒂芬史匹柏也是本片的製片,以他執導過辛德勒的名單、搶救雷恩大兵的歷史看來,令人不敢想像他竟然會製作這樣一部片,這部爛片最大的敗筆就是劇本,我不太懂是否因為兩片合拍較省成本所以趕拍的情況下而在考據上有所偷工減料。
硫磺島是二戰中盟軍首次打上了日本的領土,日本因為瓜達康納爾島戰之後節節敗退,已經失去了強大的海軍優勢,這場戰役從開始就註定了日軍的失敗,失敗只是早晚,所以片中出現的日軍很容易的就成了強勢美軍砲火下的犧牲者,所以想當然爾的就符合受害者保家衛國的犧牲形象。
這部電影的起源據說是栗林忠道中將的圖畫信「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玉砕総指挥官”の絵手纸 吉田津由子编」,這本書其實並未收錄任何一封栗林忠道在硫磺島上寫的信,而是由日裔美籍的編劇山下愛莉絲參考並臆想所寫的「赤日黑沙」劇本,我很認同編劇身為日裔的愛國心態,只是當劇本頒上螢幕之後,這部片的立場就值得疑慮了,之前我曾提到製片史蒂芬史匹柏的原因就在於此,試想史蒂芬史匹柏會製作一部奧修維茲集中營的納粹魔頭在柏林保衛戰英勇衛國且犧牲的電影嗎?凡事有因才有果,造成硫磺島上日本人這種下場的原因隻字不提,這就是本片最大的敗筆。
另外電影裡灑狗血的程度已超過片中美日軍死亡所用的血漿,舉一例:片中有位美軍遭槍擊,一名日本軍官不管醫藥所剩無幾還執意為其療傷,在他死後還朗讀死者家書,每位日本兵熱淚盈眶,原來美國人不壞因為他“老娘”寫的家書扭轉了他們對美軍的印象,說真的,你會相信這麼胡扯的事嗎?乾脆大家丟下槍美日兩軍抱在一起想家算了。再說日軍對待戰俘的惡名舉世皆知﹝德軍除了坑猶對他國戰俘至少都還比日軍有些許人性﹞,這位日本軍官對美軍做的事只讓人覺得荒唐,若是如此人道美軍也不會動用火焰槍這種武器對待日軍了。另唸信的舉動尤其好笑,難道中國人及其他亞洲人都沒母親還是都不寫家書,這世上就他老美老日會寫信。片中另外一位主角二宮河野被栗林忠道留下保住一命更顯荒唐,既然如此怎不救其他日軍,自己切腹就好,再說救一人又有何用,因戰爭死傷的人數是千千萬萬,真唾棄戰爭還是溫情主義作祟呢,根本在劇情上就無法自圓其說,所以除了濫情我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來形容了。
電影會造成良好評價的原因就是在於其表面宗旨是以人性角度描述戰爭醜惡進而唾棄戰爭,但全片給人的感覺卻看不到任何人性上的感動,二宮和野因思念妻子而畏戰還是根本上就是一個懦夫呢?當其他士兵在別人國家逞兇鬥狠姦淫辱虐的時侯是否想過今天在硫磺島的下場呢?愚蠢的日軍不聽指挥盲目自殺還是做為滿場亂竄的活體炸彈移動槍靶時,只顯其日軍人性的醜惡低能,根本令我昏昏欲睡;描述指揮官栗林忠道更是以譴責戰爭之名行美化戰犯之實,栗林忠道在廣州跟香港的惡行都因為硫磺島的家書而被神化了,克林伊斯威特拍本片根本就是日本供奉靖國神社的另一翻版,這在於一個資深電影工作者來說可是非常嚴重且不該犯的錯誤,沒有完整的歷史考據,且非常單方面的陳述,只會造成歷史被曲解、誤讀,這個錯誤挾著龐大好萊塢文化之勢影響的後遺症非常之大,如果戰犯可以神話,那二戰中的被侵略國受難者情何以堪。
電影作品裡描述二戰非常的多,因為科技演變,從雷恩大兵之後的戰爭特效越趨完美,但只是單純因為特效而給予佳評而不論是否扭曲事實,這可不是件好事,至少一個電影工作者不應該犯這個錯,現在很多人是不讀書的,如果每部講述歷史的電影皆如此胡搞,難保日本侵華及引發二戰不被扭曲成日本是二戰受害者。
不負責任的臆想只是爲罪惡找理由圓謊,說真的,建議克林伊斯威特下次可以籌拍山下愛利斯臆想下的帝國毀滅,搞不好希特勒在編劇筆下可以成為比耶穌還偉大的聖人,我就不信到時誰還會買他的帳。

 3 ) 不置可否

《硫磺岛家书》在外界评价高到爆,得了当年美国三大奖,票房成绩也远高于同一题材同一导演甚至同一制作班底的《父辈的旗帜》。所有观众看完了都反映要比《父辈的旗帜》好很多,可这好,又好在哪里呢?

凭借着影片独特的视角,也许现在看来《南京!南京!》以一斑窥全豹的思路是有鼻祖的,或许说来这部06年的片子也算不上什么经典老片,我不知道是它不够老呢,还是不够经典。

美国人的大片思路和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里居然玩儿了一下小捉迷藏,让很多人也包括笔者觉得实在不像《父辈的旗帜》的风格了,说来也是,你说他们在《父》里面褒扬完美国人是多么的顽强,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团结勇猛,怎么可能又在《硫磺岛家书》里自己砸自己的脚嘛。于是就成为了本片的一个郁结之处了,日本人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到底是顽强不认输,还是柔弱恋家呢?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至少我在电影中没有看到导演和编剧给我多少明确的答复。

Clint Eastwood是个非常出色的导演这个毋庸质疑,不说经典作品《廊桥遗梦》了,就是去年的那部家庭伦理悬疑片《换子疑云》就引来了掌声不断。可是对于这两部作品的处理我却觉得不然了。突然想起王家卫曾经拍《东邪西毒》遭遇了瓶颈,便交出了另外一部完全反方向的作品——《东成西就》。《东邪西毒》生涩难懂,《东成西就》恶搞商业。虽然对于Clint来说,他的两部作品自然跟王家卫那两部没有任何可比性,但电影起初存在就是供人们消遣,虽然后来人们堂而皇之的加了一些内涵发现效果还不错。没有票房和掌声的电影是失败的,《父辈的旗帜》和当初的《东邪西毒》约莫如此,没几个人看得懂,何来意义?

至于《硫磺岛家书》,故事情节本身是可以比较动人的,就算没有信作为表达的一个主要元素,光是反映底层士兵内心汹涌的亲情和对战争由衷地厌恶之情就值得大家称道了。日本人就算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兵纵然对他人对自己残忍苛刻,但他们毕竟也有柔软的一面。对深爱着的人轻声诉说战场上硝烟弥漫,在身边弟兄一个一个战死之后感到紧迫的压抑。我曾经在《南京!南京!》的影评里有写过,战争最大的杀戮不在于鲜血和肉身,而在于用一把双向的刺刀戳刺着战斗双方的人性。战争中如若能留下些许对家人的眷恋对爱人的思念那已然是最动人的情节了。

可是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这部电影,我却认为家书的主题略轻了点,没有表现出家书那种厚重的情谊。Clint想要表达一种在战争中的人性光辉,我个人觉得没有表现好。影片中带有思乡情节的几个士兵都感觉表现在外的是懦弱而非珍惜生命。说来美国人也很是搞笑,电影中最具亮点的两个十分人性化的指挥官栗林将军和山田一中佐都是常年在美国居住。他们是否想要说日本人各个疯子冷血狂热,要不就胆小懦弱怕死,只有在我们美国受过我们美国文化熏陶的人才是有血性人性的英雄?这个想必不用回答了。

以美国式的视角看待二战本就是一种不公平的态度,美国人无论什么世界大战都是采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来谋取暴利。如若不是日本心比天高,想要把美国一并吞下,美国还不愿意丧失这么一个赚钱的良机呢。这部电影就算是曾经拍文艺片拍得是让人鼻涕眼泪流一把的Eastwood导演,还是说拍出了《辛德勒名单》这样二战精品电影的斯皮尔伯格监制也怎么也不可能对于这种题材把握得客观公正。
就像你说让中国人,就算是以小见大的贾樟柯导演或者说是数钱数到抽筋的张艺谋来导演,效果说不定会更差,因为面对民族性的问题,让我们为战争的过错方歌功颂德,虽然显得我们是多么有素质有文化宽容不计较,可是却总是没办法消除掉民族偏见。

这部片子应该让日本人来拍,Eastwood与其下工夫以美国人的眼光看是以特殊的视角拍一部拿奖又卖座的电影,还不如干脆把你们传统歌功颂德的《父辈的旗帜》拍好,一年两部这样的戏谑对这样的剧本和故事以及那段历史一点也不公平。他们要一个杀你们10个才能死你们还歌颂他们?我并不觉得像美国这样仅仅是中国没有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就发狂的国家,还能这么宽容。也许你们说文化无国界,请保留我不信的权利。

这种电影也只有在美国能得到票房,顺便再带着伪善的作品去日本转一圈收刮一下日本的爱国财。让美国观众感叹一下:“哇,原来日本人也还是有那么一两个好的嘛,毕竟还是在我们美国呆过。”再让日本观众感叹一下:“哟西,哟西,美国人贼贼的有素质有涵养,对我们大和民族十分优秀!”拿到中国来,鬼大爷才去电影院看这种电影!

 4 ) 洗地党可以休息一会儿吗?

没人查查看这个叫粟林的鬼子吗?日军进攻香港的二号人物啊!!

在日军进攻香港的头几天内,就有多达10,000名妇女被强奸,其中包括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以及当时住在香港的其他国籍的妇女。在一个主要治疗英国籍士兵的医院里,日军共屠杀了170名正在康复的士兵,以及一些医护人员。不少受害者的耳朵、眼睛、鼻子、舌头以及胳膊被割下来,70名英国士兵在病床上被军刀捅死。共7名英国女护士被强奸,有的甚至就在已经惨死的英国士兵的身体上被强暴,其中3人最终被奸杀。香港富豪何鸿燊回忆说,当时不少英国女护士在香港大学附近被奸杀。

这一切都跟他没关系?你信吗???

 5 ) 以前心情不好时写的影评

这几天的心情实在非常不好,下午把“硫磺岛来信”重新看了一遍,这个影片是我去年三月就看过的,一部很悲的片子,但是以当时的心情,若要完全体会这样的感情,怕也只是“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如今......这样的感情,自己应该是完全体会到了,因为一些事情,感觉自己就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岛上吧......

   硫磺岛的两万日本军队在美国人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全军覆没,生还者寥寥,其实这样的命运在他们许久之前来到这个岛上时就很明了——"Hanako,we soldiers dig,we dig all day......this is the hole we will fight i,and die in......""Hanako, am I digging my own grave?"(一个普通士兵写给妻子而未寄出的家书,英文字幕的内容)......但是,这个岛上的所有人都没有哭,不管是那个叫西乡的,贪生怕死的小兵,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一中佐,还是在美国旅居多年的栗林忠道将军,对于这个宿命都是心知肚明的......记得影片中西竹一中佐来岛上时,栗林将军对他说:“依靠联合舰队,我们可以守住这个岛。”中佐神色黯然:“你不知道么,小泽将军的联合舰队......在马里亚纳全军覆没了......”将军脸上掠过一丝不安:“这么说,他们不仅蒙骗了国民,还蒙骗了我们......”然后两人都露出那种释然的笑容......

  其实这世界上最大的悲痛从来不是用哭和眼泪来表达的,那样的悲痛只合用如此的叹息和微笑诉说了,笑容背后是可以让人窒息的悲凉——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去了,那就笑吧,笑到心都凉了,也再也看不到亲人,那个时候去死,是不是可以麻木了,是不是可以瞑目了,哈哈......

   

   是啊,在那样的事情中,小人物多好啊,虽然无人重视,虽然命如草芥,至少可以有回家的希望对不对,反正就没想过要光宗耀祖,活下去,见到妻儿,比什么都好,管他国家的荣辱......其实我觉得最可怜的,算是栗林将军,西竹一中佐这样的角色,其实他们原都是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们本来根本不想这样,但是他们却被逼着去死,还要指挥数万人一起去死——诸位,我将始终冲锋在前!真不知道栗林将军说出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只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因为这个,他们被一步一步逼着作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直到毁灭,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优秀真的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么,真的未必,更多的怕只是别无选择的宿命和痛苦,优秀的人......值得么......

  我还记得最后那些永远无法寄出的家书从袋子中倾泻而下。配合着那些陌生的,平凡的士兵念家书的声音,让人感叹不已。全世界的家书都是一样的,普通,干燥,乏味,但却是那些士兵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知道寄不出去,仍不放弃继续写。这是那些普通士兵唯一的渴望啊......但是这样的渴望,在那些看似神圣的名目之下,为什么这样渺小,我不知道......

   电影的主题音乐是用钢琴弹奏的,非常简单,非常好听......在这样的音乐中,栗林将军在满是火山灰的岛上走着,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山,人的心情怕也是灰色的......为了一个神圣的名目永别亲人,放弃梦想,奉献一切......可笑么......

 6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听说大导演Clint Eastwood拍了一个关于二战的电影,于是就找来看了。Clint Eastwood是我少有的几个钟爱的导演之一,若是看过《完美的谎言》,很难有人会不喜欢他。吸引我来看这部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讲述了一段日本军队二战后期死守要塞硫磺岛的故事,很想知道一个美国导演如何拍一部很日本的电影。
 
整部电影除了偶尔冒出的美国大兵讲几句英语外,主要演员完全使用日语,如若不是对电影有所了解,很难会想到这样的电影会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接到任务要留守在硫磺岛上的士兵。此时的二战已然接近尾声,岛上士兵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和很多电影里描写的日军一样,电影中自然也不乏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荼毒而变得穷凶极恶的愚蠢日本军官,但是同样也有像指挥官粟林忠道以及士兵土乡这样已然看到败迹的人。
 
在混沌与清醒之间,这些可怜、可悲也可恨的士兵用最后一点力气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家书则成了慰藉他们心灵的最后一点曙光,同时也折射出这些总是被描写成凶狠恶毒之人颇有人性的一面。片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刻,受伤背负的美国大兵在第二天清晨死去,那个曾在奥运会上拿过赛马冠军的日本军官读了留在美国大兵身边的一封家书。信是这位大兵的母亲写的,她用爱切的口吻鼓励儿子要坚持战斗并要或者回家。听完信的内容,士兵清水感慨地说,以前总以为美国人是胆小鬼,懦弱,无耻,狠毒,原来他们的家书也和我们一样。
 
许多年之后,日本的史学家从硫磺岛上挖掘出了粟林忠道写给家人的信件。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人们反思这段历史的程度显然还远远不够。颇有讽刺意义的是,最后从这场残酷的战役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还保有清醒理智却已被战争伤害了心灵的土乡以及那个顽固地一心要与美国同归于尽的疯子中尉。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不正是今日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的两种态度么?
 
直到现在,依然还记得那个死去的美国大兵的家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正义需要有人来伸张。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当下着实打动了我,但是当你看到美国士兵为了护卫自己而枪杀两名投降的战俘时,已经不知道正义何在了。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战争从来就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利益的纠缠,以及胜者王败者寇的结局。当全世界都去关注日本天皇如何低头承认战败时,有多少人会去关注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人物的命运?!谢谢Clint Eastwood给了我们一次反省的机会。

 7 ) [用史实还原艺术,告诉你导演没讲完的故事]

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说,分别为:史实、客观性、人性、国家机器和战争本身。若从人性角度来说,那么没有赢家也没有对错

该片比较贴近史实,更多的侧重了人性角度。但在栗林将军在折钵山对美军造成的难题没有重点体现。也因为时长问题没法涵盖更多。因此必有舍和得。再次为国家机器哀叹。大部分日本兵直到殉国那一刻,都没有明白他们是侵略者的角色。

虽然这是一部美国人导演的作品,并且编剧中有日有美。想必也是参考了大量史实来佐证。他们在努力说明的是:在战争中本身,除了少数穷兵黩武人性泯灭的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他们享有人类该有的待遇,比如水,比如治疗,比如活下去的权利。


但是从史实方面来说,这不该被归类为纪实类电影。因为纪实并不是其本身要讲述的重点主题。
以下观点在写影评的时候没有翻阅资料,给出详实数据,仅以本人从同样是太平洋战争中,包括硫磺岛战役相关书籍资料给出的点评。


史实1、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在二战过程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战,其次应该是贝里琉。这是美军在二战中首次伤亡超过日军伤亡数量。美军的第一海军陆战队、3团、5团、后进补给(主要以新兵为主)的8团,也几乎全部丧失了战斗力量,可以用溃不成军来形容,哪怕搭配作战都没法成型儿,就是这个架势。

史实2、为什么美军伤亡如此惨重?这就是偏重没有、也没时间、也没办法重点体现的——栗林将军的整体战略思路。放弃滩头,转而死守折钵山等固体坑道,起初遭到了所有手下军官的反对。但其在战略上的意义已经不容抹杀,这个决策的重要性充分争取到了时间,虽然早晚都是一死,但至少迟了一个多月。

根据《硫磺岛战役》所述,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幸存老兵Eugene Sledge的纪实文学《With the Old Breed at Peleliu和硫磺岛》,日本人的导语名字太难记了,连美国人都记不住,我也不记了。全岛虽然面积很小,甚至在地图上仅仅是个星点儿,但栗林带领部下在折钵山等处挖了500多个连接的、贯通的坑道。这让美国人几乎疯了。因为我在明处,日本人在暗处,就像一个强悍的堡垒,美国人迟迟攻不下。

起初在美国军方的情报中,大家都乐观的认为这里部署不足20000人的小岛、日本联合舰队被全歼、并且没有日本空军支援的情况下,美国人会在一天之内拿下这座岛,没想到全程用了一个多月。

尤金在回忆录中说,不知道愚蠢的情报人员为什么把我们送到这里——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要啥没啥,甚至连拉屎都困难。这是真的,因为这座岛本身的土质坚硬异常,连刨坑都费劲,所以美国人更是完全想不通日本人是日和挖通了整个山体,高出了这么多坑道。


史实3、如上所述,可以想象,被送到这里的美国大兵在人数上虽然达到了将近10W人,但其实这个数量在后来证明要迅速拿下该岛,确实太少。仅仅登陆滩头、尚未在山体坑道正面交火的时候,美军就死了1000多人。


史实4、日本人和美国人谁更可恶?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给出前者可恶的答案。确实,美军也对小日本深恶痛绝,他们想不明白在没有海军空军的支援下,光靠陆军他们负隅顽抗个什么劲儿,况且人数差距还那么大,甚至武器上也有落差。但是大部分美军还是遵守了《日内瓦公约》,在我看到的美军回忆录中,暂时尚未出现虐待战服的情况,但不排除有虐待,甚至屠杀的个例存在。

因为战争本身带给人的震撼是给双方的,美国人也会想着,对方是怎样的儿子,家里有着怎样的老母在期盼。


但是,相比之下,日本人对美国人的战俘,优待比例就要降低很多。正如日本人在中国惯用的老一套,他救你大多是因为你可能带来有利的消息。在贝里琉,在冲绳,美军都有见到被日本人割下生殖器喊在嘴里的美军尸体。

所以我要说,这部片子从人性角度去讲述并没有错。但无论怎样我都觉得有美化日军的嫌疑。当然,这也是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国家机器。


史实5、日本人海陆空三方协和作战永远不协调一致,达成一致,这是二战史上加速日本失败的重要主因。片中也重点体现了这一点。虽然联合舰队本身从存在那一刻起,就带着优越感,这一点跟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很相像。但Marines在战场上的真的不傲娇,该怎么配合还是怎么配合。尤其在抢滩登陆和步兵配合坦克+炮作战的时候,从来不会计较太多。日本人在这一点上搞内讧,就像几个军官在片中有意见不合就背后咬舌一样,都是具有黄种人特色的一系列基本属性。不责怪也罢。


国家机器: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机器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会告诉所有国民,我们是在发动一场侵略。这不可能。

洗脑,也是一个成熟的 国家机器所必备的技能属性。包括希特勒,他用惯用的演讲技巧和内容,要鼓动人们相信的是:德国在一战后面对着太多战胜国的不平等赔偿、协约;德国人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就是种族的主题,用美化过后的措辞来说就是:日耳曼的重新崛起。

从老百姓的反应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国内有很多东西是强制化执行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当然也跟主权体制、文化本身等方面都有关系。大部分美军事自愿参军,而大部分日军则是被迫。如果你在那时候说一句你不愿意为天皇效力尽忠,丢点脸是正常的,很可能会丢命。日本军队的宪兵队,也就是MP跟美国的不太一样,他们会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敢于本国人民的生活。这个性质跟希特勒初期的党卫队已经没什么不同,也就是后期的盖世太保。
——以上所有,都在无时无刻的反映着,谁才是侵略者本身。一个为正义而战的国家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管教老百姓的,因为老百姓的协同程度会很高。只有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感受到自身的生命遭到了威胁,他们才会自愿为你付出。


这一点在折钵山314联队集体自杀的情境中也有所体现,很多人并非自愿,而是被胁迫,或是盲从。他们没有时间做太多思考,加之教育程度本身不够,他们也想不到太远。所以导演在剧中交代了一个线索,西川算得上是个文人,他在家中就常看书。这些都不是无用的情景设置。因为他思维相对开阔,所以再不会太盲从。他的精神也体现了一个追求主体自由的生命,本该有的精神。


至于该片在人性等方面引发的情感共鸣,我就不废话了。我感受到的,跟大家感受到的,应该没什么太大差异。

 短评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6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8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虽然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因为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西方人的眼光不算太煽情的从日本人角度来拍了这部片子,我觉得不是“反战”两个字就能概括一切的。很棒!

12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力荐

感动,好看

17分钟前
  • 恰逢烟雨天
  • 推荐

每次看战争片都很有触动

21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很认真的战争片 值得一看

25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29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严肃的伊斯特伍德拍了有点泛滥的战争人性题材,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近150分钟,功力不俗。爷爷太man了~

34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37分钟前
  • 推荐

真实,触动人心

38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39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4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很少看战争片,只是因为看了之后心中很压抑,久久走不出来,我们总是试图找到人的闪光点,但看到的都是人性的丑陋。

47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51分钟前
  • 🐷年大吉
  • 力荐

一部片面的电影,一部只有本土没被侵略的胜利者才拍出来的电影

56分钟前
  • 小辰
  • 很差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不一味的追求战争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伊斯特伍德无论在镜头的调度还是节奏的掌控上都已炉火纯青,优美的配乐更是把电影提高了一个档次。

5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电影在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很纪实

59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让人回味反思

1小时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1小时前
  • (๑⁼̴̀д⁼̴́๑)
  • 推荐

尽管电影在试图描绘人在战争中的闪光点,但实际上,战争更多还是在于人性沦陷上。

1小时前
  • 暖鱼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