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情片德国2001

主演:海诺·费尔希,尼科莱特·克雷比茨,塞巴斯蒂安·科赫,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克劳迪亚·米歇尔森

导演:罗兰德·苏索·里希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2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4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5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6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4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5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6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7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8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9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1:54

详细剧情

1961年8月,柏林墙在一夜之间建成,将德国的柏林一分为二,东柏林和西柏林,无数家庭和恋人被一堵墙人为地阻隔在自由与不自由的两个世界里。哈里、弗里希、弗雷特、贝克等人为了能将滞留在东德的亲人带到西柏林,开始在柏林墙下挖掘一条长145米的地道。而东德这边戒备森严,危险时刻相伴……

 长篇影评

 1 ) 自由的代价:逃出柏林

西风独自凉

1945年4月30日,二战迎来了决定性的一刻: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市中心的德国国会大厦,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纳粹战败投降,柏林被美、英、法、苏划分为四块占领区。

二战结束了,苦难仍不见尽头: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刚刚拉开序幕。

自1945年起,每年都有几十万人从东德逃往西德,到1961年6月达到高潮,竟有10万人西逃。总共有260多万东德人逃往西德,占东德总人口的八分之一,从柏林逃亡的即达150万人。1065人因试图逃离东德而被杀害,仍无法吓阻投奔自由的脚步。

为了阻止人民用脚投票,东德决定围绕西柏林建造一堵界墙,即柏林墙,其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令人惊讶的是,柏林墙工程的代号,居然是“中国长城第二”。

1961年8月13日凌晨,与西柏林接壤的东柏林的街灯突然全部熄灭,无数辆军车的大灯照亮了边界线,准备充分的数万东德士兵和工人仅用6个小时,就在东西柏林间43公里的边界上筑成一道由铁丝网和水泥板构成的屏障。

就在一期工程快要完工、铁丝网即将封闭之际,一个参与行动的东德士兵预感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一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记者彼德•列宾用镜头扑捉住了这一经典时刻----

2001年,柏林墙开建40周年上映的德国影片《逃出柏林》(又译《通向自由的通道》),片头即纪念这一著名的历史时刻。我反复比较彼德•列宾的照片和影片的定格画面,年轻的东德士兵的外表,尤其是他假装点烟,突然起身、迅跑,最后跃过铁丝网的姿态,和照片简直如出一辙。

当然不是每个逃亡者都有他这么幸运。否则,不用等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德就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逃出柏林》,描画一群不自由、毋宁死的青年,为营救身陷东德的至爱亲朋,发扬大无畏的鼹鼠精神,大挖社会主义墙角,一直挖过柏林墙,让自由的曙光重现在亲人面前。

原东德相关人士曾多次否认安全部门发出过“格杀勿论”令。据《纽约时报》报道:2007年,柏林墙开建46周年前夕,德国档案研究人员公布了一份东德在冷战时期的书面密令,表明东德安全部门确曾下令对试图逃离东德的国民“格杀勿论”。研究人员在德国东部城市马格德堡的地区档案馆中发现了这份文件。文件长7页,日期标注为1973年10月1日。文件写道:

“即使试图越界者有妇女和孩子相伴,也不要犹豫,向他们开火。”

没有任何限制条件,无须警告,无论男女老幼,只管开火。这份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当时的东德政治人物一再否认下达过向越界者开火的命令。而调查人员此前在东德文件中找到的向越界者开枪的书面指令,都要求将开枪作为阻止逃离的最后手段,之前要鸣枪警告。

《基督山伯爵》、《洞》、《午夜快车》,以及深受世界影迷喜爱的《肖申克的救赎》,都属于越狱题材的经典影片,《逃出柏林》实际上也是“越狱”,逃离无形的、以国家形式存在的巨大的令人窒息的监狱,再现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36个青年和一位23岁的姑娘,甘冒巨大的风险,从西柏林一所房子后院的的厕所(电影里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开挖,挖过柏林墙,直挖出一条深12米,长145米的地道,救出57名东德人,其中有一个是5岁的小男孩。

虽然险象环生,最终还是分毫不差地挖到设计好的出口:一个老点心面包店的地窖,只能叹服德国人对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组织、计算和测量方面的能力,这是胜利大逃亡最起码的保障。

半年时间,其间的辛劳、恐惧,都无法扼杀对自由的渴望。

好一个“中国长城第二”:将柏林一分为二的柏林墙工程,从1961年开工到1964年完工,全长170多公里,一直延伸到整个东西德边界:平均墙高4.2米,厚50公分,封死了192条街道,其中97条连接东西柏林,95条连接东西德其他地区。其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到100米宽的无人空地,在这170多公里长的无人地带有成千上万的军警值守,并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以及无数的防汽车壕、反坦克路障、电网、地雷和自动射击装置,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

人间和地狱,黑暗与光明,自由和专制,一墙隔开两重天。德国的当代史研究中心证明,为了越过柏林墙,投奔自由,有270名到780名东德居民被打死。还有统计数字表明:5043人越墙成功,260多人受伤,约6万人被指控为“企图叛逃”而遭到为期平均16个月的监禁。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至少有37名东德边防军人在越境时遭到射杀。

1963年6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西柏林发表演讲,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柏林人:“自由困难重重,民主并不完美,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垒起一堵墙,把人民挡在其中,阻止他们逃离我们。”他认为柏林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

需要给肯尼迪总统做补充说明的是:中国长城不仅防范外敌,也是封建统治者闭关自守、“不许片帆下海”的物质保证。文化、种族、时代如此不同,但独裁者总是惊人的相似。

《逃出柏林》的导演Roland Suso Richter难以抑制对东德安全官员和军警的厌恶,着力表现专制鹰犬的冷血,个个面目狰狞。导演的愤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影片的艺术品质,反面人物千篇一律,略嫌单调。

除了《逃出柏林》表现的鼹鼠方式,在柏林墙倒塌前的28年间,东德人民还用跳墙、翻墙、开车撞墙、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偷渡、小汽车或行李箱“夹带”、游泳、乔装打扮等五花八门的方式投奔自由,其间的血、眼泪和欢笑,实难尽述。

《逃出柏林》还表现了一起幸运的客车撞墙事件----

最为惨烈的莫过于撞墙:1961年,新建的柏林墙还不是很坚固,辅助设施也有待“完善”,撞墙事件多达14起:冲过去就是自由!

但,诚如识者所言,开车穿越必不可少的枪林弹雨,已然是自杀行为,再全速撞击水泥墙,无疑是双重自杀行为。

有个叫布鲁希克的东德司机身中数弹,仍然紧踩油门,大客车在弹雨中一头撞开了柏林墙,冲入了西柏林。梦寐以求的自由的风,在布鲁斯克年轻生命的最后一刻,穿过挡风玻璃的19个弹孔,吹拂到了他的脸上----

值得吗?除了布鲁斯克,谁有资格回答?千百万为了陌生人的自由和解放长眠不醒的无名烈士,他们,又值得吗?

借用一首诗来回答这个问题,不知是否恰当:可是你还在不停地问\这是否值得\当然,火会在风中熄灭\山峰也会在黎明倒塌\融进摈葬夜色的河\爱的苦果\将在成熟时坠落\此时此地\只要有落日为我们加冕\随之而来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那漫长的夜\辗转而沉默的时刻(北岛《传说的继续》)

熄灭、倒塌、坠落,又算得了什么?自由为不屈的生命和灵魂加冕!我宁愿相信布鲁斯克认为自己值得,因为,自由----

自由!多么美好啊,一声自由,已令多少热血男儿怆然泪下!纵然是飞蛾扑火,只要有一线希望,也会拿命去拼,在拼争中放射生命最瑰丽的火焰。

还记得那个5岁的小男孩,在爬出地道,重见天日之后,将自己的感受告诉西德记者:

“这个大洞洞怪吓人的,不过没有野兽!”

当年那个幸运的小男孩,想必早已明白,与丧心病狂践踏自由的暴力机器相比,野兽并不可怕。(原载南都)

 2 ) 好看,很温馨

看得很温馨啊,节奏也很好。那种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愿意付出生命的感情,太令人感动了。而且里面有为了孩子做线人再反水,有为了保护儿子自杀的,有不顾危险做线人的,有为了事业透露消息之后选择老婆孩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获得真实的利益),一幕幕都是人性。

长时间坚持不懈的挖掘,有这齐心协力的心意,有什么克服不了?他们太勇敢了

不过既然没有当兵的偷偷放水,都那么认真负责。

我在想:从东德坐飞机到别的国家,再到西德。这个办法有没有可能成功,是因为票太贵了吗?

不过东德社会主义的警察,还是很人道的,不动用暴力,只是从精神上压迫。而且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看到警告牌子就停下不追击了。(当然这也没友善到哪里去。)

男主最后面既然还想策反对面警察头头一起逃亡西德,笑,不知道为什么头头没同意。

只有3个成功了

 3 ) 墙终会倒下

人性,有软弱,有退缩,有出卖。
可终究没有什么挡得住对自由的向往。

唯一的遗憾是女主角去当护士然后终身未婚。
或许有些伤害,真的是永远也抹不平。

 4 ) “动机-过程-结果”之《THE TUNNEL》

“动机”

假如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故事讲述一群人努力地从墙的一边到达墙的另外一边。”这个故事还令人信服吗?

故事一开始就阐明了主人公在“墙的这一边”曾经入过狱,如果不逃离将再次入狱。似乎编剧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了不熟悉柏林墙的故事的观众的需求————这确实是一个充分的动机。但是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主人公自己的逃亡,而在于主人公帮助“其他人”逃亡。至于这些“其他人”逃亡的动机,包括“其他人”中和主人公最为切身相关的“妹妹”为什么要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追随哥哥走向陌生的,未知的“墙的另一边”,电影都只字未提,而且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告诉人们“墙的两边”究竟有什么区别。如果柏林墙的竖立并不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历史事件,这个故事是没有“动机”的————按照一般的标准。

但即使这样,我也不认为这个故事无法令人信服。
电影的“大环境”描绘主要放在“墙的这一边”固然是因为“要逃亡的人们”生活在这里,但还得以强调“墙的另一边”的不可预知性。这一用意在许多励志电影中都可以找到类似:主人公的终极目标通常仅有蛛丝马迹可寻,犹如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未知的未来,而人们都清楚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携带着巨大的神秘感的“未来”才是最让人饱含热切希望的。至于“蛛丝马迹”,对于《THE TUNNEL》这样一个故事,仅仅一小段舞厅的场景描写,一句“我和男友在那边一直想来跳舞”的台词,足矣。

尽管我并不透彻了解柏林墙的历史,但我却十分理解为什么当年的许多人要不惜一切代价逃往西柏林————因为我也曾经逃离过“我的东柏林”。逃离之前我已经对“我的西柏林”了如指掌了吗?不是的,正相反,我对“我的西柏林”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是一个奇异的景色,一个前所未见的陌生事物,一种难于言状的气息......等等任何“蛛丝马迹”都足以成为我“逃亡”的动机。主人公的逃亡是因为“被迫”,动机虽然充分,但毕竟是被动的;其他人的逃亡则是因为“选择”————因为“蛛丝马迹”而诱发的“选择”。

对于习惯被挤牙膏式地对待的人们或许会觉得这一“动机”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而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另外一小部分人,获得这一“选择”的权利本身就是“逃亡”的最强有力的一个动机————根本不需要展示,不需要渲染。

草窝里的小公鸡对天上飞翔的五彩凤凰的向往,需要解释吗?
他有可能知道自己必须经过烈火的煎熬才能得以涅磐吗?
如果他知道自己必须先放弃生命,他还会向丛林深处奔去吗?
不会的。

想起几天前一个人跟我这样描绘他的伟大抱负:
“有想法......
详尽地调查......
知道这样一定受欢迎......
确认这样操作一定能成功......
......
到那天我们就开始做!”

我心里一直在冷笑————因为我知道他的“那一天”是永远不会到来的。

*************************************************************************************
“过程”

我非常喜爱这部电影对事件的展示手法。

虽然电影本身一直在描绘一次逃亡行为的“过程”,但几乎所有的小事件的展示都把“过程”省略:
一个女人刚把枪对准了自己,段落就结束了,许多段落以后才听到她已经自杀的“确认性”广播————没有血淋淋的场面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也没有“枪声的画外音”之类的老生常谈。
一个人开始怀疑自己身边的好友是否是叛徒,紧接着是叛徒对那个人说“是的。”————没有描绘质问过程的复杂矛盾和难于启齿。
一个不知生死的战友突然回归,众人皆目瞪口呆,下一个镜头是众人围着已经在进餐的他说话————没有描绘热情的拥抱,没有描绘热泪盈眶的众人和种种令人窒息的喜悦。
......

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剪辑师的手法偏好(如果根本没有拍摄那些段落的毛片的话),而是一种处心积虑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我在一位德国指挥大师的一场无与伦比的音乐会上曾经领略过这种手法的无比魅力:力度和表现程度被非常小心谨慎地控制,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潜伏状态,而当人们早已觉得这一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的时候,某一瞬间音乐突然好似终于摆脱了种种束缚,完全脱颖而出!
那一刻所带给人们的淋漓畅快是难于用笔墨来形容的。

《THE TUNNEL》除了尾声外只有一个段落的事件是被完整描绘的:女主人公和她的男友在柏林墙两侧的生离死别。
这一段落正是镜头“终于摆脱了种种束缚”的时刻,一切电影手法在这里都不惜重彩:全片一直采用一种类似新闻片的“反唯美”手法拍摄,惟独这一段落是例外的————机位的变化和手法是丰富而且切题的,男女主人公的动作,情感以及场景描写皆非常到位精准。
这是全片最为动人心弦的段落。

没有大肆的场面渲染,没有强烈的感官刺激,按照普遍的电影审美标准,这一段落的手法运用其实是非常朴实的。
“节奏”一概念的把握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综观全片,这是电影的感情波浪线的至高点。导演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的众多数学指标,为了维护这一“至高点”不惜削减其他事件的叙述完整性,这正是“过程”被大量删节的根本原因。不久之前的《KING KONG》则是“节奏”把握失衡的最佳反面例证:需知一旦“处处精彩”则“没有精彩”。

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喻红闻名全国的“大卫像”最难能可贵之处不在于精致的描绘,而在于非凡的对比和平衡。

*************************************************************************************
“结果”

电影最后的字幕中有这么一行:
在东西柏林之间有无数这样的隧道,它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具体数字至今无人知晓。”

那是整个观影过程最让我伤心的时刻。

尽管电影中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成功的例证,但我确认了观影过程一直徘徊在脑海里的一个念头:这样惊人的努力绝大多数是无法得到结果的。即使是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个案,他在整个“营救过程”中也得到了众人和先进仪器的帮助,甚至得到了NBC的有偿赞助。此等的天时地利人合委实是可遇而不可求,尽管他们一开始是发誓“就算用汤勺也要挖穿柏林墙”。
对于类似《THE TUNNEL》这样的事件,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你的“结果”决定了你的一切努力的价值是零分还是满分,没有所谓中间的灰色地带。任何摩拳擦掌的人都只不过是在东西柏林之间挖隧道的其中之一而已,你并不比其他任何人优越,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你比其他任何人有比较大的机会成功。既然如此,如果你自己面前也树立着一堵“柏林墙”的话————你仍然愿意拿着一把“不可能成功的汤勺”伸向柏林墙吗?

电影的最后几行字幕看似温馨感人,实际上却是“冷酷无情”的,它把整个逃亡事件最阴暗的和最辉煌的结果“多维”地客观揭示,告诉受众:是的!事实就是这个样子!在一般的励志电影中,这一看似上扬实际下抑的总结是不多见的,至少也是“煞风景”的。
但我非常欣赏这一令人沮丧的“结果”:因为它在客观地描绘了史实和事实的同时,实际上是把一种“选择的权利”交到了受众的手中。
这不正是选择是否“到墙的另一边”的权利本身吗?

*************************************************************************************

我想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就象我一位“中国”的好友一直无法理解我作品中的“动机-过程-结果”一样。

柏林墙是一座德国人的血与泪砌成的坟墓;
柏林墙是整个德国现代史的见证;
柏林墙是一种违反人性,违反自然的伪善社会制度衍生的怪物。

它的倒下和粉碎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必然趋势。

然而,缺乏了绝大多数人可以理解的“动机”,“过程”和“结果”,那个充满诱惑的所谓“那一天”什么时候才会来临?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历史上曾经帮助1000名以上的东德人穿越了柏林墙————煽动和协助众人背弃自己的祖国(“是不是祖国请你自己决定。”————影片台词之一),他究竟是英雄?还是叛徒?即便单纯讨论历史事件,其实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为什么人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逃往西柏林?姑且忘记柏林墙这一已经被盖棺定论的历史事件,其实又有多少人明白为什么在毫无目击证人的情况下,在根本无法确定其准确性的隧道里,仅仅是一块“你已进入了法国管辖领域”的手写的牌子就足以让气急败坏的东德警察止步,放过眼前随手可得的猎物?
究竟有谁明白这一块标识着德意志民族的“诚信”,“任何国家的领土皆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的牌子的份量何等之重?其间的所谓合理的“动机”,“过程”“结果”又在哪里?

如果因为绝大多数人因为不可改变的缘故无法理解其中的“动机”,“过程”和“结果”,艺术家是否就应该“创造”出一个所谓的合情合理的“动机”,“过程”和“结果”?

不!
时间自然会证明眼光的犀利。

我并不幼稚————我知道不可能用一把汤勺去挖柏林墙。
但即便如此,我愿意做那位驾驶着柏林史上最为著名的一辆大巴的司机,在枪林弹雨中撞向柏林墙。

2006.2.23

 5 ) (转)在生与死之间――那些翻越柏林墙的故事

文章源于网络,可惜没能找到作者是谁,侵删。

电影讲述的故事并非文末提到的〝57号工程〞,而是另一个著名的隧道工程〝29号工程〞。乘坐热气球飞越柏林墙的事件已在2018年被改编为电影《气球》。

――――――――――――――――――

没有想到,在柏林墙纪念馆会读到我们中国的名字。柏林墙工程的代号,就是"中国长城第二"。    1961年8月,一个沉闷的夏天。对于大量东德人经柏林逃往西方已经忍无可忍的东德人和苏联人搞了一个漂亮的偷袭。8月12日凌晨1点,2万多军队突然 开到东西柏林边境,立刻开始了修筑柏林墙的工程。应该说,这个以我国长城命名的工程,准备还是很充分的,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仅仅到13日凌晨,第一期工 程全部完工,整个东西柏林被铁丝网全部分割,再加路障。柏林墙正式树立了起来。   不过上帝实在会开玩笑,就在柏林墙的修筑过程中,东德人就开始 了翻越柏林墙,逃亡西德的"柏林墙传说"。东德人的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精神,给柏林墙的历史研究留下了千古之迷,到底是先有柏林墙,再有翻越行动,还是 未等墙树起来,就已经开始了翻越,竟然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答案了。   历史记载,柏林墙初步完成,即东西柏林正式分割,在13日中午12点37分, 最后一个路口宣布封锁为标志。但就在13日,最早明白过来的东德人已经开始用生命搏击柏林墙,当天,一位技工跨过正在树立的铁丝网跳进了西柏林,有人跳进 运河游到了西柏林。然而,天意弄人,谁也没想到记录他们踏上西德领土的时间。   13日上午,西德人涌向柏林墙,向墙那边的同胞投掷自己的通行证,身份证件。到苏联军队能够阻止这一举动前,数以千计的证件已经被扔到了东德同胞的手里。大批东德人借机混在返回西柏林的西德人中间偷渡逾越了柏林墙。    13日下午,柏林墙树立以后,第一个逾越柏林墙的人出现了。一个青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向铁丝网。但是,三名警察追上了他,将他打倒 在地,谁也没有想到,被打倒的他竟奇迹般又站了起来,夺过警察的枪,一边与警察对峙一边继续向西柏林飞奔。警察是尽职的,他们不顾这个年轻人的枪,冲上去 和他又一次扭打成一团,并且一刀刺进青年人的膝盖。这次这个年轻人失去了奔跑的能力,面对三个警察,结局已经注定。   然而,上天决心要给大家看一幕喜剧而不是悲剧。就在此刻,西柏林群众雷鸣般的怒吼惊醒了三名警察,他们已经越过了柏林墙,现在是在西德的土地上,他们不再是警察,而成了违法者。他们扔下青年跑回柏林墙的另一侧。这个青年拖著残废的腿,一边拼命呼救一边爬到了西柏林。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事实上柏林墙并不是沿东德西德的边境修筑的,而是偏东德一侧,这是为了保证,即使你越过了柏林墙,你仍然在东德土地上, 警察和军队仍然有权力和能力开枪将你击毙。当时那三位警察并没有越界,他们大可以合法将那个青年绑回东德。然而,面对这柏林墙上的第一次交锋,他们误会 了,害怕了,那个青年简直是奇迹般的竟然这样逃脱了已经笼罩住了自己的厄运。这是第一个通过柏林墙的逃亡者。也许这第一个人就定下了逃亡柏林墙故事的基 调。 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一年后,18岁的彼得·费希特成了第一个翻墙时死于枪击的东德人。当时,彼得已经成功爬上了柏林墙头,就在翻越的刹那,枪响了。 柏林墙初建时墙体还不够坚固,所以有人就想起了硬闯,开着重型车辆冲进西德。这种鲁莽的行动在1961年柏林墙筑起后的四个月内就发生了14起。最有名的是布鲁希克,他和朋友开着大客车撞墙,一开始就被发现,军队和警察从多个方向向客车密集射击,客车起火燃烧。当布鲁希克撞开柏林墙,冲进西柏林时,他已身中19弹,很快就停止了呼吸。 由于柏林墙是把柏林城从中间生生割裂,所以墙体所到之处是遇街割街,遇门跨门,遇到大楼就整座楼变成墙体的一部分,于是就诞生了全世界最简单的逃亡方式:跳楼。只要有人爬到楼上,表现出逃亡的意图,西柏林的同胞就抬着床单前来接应。这种跳楼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朝向西柏林的大楼窗户全部被封死了。 为了拦住那些不要命的逃亡者,东德政府不断加固柏林墙,可这依旧不能阻挡越墙者的脚步,反而逼出了更多的发明创造。 1979年的一个夜晚,东德一个普通家庭的后院里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是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为了自由,这两对夫妇制作了一个高达28米的热气球。热气球在柏林墙上空出现时警察开枪射击,但此时,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警察只好紧急呼叫空军支援。等苏联空军的战机出动时,热气球已经经过28分钟的飞行,安全降落到了地面。 有人上天有人入地。在柏林墙穿过的伯尔瑙厄大街大约一公里的街道上,从1962年到1971年间,出现了11个隧道工程,不过只有三个真正完工并被成功利用,其中以57号工程最为有名。 这个地道全长145米,深入地下12米,挖了整整6个月才完工。因为东柏林警察便衣密布,地道不得不从西柏林开始挖掘,而且出口正好要出现在东柏林一所房子后院的厕所里。在绝对无法做地面测量的前提下,思维缜密的德国人又给了世界一个杰作,57位东柏林人成功地从这个隧道中出逃,这也是这条隧道后来被命名为57号工程的原因。

 6 ) 追求自由的风

从2019年底致死率极高的新冠肺炎到趋近于流感感染率极强的奥米克戎病毒将近三年了,病毒变异了几代,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好几茬。

世界杯来了,终于广州传来了好消息……今天轮到上海,终于宣布长期居家可以不做核酸,以及乘坐地铁可以不看随申码,餐饮还是要求48小时内核酸。飞机尾迹也要一阵子才能消散,最终都要散场的。

这个时候看《通向自由之路》非常有意义。柏林墙从1961年建起,1989年倒塌,全长155公里,代号“中国长城第二”。从德国分裂起算,总共有260多万东德人逃往西德,占东德总人口的八分之一,从柏林逃亡的即达150万人。期间不说失败后逮捕入狱的,因试图逃离而被杀害的就有1065人,死亡也无法吓阻投奔自由的脚步。逃离的方式各种各样,有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偷渡,有从东德的楼上跳下到西德的,有开车撞墙的,有直接翻墙的,有从地底下挖隧道的……本片就是描述了代号57的隧道,因为从东德成功救出了57人,因此得名。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隧道挖掘团队的成员每一个都有生活原型。

要是以为故事就是讲怎么挖隧道救人那么简单就大错特错了,这绝对是一部复调电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辆巴士撞过柏林墙冒着枪林弹雨把一车人带到了西德;它向我们展示了东德的史塔西发展各路民众,用民众监控民众;它向我们展示二战残疾军人被逮捕后被要求脱光衣服卸下假肢赤身裸体地接受审查;它向我们展示青年为和爱人相聚而翻墙,结果遭到射杀而失去生命;它向我们展示游泳健将Harry、工程师Matthis通过精确的计算、六个月的辛苦挖掘,深入地下12米,全长145米,出口正好落在东柏林一所房子后院的厕所里。

为了追求自由的风,他们愿意搭上性命的代价。也许你要问,这值得吗?

30岁以下不独立思考,是天真幼稚;30岁以上还不能独立思考,是没有大脑的人。

 短评

看的版本太差。。。。

4分钟前
  • Hom
  • 推荐

TAT

8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义人

13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力荐

那些隐形的墙,要如何越过呢

15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而东德这边戒备森严,危险时刻相伴……

17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自由很重要啊

19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被高墙阻隔起的情感转化为对自由的追求,在这以生命来作冒险的逃亡过程中,一对恋人一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带给了另一个人心中永远的伤痛。那只是千千百百个这样的故事中的一个。

23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1989年发生了很多大事,11月9日柏林墙倒塌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情。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从来都是无法隔绝的。展现那段黑暗的日子,让纪念更有意义。

26分钟前
  • 妖娆猫
  • 力荐

7/10 美蘇冷戰‧柏林圍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vs.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31分钟前
  • Kerdia
  • 推荐

导向性太强了。但作为一部两个半多钟头的电影,节奏的掌握实在无懈可击

36分钟前
  • yanagi是只
  • 推荐

在60年代中期,柏林墙附近有数十条隧道,有些成功了,有些挫败了,没人知道总共有过多少隧道。

3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确实,有点漫长

40分钟前
  • walkerace
  • 还行

导演对电影节奏的控制极佳。

4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1989年,在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伯恩斯坦在勃莱登堡率领世界上最大的交响乐团组合,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纪念这个历史时刻。

44分钟前
  • 只有霸王
  • 推荐

6分,题材不错,但不用拍3个小时吧,有些冗长,有些地方过于煽情。再者士兵互相都不认识的?最后冲突时,东德的军官那么笨还冲在最前面等着被生擒?西德这边上来庆祝怎么一下子跑出那么多记者?为了戏剧冲突而失去合理性就适得其反了。

45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刚开始的时候:你留下,你和亲人朋友在一起,你没有自由。你离开,或许会死亡,也没有了亲人朋友,但是你有了自由。后来,奔向自由的人们,开始拯救更多的人离开牢笼脱离苦难,这总归是美好的。

50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推荐

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会让亲人朋友互相出卖;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会让人们赌上性命来换自由。

5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把对《气球》的短评改一下。有人说:那一年,Berlin wall倒了,我们的wall晃了晃,比原来更结实。后来,又有人说:The yearning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is their goal.那么我想问,如果真正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不用费劲扒拉搬梯子,不用胆战心惊坐气球,不用千辛万苦挖地道。只是想去往想去的地方,只是想说想说的话语,很难吗?

5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8.2;人性总要高于政治才对

59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约翰·肯尼迪

1小时前
  • 半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