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之夜

恐怖片美国1955

主演:罗伯特·米彻姆  谢利·温特斯  丽莲·吉许  詹姆斯·格利森  伊馥林·瓦登  皮特·格拉维斯  唐·贝多  比利·蔡平  Sally Jane Bruce  Gloria Castillo  

导演:查尔斯·劳顿

播放地址

 剧照

猎人之夜 剧照 NO.1猎人之夜 剧照 NO.2猎人之夜 剧照 NO.3猎人之夜 剧照 NO.4猎人之夜 剧照 NO.5猎人之夜 剧照 NO.6猎人之夜 剧照 NO.13猎人之夜 剧照 NO.14猎人之夜 剧照 NO.15猎人之夜 剧照 NO.16猎人之夜 剧照 NO.17猎人之夜 剧照 NO.18猎人之夜 剧照 NO.19猎人之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4

详细剧情

  约翰(比利·查平 Billy Chapin 饰)和佩尔(萨莉·简·布鲁斯 Sally Jane Bruce 饰)是一对苦命的兄妹,他们的父亲本(彼得·格雷夫斯 Peter Graves 饰)因抢劫和被判处绞刑。在被逮捕前,本把赃款藏在了佩尔的布娃娃里,并让他们承诺永远不泄露这个秘密。本的狱友哈利(罗伯特·米彻姆 Robert Mitchum 饰)是一个败絮其中的牧师,偶然间他得知了这笔赃款的去向,出狱后,哈利找到了本的妻子薇拉(谢利·温特斯 Shelley Winters 饰),他想方设法得到了薇拉的芳心成为了约翰和佩尔的继父,就此,哈利的阴谋开始了。哈利杀死了对于他来说毫无价值的薇拉,将他弃尸河底,又对兄妹两人威逼利诱想要套出赃款的秘密。在所有努力都没有成果之际,恼羞成怒的哈利露出的本来面目。约翰和佩尔划着小船逃离了哈利,他们一路流浪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镇,专门收养弃婴的善良妇人理查德(丽莲·吉许 Lillian Gish 饰)收留了兄妹两,然而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哈利罪恶的脚步也踏上了这块纯洁的土地。

 长篇影评

 1 ) 剖析经典

整部电影看下来,整体感觉良好,部分情节压迫感很足,有《闪灵》那味儿了。

电影剧情比较简单,稍微看一下简介就能明白,算是对普通观众的照顾了。

先简单分析一下这部电影成功之处:

1反派演员精湛演技

通常角色对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派角色上。Harry Powell的表情、动作尽管有些四五十年代特有的一种“呆滞”(也有摄影方面的影响),但仍能淋漓尽致地把邪恶牧师展现在银幕上,敬畏、恐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小女孩的迟钝

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我们常常会因为部分角色的“拖累”而感到着急,这部电影充分地运用了观众的这种心理,特意安插了母亲和女儿以及邻居们这几个角色。

3深层意义

电影体现了三十年代美国的独特风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善与恶的对立,也引发了观众对“道貌岸然”的牧师这一群体的思考,也许电影还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我没有做功课,不多插话。

其他因素如黑白影像等也加剧了整部电影的紧迫感,部分特写和景物镜头塑造了恐怖的氛围。

扣一分是因为整部电影剧情不能吻合精湛的拍摄与表演,如果能多加几次“矛盾——解决”就好了;再一个,部分镜头显得有些刻意与突兀(如牧师追船跌倒),片尾男孩的举动着实让人摸不透和主题有什么关系。

 2 ) MOVIE|《猎人之夜》里的格里菲斯、奥逊·威尔斯和JM惠斯勒

本文内容来源:
1、The Night of the Hunter: Holy Terror by Terrence Rafferty(//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1657-the-night-of-the-hunter-holy-terror)
2、《伟大的电影》,罗杰·伊伯特

《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是Charles Laughton唯一一部导演作品,被很多知名影人和影迷奉为经典。影片具有典型的美国南部哥特风格(这一风格最擅于将恐怖抒情化,给予人性中黑暗、阴沉的一面以某种诡异的光芒),被Paul Schneider称为并非拍给儿童看的儿童片,成为很多美国人的童年阴影。

Laughton似乎决心在《猎人之夜》中恢复那种在电影艺术诞生之初所具有的魔力,就如同他重新发现了电影界前辈们贮藏起来的神秘信件。所以,在《猎人之夜》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Laughton鲜明的表现主义风格,还可以或隐或现的看到格里菲斯、奥逊·威尔斯,以及美国画家JM惠斯勒的影子。

△ 格里菲斯、奥逊·威尔斯、JM惠斯勒

格里菲斯

时年61岁的Lillian Gish是格里菲斯电影中最闪亮的演员之一。她的镜头出现在影片尾声,带有一种近乎崇拜的调调。Laughton以格里菲斯喜欢的那种并不花哨的构图方式拍摄Gish,在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或对观众说话时,直接拍摄她那张依旧可爱的脸。当她说话时,Laughton像格里菲斯当年拍摄《残花泪》(1919)或《一路向东》(1920)时那样,赋予Gish一种权威的气度(the air of authority),而那些电影都是默片,根本不用说话。

△ Gish in 《猎人之夜》
△ Gish in 《残花泪》
△ Gish in 《残花泪》
选择James Agee做编剧,不仅源于他对南方的特性有正确的感知,也源于他对格里菲斯作品的熟知,而Laughton凭借近乎奇迹般的直觉认为这是讲述故事的试金石。

△ James Agee
格里菲斯是高度诗意化情节剧大师,Laughton希望《猎人之夜》也是这样一部剧。

奥逊·威尔斯

Laughton还起用了出色的摄影师Stanley Cortez,后者曾在奥逊·威尔斯的第二部电影《伟大的安巴逊》(1942)中以黑白色调完成了极具想象力的出色作品。

△ 《伟大的安巴逊》剧照(cc蓝光修复版)
与威尔斯的影片不同,《猎人之夜》的黑白影像更为刻意古老(仿古),但就像伟大的默片一样,集中于爱与恐惧这两种基本情感。
△ 《猎人之夜》剧照

彩蛋:JM惠斯勒

如果你觉得片中,Lillian Gish深夜持枪坐在阳台,守护孩子们的画面有些眼熟,那么你很可能察觉到了《猎人之夜》与JM惠斯勒的关联。“我认为Lillian Gish和Stanley Cortez特意在一个了不起的镜头中把她拍得像手持猎枪的惠斯勒的母亲。”罗杰·伊伯特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说。

△ 左图为惠斯勒的母亲(做了镜像反转)
以上。

 3 ) 【精神分析与电影】猎人的夜晚



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不需要上帝。科学带来了科技的发展,机器满足我们对物质的追求。人类多少以为可以就这样走向理想的生活,到达一个由科学的极至发展带来物质的完全满足以致精神的彻底安逸的乌托邦状态。于是我们遗弃了上帝,因为战争的动荡和经济的萧条另我们对上帝彻底的失望了,人们甚至已经不会在失意的时刻询问上帝在何处,人们厌恶上帝,——那些战争和剥削常常就是打着上帝的名号。
然而,战争并没有就此成为历史,科技的应用让它进行起来更彻底;剥削也没有被科学的进步消除,在工厂里冰冷的机器面前,劳动者更是成为了劳动的附属品——就是说劳动者不但在经济上被剥削,还在机器渐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活动中失去了尊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身处人群感到孤独,面对世界倍觉无助。在我们遗弃上帝的同时,上帝也遗弃了我们。

电影部分

Charles Laughton独立执导的唯一一部影片,是1955年上映的The Night of the Hunter(猎人的夜晚),IMDB有8.0的评分,被誉为黑色电影和Cult的经典。
剧情类似童话,父亲Ben抢劫杀人得来一万元,被捕前藏于女儿的布娃娃里并嘱咐儿子John许下两个承诺:保护好妹妹Pearl和严守钱的秘密。父亲被判绞刑。母亲Willa孤独的抚养着两个孩子,并且蒙羞于那下落不明的一万元。一天,一位传教士Harry Powell来到这个家庭,用他满嘴的言辞正义赢得了母亲的心,成为孩子们的继父。Harry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他由于偷车罪被判入狱,碰巧跟John的父亲同囚室,从Ben的梦话中得知了钱的消息,于是心怀鬼胎来到孤儿寡母身边。母亲很快被残忍的杀害,沉尸河底。剩下两兄妹与这个恶魔周旋。他们最终逃离家乡,乘坐小船顺流而下,来到老太太Rachel Cooper的农场。老太太收养着孤儿与弃儿,和孩子一起在农场中劳动维生,她收留了John和Pearl兄妹。正当生活渐渐平静,邪恶的传教士Harry追随而来,他摆出上帝使者的面孔,重施故伎却被Cooper太太识破,最后落入法网。
影片剧情的展露手法直白,演员表演带有浓郁的舞台风格,观众看得非常明白。然而影片不是肤浅的,影片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象征,在人物身上和故事情节里矛盾无所不在,导演意图用简单的叙事手法,引起观众对影片真正含义的思考。

解读本片中的人物和象征手法,是看懂影片的一条方便的途径。影片的背景大约是20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社会的动荡让人们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的人们既富有攻击性亦极其脆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只是巨大的经济机器的一个零件,他们面对强大的世界感觉到自我的渺小,金钱至上的社会造成信仰的真空,让人们的精神无所依凭。邪恶趁虚而入,利用人们的无助,控制其心灵。
影片中的母亲Willa就是其中的典型,她被传教士Harry那可笑的仇恨之手和爱之手的故事轻易的蒙骗,不问对方的来历身世就与其结为夫妻,并且在Harry凶相毕露后依然认为Harry娶自己不是为了那一万块钱。还有面包店的老妇人,只因为Harry的外表便对其深信不宜,加上教堂中歇斯底里的教众和影片末尾暴怒的民众,他们象征着数目庞大愚民。父亲Ben在影片中只出场过两次,让儿子许下两个承诺:用生命保护妹妹和保守钱的秘密,就算是对母亲也不能说。第一个承诺的利他主义性体现出他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第二个承诺表明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这是黑暗的社会和生活的磨难导致的。他选择用暴力手段(杀人、抢劫)来反抗,他象征着革命者。最后Ben落得绞死的下场,不得同情,说明暴力而盲目的反抗是不会成功的。Birdie叔叔是John的朋友,一个住在河边的老船长,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对遗弃他的妻子和昔日辉煌的船长生活的思念,他象征着颓败衰老的父辈们。在发现水中Willa的尸体后Birdie叔叔不但不去报警,反而害怕自己被怀疑,在被Harry追杀醉的的John和Pearl向他求救的时候,竟然醉得不省人事。Ruby这个角色显得突兀,因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不是成人就是未懂事的两兄妹,Ruby这个青春期的女孩无疑是导演用来补充人物断层的。在人物上全面的设计,是为了反映整个社会的状况。Ruby 是年轻一代的象征。只因为传教士的花言巧语便对其暗许芳心,甚至在Harry受到审判为世人唾骂之后依然对其执迷不悟的Ruby,显示出年轻人对爱和认同的渴求,这反映出人们童年的缺失,说明社会病态的种子早早就被种下,而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人,那么病态也将被延续。
影片主要的角色是传教士Harry、Cooper太太、John和Pearl兄妹俩。首先来讲讲传教士Harry。他是邪恶的象征,从影片开头死亡的妇女紧接Harry出场就明显的表达了这一点。而他的传教士身份则值得玩味。导演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假先知、披着羊皮的恶魔,但是他的骗术是简陋的,他的把戏无非是引用圣经的言词和一个可笑的仇恨之手和爱之手的故事。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落入了圈套,因为彷徨的人们对任何可以解释和解脱困境的机会都像救命的稻草般盲目的相信,这在影片中教堂里歇斯底里的教众身上尤为典型。过分的宗教狂热说明人们在意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以为宗教能除去他们的苦难。恶魔恰恰就利用了了这一点,——他总是利用人们的欲望,然而恶魔这样不直接行事的方式又暴露了他的软肋,只要不买他的帐——就像John和Cooper太太——他就无计可施。
Cooper太太是正义的象征,她给孩子们讲圣经故事和传教士Harry的嘴脸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中Cooper太太是以严厉的家长的形象出场的,她没有虚伪的善良,因为爱是无需掩饰的,她没有将上帝挂在嘴边,坚定信仰带来的自信融入她的一言一行。传教士的故事无法欺骗她,在识破恶魔的伪装后她果断的拿出枪,在Harry中枪逃窜后她冷静的报警求助……明辨是非、勇敢坚强、不嗜杀戮,Cooper太太这个人物角色被塑造为上帝的化身。
纯洁的羔羊,坚忍和信守诺言的孩子,和他懵懂无知的妹妹,John和Pearl是婴儿的象征。他们遭遇追杀离开家乡就如同离开母亲的子宫,坐着小船顺着河流飘荡象征着成长,沿途的青蛙、乌龟、猫头鹰和兔子是按照脊椎动物进化由低至高的顺序排列的,最后出现的绵羊象征着人类的最初有如白纸一张,导演借温顺的动物表达人性本善的观点。那么成为爱与认同缺失的年轻人,由于生活的压迫变成愚民或者愤怒的革命者,最终落到麻木的颓败衰老的父辈下场,还是又一个恶魔,这都是社会的悲哀。夜晚Cooper太太的花园里,凶残的猫头鹰捕获羸弱的野兔,老太太自言自语道:It's a hard world for little things(对于弱小的生命们,这是个残酷的世界)。影片带着人道主义的关怀,谴责不公的社会制度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这是个残酷的世界,就像面对夜晚的猎人,而我们就是猎物。既然猎人们狡猾(装扮成假先知)、凶狠(传教士Harry一共谋杀了25名妇女)、无所不在(在John和Pearl兄妹靠岸休憩的夜晚,传教士的歌声如影随行),我们如何能够逃脱或者与之对抗?影片给出的答案并不新颖,只是圣经上的诗句或戒律。真先知和假先知的区别,是在于将信仰当作目的还是工具。我们遵守自己的原则、道德、和爱的付出是否真诚,也是这样的。


精神分析部分
The Night of the Hunter(猎人的夜晚)叙述的是一桩犯罪事件,同时它谴责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表现了混乱时代中人们的生活。我在其中看到了许多精神分析家的观点和思想,如弗洛伊德、弗罗姆、弗兰克尔等。我想通过这部影片的一些人物、画面、和争议之处等,展开影片涉及精神分析的部分。
1.人物:Spoon母子与侦探母子——父亲的缺失
在写影评的时候,我多次回头看了影片的一些片断,惊奇的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影片中甜品店的Spoon和侦探都称他们身边的那位女性为母亲。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再次观看影片,不出所料,影片中只有三个父亲。其中一个是John的父亲Ben,他在影片开头被判绞刑而死,另一个是继父传教士Harry,其图谋不轨才当上了继父,根本就算不上父亲,第三个是侦探本人,他作为父亲出场一幕中看见自己熟睡的孩子,表明由于工作,他早出晚归,与孩子接触甚少。于是影片就出现了父亲的缺失。乔治 弗兰克尔(George Frankl)在《未知的自我》里说道:“正如我们看到的,超我的形成是通过内摄吸纳的方式进行的。父亲的权威被内摄进入自我,形成超我的核心。我们不再把父亲作为一种外部威胁来对抗,而是允许他在我们的心里实现他的愿望,在此他担当了内部警卫、向导或惩罚者,作为我们良心和审视一切的眼睛。”在父权制社会,父亲的形象代表着超我——即人格结构中的上层部分,对本我的冲动具有约束作用,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使人的行为合于社会道德规范,是个人道德的核心。(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父亲的缺失在影片中表达的是道德的沦丧。影片也对父亲的缺失作出了解释,那就Birdie叔叔。Birdie叔叔作为父辈的象征,表现出衰老和与时代脱节的状态,自然为人们所遗弃。那么是什么导致从前的超我形象与时代脱节,以致出现超我的缺失呢?原因非常复杂。总体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的改变所导致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让人们陷入了困境。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至上,道德变得不值一提,原本的信仰无法解决人们的问题。
正是由于父亲的缺失,令人们在生活困难时又失去了精神依靠,于是,影片所表现的假先知和过分的宗教狂热得以出现。

2.画面一:教堂里的自省会——对自由的逃避
影片一幕是教堂的自省会,宗教狂热的场面对于局外人来说是触目惊心的。母亲Willa大声激动的说出自己的罪过,唾骂自己;她面部狰狞,双目瞪大而无神,身子不住的前后摇摆;说到要害处,教众们齐声附和。这种行为是典型的自虐,但影片后来又可以看到,Willa自从跟传教士Harry结婚后,通过丈夫披着神圣外衣的歪理邪说——传教士Harry用诡辩拒绝了Willa的性需求,并把性需求说成是邪恶的——和宗教的“洗礼”,似乎找到了平静,又是为什么呢?这平静的实质是什么呢?
影片中的宗教行为非常类似于宗教改革后出现的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概称为新宗教),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提到新宗教的出现,对其做出了心理层面的分析。在黑暗的中世纪过去后,封建社会瓦解,资本主义建立,“由于人失去了他在封闭社会里的固定位置,所以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这样就导致了“他对自己及生活的目标产生怀疑。他受到强大的超人力量、资本及市场的威胁。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与同胞的关系也敌对起来,疏远起来;他自由了——也就是说,他孤立无助,倍受各方威胁”。而新宗教之所以能够建立和发展,原因是其利用上帝的名义,解释了社会变化的原因和道德、经济等现状的成因。新宗教宣称人是天生有罪的,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必须对上帝彻底臣服才能得救。这与中世纪教会强调人的尊严、意志的自由及上帝与人的相似性人有权利相信自己能够获得上帝的爱是截然不同的。新宗教的思想从某层面让失去安全感、孤独的人们有了心理上的安慰,因为既然我们生来就有罪,命运不由得我们选择,那么有如今的彷徨无助也是必然的。新宗教上帝强大而无情的形象则是权威主义的象征。这样的上帝带有虐待狂的意味,教徒在其中受虐的倾向非常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好端端的人怎么会希望自己受到虐待呢?“受虐冲动最常见的方式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弗罗姆是这样说的,“这些人有一种倾向,贬低自己,……这些人非常有规律地呈现出极度依赖于自身之外的权利、他人、机构组织或自然”。那么受虐是为了什么,或者说受虐能够达到心理的什么目的呢?弗罗姆给出的答案是:除掉个人自我,失去自我,换句话说,就是要除掉自由的负担。有受虐者就有施虐者,在受虐者眼中,施虐者施强大的,于是有受虐冲动的人的失去自由是通过“寻求一个他觉得强大无比的人或权力并臣服之”来实现的。新宗教提供的强大如施虐者般的上帝,满足了人们通过贬低自己,与之融合,驱除孤独无助感的欲望。
影片中的Willa,经济大萧条中有着杀人犯前夫的女人,既不富裕地位又低下,她的孤独无助施是显而易见的。但不仅仅是她一人,在经济萧条,制度不合理的社会中,老百姓们谁不是孤独无助的呢?传教士Harry这样的假先知就是利用人们的心理,控制了人们。

3.画面二:暴怒的民众——攻击欲走进意识
每天,当我们打开电视、收音机,翻开报纸,新闻里多少都有暴力的影子。战争、犯罪、恐怖袭击、示威游行等等,充斥在我们周围。虽然媒体对暴力有所夸大,但是暴力事件的数量及影响力确实在增长。这里面有各种事物的“功劳”:经济、制度、许多激进的主义、媒体、艺术、甚至解放运动。我们不禁要问,从心理上是什么导致了暴力,又出现了什么变化致使暴力的增加?
首先,暴力是攻击欲望的表现,攻击欲或攻击性是作为本能伴随从诞生人类便来到这个世上的,虽然弗洛伊德将其归为死之本能(是表现为生命发展的一种对立力量),但它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我们的祖先通过它的对外投放获得生存必须的营养(如杀死猎物用作食用等)和保存自身(如遇到威胁做出反击等)。然而死之本能也有负面的效果,当人类进步出现等级、贫富等的差异时,攻击欲往往会指向同类,为了维护文明的基石,超我和道德产生,将攻击欲等死之本能排挤到意识之外,把它埋藏于潜意识。可以说,将攻击欲排挤入潜意识是文明能够维系所必须的,我们能够看到法律、道德、国家等都为此做出了贡献,它们通过压抑、置换、疏导等方法将攻击欲排遣、削弱或升华。可是,攻击欲作为一种能量,是不会被消除的,当压抑的能力减弱,它便重新进入我们的意识,控制我们的行为。超我力量的减弱甚至消失,便会带来这样的后果。影片中对传教士Harry审判过后,察觉受骗而暴怒的民众,带着对上帝的失望,他们做出暴力的行为,被攻击欲控制意识了。
象征道德、戒律的上帝是超我的代表,它的缺失让潜意识里被压抑的各种驱力进入意识。这便是如今暴力的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可是人本主义却在渐渐消失。经济效益、工作效率代替了人本身,为世界所关心。人们受到精神上存在的威胁,他们得不到认同,得不到爱,孤独无助,为我们引以为傲的经济科技所抛弃,如何顾及道德,如何再尊重父辈爱护孩子?超我因此衰败了,自我(代表人格结构的现实部分,是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两者内化了的心理代表)靠向本我(处于潜意识的深层,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本能驱力以道德、社会各种光明的名义控制我们的心灵。(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争议:贬低女性的表象——道德沦落的开端
除了Cooper太太这个人物,影片中所有的女性都是无知和愚蠢的,这为The Night of the Hunter(猎人的夜晚)带来贬低女性的质疑。我认为影片这样的设计,意图并不是要贬低女性。
在父权社会出现动荡与混乱时,女性作为社会轻视的群体,必然遭受最先最重的伤害。在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下,女孩比男孩更需要父亲,父亲除了帮助女孩超我的形成,更要给予其力比多的认同。父亲的缺失(不是指没有父亲,而是父亲形象的衰败)会给女性带来力比多的阻滞,自恋的饥渴,超我的缺失,严重可导致各种神经症。所以影片中对女性刻画是父亲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是道德沦落的开端。而Cooper太太作为影片中正义的象征,是导演的目的所在。影片所宣扬的理性、道德和人道主义关怀由一位女性来表现,是有着深刻意味的:母性的上帝,才是真的上帝,因为她有爱。

                                                               cy阙如
                                                              2008-8-23凌晨

 4 ) A gut-wrenching thriller

The tension starts from the beginning, as the audience keep wondering if John can keep the money from Powell. The suspense increases when Powell kills Willa. The audience just hope that John and Pearl can escape from Powell. The climax comes when Powell arrives at Cooper's house. The atmosphere reaches the degree of gut-wrenching.

The movie also succeeds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kids. John is the bravest kid I've ever seen, and Pearl is one of the cutest children in the history of cinema.

 5 ) 唯一的“童话”

“尽管有着风格上的缺陷,依旧创造力十足,就像是由小孩口中复述出来的一桩恐怖新闻事件。……毕竟,在这部不同寻常的电影中,劳顿不怕闯上几个红灯和交通警。它让我们再次爱上了一部真正敢去实验的实验电影,爱上一部真正能去发现新东西的发现电影。”——弗朗索瓦·特吕弗

大导演偏见更大,更专业,角度也就更小。

《猎人之夜》显然不符合法国新浪潮的审美,《公民凯恩》受到他们的推崇,这两部电影有一定相似性,只不过前者把这种流派这种规则推进到极致。之所以不用风格,我认为极难模仿,而且,谁能再次仿照他的风格特点呢?

奥逊·威尔斯导演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格里菲斯写人的粗暴性,格里菲斯格外强调线性戏剧叙事,奥逊·威尔斯从历史中挖掘人,所以他的电影像传说中的神话,寓言性的史诗。

《猎人之夜》更进一步,我想唯有“童话”一词才能如此精确而不有损他的伟大成就。

《认识电影》这书作者很厉害,不过他有个问题,对于初学者或者强度不够的学生,很容易极端贯彻现实与形式二元对立分法。能像作者这么区分的是风格极其明显的电影,而不适用于常规剧情片,所以他取了个中间值,古典。可是我们无法归类《猎人之夜》。

豆瓣有人说本片是典型的黑色电影。黑色电影的女性角色往往是蛇蝎美女,绝不弱于男性!又是哪个不学无术教授教的?就像张说黑色电影无法提前制作一样,多可笑?既然是类型与风格,能定义自然能制作,你只能说现代黑色电影与《马耳他之鹰》影像风格不一样!

《猎人之夜》影像风格吸取了德国表现主义,从这方面看妥妥的形式主义,而且很极端。可他不像无厘头胡编乱造像漫画,漫画是无边无际毫无逻辑,童话有人物基础。

《阿甘正传》取了坚实的人物性格逻辑与“游戏性”,《猎人之夜》呢?我能说他是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水乳交融无法分辨吗?不能,从外部看就是夸张的形式主义,内部的写实性到底在哪里?那么,故事是渐渐从现实迈向夸张?或许可以,但我不满足这样简单的分析,我想剖析为什么《猎人之夜》是电影史唯一一部真人制作方式下的”童话“。

想了一天,无果。

每日笔记20220705

 6 ) 美,只有美,就是美

   这是一部很神奇的影片。神奇有四:1剧情相当弱智,还有两个low到下水道的硬伤:那两场追逐戏,一场是在地下室追孩子,追上台阶那里,一场是下水追小孩。这两场戏假到直接笑死,太影响观感了。

     2 充满简单易懂又纷繁复杂的象征符号。宗教符号、动物符号、包括女人和孩子在这里也是一种符号,有些非常简单直白到过分刻意,有些又完全说不清。包括小孩乘船顺流而下时那一连串置于前景的动物,非常有意思。

    3 主题:孩子、女人、变态。这里的犯罪心理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先验性的,比现在的《犯罪心理》啥的,丝毫不差的。

    4 镜头,美得一塌糊涂。这片是真的美啊。而且我想说的是,《少年派》是借鉴了这里的一些元素吧?有一种一看就像,但又说不清的道不明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我严重觉得单单从审美的角度,少年派那真的是少年级别的,这个是青年级别的,差了整整一个档次。所以,再一次说,科技真的还不够,还不够到质变,只是一种量变,这种量变很容易被真正优秀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品比下去。黑白片对光影的诠释,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性,这一点是它能够穿越时空,对抗所谓的新科技的天然特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对前两年上市的《艺术家》很失望,它是一部默片,但也是一部黑白片,显然,它对黑白片的理解是不够的,估计是卓别林看多了,茂瑙看得不够。

    记三个美到无与伦比的片段:顺流而下、夜宿牲口棚、水中女尸。显然还有很多,比如行凶那个片断,那里光影的象征也用到了极致。看《第三人》时感到对光影的运用到了极致,没想到这里还藏着一个更上一层楼的宝贝,显然在纯审美的角度而言,这片子更棒。

   如果把《柳林风声》按这个来拍,怎么样?《小红马》也可以。那将是怎样的极品啊?可是只能存在于我的想象中了,我觉得大概几辈子都不可能了。

 短评

那河床中的女尸,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滟影, 在心头荡漾,做一条水草,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想逃?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追逐,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猎人的夜晚…

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这种表演夸张处处弥漫着愚蠢以及对女性歧视的片子让人怎么评价啊?前半段还可以,后半段实在跟不上人物思维了,或许大概是我比较蠢。。岁月蹉跎,慎选狱友和电影

1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越来越觉得,跟众多经典老片的相遇。早有早的好,晚有晚的好。开场方式就不一般,之后像个常见的悬疑片,但在逃往河流开始,美妙得令人吃惊。凶险戏份全部发生在黑夜,结尾则是大雪纷飞。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果然是部充满恐怖诗意的神片,上半部分是HATE,下半部分是LOVE,邪恶的部分和善良的部分都很有力,当代表恶魔的神父和代表守护天使的老太太唱同一首歌时那善恶正面对峙的紧张场面真叫人激动。

16分钟前
  • spaceman
  • 力荐

开场五分钟就被摄影震撼了,太考究精致。水底沉尸和两个孩子逃亡的画面拍得几近梦幻。最厉害的是,经济崩溃+宗教隐喻+经典恐怖角色蓝胡子,蕴含丰富的人性转折和本地文化,不能完全理解,又大体感知。小男孩求助却遭遇老头喝醉的那段儿,彻底点破电影的重要观点——谁都靠不住…

21分钟前
  • 皮袜子
  • 力荐

不算一部典型的黑色电影,但光线运用太特么“黑”了!!暂时读不出宗教隐喻,只觉得约翰和佩尔像格林童话里撒面包屑的小兄妹。或说故事本身就像个黑童话,约翰对着继父大喊“I don’t wanna it, dad,it's too much!”的模样让人唏嘘不已。缺陷在好几处剪辑有明显跳跃感,对钱和牧师的后续交代也过于仓

22分钟前
  • 基顿不抹口红
  • 推荐

1.一个人辨别不了善恶,便容易在善恶天枰上往恶的那端倾斜。2.影片之美难以形容。3.再浓的黑,也有光亮存在。4.我们总是从小就在忍受着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苦难,渴望一个出口,那不是别人带来的,而是自己一直坚持、一直努力所换来的。我们忍受着!!!

2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太漂亮了这画面,最美的永远是黑白。宗教意味下的悬疑故事,打光和构图是顶级的,左手仇恨右手爱,但其实只是个狡诈虚伪的假先知。结构上是标准的经典模式,至上美感。

32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摄影被拍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感觉,只是后半段的故事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查尔斯劳顿,首次即是末次,孤导成就经典,总是被当作近乎玄妙的影史佳话去提及,可当中似乎也存在某种必然:为什么此事刚好落在Film-Noir?因为黑片可以算是自身通配风格特征太过鲜明突出而极易吞噬导演个人特质的一种极富魅力的电影类型。想想是不是如此?光影明暗让摄影吃重,拿腔作调让演员吃重,复杂反转让编剧吃重……导演只需要让这些吃重并高标的专业环节协调整合在一起不要出现1+1<2即可完成任务。……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69200689/

40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重看#大部分女性角色都很愚蠢,大篇宗教说教显得无聊臃肿;蛛网鸟笼暗指觊觎纯洁孩子的阴影,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比喻明显,河岸一段写意,恶魔的剪影师从表现主义明显;摄影光感好,颗粒状饱满。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表现主义的摄影构图混搭上这样一个融合了童真、宗教、冒险、悬疑等类型元素的黑色犯罪故事在当时也确实是够另类的了。罗伯特米彻姆沉着的塑造出了影史上一个极为纯粹却又复杂的恶棍形象。

4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象征意义浓厚,后半段摄影风格开始彰显,美不胜收。夜空里悬挂的蛛网,岸边静止的蟾蜍,一轮弯月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两兄妹坐在小舟行慢慢飘荡,逃离罪恶的故土,这让人神伤。

48分钟前
  • 陈裸
  • 推荐

影片前半部很好,水下女尸的镜头特别特别美!但后半部分非常拖沓,而且宗教色彩和说教意味太浓!糟蹋了好片子。而且两个小孩斗大反派的设计也太幼稚太喜剧化。//20151213资料馆大银幕二刷。时隔四年再看,感觉比上一次好多了!之前的我的看法字怎么这么幼稚……三星改四星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纵有巨大的缺陷也掩盖不了闪光处的耀眼夺目,大量深焦镜头和高对比度摄影绝不仅仅是技术牛和感官美,更是对主题的强劲助力;米查姆也是坏的魅力四射,胆战心惊。

5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4星半,很大程度得益于黑色电影布光与质朴而诗意化的摄影连用。《猎》将黑色电影以及自然主义的手法的有机结合,导演用黑色情节剧的形式叙述一个类似翻版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童话故事,。它是一部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影片却揭露了教会的伪善这一社会问题。孩子们作为成人世界欲望的牺牲品而默默承受一切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Film noir风格的fairy tale. 自从看了Psycho之后我好像特别会喜爱这种拦腰斩断的叙事,感觉很奇妙。虽然看的时候觉得有亮点但没到五星,但是看完之后我脑子里不仅仅一直在惊叹水中女尸、善恶合唱的经典场景,也在回味小动物的镜头,手指上的字母等等细节,越想越有味,五星~

1小时前
  • 力荐

查尔斯·劳顿唯一导演作品。①宗教隐喻:摩西,耶稣,圣母,妄称主名假先知。②父权缺席同[无因的反叛]。③米彻姆演绎了影史最佳反派候选,可怖剪影露面。④刺穿裤袋的折刀。⑤左手Hate右手Love。⑥如微缩教堂圣徒受难的谋杀场景。⑦湖底女尸&秀发水草。⑧晨光中的绝美双房。⑨创伤+撕碎的布偶。(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悬疑不逊于希区柯克,对风光人情的描画能力比肩约翰·福特,布光和摄影的美感又盖过了威廉·惠勒,天才演员查尔斯·劳顿一生只导演过这一部电影,在黑白、明暗对比强烈,几近剪影的影像中,集杀人狂与神职人员身份与一体的变态者成为了主角, 上映初期票房惨败,但最终被认为是美国50年代最伟大的电

1小时前
  • 袁牧
  • 力荐

重看袪魅。就有限观影量来说,此片和《欧洲特快车》是我所见过的电影摄影中运用剪影效果最好的两部—查询资料得知后者也受本片影响颇深。与Love&Hate一样二元的是男人&女人、庸众&先知:厌女情绪贯穿本片,无所不用其极地宣泄对于女性的恶意;比邪恶更加无可救药的是愚蠢,庸众的保守、怯懦、愚忠、易怒构成时代背景下的低压槽。值得玩味的是片中略显突兀的汽车、火车、轮船的特写与声效,联系上查尔斯•劳顿真正进入主线叙事的缘由—孩子们的父亲为家庭解忧故铤而走险,留下一笔遗产,所批判的核心自然还是资本主义大萧条下人的生存困境。但从个人角度来说,套用圣经故事却在片中流露出“人无法受到上帝的感召与宗教的感化”的绝望情绪,恕难以理解。

1小时前
  • Aloysh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