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夜

综艺大陆2011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经典之夜 剧照 NO.1经典之夜 剧照 NO.2经典之夜 剧照 NO.3经典之夜 剧照 NO.4经典之夜 剧照 NO.5经典之夜 剧照 NO.6经典之夜 剧照 NO.13经典之夜 剧照 NO.14经典之夜 剧照 NO.15经典之夜 剧照 NO.16经典之夜 剧照 NO.17经典之夜 剧照 NO.18经典之夜 剧照 NO.19经典之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2

详细剧情

以音乐、影视为主的文艺类名人访谈节目,主持人张漫与受访人促膝谈心,交流过去、谈及当下,并采用歌曲、影视剧的相关视频穿插呈现于话题之间,以增加节目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最终呈现节目的独家性和先访权。

 长篇影评

 1 ) 黑白两色,人性丰富

影像是黑白两色,人性却是色彩丰富。作为丧尸片的鼻祖,即使放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爱丧尸片,也正是因为这个题材往往能够在一种极致的情境下,从多角度窥视和探索人性,同时将观众也置于这个放大镜之下。 虽然开始的女演员的表演实在是浮夸、用力过猛,再搭上这个角色本身的作、神经质、真的是促气了勿得了,实在是忍不下去。结果因为她,第一次在电影节观影时响起两次掌声,除了放映结束后的,另一次就是她歇斯底里后吃了男主一巴掌昏过去的时候。

 2 ) 为了忘却的纪念

      10月底的一天,突然听到外教Larry去世的消息,因为一直都忙着出差和电影节,在觉得突然之余,没有动手写文。如今静下来,回想一下老先生的种种,担心忘却,写下我的记忆。
    在我02年入学的时候,是Larry第一年开始担任我们的外教。他“根红苗正”,父母是好莱坞著名电影人,而他本人也是好莱坞知名的script reader,又在USC亦或是UCLA拿到了博士学位,因此我们这些研究生们都非常期待。这一期待,足足等了一个多月。
之前,在北漂的生活中,当过英语口语老师。因而我对中国人对外教的心理略有了解。一方面,非常期待能够听到学到正宗的外语,一方面,又由于文化以及教育体系的差异,双方很难有更好的互动,或者说相互理解。在Larry头一年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他非常努力地的在和我们沟通,可是大部分学生听不大懂他说什么,也可以说并不在乎他说什么,大家在他的课上,点完名之后,做的更多的是神游。但是一学期下来,我们对他的脾气秉性也多少有了了解。
    Larry对与服饰并不是很讲究,上课的时候还会经常习惯性的提裤子,这个动作甚至会露出白色的肚皮,一次我身边坐着导演系的李小江,他很冷静地说了一句“看来这课结束的时候,我们应该送他一条腰带了”。这句话,现在想起来,都要笑个不停。可是有一次老先生提裤子的时候,我们明明看到了一条裤腰带,所以小江,送他什么也没用的。
    有一次圣诞节前,另一个研究生班的同学因为出去玩high了,第二天没有几个人上课,这让他非常生气,甚至告到了系里。到过几天,我们班上课的时候,大家齐齐地准时到了课上,这个时候,他仍然非常生气,甚至说“I don’t care what’s the fuck u come or not”。其实所有的老师,遇到电影学院我们这样的几乎对什么都don’t care的学生,可能都要有些don’t care的精神才能对抗自己的负面心理吧。这点也是在我毕业后,当了老师,深刻体会到的。
第一学期要提交英文论文,我题目的标题采用了恺撒大帝的名言“I come, I see, I conquer”,作业写完,我很得意,觉得我会拿到A+,但是成绩下来,先生只给了我B+, 还给我指出了不少拼写错误。也促使我意识到我还差的很远,仍有许多需要征服。
    虽然我是本科英语专业毕业,但是常常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一天听到Larry在向其他朋友介绍我的时候,说“她是我最好的学生”,我不禁都有些受宠若惊。我只是在他的课上简单地回答了问题,积极参与了他让我们做的prensentation。像我这样,在课堂上常常神游的学生,得到这样的夸奖,也能体会到先生的某种孤寂心理。
    先生最喜欢的类型电影是恐怖片,有一回上课给我们放“Night of Living Dead”,开头有一群僵尸从墓地中面无表情地走着,当特写给了一个小男孩僵尸时,他暂停,说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扮演一个这样的角色,说着嘴角甚至露出了邪邪的笑容。这个表情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我最害怕恐怖片,另外就是先生突然在这一天露出了一些真性情。
    毕业后,我自己也成了专业英语的老师,每年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虽然学生不一样,有的人也根本就不care,但是我仍很能理解他们,前提只是他们不要打扰正常的授课。幸运的是,我是中国老师,我和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共同体会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不管中英文,孩子们还是都有共鸣之处。加之,常常有巧克力和冰激凌的贿赂,上课氛围又很轻松,还是有不少孩子喜欢我的课。我在很多时候也沿用了先生的授课方法,presentation或者situational performance,有的时候他们甚至有些不亦乐乎,感觉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这点我应该感谢先生。
    先生其实并不老,他去世的时候还不到六十岁,可是平时常在留学生餐厅看到他,走路迟缓,反应也并不灵敏,得一场感冒也会拖很久。这样就显的有些老态。就在今年上半年,我帮他办理专家证延长的时候,他还跟我说,难以想象我都在中国八年了,说不定我会死在中国。我赶忙说,千万不要这样说。你会好好的。
    先生的去世很突然,医生说大概可能半个小时就过去了,所幸临走没有受太多的罪。我拿到他的死亡证明,也觉的心理颤颤的。在我们部门工作多年的临时工李师傅对我说,人死如灯灭,师傅们的生活经历比我们粗糙和真实的多,人的死也许就真如屋里的灯一样,一合上,就灭掉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上帝计算好了,也许一秒都不会多给。所以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给去的人以缅怀,也应该好好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也希望先生在天堂,回到那个内心满是恶作剧的小孩子,在其他人面前扮演着活死人,看到别人惊讶的样子,嘴角露出邪邪的笑。

2010年11月20日 牡丹园

 3 ) 个人觉得最搞笑的一个地方

大家还记得因为汽车爆炸被烤熟的情侣吧?按照现在丧尸片的套路,应该是两个丧尸堵在门口吃,其他丧尸被堵在外面。结果他们就跟吃自助餐似得,一个丧尸拿一块然后就走开蹲在一边吃,就差排队了。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去东京帝国酒店吃过自助餐。

来一来看一看啊!烤人肉自助免费了啊!活死人不用排队啊!

 4 ) 看片笔记——《活死人之夜》

1.片中收音机一开始说话我就想起希区柯克的《群鸟》了;可惜的是情节发展太快,几乎毫无悬念塑造可言,罗梅罗也没有学到《群鸟》中最为精巧的、招牌似的利用POV在实质的攻击发生之前就带领观众视点营造紧张气氛的手法。在地下室僵尸小女孩杀死母亲的段落倒是辨识度很高,完全是浴室谋杀的翻版。2.另外跟希区柯克有差距的就是金发大妞了。这个金发大妞无所作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了观众窥淫癖与物恋观看癖的理想载体。3.本片剪辑还是相当不错的,POV、跳切、越轴、节奏变化再配合移动摄影,很好的塑造了紧张的气氛。4.再引用左老师一句话:光有恶趣味是不够的,还要有重口味。不过我觉得本片对当时的人来说,最恶趣味的就是看着一个黑人狂揍白人男女了。5.还是那个观点,冷战压力之下,人们对于脆弱的文明的焦虑与对文明本身的矛盾态度溢于言表,死人甚至还穿着衣服爬起来就能成为敌人,甚至在躲过劫难之后还会被代表秩序与文明的警长所杀害;而当今好莱坞的科幻片中无限膨胀的个人英雄高喊着保卫自由、文明、家庭的空洞口号屠杀外星人的时候,他们就跟文革电影中的红小兵一样愚蠢、傲慢、自大。

 5 ) 里程碑也抵挡不了岁月侵袭啊

1968年,乔治·罗梅罗执导了里程碑意义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活死人之夜),本片是奠定现代僵尸片独立地位的开山之作,被后来者模仿、致敬、恶搞的经典僵尸电影,“僵尸三部曲”第一部,“僵尸进化”之一。

本片提出的僵尸基本定律为后世僵尸片所接受:
1、因为某些原因让死尸起死回生。
2、僵尸只吃活人,不吃同类。
3、人被僵尸咬伤后,会被感染变成僵尸。
4、要杀僵尸,必须爆头。

但有一点,在本片中的僵尸比较聪明,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这点被后来大多数片子忽略了。

在看本片之前,早就听说本片导演如何大师,内容如何经典,结尾如何震撼,可是在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有些茫然,按现代标准看本片根本谈不上血腥,也不恐怖,就是黑人之死也没有太大感觉,只是觉得很黑色幽默,很讽刺,难道这是被“严重剧透”的结果?

40多年前,美国黑人还在为人权奋斗,而今天黑人已经当上了总统,原来时代变了啊,人的思想也变了……虽然没看出来本片“对60年代末美国社会现象全面的讽刺批判”在哪里,倒是觉得——僵尸不可怕,人类更可怕:大敌当前,人类的黑暗面暴露无遗,求生者之间为了私欲争斗最终自相残杀,在结尾侥幸活下来的黑人却被救援人员击毙,和那些僵尸一起被烧掉了……

看来还是要研究一下历史,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可能理解的会更深刻。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对越南战争的疑虑和困惑、性自由的提倡和蔓延、嬉皮士和不良少年的泛滥,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犯罪案件直线上升。“新左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处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些电影导演开始用讥笑嘲讽的手法,推出一系列批评美国社会弊病的影片,应该包含这部电影吧。

美国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主要就是黑人和有色人种运动了,片中的班应该是代表,而女权运动应该对应的是芭芭拉,一个除了尖叫就发呆的女人,其他的到是没看出来。

----------------分割线-------------------------
以下内容节选自维基百科全书,保持原繁体字,除导演中文译名改为大陆译法外,其他内容未做修改。

【影評】
影評人意識到1950年代的恐怖片及科幻小說電影對乔治·罗梅罗電影風格的影響,比方說史蒂芬·保羅·米勒(Stephen Paul Miller)就說:「一位復興1950年代低俗風格的領導者...片中的將軍在軍方電視台的討論,呼應了1950年代恐怖電影中軍隊一成不變的模樣。」然而米勒也承認,《活死人之夜》透過將軍浮誇的舉動、政府找尋殭屍擴散主因與保護人民這幾方面都很無能的嘲諷手法,帶來了極大的樂趣。

乔治·罗梅罗描述他所希望建立的氣氛時說到:「本片開場的情境已經瓦解了最後一絲希望,然後逐漸轉變成全然的失望與最終的悲劇。」根據電影歷史專家卡爾·羅耶(Carl Royer 的說法:「導演利用了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以及黑色電影風格的燈光效果,來強調人內心的恐懼與夢魘,其實是來自自身的疏離與錯亂。」

當許多評論對乔治·罗梅罗電影中的寫實場景不表贊同時,作家R.H.W. 狄勒德(R.H.W. Dillard)則認為那些挑戰禁忌且「讓人驚訝的細節處理」,使得本片更為成功。他說到:「哪個女孩不曾在某個時間裡,想要殺死她的母親?而電影中的凱倫則成為實現這個犯罪想像的代表人物。」

乔治·罗梅罗特別將人性的禁忌當成主題,尤其是在同類相食的部分。雖然食人殭屍的靈感是來自於麥森的《我是傳奇 (小說)》的,但電影史學專家羅賓·伍德(Robin Wood)則認為在《活死人之夜》中的食肉場景,其實是對於1960年代後期資本主義的批評。伍德認為那些殭屍代表了資本家,而「資本主義代表一種極大的控制權及獨佔權,因此照邏輯推論,在資本主義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最後都會結束。」他也主張那些殭屍手下的犧牲者,象徵了美國社會中其他被壓抑的資產階級,其中也包括了1955年到1968年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同性戀與反文化階層。

【影響】
乔治·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對於恐怖電影產生了重大變革,根據BBC影評人Almar Haflidason的說法,本片代表著「恐怖電影界一道新的曙光。」在早期電影中的喪屍形象,像1932年Victor Halperin執導的《白殭屍》(White Zombie)、1943年雅克‧特納(Jacques Tourneur)《與殭屍同行》(I Walked with a Zombie)以及1966年約翰‧吉林(John Gilling)的《殭屍谷驚魂》(The Plague of the Zombies),都是和巫毒教巫醫所奴役的活人喪屍有關,且多數都設定為加勒比人。

本片其後難以計數的繼承者都借用了乔治·罗梅罗創建的素材:像1971年的《Tombs of the Blind Dead》、1979年的《Zombie》、1980年的《活死人之地獄》(Hell of the Living Dead)、1984年的《慧星之夜》(Night of the Comet)、1985年的《芝加哥打鬼 (電影系列)》、1986年的《太空殭屍》(Night of the Creeps)、2001年的《殭屍小孩國》(Children of the Living Dead)。以及由電玩發展出的惡靈古堡(稍後也被拍成為電影,分別是2002年的《惡靈古堡之變種生還者》台譯《惡靈古堡》、2004年《惡靈古堡之殲滅生還者》台譯《惡靈古堡2啟示錄》與2007年《惡靈古堡3:大滅絕》),以及《死亡復甦》(Dead Rising)與《死亡之屋》系列(The House of the Dead)。

以嘲諷手法模仿拍攝《活死人之夜》的電影有:1990年的《活麵包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Bread)與《僵尸肖恩》(Shaun of the Dead)。另外也有1992年辛普森一家的《恐怖樹屋III》(Treehouse of Horror )與1997年南方四賤客製作的《粉紅眼》(Pink Eye)及2007年《活流浪漢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Homeless)。喪屍(zombie)」 這個字眼在電影中雖從未被使用,但Shaun of the Dead卻在電影中明白的介紹了喪屍復活、食肉相殘的這個主題。

《活死人之夜》開創了血腥恐怖電影(slasher film)與超級暴力影片另一種表現手法。一位電影史學專家就指出,乔治·罗梅罗將橡膠面具、化妝、紙板與影子等神秘形體運用在電影中的創意,有著首開先河的殊榮。乔治·罗梅罗也揭露了,場景設立在農村與美國郊區的用意,是因為將恐怖情節設定在日常生活與並不特別的地點,反而更能展現exploitation film(剝削電影,意译为极致电影)背後存在的力量。本片提供了一個以「超低成本」仍能創作出「有效且有利可圖」的電影典範。在1980年代的暴力血腥電影,像1978年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的《月光光心慌慌》、1980年西恩‧S‧康寧漢姆(Sean S. Cunningham)的《十三號星期五 (電影)》與1984年韋斯‧克雷文(Wes Craven)的《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也稱為《猛鬼街》),都借用了許多《活死人之夜》原創的手法。

【美國版權】
《活死人之夜》因原發行戲院片商的問題,成為無法律保護的公有領域,華得理瑞德集團(Walter Reade)在對於發行著作權的部分耍了手段。在1968年美國著作權法要求一份持有著作權的正式聲明,「Image Ten」提出本片構想的所有權聲明,是附屬在原名為《食肉者之夜》的作品之下,發行片商則在本片更名之後撤除了這個聲明。根據乔治·罗梅罗的說法,「華得理瑞德集團...剝削且欺騙了我們。」

因本片是屬於公有領域狀態,所以由數個不同的片商出售給家庭錄影帶發行。2006年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的名單中列出了23個《活死人之夜》零售的DVD 版本,以及19個VHS版本。而原版影片可以在網路上不需任何花費進行下載,像Google Video與Internet Archive。2007年9月29日,本片是Internet Archive下載率最高的電影。「菁英娛樂」(Elite Entertainment)則發行了一部經過導演同意且全新重製的電影版本,「菁英」第一次發行的是雷美奧參與補充的鐳射影碟版本。第一版發行的DVD是單層的碟片,原本在鐳射影碟版的附加收錄因空間限制而被撤除,不過這些部分又再度的被收錄在目前發行的千禧年版本當中。

【續篇】
《活死人之夜》的導演乔治·罗梅罗與編劇約翰羅素因意見分歧,各自分支拍成兩大不同的系列。前者拍的續編名字再無帶有"Living"字眼,後者拍的續編則繼續使用"Living Dead"作續編名字:

乔治·罗梅罗版
此作品本來為三部作的作品系列,第三作《活死人之日》上映之後二十年,導演乔治·罗梅罗重新開始執導拍攝,相繼推出三部新作,使本系列增加到六部作。每部電影依循著喪屍在美國擴散的進化過程,與人類嘗試對付此狀況時的絕望情境。就如同《活死人之夜》,乔治·罗梅罗在其他系列影片中也充滿了評論的觀點,尤其是上映期間相關的事務。系列六部作品如下: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
《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 (1978) *港台譯:《生人勿近》
《活死人之日》(Day of the Dead) (1985) *港譯:《喪屍出籠》、台譯:《生人末日》
《活死人之地》(Land of the Dead) (2005) *港譯:《活死人地帶》、台譯:《活屍禁區》
《活死人日記》(Diary of the Dead) (2007) *港無譯名、台譯:《活屍日記》
《活死人之岛》(Survival of the Dead) 、

此外,系列的頭三作都被其他導演拍攝了重拍版,分別為: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90)
《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 (2004) *港譯:《活死人凶間》、台譯:《活人生吃》
《活死人之日》(Day of the Dead) (2008) *港台無譯名

約翰羅素版
另一邊廂,《活死人之夜》編劇之一約翰羅素於《活死人之日》(Day of the Dead)首映的同一年,推出了一部名為《活死人歸來》(港譯:《嘩鬼翻生》、台譯:《芝加哥打鬼》)(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的電影,作為《活死人之夜》的續集。此片顛覆一般觀眾『只要射擊殭屍頭部就會死亡』的刻板印象,殭屍在這部電影中不再緩慢行走,只啃人腦不吃肉,殭屍吃腦的原因是可以驅除復活以後的痛苦,甚至還會喊叫著「brain」且會與人對答,並且還會做開車門等誇張動作,此片殭屍不得焚燒,因焚燒後得氣體就是讓屍體復甦的毒物〝TAIOXIN〞(台譯為戴奧辛)此系列的初回作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小小的幽了同為殭屍電影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一默,同時此電影也是向活死人之夜的導演乔治·罗梅罗致敬。

《芝加哥打鬼》系列總共衍生出五部電影,但無一部為羅素執導。

《活死人歸來》引起一場羅素與乔治·罗梅罗之間的法律糾紛,乔治·罗梅罗相信羅素間接的與《活死人之日》競爭,以原創電影的續集身份來行銷電影。在1978年的「Dawn Associates v. Links」(指《活死人黎明》系列及有關系列的作品)的判決中,乔治·罗梅罗指控羅素使用了「和先前作品相同的名稱」,並剽竊了《活死人黎明》的廣告宣傳口號:「當地獄已經沒有空位時...死人將會遊走在地球上。」,同時指出羅素抄襲了1968年原版電影的劇照。乔治·罗梅罗最後發出了禁制令,以迫使羅素終止他的廣告宣傳活動,不過也同意羅素可保留電影名稱。

除此之外,羅素又自行推出了《活死人之夜30週年紀念版》,其後又執導拍攝了《活死人之子》(Children of the Living Dead)作為《活死人之夜》的另一續集。作品列表如下:

《活死人歸來》系列
《活死人歸來》The 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 (1985) *港譯:《嘩鬼翻生》、台譯:《芝加哥打鬼》
《活死人歸來2》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 Part II (1988) *港譯:《嘩鬼要翻生》、台譯:《芝加哥打鬼2》
《活死人歸來3》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 3 (1993) *港譯:《魔靈翻生》、台譯:《芝加哥打鬼3》或《生人迴避》
《活死人歸來4》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 Necropolis (2005)
《活死人歸來5》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 Rave from the Grave (2005)
另一系列
《活死人之夜30週年紀念版》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1998)
《活死人之子》Children of the Living Dead (2001) *港無譯名、台譯:《殭屍小孩國》

----------------分割线-------------------------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维基百科(如果能上的话)看看,有更加全面的内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4%BB%E6%AD%BB%E4%BA%BA%E4%B9%8B%E5%A4%9C

 6 ) 长短评

罗梅罗所创造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恐怖的符号,而是一面镜子——一切恐惧实际上都来源于自身。吃人、行动呆滞、好像永远停不下来的填饱肚子的欲望、虽然成群结队但是彼此没有任何“联系”…这些语句不仅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就像片中各种看似失焦的镜头所带来的恍惚感,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差距其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一个黑人男性主角,1968年,所有反标签化的特质——口音、勇敢正直的性格、外向的“美国精神”。他最终的结局却极其有意思,众人甚至没有“看清”他便presume他和它们是一伙的,evil!living dead!有意思的是,同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巧合? 用“房子”隐喻美国,瞬间想起了利刃出鞘,对众人的刻画和利刃出鞘对比起来也很有意思,一心想躲进地下室的孤立主义者vs.高举火把的、甚至带有门罗主义色彩的主角…怎样才能保护房子里的人?越战时期的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 整体来说其实是一部既古典又先锋的电影,无论影像还是文本。

 短评

因为金星探测器的爆炸导致的辐射,给人类造成基因变异,这便是《活死人之夜》中僵尸的由来。与其说是恐怖片,不如说是建立在科幻基础上的现实主义电影。最初的新闻反应是把它理解为一场‘集体妄想病’,是女主角的‘兄弟’而非恋人被僵尸杀死,这暗含了罗曼司的逻辑,为男主对其的情愫作了铺垫,不至于使这种感情违反伦理。而两个男人关于地下室和地上防卫策略的差异,暗含了美国文明的选择:外向性、接受更多的信息、通过收音机、电视机等媒介获得联系、主动出击等。丧尸的动作其实是人类的原始状态:肉欲,食人,生吃的癖好,怕光,群体行动,手臂处于被解放的初期,四肢还不够灵活,夜间行动,没有审美感觉……

8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力荐

女豬腳是弱智,男豬腳是話癆。

9分钟前
  • 嘉多利沒有花
  • 推荐

墓地捉迷藏,情侣BBQ,千手破门会兄台,铁铲小儿劈老母,68年的黑人能否活到最后?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原来最早的丧尸设定是保留一定智商会开门会用工具的啊

1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上影节午夜单元纪录,不得不承认罗梅罗在丧尸片领域的开拓性,借用丧尸危机折射冷战阴影,结尾的突然一枪更是让故事带有了一种悲剧式宿命感。黑白色调,声画摄影出色,时代所限,演员的表演和场面调度有明显的舞台感,女演员的表演在今天看来引人发笑,中段太过于依赖对话叙事比较拖沓,整体尚可一观

17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作为开创僵尸系列的鼻祖,首部的僵尸背景和挖掘尚处于模糊状态,着力点在于社会隐喻和人性刻画并极其成功。确实很像黑片儿在恐怖类型中的变种,低调打光,大面积不规则阴影,倾斜镜头,焦虑不安气氛,以及黑到底的结尾。很可惜,这是唯一一部黑白的活死人,彩色则注定了此系列必将走向迷恋血浆的不归路

19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siff21#本片让我最大的收获是,生化灾难片结尾的黑色幽默原来是伴随该类型片的祖师爷——本片诞生的,某些片子为啥还能以这种老到掉牙的桥段自信……顺便一说,危机中男人煽惊慌失措的女人一巴掌这段把全场看笑看鼓掌了,也算是当下观众对该桥段在日后被程序化的反馈了。

20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还行

确实是鼻祖级别的电影,不管是人物设置还是故事走向都是开拓级的。而且罗梅罗说现在的丧尸片都跑偏了确实有道理,当初那种隐喻多多恐怖倒是其次的做法现在已难见到,取而代之的反而是视觉刺激。结尾很酷啊。👌CC 4K 修复版

2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超乎期待的精彩。镜头语言太动感,摄影不精细但很有力,简直当代巴洛克;各种猛切、猛推特写,打光下手狠,强烈光影对比加深人物轮廓,大量失焦与dutch angle共同打造失衡的恐慌气氛。马丁路德金遇刺那年,出品了这部黑人作为绝对正义主角的好莱坞B级片,但女性在其中仍维持失语与弱者形象,平权运动还远在路上……结局简直了,讽刺性极强。4875

24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四星半,惊悚背后是人性,人性背后是政治,政治背后是社会结构,这样的层次性远远超出了封闭空间的格局,青年死于情人(的失误),母亲死于女儿,妹妹死于哥哥,加之结尾的反转,这样的讽刺也绝非一般B级片的取向,之所以说往后的僵尸片大多走偏了路,是因为越来越迷恋僵尸形象的逼真和感官刺激,而放弃了刻画人物和情节本身的寓言性。

28分钟前
  • 🌵🌵
  • 推荐

丧尸片鼻祖,第一个吃螃蟹的都是勇士。尽管现在看来没有特别吓人,片中所用的恐怖手法也是最简单的夸张的表演与大量音乐的铺垫,但当时触碰这种前无古人的题材也是需要胆识和前瞻的目光。罗梅罗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这就是其存在最大的意义。

33分钟前
  • 外苏
  • 还行

男主给了傻逼女主一巴掌 全场鼓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SIFF第24场

34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虽然是越战片,也在影射马丁路德金的刺杀,还是觉得很无聊阿。。

36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评价此类片子的确应该剔除时代局限造成的技术局限

41分钟前
  • RIC
  • 力荐

丧尸片鼻祖。黑白片,古典的惊悚的配乐,以及人性的考验。讽刺的是黑人最后的结局。从此后,一种超常理力量、除脑死亡之外其他伤害无效、移动缓慢但后来也有异常迅捷的、拥有吃肉本能且咬合力惊人、全身腐烂、散发恶臭、被咬就会被感染的生物怪物在西方大银幕上长久不衰。8.0

4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祖师爷僵尸片名不虚传的精彩,可怕的非僵尸而是人性,吃人肉变伦理杀;人物逐渐增加再渐次被灭呈“纺锤形”;幻想题材做出了真实质感,《僵尸肖恩》借故事架构是现代戏仿;黑白影调更显风格,内外交患隐喻时代,结尾讽刺实在是高!想起斯蒂芬·金说好故事是埋在地下的化石骨架,创作者只是将其完好挖掘

46分钟前
  • 穿山
  • 力荐

虽然后面的剪辑不太连贯,但前面无台词的追逐戏让我一窥黑白默片的无穷魅力;结尾的处理放在当时算是很厉害的

51分钟前
  • RYZ
  • 还行

僵尸片看大,丧尸剧在追,肯定是不会被吓到了,不过作为僵尸鼻祖能同时做到极具讽刺意味,男主看似英明无比的决策却导致灭团,最后靠着“猥琐懦弱”的男配策略躲过一夜,最后一枪更是反类型至极。不过有些设计现在看起来假的可笑,音效略不同步。

5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今年上影的第一个22:45午夜惊奇场献给这部丧尸片鼻祖。时代错置感(原先的恐惧→如今的喜感)强烈,女性角色书写潦草,全场哄笑不断。主题一方面同《迷雾》,未知与意外永远发生在人的生命中,无处可逃;一方面又还在讲政治环境,在同时代的科幻/恐怖片里已形成这类表达套路了。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siff21#最后一部留给这部祖师爷级别的zombie电影。在全场笑声连连下,与左右邻座二位有缘人淡定的看完全片。在观影途中的多重错位感,没看到芭芭拉变僵尸有点无聊。最后救援队那枪,不俗反响。

60分钟前
  • Menmin
  • 还行

不愧是僵尸片的鼻祖,拍的不错,之后的僵尸片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拍的,不过如此看来,《行尸走肉》确实是增加了很多细节的,可谓是僵尸片中的大片,而且情节也不乏人文关怀,嗯,从此片的结局来看,僵尸片中的人文精神,大概就是从此片开始的吧

1小时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