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

战争片美国1962

主演:理查德·伯顿,肖恩·康纳利,亨利·方达,约翰·韦恩,莱德·巴顿斯

导演:肯·安纳金,安德鲁·马顿,伯恩哈德·维基,达里尔·F·扎努克

 剧照

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3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4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5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6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3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4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5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6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7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8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9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1:32

详细剧情

影片描绘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所谓最长的一天是该片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长篇影评

 1 ) 关于诺曼底的一次强悍调侃

一直不忍心动这部片子
海报:硝烟散尽的沙滩上一个盟军战士的头盔孤零零地翻在那里
让人担心会很沉重很血腥
...
判断显然又一次错了
居然是所看过关于诺曼底最轻松的一部片...
歹势的钟楼
蹩脚的风笛
擦肩而过的德国兵
飞往敌占区的信鸽
濒临过期的香槟
潇洒穿越战场的修女
....
3个小时的片长
累计出现的人物不下50个
但我居然可以记下他们所有的事迹
不得不说这部拖沓电影的故事能够深刻人心
...
并非没有死亡
并非没有血腥
只是所有沉重的一切都被导演用大量的荒诞桥段给盖过去了
恶哈哈哈哈
看着那两个一胖一瘦的蹩脚法国兵登上Utah Beach的时候
我居然得意地笑出声来
...

这是一部拿腔拿调得意洋洋的战争片
所有的笑料并非依靠诋毁德国人达到
而是依靠纯粹的英雄主义自我找乐来达到的
...
看着某小兵走失之后拿着一整天都没开过的枪迷迷瞪瞪且一本正经地在村里瞎晃悠的时候
我再次笑喷

...
1962年
哈哈哈真是一个伟大的年代

 2 ) 又拿电影当纪录片看…(未经考证,可能存在错误)

神剧啊!纪实风格描绘了诺曼底登陆的一天,塑造出的来自美英法德的群像超过五十人。

一、6.7提前几周的准备

1)巴顿在加莱战场发动佯攻,吸引德军注意力(和《巴顿将军》联动起来了!巴顿在电视上看到布莱德利领着步枪登上诺曼底,发起脾气!)

2)为便于及时出发和战场指挥,所有登陆士兵提前几天开始整日呆在船上,在上面解决所有吃喝拉撒睡

二、6.6傍晚到夜间的行动 1)法国自由战士破坏通信、铁路,第一批负责定位的伞兵到达。 2)伞兵Robot佯攻,吸引德军注意力。 3)滑翔机到位(落地的方式就是靠…生生撞停),出来的士兵负责抢占并坚守住瑟堡到海滩的桥。 4)82师(AA师)和101师的伞兵降落,解决关键据点。 三、6.7(D日)登陆的五个海滩 1)UTAN:伤亡最少,副师长是拄拐的罗斯福儿子;登陆地偏离预计地点5英里,在无补给和援军下罗斯福决定绕道前进,继续进攻。 2)OMAHA:最艰难的海滩,叼雪茄的少将师长又痞又猛! 3)GOLD•JUNO:牵着Weston的加拿大大爷“我祖母说过,装备坏了揍一顿就好了”,还有鸽子飞向了德军的悲催美国记者。 4)SWORD:英格兰难听的风笛;冲向英军怀抱的快乐法兰西人。(没有什么百年战争!没有) 四、导致德军失败的一些因素 1)诺曼底位于海峡较宽的位置,时间夜间风暴多发,天气最恶劣的时间,德军不太相信盟军会在此时发动攻击

2)元首睡觉,西线统帅部司令官隆美尔度假离开前线,无法调来最重要的支援力量——装甲师

3)由于加莱战场的飞机遭遇轰炸下场惨烈,海岸边上的飞行中队被调走,分散停靠,使得盟军登陆时中队长能调用的飞机只有两部,丧失制空权

 3 ) 史诗级战争纪录片

《最长的一天》是由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的战争片,肯·安纳金、安德鲁·马顿、伯哈特·维奇、达里尔·F·扎努克联合执导,理查德·伯顿、肖恩·康纳利、亨利·方达领衔主演。影片以1944年诺曼底登陆为背景,讲述了诺曼底登陆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其中大部分场景为实拍,花费预算约一千万美元(是《辛德勒的名单》之前最昂贵的黑白片)动用了两万三千名军人,才造就了这部黑白战争片的不朽名作。即使叙事手法传统的像法庭上的控辩双方,也因其极度的真实,从宏观大局到具体的参与者,都让人震撼。本片也是美国拍摄的第一部使用不同语言对白的二战电影,其中包括德语、法语和英语。

影片获得1963年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提名,最终获得黑白片最佳摄影和最佳特效两项大奖。

本片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代表之作。云集了众多当时的实力派男演员,阵容之强,在战争片中极为罕见。但明星们在此没有什么出风头的机会,因为整部影片以叙事为主,从盟军、德军和法国抵抗力量多方面、多角度全景式地描述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事件。大格局、大气势可圈可点,而对决策将领和登陆士兵等人物的着墨也是生动深刻 。

这部影片深入刻画的是很多小人物和细节,使整部影片的有机地交融切换,来体现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虽说这部影片的片长将近三个小时但是真正的战争篇幅并不太多,如果将所有战争场面的时问加在一起,也没有达到三分之一的篇幅,这对于一部被誉为战争巨片的电影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最长的一天》并不是靠战斗场面来取胜,更主要的是通过对人物的刻面、细节的描述来表现战争。拍摄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被影迷奉为二战电影盖棺之作。

另:由于与本片同时期拍摄的《埃及艳后》耗资超出预算,导演之一的达里尔·F·扎努克,不得不接受重新规划预算,在耗尽本片的计划投入后,他开始自己掏钱继续拍摄。当时福克斯公司几乎决定放弃拍摄本片,达里尔·F·扎努克立即飞往纽约力挽狂澜,经过一番激情洋溢的辩驳后,他终于保全了本片的拍摄计划,失控的《埃及艳后》也逐渐风平浪静。

在清理奥克角附近的海滩时,剧组挖出一辆隐藏在沙滩之下曾参加当年诺曼底登陆的坦克,经过清洗和维修之后,这辆坦克后来出现在片中的英国坦克部队中。

亨利·格瑞斯在片中扮演艾森豪威尔之前从没做过演员,他与艾森豪威尔的面容相似让他得到了这个角色。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考虑在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愿意,但化妆师无法让他“返老还童”。

盛佳蓝光彩色版标注

 4 ) 上帝到底站在哪一边

关于那次世界战争史上有名的登陆,关于那次扭转整个二战局势的战役,关于决定世界很多国家和人民命运的D-DAY,有无数的文学影视作品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去描写和勾画。这绝不仅仅是因为诺曼底登陆的重要性,也不仅仅涉及到二战的格局改变,更是因为在在那天双方没有任何人知道:上帝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如果某些看似不起眼的因素改变了,是不是那场战役和二战的解决,以及人类的历史都会改写呢?没有任何人能够抗拒对这种历史可能性的猜测。拍摄诺曼底登陆的电影也很多,但这部拍摄于1962年的电影,无疑将成为二战题材电影的经典和丰碑,即便是放在半个世纪后观看,仍然会惊叹于电影竟然能够从这么多角度和故事,来看待那场决定世界命运的战役,从双方最高决策层的考虑和纠结,到各种策略在执行层面的失误和巧合,甚至是关注到不同层面人物个体的故事和感受,经常是几场战斗多个人物不停交替展开,导演能够把握如此恢弘浩大又非常繁琐的剧情,确实对于电影拍摄非常有把控力。

电影里有无数的场景和人物登场,关于诺曼底登陆的过程和结果估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我只是把其中自己关注到的一些人和事,记录在这里呈现给其他观影者。或许这里面每个细节改变都会影响战争进程,但这里只能留给我们在头脑中猜想和推演了

1、德国西部集团军的某位将军,去参加军旗推演,他在德军军旗推演中从未输过,而这次他是扮演艾森豪威尔,而且他拟定的计划就是从诺曼底在恶劣天气中出其不意地登陆。但他认为艾森豪威尔是个谨慎的人,在此前战役中从不冒险,因此不可能采用这种方案
2、负责德军情报的军官,已经推断出当某位诗人的第二条诗句出现的时候,就是盟军将要发起登陆进攻的时候,并且将这个情报激动紧张的汇报给集团军司令,但司令虽然下令战备戒严,但却并没有真正重视,继续跟其他将军打牌。因为过去的半年类似的情报已经出现了无数次。
3、德军很多军官离开前线去附近城市过夜,对于军纪严明的德军来说,主要是认为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无论是飞机或是舰船都很难发起进攻,而盟军突击部队的几十万人,确实已经在船上等待了几天,此前已经因为天气推迟过一次进攻时间了。但这次出现了短暂的可以发起进攻的天气,不然或许仍旧会继续推迟
4、盟军舰船上的突击部队,士兵无聊大牌赢钱,某位士兵赢了1500美金,但突然想起上次赢牌后,在第二天的战役中就受伤了,在进攻发起前他问旁边去赌钱的同伴,当听说他输掉钱后才松了口气,想来在这场战斗会因为输牌变得顺利
5、诺曼底海岸边的法国居民,每天打开窗户看着德国士兵向海边堡垒送咖啡。当他终于看到盟军反攻的舰船后,尽管炮火随时会把他的房屋炸毁,他也可能随时在炮火中死去,但仍然癫狂般地从床底拿出法国旗帜忘情挥舞
6、西线集团军司令让部下致电统帅部,要求出动重装甲部队前往海滩,但却因为希特勒吃了安眠药而没人敢叫醒他做决策;而当希特勒醒来后暴怒发脾气没人敢提这件事。部下建议司令直接电话希特勒,但因为司令看不起这个曾经的下士,拒绝了这种建议,因此德国装甲部队始终留在后方没有参加诺曼底登陆战斗
7、罗斯福的儿子担任盟军抢滩部队的副师长,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被安排在后方,只好写正式报告要求上战场。并且向自己的上司隐瞒了风湿病痛的情况,进门前把拐杖留在门口的栏杆桑,恐怕没有比不能上战场的将军更悲哀的事情了
8、法国地下游击队美女战士,为了炸毁敌军的运输士兵和武器的列车,巧妙引开守桥的德国士兵,最后抱着士兵跳入水中,幸好她还活了下来。
9、盟军设计的橡胶士兵,空投到敌人后方,落地后会自动爆炸发出射击声,本意是迷惑敌人,但却因此让德军起疑,既然有这样的迷惑动作,必然是要掩盖真实的企图,有点弄巧成拙了。
10、盟军滑翔机特种部队居然可以在岸边降落抢占桥梁,支援他们的是吹着爱尔兰长笛的部队,而且他们真的在战场上吹笛子发起进攻,当时真心觉得有啼笑皆非的感觉。
11、进攻敌人据守的堡垒时,在重机枪和大炮设计下,法国自由军部队损失惨重,退守到一栋大楼里等待指挥官去找坦克支援,这时候走来一群淡定的法国修女,开始给士兵们医疗护理。
12、101空降师的F连错误降落在敌军据守的镇子,某位士兵降落伞刚好挂在教堂钟楼旁边,整整几个小时他目睹战友几乎是被屠杀,自己耳朵也被钟声震聋。
13、空投的伞兵在清晨暗淡的光线中,跟德军巡逻队隔着矮墙插身而过,当最后一位盟军士兵发现后,那队德国人却早已走远
14、为了躲避盟军空隙,德军将空军中队分散到各个机场疏散,结果导致需要几天空军才能集中发挥作用。其中最优秀的航空员,带着自己的僚机只有两架飞机,扫射海滩上的盟军士兵,但可惜杯水车薪完全无法改变战局了
15、在夺取某个海滩的英国将军带着自己的哈巴狗,而且抱怨炮火让自己的宠物狗忧郁了。当通讯兵希望用他的手持通讯设备通报情况时,却被他蛮横地拒绝了。无奈之下通讯兵只好放出备用的信鸽,结果信鸽却飞向了德军方向。
16、德国海岸防卫部队的军官,收到了盟军即将进攻的消息,带着狼狗去海边堡垒巡逻,但是观察了一夜都没有看到。最后要离开的时候,发现狗狗不见了,决定最后看一眼的时候,海面上突然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战舰
17、盟军的几百名士兵,苦练几个月攀登悬崖,为了就是从悬崖突破德军的炮兵阵地,避免这个悬崖上的大炮对海滩登陆产生威胁。在牺牲无数士兵之后,终于攀爬上了悬崖,却发现那些大炮根本还没有安装。
18、盟军101空降师的上校跳伞扭伤脚,让军医勒紧鞋带拄着拐杖前进,他们距离预订的降落地点偏离了十几公里。后来征用了83空降师运送武器的平板车,坐在车上指挥对德军小镇的进攻,扼守住了主要的交通要道
19、盟军空降师每个人发了个玩具,可以发出咔哒声,约定发出一声要以两声回应。某个盟军士兵听到两声咔哒,以为是自己人就站了出来,却被德军击杀。原来步枪换子弹也是咔哒两声
20、一个美军空降士兵,一天都没有开一枪,只是在战场上迷路了,碰到了一个英国军官受了重伤,而不远处是一名被他击毙的德军士兵。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受伤了,一个人迷路了

就在无数个这样的人物和事件中,D-DAY最长的一天过去了。



 5 ) THE LONGEST DAY———用低调的沉闷伤害我的心 - [身受‘影享’]

  作为盛夏到来前的自然现象,接连数日的“雨天”本不该有“阴谋”的成分在里面,可当雪灾、脱轨、手足口病、8级大地震、南方水灾以井然有序的规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候,窗外的绵绵细雨,看上去也仿佛被传染上了一种下意识的征兆。不想让思绪沿着悲观的路线亦步亦趋,索性从抽屉里翻出了一张1962年的老电影,希望能借助影像的扑朔转移我对现实困境的焦虑。可事情远没有我想象中的“自以为是”,<<最长的一天>>,果然没有让我彻底忘记自己身在何处。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也许不会相信,这部战争题材影片给我带来的欲罢不能,是从片中三条貌似偈语的自白开始蔓延的:1、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2、用低调的沉闷伤害我的心;一个死了、一个瘸了、一个迷失了方,这就是战争........

 1、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没想到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原来还有这样的“前戏”。

  在镜头第一次对准了法国傀儡市长的时候,市长夫人也把早已准备好的早餐端到了他的面前,市长不屑一顾的表情并不能给食之无味一个充分的解释。那张僵硬的面孔下面始终留有一种不轻易表露的隐忍。直到收音机里反复传来这样一句无厘头的人物特写——“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约翰留着.....” 他的表情才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兴奋的瞳孔、欢愉的嘴角,附和着略带颤抖的面部肌肉,解放了全身的血液。蛰伏许久的市长终于可以抬起头来自己给自己下达一次命令了。就这样!外面的对峙还没有来及摆开架势,返攻的号角从内部就已经开始报得春晓了。

2、用低调的沉闷伤害我的心——也就顺着法国游击队的全线出洞发扬光大了

  当德军情报部门已经截获并意识到“用低调的沉闷伤害我的心”这句话的严重性的时候,德国守备司令还翘着二郎腿在和下属们一边忘我的打着桥牌,一边自豪的说着:“我活得时间已经够长了。”这种无所谓的状态,正是“上帝要让谁灭亡,就要先让她疯狂”的预言前兆。由此看来,把盟军空降伞兵先遣部队当作“扰袭”的那一小撮虾兵蟹将就不足为怪了。那些对于盟军诺曼底登陆有着充分认识的德国先觉先知派顶着不打扰隆美尔元帅午睡的噱头,目送艾森豪威尔功成名就也就近似合乎逻辑了。

   掉过头来,再看看盟军的身陷囹圄,德国人也许也能在失败中找到一些慰籍。真人版空降先遣部队”和“假人版空投障眼先锋”沿着德国虚弱的天际线天兵天降(诺曼底登陆战役德国驻地飞机仅为2架)。落地后的境遇在导演的刻意安排下分为了以下几种:1)被悬挂在建筑物或路障上,听天由命,任凭宰割。2)和法国游击队相见恨晚,里应外合,共举大义。3)也是大多数的厄运,落入敌人事先布好的绞杀区,还没来及抬头和这座陌生的城市打个照面,枪林弹雨就在他们着陆的第一时间终结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幸好,苟活下来的还能把战前督导的言传身教死记硬背得滚瓜烂熟,以为导演对于落地后“以两声响板作为内部接头暗号的指令”的细节处理预设下了最好的伏笔。戏剧化的镜头就这样被黑色,幽默了一回————与队伍走散的盟军伞兵(甲)用高度警惕的目光死死盯着前面不远处的风吹草动,随后搬出了“老师”的锦囊妙计,两声响板摸底之后,对方跟着做出了理论上绝对准确的第一反应。伞兵(甲)就这样安之若素的朝着死亡的枪口迎去了,当他倒下的时候,对方下意识的又将子弹再次上膛。和响板一拍即合的声响最终给了这场致命的误会一个情理之中的交待。也为这部史诗级战争电影定位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收场。

3、一个死了、一个瘸了、一个迷失了方向————— 一个个都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历史的潮流总是一往无前,来不及回头是岸。只给历史的见证人留下了瞻前顾后的感慨,影片结尾,在盟军用前仆后继的尸体撞开了德军最后的一道路障之后,导演别有用心的将血迹斑斑的镜头擦得近似于冷酷的一尘不染,在被战火糟蹋得体无完肤的诺曼底境内,当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唯一语言嬗变成了无情的子弹,人类的境遇也就被勾兑成了这样一幅白描:在村庄一隅,一个被打瘸了的美国兵干掉了遭遇的德国兵,已经精疲力尽的他靠在墙上死死的盯着那具躯壳。一个抱着枪躲躲藏藏的英国男孩儿,偶然间生平第一次见证了杀人者与被杀者之间的对峙,英国新兵蛋子那迷离的眼神,似乎已经分不出敌与友的差异,以至于无视死者把靴子穿反的‘根源’问题。
  沉闷的空气中,隐匿着一张张低调的面孔。有的死了,有的瘸了,有的已经迷失了。 这是当时的战争临描,冷静下来看看当下的近况,或许也可以对号入座。至少我是其中的‘受害者’...........

 6 ) 霸王行动第一天的故事

虽然描述霸王行动的电影和电视剧很多,可是这一片还是相当经典的全景式描述该事件的巨著。说是巨著一点都不夸张,众多影星的加盟是全片增色很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007的扮演者肖恩康纳利在片中只出演了一个相当于跑龙套的小兵角色,可想主角的腕有多大了。
美中不足的是把我们的兄弟连101空降师的戏份弄得太少了。貌似空降的有战斗力的就82师了,101师的人都成了散兵游勇了。远不及兄弟连里写的精彩:)
哈哈哈,谁让我对兄弟连偏爱呢。实际的情况是由于气候及组织还有德军地面炮火的原因,大部分的空降部队都被弄的四分五裂。不过由于这种四分五裂倒使德国人误认为有大量的部队空降下来,组织的反击也苍白无力。要是真是集中起来空降,德国人认清盟军的实力就这么点早就把那些缺乏重武器的伞兵们赶尽杀绝了。

 短评

7/10。集中展现了盟军行动的关键细节和宏大景观,以至故事头绪繁杂而乏味,长镜头结合奇佳的烟火效果再现攻占桥梁/海滩攀岩/镇巷冲破堡垒,处处征服观众;空降教堂无法动弹的军官看着队伍被屠杀,摸不清响声口令和上膛声的冤死鬼,特别是残了的飞行员面对敌人尸体悲观交谈,点题性批判了战争的愚蠢。

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为去登陆海滩做预习。没想无论从上级到士兵的清楚人设,到多角色和线索的复杂推进,再到大场面调度,一点都不必半世纪后的战争大片差。法军突袭乌伊斯特雷昂那段更用了今天时髦的全景俯瞰长镜头,当时可没后期合成技术。这四个导演丢到当下,加上同时代的大卫.里恩这些,电影产业起步更加牛逼?

8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在没有电脑特技的年代 通过紧张的小场面表现恢弘的战争场面 这部电影是典范

11分钟前
  • hiphop
  • 推荐

1962年的电影,至今看来大场面依然不过时,几十个角色个个鲜明。只能说,电影技术在进步,人性在退步。

12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关于改变二战格局的诺曼底登陆,有很多电影和纪录片,也有很多导演和演员尝试过,但这部确实堪称经典,即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当年拍摄的电影,也完全不觉得有丝毫简陋或者粗糙的地方。影片里既有对大场面大事件的铺排展开,也有对小人物故事的关注,故事穿插进行又安排有序,导演把握剧情功力的很强

13分钟前
  • 飘渺游侠
  • 力荐

7.9分,三个小时,整体评价:难熬。我就是认为反战的战争片比不反战的战争片强。你说它反战吧,结尾那欢快的配乐是咋回事?这么高兴?这种感觉跟我看《拆弹部队》结尾听到那慷慨激昂的配乐是一样的。配乐有时真的能奠定一部电影的基调。三个小时,基本都在拍打仗了。虽然结尾也点了句:″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和刻画了几个倒霉的伞兵,但对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探讨仍然是浅尝辄止。似乎是最早拍诺曼底登陆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它的后辈。

16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还行

打开就知道是老片,但是没有想到老到这种程度...很完整,甚至很恢宏,并略带轻松的展现一场残酷的战争!

21分钟前
  • 力荐

叹为观止的战(yan)争(yuan)史(zhen)诗(rong),庆祝反法西斯就应该看这些经典好伐!

22分钟前
  • 黑特-007
  • 力荐

《建国大业》深受此片影响。大场景、大题材、近百位明星客串。一千万的投资黑白片中少见。大量实景拍摄、大量航拍,估计斯皮尔伯格都眼红。盟军美军、盟军英军、德军的上至高级军官下至普通士兵、法国的普通民众等N条线并进。“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这就是战争吧”

27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推荐

巨细交织,平行叙事。伟大的战役,伟大的电影。躲在空调房里看三个小时也过瘾,当然,若能重返影院大幕就更爽了。

31分钟前
  • k-pax
  • 力荐

相较十五年后的遥远桥,选择诺曼底会让自己叙事受限。首先这是一场胜利,以历史胜利者的姿态重述重大胜利历史,难免正向情绪过满(即使影片插入几场盟军败衰戏以平衡),对手的整体迟钝懈怠也无法有效反衬我方战力士气。其次,全景叙述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顾此失彼造成叙事断流:观众刚开始移情,很快转向他处迟迟不归。几乎所有群星&大战电影都是如此,本片明星数量更多才更显突出……但一些与大场面无关的小桥段的构思甚佳:空降挂钟,两声回响,敌我对面不相见,“他死了,我瘸了,你找不到北”。三星半。

3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这种真实片子的拍摄手法很中规中矩,意味着差不到哪里去

38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三星半。全明星阵容的二战史诗片,诺曼底登陆战。战争场面比较逼真,尤其是对德军的表现,也比较真实——不像天朝的某些战争片,以正义的名义做失实之描述。多线叙事、人物众多,除了明星脸,感觉叙事略显混乱,节奏感也欠佳。

4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看完更坚定了自己完全反战的立场~

42分钟前
  • RIC
  • 还行

跑龙套的都是明星

47分钟前
  • 沈涵
  • 推荐

小时候没看完过,这种全景式的安排,是否算好难说,而且片子很老了。但亦不会有其他的故事表现形式超过这种体验。

52分钟前
  • 嘛哭当拿路哆
  • 力荐

所看过关于诺曼底最轻松的一部片...钟楼、风笛、擦肩而过的德国兵、鸽子、香槟、修女....感觉很得意

57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恢宏壮烈,经典史诗。三小时的电影,尽显英美法对这段历史的无比骄傲。二战是人类的浩劫,也诞生了不朽的史诗。有时候有些嫉妒英美,原本中国的抗战也可以拍成真正的史诗,国人也可以带着骄傲回顾历史,英烈们可以无数次被毫不犹豫地歌颂,如果,1945后不再有战争。2018107

1小时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三个小时似乎还不够长。如果能给六星,我也会毫不犹豫

1小时前
  • daangel
  • 力荐

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1小时前
  • (๑⁼̴̀д⁼̴́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