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月四日

战争片美国1989

主演:汤姆·克鲁斯,雷蒙德·J·巴里,卡罗琳·卡瓦,乔希·埃文斯,Jamie Talisman,安妮·博比,Samantha Larkin,汤姆·贝伦杰,弗兰克·威利,杰里·勒维尼,Richard Panebianco,Rob Camilletti,史蒂芬·鲍德温,Michael McTighe,Richard Haus,威廉·达福

导演:奥利佛·斯通

 剧照

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2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3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4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5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6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3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4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5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6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7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8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9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30 04:52

详细剧情

  朗(汤姆•克鲁斯 Tom 饰)自幼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男孩,向往男子汉的生活。年轻的朗被总统那潘那番充满煽动性的越战演说彻底征服,一种挑战和为国牺牲的冲动在朗的内心渐渐滋长。一次摔跤比赛的失利,令一向要强的他毅然告别了恋人唐娜和大学生活,踏上了从军参战之路。  然而,来到了越南的朗并没有在这里找到向往已久的英雄气概,反而目睹一出出反人类的悲剧。朗的好友威尔逊也在一次混战中死于朗的子弹,不久,朗中弹瘫痪被送回了美国。  坐在轮椅上的朗仍然坚持着对美国发动的战争的信仰,但女友唐娜重遇了朗之后,痛心的认为朗的悲剧都是战争的错。噩梦缠绕着朗,朗去拜祭了战友威尔逊,反战呼声中,朗终于觉醒。

 长篇影评

 1 ) 生日,也是重生

27岁的阿汤哥看上去很年轻,象20岁。

如今这年头,看多年前按时间顺序讲述的片子都是奢侈了——现如今多少片子不把时间顺序打乱、故事剪的稀碎、倒叙插叙正叙来回切换都不好意思叫电影🎬

89年的片子,30多年了,原来30多年前就已经把米帝的虚伪撕裂表达的淋漓尽致……只是,60年代的越战,到现在60年了,米帝不是依然世界各地在烧杀抢掠、跨洋跨海的到处作战?所以士兵们的反思其实都是shit!延续至今还是一样的杀杀杀

电影的反思?不过就是电影罢了,当剧终来临、灯光亮起,一切都没有变,战争还在继续,无辜者还在被屠杀,为了别国的人权而战斗?正如黑人护士所说:国内都没有人权,万里外的另一个国家,人权关我们什么事?

看多了美国电影,你会发现歧视处处在:一个身体残疾的美国人,依旧可以在后院墨西哥飞扬跋扈、欺压人民,倾倒个人的所有垃圾:心理的、身体的、情绪的,还有国家的....

难得有这么一部反战片,愿意从细节入手,不厌其烦的描述小处,不炫耀大场面,而最重要的是用电影的语言把想说的都说透了——政治立场(支持民主党)、反对越战、调侃宗教、高级黑军队上校,以及母亲的虚荣心...

三星,为阿汤哥的演技单独加一星!

 2 ) 美国梦破碎了吗?

颜色: 巧用美国国旗的红蓝白三种滤镜,在越南战场上使用白色滤镜,塑造那种恐怖残忍场景效果和心理效果;

音乐: 中西部乡村民谣,交代男主角朗的身份背景

演技: 阿汤哥放电的大眼睛,实在无法拍出战争复杂和沧桑感,剧情够丰富,阿汤哥还是适合帅哥角色

导演奥利斯斯通在电影中大力塑造了朗,一个代表美国保守右翼青年形象,一个美国梦的代表。出生在基督教家庭有信仰、努力拼搏、身体强壮、热爱祖国、家庭幸福完美,甚至在从军前晚上面对心爱的Jenna都没有任何不轨行为。

如果我们认为《生于七月四日》是对越战反思或者违背传统好莱坞电影讴歌美国价值观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电影反映了越战残酷、人民反战、政治虚伪和老兵的忏悔。但是当朗被错杀战友家庭推出来,到参加示威游行,到最后参选总统,恰恰把刚破碎的美国梦重新拾回,把保守右翼信奉的价值观重新树立了起来。真实的结局大家可以想象!

因此这部看似反映现实的电影恰恰在结尾给我们耍了个魔术,重新误导我们,灌我们喝了下一碗鸡汤。如果想知道美国有没有从越南战争中学到什么?请看最新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就知道这几场战争的本质和核心力量是什么

 3 ) 生于七月四日

1、对于战争的反思贯穿始终的两个情节点其实发生在同一个场景里,一是误杀了妇孺儿童,二是误杀了战友,以这两点作为反越战显然说服力不足,因为这两点很可能发生在任何一场战役中,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野战排》的滥杀无辜从人性的恶来呈现,且主要讲述战争场面,就相对深刻。
2、从战争对于一个人的摧残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前提是,这是参加的越战。我不清楚二战后的残疾士兵是如何面对此后残缺的人生,是否也会因对性的渴求而变得暴躁颓废。从这点来说,如果脱离开具体战争的历史背景,单纯从战争对一个男人的摧残来讲述的话可能会更深刻。

 4 ) 重估一切价值

    影片《生于七月四日》的DVD已经买了好长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看,主要是想看的影片太多了,可我知道这是一部“政治讽刺”影片。
 
    昨天猛然想起这部影片,于是就看了。通篇看下来,我觉得真是太“爽”了,这是源于一种“畅快淋漓的颠覆”感觉。这样的观影感觉已经好久没有体验到了,大部分的影片(表达思想与观点的文艺电影)都拍得隐忍晦涩。

     此种类型的影片要是放在“集权国家”,变一下故事,我想早就被“坑”掉了,因为这是一种危险且可怕的“精神革命”,是不能被容忍和蔓延的!

    影片的片头部分拍得很有寓意,主人公“朗尼”与小伙伴之间的“战争游戏”,退伍军人的“盛装游行”,肯尼迪和募兵军官的“煽情演讲”,母亲对于朗尼看<花花公子>杂志的“宗教教育”,教练的“讽刺激励”,朗尼参加“摔跤比赛”,这些剧情的设置无疑是突出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主流传统价值观”,朗尼在充满了这样一种价值观的社会和家庭环境里成长,所以片头表现了他对这种价值观的适应与认可,在他心目中,这一切都是不容质疑的并且要无条件尊崇的。

   之后是越南战场,战场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强烈的挑战了朗尼之前认同的信仰,无辜的平民被杀,婴儿被炮火吞噬,误杀战友,以及营长对误杀战友一事的反应,都深深刺激了他原本澄澈的心灵,使他重新对这场战争的意义进行了思索,难道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对的吗,是正义的吗?

   再一次突围中,子弹击中了朗尼的胸膛,不过他没有死,却被告知胸部以下瘫痪且要截取双腿,这时的朗尼感受到了此生最大的恐惧和绝望,他可能会觉得当初的决定是如此的草率与荒谬。他无法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他要重新站起来,他努力的做着康复训练,讽刺的是,这是无法用类似于当初草率的决定而能选择的,这是无法用虔诚的信仰所能做到的。朗尼在众人的讥笑中放弃了这不太现实的幻想。

     寂寞的长夜,传来了负伤战友与女护士的嘿咻声---他们在M--L,My God---女护士的呻吟声是如此的撩人心扉,My God---原本湿润的V-g-是属于“我”的,可是“我永”远失去了这种能力!这是永远的伤痛---是任何“信仰”也无法抚慰的伤痛!

      梦想无法照进现实。朗尼需要优待,但被翻转身体瞪着自己的呕吐物达两个小时却无人问津!他需要保全双腿,但他得到的答复是‘ 由于越战耗费,经费缩减,政府给不足你所需的经费’。

      朗尼终于被截去双腿。

      朗尼与其青梅竹马的恋人当娜之间缠绵缱绻的爱情,特别是入伍前夕的学校毕业舞会上,当那首经典的<蒂凡尼的早餐>主题曲响起,两人的深情拥吻,这些甜蜜的回忆使得之后下身瘫痪的朗尼更加痛苦。这种痛苦的根源就是这种价值观。

      回家后,朗尼得不到弟弟的尊重,-------

       朗尼终于醒了----他心中自由的超人被唤醒了(以下是他的台词)

      ‘有时候真希望负伤,脚负伤后真希望躺着不动,表现英勇与否有谁在乎,那天我瘫掉,阉掉,为的是什么。我是如此的愚不可及。假如能保住下体器官,我宁愿放弃信仰及所有,用所有的财富去换回我的下体器官。’

      ‘妈妈,问题是我没有死,得活下去,我要活着到处跑,提醒人想越南。’

      ‘你们不愿我们抛头露面,要把我们藏起来视作废物’
  
      ‘我相信他们的话,‘战斗杀敌’、‘中士’、‘陆战队’、‘班兵’、‘向左转走’、‘向右转走’,都是他妈的谎言,假的’。

      ‘妈妈,你要我信仰上帝和你荒谬的梦想,你令我难堪,F**k you,F**k you,我们去打共产主义,却杀妇女和儿童,教会为战争祈福,说共匪险恶。但是妈妈,‘不可杀人’,‘不可杀妇孺’,这是十诫说的?这不也是你教的吗?他们滥杀无辜,我们战败了,那些都是他妈的谎言’。

        
   ‘没有上帝,上帝和我的腿一样死了,没有上帝,没有国家,只有我和他妈的轮椅。白白牺牲的还有这根---生殖器,教堂上说玩弄生殖器是种罪,但愿我有的玩,‘天哪--P*nis’---‘P*nis’---‘P*nis’-------‘Thick p*nis’,我没有机会用它了,他在那亚洲的丛林里断送了’。

        
   ‘这是一场错误的战争,社会欺骗我,欺骗我的兄弟们,欺骗了全国同胞,诱骗他们跋涉一万三千里,去征伐贫穷的农民,他们长期抵抗,他们为独立已经奋斗了一千年,越南人民。我找不出形容词来表达对这个政府的厌恶,当政者腐败贪污,男盗女娼’。

          ‘被唾面就是我们遭受的待遇’

          ‘为何用催泪弹驱散我们’

          ‘为何对我们动武’

          ‘不要只为你们的收视率而掩盖真相,怕揭穿谎言吗’

         ‘他们害死新生代,他们把新生代全牺牲掉了’

            之后他又去嫖妓--------

           朗尼所做的一切,已经完全背叛了他之前所尊崇的信仰!

          
      影片最后,朗尼要去演讲,然而他所要做的演讲和之前母亲梦见他的演讲完全是两码事,这是对“主流传统价值观”何等的讽刺与颠覆!!!
      纵观全片,这不光是一部反战电影,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为“自由而战”的影片,是一部个人的“哲学思辨”史诗片!假如有造物主存在,但它没有在我们出生时烙下任何生命轨迹的讯息,那我们就是自由的身躯,不管我们是选择所谓的“堕落”(其实我认为‘堕落’这个词是荒谬的)也好,选择马上“死去”也好,重要的是,这就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在。

 5 ) tom很好

昨天晚上看了《生于7月4日》,rediscover了一下Tom Cruise的风采。他真是一个伟大的演员。早在看《甜心先生》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个不俗的演员。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他和Spieldberg合作,他的表现就欠佳了(《少数派报告》、《世界大战》)。

一个男人如果下半身瘫痪了,生殖器完全没有作用,还算一个男人吗?

Tom Cruise这个角色的遭遇让我想起《永不妥协》里面的那个配角,“一个女人没有了双乳,没有了子宫,还算一个女人吗?”“当然算,而且是一个更加快乐的女人。”Erin说。

Tom Cruise的角色可不能这样一笑而过。Ron自愿参加越南战争想报效祖国,在他乡误杀妇孺和同伴,自己中弹导致下半身瘫痪,回国后,全国反战思潮让他这个自愿参军的伤兵伤上加伤。他逃去墨西哥,希望能够逃离这一切。

这是个让人深思的“做爱”场景。墨西哥妓女享受着Ron用嘴和手给她带来的快感,Ron在妓女怀中哭泣。

Ron是个复杂的人,最后他加入了反战的行列,并成为了主力军,最后还参加总统竞选。

整个电影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很复杂。在我看来,这是个反尼克松政府,反越战的电影,它向宗教、向权威发出挑战。影片中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讽刺意味。

《生于7月4日》是Oliver Stone越战三部曲之二。越战题材永远拷问着观众的心--战争究竟是什么。《我们曾是士兵》里,梅尔·吉逊对孩子说,战争就是爸爸被迫一定要去做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情。《黑鹰降临》(虽不是说越战,但本人认为性质一样)说,战场上杀敌是为了保护同伴,没有谁对谁错……

       P.S.长胡子的Tom Cruise很像赵捷。

 6 ) 《生逢七月四日》:反战更甚荣誉

    看过不少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但真正如《生逢七月四日》一般深刻的也就仅此一部。这部影片有别于其他阿汤哥的作品,在于它不是以汤姆·克鲁斯的英俊耍酷取胜,恰恰相反,片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角罗尼柯威,则是一个坐着轮椅的退役伤残士兵,整日昏昏沉沉自暴自弃,抑郁不得志的可怜虫。这个强烈反差,却吊诡的赢得巨大成功。作为奥弗利·斯通较为出色的几部作品之一,《生逢七月四日》确实可以屡看不厌。也许是我接触反战题材影片太少的缘故,这部电影给机会予我更深刻去理解,过去许多未曾认真考虑过的问题。

   在美国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没有一场战争像越战一样严重的分化美国国民的价值观,让主战和反战的矛盾激化得愈加纠结,最终在冷嘲热讽的嘘吁声中收场,换来是美国从政治到文化界的集体反思。有人认为,美国在介入越战初始就犯了错误,在践踏人权上,越战让美国这个二战消防员的荣誉丧失矣近;而有的人认为尽管美国在越战中的表现不如人意,但为保护亚太地区不受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影响,即抑制极权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也付出了代价。如此云云,说法之多。

    影片的前头部分,巧妙的放在了二战结束初,那些征战归来的美国大兵成了美国国民一时的宠儿,享尽所有属于军人的荣誉。这为环境形成素上几笔。环境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塑成的先天因素。而民族主义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发挥的空间。虽然民族主义不一定是坏的有害的,但它作为专制暴虐牢固的基石,是一堆随时都可以燃烧的干柴。约翰·肯尼迪的演说无疑更是民族主义推销到位的表现,“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这句话在后来成为许多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许多人难免容易断章取义,笔者觉得肯尼迪演讲的精华要搭配在上一句,即“全世界的公民:不要问美国愿为你做些什么,而应问我们在一起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它在缺乏集体共识前提条件下,为侵犯个人隐私上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过去大半个世纪,我们看到爱国甚至爱人类的口号标语充斥一地,但那些生活过来人给予我们认识的体验:以鼓励集体荣誉为自豪的价值观摧毁了微弱个体的安全意识。“万众一心”是人类集体精神的伟大,可是,“万众”真的能“一心”吗?不懂什么是“人”的人妄谈“爱人类”。

    罗尼柯威在一场竞技摔交赛事上败给了对手,这种挫折对于从小就保有优异表现的主角,比及普通人的失败也许更难承受。在一场美国海军陆战队鼓励下。主角选择了“为国家而战”。仔细一看,会发觉这种少年人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活在一种集体虚无感里,没有恋情,没有目的,缺乏可以调动一切积极情绪的生活。所以当我仰头看着切·格瓦拉的头像时,会觉得那是无比的高大。他那炯炯放光的眼神和他背后所经历的一切,只差没有说出保尔·柯察金的那句“我已经把我的一生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完美得简直就像是不可触摸的神话。

    人人都有个格瓦拉梦。但,梦与现实有时毫不接轨。如果一开始就走错的方向,会与梦境背离得更远。人要有信念和理想,空有热情不是办法,除了要有会思考的脑子,少不了还需要一样东西:做好接受和承担结局的勇气。

    我喜欢另一位网友的评论,“他们的思想行为举止可能只有那些‘愤青’才能理解,所不同的是,‘愤青’只热衷于每天网上打嘴炮,而罗尼却勇于上战场。”

    对于越战的复杂理解,在如今的中东,乃至非洲冲突区都在持续延续。我以前看过不少书籍和记录片,表明美军在越战有过不少惨无人道的屠杀。但近来仔细研读,会发觉这里边观点容易流于偏见。在一场针对越共的军事行动中,罗尼柯威对着属于敌军的营地扫射。却在开枪完后的搜查发觉:杀死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原因是敌军以普通百姓作为军事掩护。虽然目前在进行的所有战争,其口号和理由无不是以政府组织或个别武装力量为攻击对象。但,那句老旧的口号“军民鱼水情”并不是没道理,军民是相辅形成的。打死一名恐怖分子,却催生有二三名恐怖分子的亲属加入。正如布什政府的反恐战略却导致越反越恐的结局。以色列人之所以会说误伤巴勒斯坦平民是“迫不得已”,个中解读,还需依靠战争罪行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检验能愈来愈进步。

    可杀死妇孺就是杀死妇孺,基于人类的道德情感,和主角恪守的军人操守,不会觉得杀死妇孺会有什么荣誉而言。更多是自责和深感耻辱的愧疚。如果对于杀死妇孺仍不会造成作战的积极性消退,而另一件事的发生则是发起了罗尼柯威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误伤战友致死,自己也落了一身残废。

    只有对爱国忠诚的荣誉感还能支持罗尼活下去的意志,因此他拖着残废的身体简直锻炼,直到回到家乡。而此时的美国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战浪潮,各种与之相关的嬉皮士、舞蹈、诗歌和街头演说成为了主流。左翼青年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角。1970年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四名学生遭到俄亥俄州国民兵镇压的枪杀。这让反战活动升级到狂热的程度。也就有了影片中罗尼的战友对他说:“美国正在国外打人权战的时候,国内的人权却出了大问题。”。

    左翼青年也包括了罗尼的弟弟,这让我们的主角极为恼怒。他认为这是侮辱,当自己把生命和健康交付给国家时,换来的不是珍重却是怜悯的眼神。“不爱国你就滚啊!”这句话不断重复的出自罗尼的嘴中。“不爱国你就滚啊”这句话充满着任性和失望,我们并不陌生。可,谁又凭什么不爱国?当罗尼身着精致的海军陆战队军服,坐在轮椅上等待接受鲜花和凯歌时,却受到了两边众人的唏嘘,连小朋友都不屑的赠送上了“枪击”的手势……失去荣誉的军人不是军人。屠杀妇孺和误伤战友的可耻感重新回到身体里。

    三个印象很深刻的片头,一直是我对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一、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废物的罗尼柯威对着自己的母亲大喊自己的性无能,嘴里不断大声歇斯底里的唠叨“生殖器”,鄙夷自己在战争中屠杀妇孺和误伤战友的可耻;二、为了舒放压抑沉闷的心理,选择了去墨西哥旅游,为着一个妓女的抚慰流下伤心而感动的眼泪;三、一位同样来自越战的伤残兵对着妓女咒骂,咒骂她竟嘲笑着自己的性无能,还有这两个越战伤残兵被遗弃在荒郊野外,分别以咒骂自己的可耻来比拼谁更下贱,更废物,乃至骂到相互吐起了唾沫。

  我的一位朋友(蛇哥)写过一篇文章,略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战争的积极意义,是人在战争中获得学习,推进进步云云。他的观点新颖独到,令我欣然赞赏。可,若要自己抱以积极的心态看战争,这种热情难以提及。有如当下,中东的巴以冲突,非洲的族群交火,活在看不到停战曙光环境里,什么旅行,购物,名牌衣服,求职的机会,谈哲学的自由……全是属于死亡以后的世界。犹记得以前自己也是个好战分子,我们不掩饰的谈论对战争的向往,以为战争其实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阐述道的一样,是人类进步必须经由的竞争。只有在战争中,生命的价值才获得荣誉的体现,因为它基于爱国的动机,崇高得无可争辩。于是我们意淫,希望日本在临海挑起争端,台湾突然宣布独立,或者美国哪天突然蛮横空袭中国,好为我们开战找到出路。说来,我们起了这些念头并非真的因为自己多爱国,不过在于更多的是自己觉得生活无聊而沉闷。真可笑。战争真的如宣传机器里鼓吹的那样荣誉、高尚、英雄、伟大么?是,但不全是。真实的战争,引用《血战阿拉曼》(这部影片我还没看)中主人公的一段独白来作概括:

    “在学校他们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像英雄一样死去的人是光荣和伟大的’。在战场上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英雄,但那些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光荣和不光荣、伟大与不伟大,他们就只是死了,他们在工事里腐烂,连一句赞美的诗词也没得到。死亡只有在课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悲惨的、可怕的、血腥的……而且还发出阵阵恶臭。”

    “流离迁徙是战争造成的结果,它里头还有国家或集体这个机器,战争是国家或集体机器决定的,大部分的人热血奔腾投入其中,是不会去冷静地思索、追问“何以致之”这个根底问题的。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后,由于权力主导历史诠释,人们也往往没有机会去追究,战争为个人真正带来了什么,为民族又真正创造了什么。”(龙应台《谁欠了他们的人生》)


    伴随战争而来的是家破人亡,瘟疫和孤儿,和遥遥无期的重建工作。作为战争中微不足道的普通一兵,战争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可以选择的东西(逃兵也许能算是选择之一),在子弹穿过头颅,鲜血涂得一地,所有信仰和价值终结于那一刻,死亡能否体现出可敬的荣誉,在于你交付健康乃至生命换去一直为之奋战的信仰是否经得起推敲?也许你远远也想不到,在牺牲了无数弟兄的那块战地上,那些坐在后方言辞激昂,鼓动更多士兵冲锋陷阵的领导和军官们又和敌方握手言和,联合声明解释这场战争其实是一场“误会”……历史证明,真正为战争维持到正面价值意义的牺牲实在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战死者,无不是为了那些野蛮的私欲,一时的意识,甚至可笑的理由充当炮灰。战争值得向往吗?它根本就是一堆狗屎!

    以反战身份回到示威场所的罗尼柯威获得了重生。直至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麦卡锡主义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在回应异己上,他们会不假思索的给你带上一顶帽子:共产党。这未必是个褒义词。反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它已经作为尾声了。我喜欢主角在示威场地,对着镜头挥拳说的简短的那段话:

    “能不能突破你们的自满,能否分一点心同情在这场战争中受苦的人?越战时罪行,听见了没有?我并不因为自己伤残而愤世嫉俗。……我是罗尼柯威,越战退伍军人。今夜来此说明,这是错误的战争。社会欺骗我,骗我的兄弟,欺骗了全国同胞。诱骗他们跋涉一万三千里,征伐贫穷的农民。他们长期抵抗,为独立已经奋斗了一千年的越南人民,我找不出形容词表示对这个政府的厌恶。有人说……假如你不爱美国那就滚出去,我爱美国,你们深爱着美国人民,但是提到政府,我的爱说‘停止’!当政者贪污腐败,男盗女娼,我们要表明忍无可忍,我们不接受。”

    

 短评

美国国庆日就应该看万年黑的奥利弗斯通,有多少对国家盲目的爱通过片面而空洞的宣传被利用到了没有意义又两败俱伤的战争里,承受结果的永远都是自己。者大概是阿汤扮相最惨的一个角色了,演得也不错。可惜现在不走这路线了

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国家或许值得一爱,而政府或许永远不值得爱。

8分钟前
  • 鸟小姐希洛
  • 推荐

在本片中可以体会到浓厚的《西线无战事》的主题:“爱国是最廉价的商品。”(看过这部影片后,你就会明白《现代启示录》里的那句真理:“不要让鸡疤被共产党打飞!”)

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生逢国庆几乎成为一生诅咒,战争让青涩男更深刻地看清了所谓美国的民主~阿汤哥蓬头垢面一反晒脸风格,表演用心值得肯定~但是两个多小时的宏大篇章所承载的东西其实少之又少,不外乎是我掏心了,你对不起我,我失落了,但又找回了自己···

13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还行

阿汤哥还是很帅的 但剧情一般

16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还行

噩梦缠绕着朗,朗去拜祭了战友威尔逊,反战呼声中,朗终于觉醒

18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直到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阿汤哥并不只是个偶像派。

21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整部影片却自始至终笼罩着战争的阴影,充满了悲凉的气氛,发人深思。

2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有人说……假如你不爱美国那就滚出去,我爱美国,你们深爱着美国人民。但是提到政府,我的爱说停止!当政者贪污腐败,男盗女娼,我们要表明忍无可忍,我们不接受。

31分钟前
  • ziegfelt
  • 力荐

长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2045258/

35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生于七月四日,毁于爱国主义。奥利弗·斯通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诋毁”了一个单纯的灵魂,整部电影的残忍、触目惊心和代入感远超《野战排》,如此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天主教和爱国主义的洗脑,当一个国家鼓励你为它牺牲,它就已经不配被人所爱。

3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我叫汤国庆,生于十月一日,我爱我的祖国,我愿为他牺牲为他做任何事,但我不清楚我的国家小名为什么叫政府,政府的大名为什么叫国家,我也不清楚大洋彼岸的那国家为什么总是挂羊头卖狗肉但还是那么受到爱戴与敬仰,可能是他们运气好。又一年他们生日,非常的生日快乐

43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音乐一流,画面上已有部分镜头为《天生杀人狂》埋下伏笔。和一般的战争片不一样,譬如说更注重刻画家庭和战争之间的关系。阿汤哥演得不错的。

45分钟前
  • Hey_Show
  • 力荐

真不明白汤爷这么矮的个头怎么老被叫去拍硬汉战争片 结果他为了让自己看上去适合那种很爷们儿的角色就特别特别用力的演 用力到简直到了做作的程度了 越战士兵为了国家捐了自己的双腿双脚甚至是生命 人民就用一个错误把枪炮都指向他们 赢得永远是国家 人民只能是炮灰

47分钟前
  • 大红苹果
  • 还行

有人想要一个神话,但他注定得不到。把个人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以及那被称为时代的梦混合在一起,能够得到什么?这不是当下的人类应该去触及的领域,所有类似的行为只会是一次次地涂抹历史。

48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这才是阿汤哥的巅峰之作,也许我偏爱越战电影,但是我真心觉得奥利弗斯通是最懂越战的导演之一

52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力荐

作为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一代,作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长大的一代,《生于七月四日》的反战角度,我根本想象不到。看完以后无话可说。为国出征牺牲也光荣的信念,会转变成对战争正义性政府可信度的质疑。终身残疾失去健康的痛苦,真真切切,在信念丧失以后把人生打击得稀巴烂。保尔·柯察金残了,但是仍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结婚后也受家里人敬重。朗那一拨轮椅上的难兄难弟,只有妓女亲近他们,还会被嘲根本不行。下半身瘫痪搁谁都不行。奥利佛·斯通是把多少爱国主义教出来的壮烈和感动打碎成渣了。

55分钟前
  • 忘记
  • 还行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第二部,不过这部片子战争戏所占的时间比较少,影片的重点更多放在反战上。不过看下来感觉反战的内容有点过于说教,不像看《野战排》仅仅通过战争戏就达到反战的目的。至于导演技巧也感觉圆滑多了,不过貌似奥斯卡很吃这一套,给了斯通第二座最佳导演的小金人。

59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连自己国内的人权问题都没有解决居然去越南打仗捍卫别人的人权。”这台词真棒!

1小时前
  • 夜无汐
  • 力荐

能够令人反思的电影

1小时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