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活生吞

恐怖片美国1976

主演:内维尔·布兰德,梅尔·费勒,卡罗琳·琼斯,玛丽莲·伯恩斯

导演:托比·霍珀

播放地址

 剧照

活活生吞 剧照 NO.1活活生吞 剧照 NO.2活活生吞 剧照 NO.3活活生吞 剧照 NO.4活活生吞 剧照 NO.5活活生吞 剧照 NO.6活活生吞 剧照 NO.13活活生吞 剧照 NO.14活活生吞 剧照 NO.15活活生吞 剧照 NO.16活活生吞 剧照 NO.17活活生吞 剧照 NO.18活活生吞 剧照 NO.19活活生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5:28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迷误在人性之中——浮浅之作《窃听风暴》

影片唯一深刻的地方是结尾时,汉普部长对德莱曼说,围墙倒掉以后你们就再也写不出东西,因为没有目标可以反对。新德国有什么好写。这的确是东德以及前社会主义国家作家们的普遍状态。这些人在社会主义时期衣食无忧,却空想着自由来临之际自己可以写出多么伟大的作品,但当所谓“自由”真的来临的时候,他们却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但影片却在这里轻轻的滑了过去。它让德莱曼在旧资料中看到窃听者对自己的帮助,让他看到所谓“人性”在强大的体制面前顽强生长,他终于找到了灵感,写出了新的著作。

“人性”就是影片歌颂的对象,它让窃听者在执行任务是同情德莱曼一家,悄悄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躲过一劫。它也让德莱曼在心灰意冷之后重新找到创作的灵感。在影片的叙述中,似乎社会主义体制也是因为压制人性而最终分崩离析。按照这样的逻辑,社会主义真是不可救药,而只有带给东德人民“自由”的西德,或资本主义才是“人性”回归的表征。

难道事情真是这样的吗?我相信窃听这样的事情确实在东德发生过。但我想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事发生在冷战阵营的两边,而不仅仅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干这样的事,中央情报局可能比东德秘密警察干得更漂亮更先进。

然而正像我们在冷战结束后的银幕上看到的,所有的对人民的迫害都发生在原社会主义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而那些迫害人民的行为却都因为所谓“人性”而归于失败。影片《窃听风暴》也加入到这种审判冷战失败者的行列中。以“人性”的名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审判。

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审批是缺少被告人的审判,也是最为安全、最为无耻的审判。这种浮浅的审判可以轻易赚取观众的认同,却放弃了对我们身处时代的深入思考。相对于简单的批判社会主义不好,可能更值得我们关心的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对剥削制度的反叛为何陷入另一种形式的剥削。而面对这种对剥削制度反叛的失败,我们是应该向剥削制度妥协,还是应该重新整理行装,再度出发?

 2 ) 没有你们就没有他们

         又把《他人的生活》看了一遍,记忆中这是唯一一个我主动看第二遍的电影。重新看一遍的原因很简单:看第一遍时太囫囵吞枣了,没留心一个关键问题——那个“坏人”是怎么变成“好人”的。确切地说,我很想知道一个腐朽大厦的倒塌,是从哪个裂缝开始的。
        《他人的生活》情节已经众所周知:1984年,东德秘密警察Wiesler被派去监听一个剧作家Georg,结果他不但没按计划搜集该作家的反动言行,反而被他和女友的爱情和勇气所打动,最后背叛组织暗中救助了他。
        带着清晰的问题意识再看第二遍,我遗憾地发现,导演其实根本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坏人”并没有“变好”,他简直从来就是好的。电影开始不久,在其上司Crubitz表示要通过监听搞倒谁谁谁时,他就问:“难道这就是我们当初为什么加入组织?”一个竟然追问为什么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好的秘密警察。在听Georg弹贝多芬时,他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个追问为什么的人,以及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所以该片最大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坏人”怎么变成“好人”,而是“好人”怎么能允许自己做那么多年的“坏事”。Wiesler在成为片中的英雄之前,做了20年的秘密警察劳模。如果他可以劳模20年而不羞愧,那么他应该也可以这样劳模下去;如果他会那么轻易被监听对象所打动,那么他也不可能这样劳模20年。
        电影里真正的“坏人”似乎只有两个,一个是部长Hempf;另一个是警察头子Crubitz。区区二人可以对这么多人的命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原因就在于“他们”把“你们”也变成了“他们”。他们以保卫国家的名义吸纳了无数秘密警察,他们发展艺术家中的内奸,他们逼迫Christa告密,他们让Georg们保持沉默……如果没有“你们”,“他们”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群小丑而已。
        但“你们”又是谁呢?“你们”可能周末带孩子去父母家尽享天伦之乐,“你们”路上看到车祸可能会打911帮助呼救,“你们”可能看到电视剧里坏人欺负好人时气愤填膺,然而你们在做着这一切的同时,也会象Wiesler那样爬到别人的楼顶阁楼上——当然不仅仅阁楼,还有可疑分子家门口,单位,言论的字里行间——说:看,这个混蛋,竟然拿民主德国的自杀率来做文章,把他给抓起来!
        “他们的信念是什么?”有一次我试图和一个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怎么说服自己,一个人把一件事情诚实地说出来,就应该被‘抓起来’?”真的,他们是怎么说服自己的?这事首先令人困惑,其次才令人沮丧。他们怎么能够在窃听骚扰跟踪袭击迫害诚实正直的人之后,一转身,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要做一个好人。
        那个朋友说:“不需要信念,就是个趋利避害的本能”。
        我还以为道义感羞耻感内疚感也是人的本能呢。
        可能也正是因此,Wielser这个人物太理想化了:他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拒绝被彻底机器化,羞耻感犹存。电影甚至把他描述得很可怜,一个人住冷冰冰的单身公寓,在电梯里被小孩子当面骂成“坏蛋”,招来的妓女甚至不愿意多停留半个小时。而现实生活中,那些变成“他们”的“你们”,可能过得比谁都好:他们在饭桌上谈笑风生,在亲友中春风得意,在生意上左右逢源。也正因此你们还在趋之若鹜地变成他们。
        如果该电影展示的是1984年东德现实写照的话,那么5年之后的巨变一点都不奇怪。当电梯里的孩子都可以羞辱秘密警察而他只能哑口无言时,只能说这个社会已经变心了。事实上从故事情节来看,当时东德的控制手段已经贫乏到完全依靠胁迫:听不听话?不听我就让你没饭吃。当统治者的统治手段已经贫乏到仅剩胁迫时,它就气数将近了。我们从小就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也许历史唯物主义偶尔也会走神,物质基础也会被上层建筑拐跑。至于上层建筑又是如何变心的,那个20年的秘密警察是怎么突然从“他们”转变成“我们”的,电影没有说清,我没有找到答案,看来还得接着找下去。

 3 ) “捕片捉影”之《窃听风暴》

1、相比本片通行的译名,我更喜欢另一个,《别人的生活》,更配得上这部电影内敛、忧伤、沉默的气质;

2、在本片的最后,当编号为XX/7的窃听员拖着小箱子沿街派送信件的时候,他的背影,看起来孤独极了,但是,谁也看不透他的内心,那里,也许平静得像落满了花瓣的湖面;

3、如果某些人优越的人生,必须以另一些人的悲惨生活来交换,我们会怎么做?会视而不见的吧,因为我们是优越的那一方。会逐渐习惯的吧,因为我们的悲惨似乎很难反抗。但是,电影里的那些人,却都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4、真正的恐怖,不是电梯里遇见鬼,而是,前天晚上跟妻子说的体己话,第二天,却被打印工整,放到了许多人的办公桌上;
5、所谓的良心,不是随手给路边的乞丐一枚硬币,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期望温暖的平静,即使知道前路一片泥泞,依然,不回头的,风雨前行。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人在电影里出现后,会让我们感到如此感动,会让我们眼眶湿润,那是因为,在现实里,这样的人,似乎从来不会出现;

6、影片当中,扮演窃听员XX/7的演员拥有令人赞叹的演技,他似乎有一颗大理石做成的心脏。他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没有亲人,但他顽强地活着,就连喜悦,也要被掩饰起来。但我们能明白地发现,最后那一个镜头里,他对营业员说:这本书,是送给我自己的。他脸上的那份轻松与满意,足够使他,觉得人生都不虚此行;

7、如果有人以为,影片当中所暴露出来的现实,已经足够黑暗而恐怖的话,那么,只能说是太乐观了些,为了能获得我们想要的,为了平静地活着,其实,我们需要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将打字机藏在地板下而已;

8、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也许,更多的是理想主义,到最后的时刻,色彩终于明亮了起来,但是,明亮永远只是暂时的,会有新的黑暗,很快来到。只要人心不变,凡事都不会有改观,但是,人心会变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9、本片最令人感动的一个镜头,出现在作家的演员妻子被车撞倒的那一刻,窃听员XX/7跑上前去,喃喃说道:您不要死啊,我已经把打印机转移了。可是,一切都晚了,只是,他脸上的表情,看了让人心疼;

10、如果谁去期望,仅仅一部电影,能留下多少感动,能让人心有多少改变,那,太天真。我们依旧,在黑暗里活着好了。

 4 ) 字幕做到吐...

隐居多少年,还是有人找到我,一顶高帽就把我忽悠来了
听译《Das Leben der Anderen》,一开始以为是爱情片,那肯定不难啊,再一看德语简介,完了,彻底疯了
早就不会做轴了,硬着头皮上吧,别人看电影时不会太注意的一句话,要反反复复听几十遍,也只有偏执狂爱做字幕吧
如果各位看官是下载的字幕,恰巧又是一个叫“低调”的人听译的,请你们尊重它吧,这是我一包大卫杜夫+无数杯咖啡+几夜不眠不休的成果啊!!!

PS:众望所归,这个电影捧得了小金人的最佳外语
下载的人多了,找到这里的人也多了,要解释几件事情
1.因为当时时间紧,我又是德语听译的,当然个人水平也是有限,有些地方难免有出入,我觉得正确率85%吧,其中有个关于东德领导人的笑话,我翻得不好,内行人可以试着理解一下
2.有人说没有看到翻译屏幕信息:比如文件、时间地点、书名,我这个要喊冤枉了,因为我确实做了,但是是双字幕,如果要看要挂两个字幕,发布的时候斑竹没有添进去。我自己在射手也发布了一个,是全的,有双字幕的,想看的朋友可以去下
3.现在有很多媒体都想介绍字幕人,字幕组,您也知道我的ID是什么,这只是兴趣爱好,没啥可说的,呵呵,所以请回吧~

这个片子我觉得属于一般的德国片,主体入流,演员功力非凡,所以大获全胜
但是德国人自觉自省的精神,是值得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学习的,包括我们的父辈- -

【后记】
后来去柏林,住在东火车站附近,那里离著名的酒吧区不远
天天走的街就是拍摄《窃听风暴》的地方,女主角倒下的地方现在是警察局
有一天跟德国朋友一起走过时,又一次问起他们那个关于领导人的笑话
他们说完全没有印象了,里面有过笑话吗?我想这个要等牛人来解答了

回到北京,大大小小的饭局,说起来自己学过几年德语,翻过几本书
别人好像反应寡淡,朋友帮我介绍说:她是字幕组的,《窃听风暴》知道么
大家才纷纷称赞起来,看来做一部好的电影比翻书还厉害,呵呵
我是个与ID出入太大的人了吧,为了这份“不低调”,我也要做下去的吧

 5 ) 良知

晚上看在线电影,想起很久没看动作片了,就翻了几页索引,找到这部被归为动作片,而且题目也算是动作片的《窃听风暴》。

其实不是动作片,也没什么风暴。就连柏林墙被推倒这样的历史时刻,在电影里面也只是用跟整部电影节奏完全一致的风格,平静地讲述。

89年的12月的一个温暖的午后,我在榕湖边的湖心亭温书。边上有一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在晒太阳。我看书看到无聊,跟人家聊天。那时的英语讲得破破烂烂,他们一样能听懂-因为是德国人-都不是母语。我说起柏林墙被推倒了,他们说是啊,很高兴中国人也关心这些。那时候是多么轰动的事情啊,可是我却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想讲的东西。

过了这么多年,德国人给我的印象一如当初。电影里面有好人有坏人,导演似乎没有责怪谁,也没有奖励谁。前文化部长靠权势欺负作家的名演员妻子,指使安全局审讯之余,却也没有忘记交待事后一定要释放她,最后依然能坐在剧院看当年话剧的最新演出。妻子出卖了丈夫,不忍目睹秘密警察们按图索骥找到打字机而宁愿站在街口被车撞死。窃听的那位老人,纵容了作家反政府的文章的发表,又在套出了演员妻子的真实口供之后转移了证据。而他在国家统一之后,得到的也就是邮递员的职位,以及作家新作扉页上面对他的特工代号做的致礼。

那个窃听秘密警察的动机是什么?他尊重这一对夫妇,他在他的良知指引下去做事,而不是意识形态、信仰或者国家利益。把窃听到的内容谎报,去作家家里偷偷拿走自己喜欢的诗集,甚至阻止女演员向文化部长出卖自己身体去拯救这个家庭。

二战之后,两德统一,社会就是靠这些有良知的人民,得到了世界的尊重。

 6 ) 极权政治下的性苦闷

(本片最让人激赏的是三段“床戏”,这三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床戏”,充分展现了背景,生活完全不同的三个男人的性格特点,堪称塑造人物性格的经典,也是特色,尤其是女演员在奔驰车上被文化部部长“潜规则”那一段……)

关于1984年的东德,我认为完全可以用性虐理论去支持,当人民被一种显而易见的体制完全控制了思想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对于“体制”的爱,一种信赖式的受虐情绪。这点在维斯勒的心灵被作家德瑞曼点醒以前一直存在。他相信一个对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信心,甚至质疑的“不安分子”极有可能成为国家的危险,维斯勒的工作就是维护那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形态,保证每一个人真诚地去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这个国家。为此,维斯勒觉得自己干的这活儿非常有意义,他兢兢业业坚守在岗位上,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这“见不得人的事业”。最终,连他的领导也不得不承认:维斯勒在审讯可疑对象时的确有一套。这说明他的内心有极强的国家意识,为了这个国家的“安全”,维斯勒不惜采用各种“非正常”的手腕去折磨一些“和体制作对的人”,即使遭受自己学生的诘问,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做事,国家要这么做总有它的道理,他热爱这个国家。可是,德瑞曼一家的遭遇,尤其是全天侯的窃听让他的内心领略了一次巨大的挑战……

忽然有那么一天,或者是由于长期隐约的感觉得到了证实,维斯勒发现这个国家的权利正在被一群丑陋的人把持。脑满肠肥的文化部部长可能是电影中性欲最旺盛的人,直到电影结束,作为男人,他依旧是个胜利者。他是邪恶的,自私的,他利用了他的职权强迫德瑞曼的老婆成为自己的情妇,并积极地参与党内的争权夺利,即使在柏林墙倒掉后,他还用可怜人的“床上功夫”作为嘲笑他的资本。仔细想想,他这个人实际上也是很苦闷的,每天面对的无非就是自己人整自己人,结党营私,互相倾轧。一个党员,一旦失去信仰后,他的业余生活也就只能在一次又一次偷情中寻找做人的快感。在片中,从他由于性生活过度而麻木的表情中你完全看不到任何关于共产主义的影子,他急吼吼脱下裤子,拽有夫之妇的胸罩,又啃又咬的姿态,恐怖地展现在电影屏幕上。瞧吧!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出的国家干部,如此栩栩如生地演绎了一出疯狂的“绝对权利”,他的大屁股,还有他的赘肉……

然而,这一切的杰作恰恰是维斯勒窃听的结果,他把搞到的第一手资料交到这帮官僚手里,纯粹是出于“责任”。可是,他们呢?!只关心自己的私利。这些人从不在乎什么国家利益,什么理想主义,他们每天说的话统统是谎言。这也是维斯勒从德瑞曼老婆,德瑞曼,以及他们周围朋友们身上窃听到的答案,他一贯冷漠的心,一贯的“问心无愧”在脆弱的人性前、在一个又一个无辜者的自杀前,在那首“献给好人的曲子”前觉醒了。那一刻,他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他爱上了他们纯粹、坦率,自由的生活方式,进而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甚至质疑自己是否还是一个好人。是的,作为“斯塔西(东德国家情报局)”的小领导,他了解这里发生的一切。但他什么也不能说。因为他自己就是体制内的人,他陷得实在太深了……

这时维斯勒的灵魂又回归了一个普通人,他的“国家意识”被血淋淋的真相击碎,他很伤心,这“伤心”不仅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职业的可耻,以及那一帮官僚言行的可耻,他伤心的很大一部分是对于社会主义的彻底失望。试想一个完全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写作的老导演,一个倍受人民尊敬的老导演,仅仅是在作品中体现出对自由主义的向往,就被“斯塔西”的人监视。最终,被他们逼死——而且,高层人士为了刺探另一个“勇士”的政治立场,私人目的竟然是为了占有他妻子的肉体,然后通过维斯勒的“尽心尽职”体现出“某位领导同志的政绩”,打击政治对手,从而在权利的争夺中为他自己占据有利的位置。通过窃听与多年的观察,维斯勒对此心知肚明。这还是社会主义吗?——如果是,那什么又不是社会主义呢……

如此黑暗的实际情况,怎能不叫一个真心实意坚信这个体制的人感到心寒?!执政者正在亵渎他们自己的誓言,这难道就是一个先进的政党吗?!这些不可一世的当权者,难道就是这样爬上去的吗?!维斯勒在煎熬……更可怕的是,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一旦有了成效,一定会再次得到晋升。而一些真正为人民说话的艺术家们从此也将跌入黑暗的深渊,万劫不复。维斯勒的良心哭泣了,他十分清楚自己一旦利用手中的职权倒戈,肯定会被上级发现,自己从此的前途也完蛋了,他也知道自己眼下是可以拯救这对可怜夫妻的。于是心烦意乱下,他找了一个妓女……

妓女是按钟点收费的。就在维斯勒尽性地折腾这堆肥硕的人肉时,时间到了!他还没玩够,表情一变的妓女立刻离他而去。恍惚中,他在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发现长期的特殊职业把他培养成了一个完全冷漠、克制、理性的怪人,就连电梯里的小孩子也不待见他。是呀,他自己何尝不是政府雇佣的婊子呢?!这在性的问题上已有了足够的反应,维斯勒生理上无法满足。心理上,窃听到的话又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极权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现在!他必须找回自我,假如说他还想做一个正常人的话;假如说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值得他去爱的话……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后拯救他人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维斯勒自我救赎的过程,这也就阐释了为什么德国统一后,他依然选择了隐藏秘密,默默无闻地过完此生。我相信,片尾当德瑞曼在车上看见他倒垃圾时,作家其实也已经敏锐地意识了这个人的心意。他不愿意,也不忍心打扰“恩人”的生活,他知道这个曾经代号为“HGWXX/7”的男人,他只是想成为一个普通人,尽管他在即将被人冷落的时刻做了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但他毕竟是渴望平凡的,仅此而已……

反观德瑞曼这个人虽说早泻,但他对于老婆的爱也是真挚的。而且他很有才华。他理解文化部部长的欲求不满,这的确很能激发了一个女人受虐的期盼。作为有文化的男人他只能企求老婆为了真爱而留下。可是,专制下充血的权杖,那条威力无比的“生殖器”无法让他找回做为男人的“尊严”,他甚至在发现自己家的确被人24小时窃听时,心情也不怎么激动,他知道这一切早成为了历史。他爱的女人死了,部长依旧活得很好,他甚至还可以去找别的女人,一切皆是悲剧。只有那个“老男人”与他有一种心灵相通的体验。他感受到了一种失而复得的爱,一个不怎么起眼,却异常感人的爱。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希望给他的好人送去一丝善意的安慰,在这里他的“性观念”已然得到了一次升华。90年代的维斯勒无可挽回地渐渐老去,他欲望也不怎么强烈了,一个人早孤独惯了,这也挺好。此时此刻,这两个老男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爱是不能强迫的,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女人、还是对于一个意识形态。只有当这个人发自内心地说“我愿意”时,爱与被爱才是“真和谐”,而不是“被和谐”,性爱也是如此,迫害狂式的“硬搞”只会导致一种畸形的病变……

“国家”实际上和一个人是一样的。一个人得病了,他就得打针吃药,无药可救的情况下只好去死,这不是以他的个人意愿为转移的——美丽的克里斯蒂娜被意外地撞死了,东德也死了,这也不是“以她的个人意愿为转移的”。这是该电影所要揭示的一个象征——“信仰的促死”。在她生前,导演(她的丈夫德瑞曼)爱她,观众(主人公维斯勒)也爱她。可是,她仅有的一次性高潮可能并不是爱她的人给的,一个只想和她享受性爱的“大官僚”把她变成了泄欲的玩具。这才是本片最大的讽刺!他们被官僚体制强奸了。在同一片乌云下,所有人活得都累,看不到丝毫的希望。他们中有些人终于爱上这可笑的生活,比如维斯勒的顶头上司,而有的人选择了低调,沉默是金——这也是中国人最能感同身受的一种选择……

 短评

国安局血的教训:千万别请文艺青年做秘密警察~

9分钟前
  • 林小熏
  • 推荐

最后一星给在“艺术家没有去与HGWXX/7跟相认”。

10分钟前
  • MK凉凉
  • 力荐

你还记不记得他听歌流泪的样子,倾斜在椅子上陶醉的样子?

12分钟前
  • 御姐控_光崽
  • 力荐

“你还站在正确的一方吗?”……惊艳于“做点变通”,惊诧于“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成败”,惊呆于口误后的抓手动作,惊愕于搜索后可获损失赔偿,惊叹于女主的悲剧,惊奇于小人物改变的大历史,惊喜于“这是给我的!”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结尾让人叹为观止,感慨万千。

16分钟前
  • 黑刀
  • 力荐

我们总是歌颂从未发生过的事。

17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真的很赞,尤其是演员的表演!淡化意识形态的典范之作!故事本身也很精彩!20191031重温了这部电影,说一个你们肯定没注意到的细节:本片结尾告诉魏斯曼柏林墙倒掉的那个拆信员,就是那个在餐厅里讲大领导笑话的军官!而耳机里播送柏林墙倒掉新闻的,是导演本人……

19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东诺士马克的电影用了很多当初东德的机关大楼实地拍摄, 但是监狱博物馆的馆长却拒绝了他拍摄的请求。原因?馆长说,因为东诺士马克的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20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这里每天发生的事儿,都是现场加强版的《窃听风暴》;只是weibo能不能有点心,偶尔做回 HGW XX/7 。

25分钟前
  • shu
  • 力荐

有个大漏洞,按理第一次被搜查,无论是谁都会把打字机马上处理掉

27分钟前
  • 萝拉
  • 推荐

重看仍无比感动。为什么INTJ最适合做情报人员?因为他理性近乎无情却会被艺术和梦想打动、执行毫不犹豫却勇于质疑自己不沦为机器、孤僻独行却又珍惜与他人的温情。他是最聪明的,却是最不能被掌控的。

29分钟前
  • Ying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女人是靠不住的,好基友才是一辈子的!

31分钟前
  • 杨子虚
  • 力荐

en,1984的背景,看到1989年11月9日那段突然哭点大爆发。。。电影节奏很好,音乐大赞。。。

35分钟前
  • 缈沨
  • 力荐

最后一句,不,这是给我的。一语双关,瞬间落泪。这种利落的结尾,漂亮。

38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窃听普通人二十年都没感觉,窃听个艺术家没几天就被策反了……极权政府恐惧艺术还真是有道理啊……

41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现实中 没有这样的人 一个也没有

44分钟前
  • Fal Conde
  • 力荐

看到结尾到底还是忍不住泪奔了

49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两条线,两个男人,两个故事,两个互相打捞的故事。丢了一个,彼此的人生都会沉入海底。当剧作家在街头,看到行走在人行道上的特工时,他本可以上前喊住他的。但是终于是没有。就像哈代所言,呼唤的人与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答应。他们最终选择了沉默地相互记录。

53分钟前
  • sogdiana
  • 力荐

饰演魏斯乐入木三分的名演员穆荷自己,在两德统一后去察看自己的“忠诚资料”,发现有长达六年的时间,每天向秘密警察报告他的言行举止的,正是他自己的妻子。

54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2006年最佳奥斯卡外语提名。用自己的后半生成全了理想,沉默又坚定的男人,最后只得到“献给好人的奏鸣曲”。有时选择坚持自己的路,是用幸福去交换的。

59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