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成

记录片美国2012

主演:基努·里维斯,大卫·芬奇,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尔,克里斯托弗·诺兰,拉娜·沃卓斯基,拉斯·冯·提尔,大卫·林奇,乔治·卢卡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迈克尔·查普曼,杰西·布拉德福特,瑞德·穆拉诺,格蕾塔·葛韦格,理查德·林克莱特,沃利·菲斯特,莉娜·邓纳姆,安东尼·多德·曼妥,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导演: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剧照

阴阳相成 剧照 NO.1阴阳相成 剧照 NO.2阴阳相成 剧照 NO.3阴阳相成 剧照 NO.4阴阳相成 剧照 NO.5阴阳相成 剧照 NO.6阴阳相成 剧照 NO.13阴阳相成 剧照 NO.14阴阳相成 剧照 NO.15阴阳相成 剧照 NO.16阴阳相成 剧照 NO.17阴阳相成 剧照 NO.18阴阳相成 剧照 NO.19阴阳相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20:40

详细剧情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胶片技术从蛮荒走到成熟,电影人采用化学摄影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和视觉奇迹。而当时间逐渐走向21世纪时,化学摄影法趋近临界点,几无上升空间,且越来越无法应对电影工业对新技术和全新拍摄手法、理念的诉求。与此同时,数字摄影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进入传统技术固若金汤的电影领域。从Dogma 95对手提DV的使用,到乔治•卢卡斯大胆的HD摄影之应用,伴随着“顽固派”和“革新派”的政治和讨论,数字摄影蚕食着传统胶片的领土,逐渐成为当今电影工业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配光、摄影、剪辑等工作也相继受到冲击和影响。  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对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展望……

 长篇影评

 1 ) 胶片和数字各方之争

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之争主要在以下几大方面几个小点:


【电影拍摄过程方面】

一、质感上,胶片的动态范围更广,颗粒感也更有真实感觉。但是数字却是亮的太亮,暗的太暗,颗粒感失真。

二、后期调色上。胶片:DP摄影指导要格外注意颜色,构图,角度等画面问题,比如光在皮肤上的感觉。数字:想怎么拍怎么来,不行再重来,这样常常出现中断,每个人都可以评判,削弱了DP的权利。

三、拍摄成本和时间。胶片:成本高,一般是隔天才能看到所摄画面,一方面对当时画面效果无法完全把控,一方面却因独特的质感而收获意外惊喜。数字:成本非常便宜,想怎么拍怎么拍,不用考虑胶片的成本问题,所拍所得,降低的预算可以给导演更多的自由度,大大提高电影生产数量,但在数字早期(《家宴》是第一步数字电影,1998年,DV拍摄),数字画面非常不好。

四、电影语言——拍摄的方式。胶片:相对数字而言显得笨重,不灵活,拍摄的角度受到更多的局限。数字:通过灵活、轻便的数字摄影机,可以传递更多的运动,动作和情感,比如手持摄影机情绪化的特点,可以营造一种奔跑带来画面晃动而引发各种情感,从而改变在胶片时代许多方面,比如演员表演的方式,导演即兴发挥的能力。

五、演员表演方式。胶片:拍摄过程不可以随意中断,除非CUT,所有的人,包括演员,都要全身心投入,因为胶片一开动就是钱在烧着。数字:导演可以在拍摄过程中指导演员,这使原本很好的氛围会被破坏,演员的情感也被中断,要求再来,但是很多时候,感人的画面常常是昙花一现,可遇不可求。

六、镜头拍摄的多角度。胶片:相对数字而言,只能做一到两个不同角度同时拍摄,遇到需要多角度拍摄,则需要把刚刚演出的再重来一遍。数字:可以架10个镜头在不同位置同时拍摄,节约成本和时间,而且给拍摄方式很大自由度。


【剪辑方面】

一、剪辑。胶片:长长的一捆胶片,用剪刀剪辑,时间耗费大,剪辑机器设备成本高,人工成本大;同时对于剪辑师的水平要求更高,因为剪辑就是通过剪刀使两个不同的胶片连接在一起,因为胶片很贵,剪辑师会思考更多的画面的东西,但是数字在这方面却大大降低了对剪辑师的剪辑能力要求。数字:全部在电脑上进行,时间和人力成本大大下降,同时也不需要拿去洗,又省了一笔钱。(P.S.自从数字剪辑机出现,胶片可以转化为数字,再用电脑剪辑,80年代末)

二、CGI特效。胶片:对摄影技巧,灯光技术,精细模型和洗印技术要求格外高,他们用来改变真实并提升观影体验,通过把胶片一张叠一张的方式来制造特效,但过程对胶片损耗大,而随后这种物理式胶片剪辑方式被后来的“把胶片变为数字格式”所取代,这能省下很多钱。数字:用电脑合成特效,想怎么做怎么做,甚至能给你创造一个真实科幻世界,就像《阿凡达》里面所有的森林部分都是CG的效果。


【调色方面】

一、电影经过拍摄,剪辑和加入视觉特效后,调色师或者洗印厂的配光师继续调整画面。

胶片:光化学时代的负片,需要经过显影,印片过程。在黑白片时代,配光师通过浸泡胶片时间的长度来决定画面的明暗,在彩色片阶段,则通过有限的红、绿、蓝和亮度四个按钮来调整画面的色感,使得不同画面的色彩保持一致。数字调色最先应用在短片上,比如MV和广告。数字:同胶片后期时代。调色师或者配光师会喝DP产生矛盾,到底谁是决定画面的最后一个人?


【放映方面】

一、拷贝和放映方面。胶片:很多时候会因为放映机不同,不同光照强度,以及其他不同的变数,这一切都交给放映员来处理,声音,画面等等,使得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是不一样的。数字:99年全美只有4台数字放映机,2011年已经全部数字化。从99年开始,数字化开始发展,使用CCD或者CMOS感光的数字摄影机研发和生产不断推进,从2005年起,美国企业潘那维申,它是制造胶片摄像机的先驱,以CCD制造出大型传感器“创世”数字数字摄像机,这样第一台应用于电影拍摄的35mmCCD传感全画幅数字摄影机诞生了,它获得与胶片相似的景深效果,但动态范围是硬伤(画面宽容度,明暗过渡的真实效果)。2007年RED数字摄影机制造公司研制出RED ONE(4K),从SD—HD—2K—4K,分辨率大大提高。2009年奥斯卡第一次颁奖给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数字电影开始得到广泛认可。《公众之敌》,《第九区》,《泰特罗》,都是用SONY F23拍摄;《告密者》RED ONE,《阿凡达》不止SONY F950。

二、CGI特效使用问题。胶片:可以保留原始物体展示的真实效果。数字:电脑合成,缺乏真实感,但是卡梅隆说胶片时代哪些绿色的布景又算是真实吗?CGI可以给导演更多的表现方式。

三、数字摄影机腾飞时代。RED EPIC阿丽萨摄影机(4K)在动态范围上做得更好,电影《龙纹身的女孩》2011,《超凡蜘蛛侠》2011,《霍比特人》2011,。ARRI摄影机制造公司的艾丽莎摄影机,2010生产,拍过电影《雨果》,《亡命驾驶》2011,《忧郁症》2011,《时间规划局》2011。

四、影片运输问题。胶片:笨重的胶片要被运输到全国各地影院,其中的运输成本很高;而且在拷贝过程中因为几乎不是原始负片而面临拷贝出来的片子失真。数字:采用数字放映机的影院,拷贝可以做到无限次拷贝不失真,因为它复制出一模一样的片子,不存在片子失真问题。


【传统影院和崛起的互联网之间的冲突】

一、放映环境。传统影院:诺大的银幕。互联网:各式各样的放映设备,手机,电脑,平板等等,越来越占据人们的观影时间。

二、拍摄设备。传统影片:使用专业的摄像机,比如RED,ARRI等。互联网:人人可拍电影的时代,成本低廉,只要你有佳能,尼康,索尼等微型摄影就可以完成。《微型家具》,2010,佳能7D。但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还是有很多影片采用胶片拍摄,比如《战马》2011,《生命之树》2011,《碟中谍幽灵协议》2011,《点石成精》2011,《大艺术家》2011,《黑暗骑士崛起》2011。


【影片存储问题】

一、影片存储问题。胶片:轻松存个几十年再拿出来拷贝,放映等都没有问题,维护成本低。数字:存放几年如果没有保养,拿出来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画面失真,或者影片内容丧失,维护成本很高。


【最后】

即使胶片影片在2007年达到巅峰,而数字影片从新世纪出开始强势崛起,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材质进行摄影,最后都会回归到一件事:如果你用心去做,如果你有诚意和感受力,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one thing.If you do something with your heart. If you do something that you are convinced of and feel about it. It doesn't matter what you're using.)

 2 ) 沒微塵的,不是時光

紀錄片《追蹤電影未來》(Side by Side)所關注的一句那麼簡單:「要菲林還是數碼?」好一個Side by Side,它給你平衡、選擇、並肩而行的聯想,到把人哄進場去,才笑說你想多了,而且還要是妄想。

被訪陣容的確華麗,單是導演就有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拉斯馮艾特爾(Lars von Trier)、大衛連治(David Lynch)、佐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等人 。我一邊看一邊在手中的筆記本上記下高姓大名,並就他們的立場在旁劃剔打叉。到頭來呢,我手上只有一個完好的剔—— 全心全意支持菲林的,只有基斯杜化諾倫(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有人讚說電影不偏不倚,兩邊意見兼容,但我就不明白這個一比九十九的處境有甚麼地方公平了。

很多人以為數碼這種講求科技與經濟效益的玩意,一定是荷里活的傑作。實質不然,先行者是來自丹麥的Dogme 95電影運動,當時由Thomas Vinterberg執導的《The Celebration》,展現了數碼技術作為新美學風格的衝擊。它隨意、即興、輕巧、粗糙、迅速,而最重要的是,它便宜。它的特質與所有時下流行的物事,一脈相承。

然後呢,它也擁有了類近的缺點。電腦剪接無聲而密集,身體不再有呼吸的空擋,更沒有了從前處理菲林的手起刀落;演員不再能趁著更換底片時稍作休息,數碼拍攝只要求你再來再來再來(芬查回憶說羅拔唐尼拍《殺謎藏》時連上洗手間都要在現場用膠樽解決);可變動的部份太多,特技太多,演員落得對著綠色的虛無哭哭笑笑、舉手頓足,觀眾則變得對眼前的影像完全失去信任。

惋惜嗎。電影只把這一切輕輕帶過,到說及數碼科技的改革時,音樂明朗輕快,使得旁人都在笑。支持菲林的,被指為保守、固執。支持菲林的被訪道,似乎都對菲林的必然道不出所以然,只能說:「菲林很美。」於是乎,擇善固執的變成含糊、非理性的一群。而數碼攝影那以K為單位的改革,有圖有真相,彷彿就證據確鑿。

芬查認為電影最重要還是人性,媒介不那麼重要。史高西斯覺得菲林與數碼該和平同處,但眼見第一部全數碼的電影獲得奧斯卡,丹尼波爾因著他的《一百萬零一夜》扯高氣揚,說:「你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接受現實罷。」芬查心儀的數碼攝錄機公司RED說:「我們的目標是把菲林徹底淘汰。」——

真是兇猛。包容與放任無從護衛,它卻沒有教你如何爭取。取捨菲林成了電影工業的家事,觀眾成了隔岸觀火的外人。來港答問的導演說不出立場,我也沒敢借問觀眾的位置為何。對某些人來說,不過失去了一片風景罷了,但對某些人來說,那風景卻是家、卻是鄉愁。 我們失去事物的方式不同了,以致我們尋找失去事物的方式也不同了。但保守行將失去的事物,那種方式,應該沒有改變,不是嗎?

寫在二零一二、四月五日、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閉幕天

 3 ) 谁都不会少

阴阳相成这个名字译得恰到好处。

基努·里维斯访问了业内一众顶尖的导演,从以乔治·卢卡斯和詹姆斯·卡梅隆为首的技术帝到以克里斯托弗·诺兰为首的胶片忠实坚守者,亦有像罗德里格兹和索德伯格领衔的新生代导演,当然也有像马丁·西克塞斯和大卫·林奇这样的赶上时代脚步的影坛常青树。对于胶片和数字一直是老生常谈的争论,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变化改编了电影人的工作方式么,也改变了观众们观影的方式。电影从像教堂一样神圣变得随手可及,老少咸宜。但就像片中以一位资深著名的剪辑师说的,詹姆斯·卡梅隆在20年前就说过“Film is dead.”但直到今天它依然存在。就算对3D技术再嗤之以鼻的导演也不得不承认数字技术为拍摄电影带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变和改革。

好似沃卓斯基兄妹说,历史的齿轮永远在前进,人类的技术永远在提高,数字电影的技术只会往更高的水平发展,但将电影定义为唯一一门24格艺术的胶片,也不会轻易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4 ) 一点非专业的小想法

4.5 (呃,字数超了只能发长评?)

1. 假设人类文明是先发明出电脑,然后再发明出电影,那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 digital 才是正确的储存介质呢?

2. 很有意思的是,digital 先被嘲笑对现实世界还原的不精准,然后分辨率,色彩还原etc上来了,还可以嘲笑它没有胶片那种物理性随机的质感(因为它过于精确,全是0和1),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界定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呢?

3. 再假设,胶片和数字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度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那么电影呈现的“真实”是什么?

4. 撇开 nostalgia blah blah blah, 形式对内容的塑造,呈现,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影响到底是什么?胶片就只是给人一种更传统踏实的态度?数字就只是轻便,低成本,高效,未来的代名词?

5. 要是豆瓣或 IMDB 或其它网站能把纪录片里提到的电影做个 index 就好了。

 5 ) 电影所带的真情(灵气)。

1.用胶片的基本没有渣滓,而用数字的渣滓偏多(看那几个只宣扬数字的表情与才华得出)。
2.胶片更易达顶峰,数字较难。
3.胶片太紧张了(钱,益:集中注意力;弊:心理包袱(我不喜欢这样))
4.有钱的大导演什么的胶片肯定好,没钱的只能用数字。
5.数字的及时性。
6.大家都能拍片了(数字)。
7.用电脑调出的颜色永远当不到胶片。
8.胶片的纹理质感确实远超过数字。
9.商业片几乎是数字(诺兰是个牛逼)
10.DI只是辅助,但创造一个新世界DI是最好的选择。
11.数字对胶片不够尊重。
12.阿莱ALEXA哇哦(找到了数字中的胶片),可惜却终止了。
13.艺术家、科学家都很淳朴,这其实很和谐。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都是有利有弊,在我看来,使用哪种,更取决于你所拍摄的影片本身。【希望演员带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影片最终的效果(你所需要的),是否依靠DP,是否需要更换胶片的间隙(其实数字也能人为的拥有),等等】

这部电影不只是讨论胶片与数字,还有电影的现状和未来。


还是应以影片的结尾来结束:
所有的最后都回归到一件事,如果你用心去做,如果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它,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

 6 ) Keanu写给电影的情书

看完这部纪录片最让我震惊的是
1. 每一个导演的外在气质都完全符合他们的电影风格
2. Sin City竟然是数码拍的
3. 拉斯·冯·提尔竟然是最早使用数码拍摄的,说好的道格玛宣言呢?说好的35mm胶片拍摄呢,什么鬼?这种行为让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个teen
4. 大卫林奇和Keanu的对话里都会带上他的名字,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合作过,但是这样让人感觉很亲切,于是想到诸如《象人》里的那些人文关怀
5. 詹姆斯卡梅隆这么大年纪了脾气还辣么爆。。。

也深深记住了几句话
1. “无论数码还是胶片(或者各种表现形式拍摄方法),一切都是为讲故事服务”
2. 科技的变革带来机遇也忽视了传承,"where are we?""We are fucked"
3. 廉价的成本让人人有了拍电影的可能,但是能有所成就的还是只有少数,就像人人都有纸笔,但是能成为文坛巨匠或者伟大画家的也是屈指可数
4. 每个人都能拍电影的可能性将会导致全体审美水平的下降

 短评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4分钟前
  • jin.hao2940
  • 力荐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7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1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

21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23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27分钟前
  • 老K脸
  • 力荐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30分钟前
  • KREJERK
  • 推荐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35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3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3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4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4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5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56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1小时前
  • 普赖尔蒂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