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

战争片美国1970

主演: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斯蒂芬·杨,迈克尔·斯特朗,凯里·洛夫廷

导演:富兰克林·沙夫纳

播放地址

 剧照

巴顿将军 剧照 NO.1巴顿将军 剧照 NO.2巴顿将军 剧照 NO.3巴顿将军 剧照 NO.4巴顿将军 剧照 NO.5巴顿将军 剧照 NO.6巴顿将军 剧照 NO.13巴顿将军 剧照 NO.14巴顿将军 剧照 NO.15巴顿将军 剧照 NO.16巴顿将军 剧照 NO.17巴顿将军 剧照 NO.18巴顿将军 剧照 NO.19巴顿将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4 16:49

详细剧情

  1943年3月,巴顿(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饰)率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后临危受命,担任美军在北非的第二军团长,性格强势、钟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战史相信灵魂转世的巴顿很快用铁血律令扭转了北非部队的散漫风格,连番激战后与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军合力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了北非。随后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的巴顿筹划占领西西里,战斗中巴顿抢在蒙哥马利之前连下军事重镇,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饱受非议,部下指责他用士兵的生命换取荣耀,在成功占领西西里后,巴顿因严厉训斥一位士兵遭到媒体的谴责,铁血将军只得公开道歉……然而长于战争的巴顿又迎来了新的重任……

 长篇影评

 1 ) 巴顿之美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表达过他的观点,认为军人是最不可爱的一种人,因为他们行动僵化,只知道服从命令。一个称职的职业军人,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情趣的,他们被削除了棱角与个性。

我所持的观点基本上跟林语堂一样,我早就立下志向不做军人,因为我深知军人的不美之所在。但是我仍然会觉得军人很多时候是可爱的:他们坚忍,硬气,不认输,一身傲骨。一个穿着军装,笔挺的站在你面前的男人,他身上散发出一种让人不能不为之赞叹的雄壮气息。我厌恶战争,但是当罗马大军的铁蹄横扫欧洲时,当成吉思汗的战马掠过欧亚大地时,也不由得为那种气势所折服:

军人和战争是罪恶的。但是他们是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美的。

巴顿就是这样。我想他是罪恶的。”everyone wanted Patton with a rope around his neck!“在听到巴顿给新兵们训话时,在军营里说”I don't want them to love me ,I want them to fight for me .“时,我觉得这人一点也不可爱:他傲慢古板,凶狠固执。典型的军人性格,并且是那种最没人情味儿的军人性格。实际上,他的身上时时刻刻不透露出这些让我反感的举动来。

在巴顿作出必须登陆海滩的决策时,我想大部分人也会像布拉德利将军那样质问他,是否能拿士兵的生命做赌注。巴顿最后在欧洲战场命令他的部队强行军一整夜后投入战斗,即使他幸运的碰上了好天气并赢得了战役,这种行为也无疑是丧失人性的:拿人的生命作为赌注的人是恐怖的,这种”一颗原子弹也就炸死3亿人“的想法与其说是豪迈,不如说是对人性和生命毫无怜悯的践踏与抛弃。

但是巴顿仍然有一种让人不能抗拒的美。当他在战地医院里看到了那位患上炮弹恐惧症的士兵时,他用帽子来回扇这个士兵的耳光,怒目圆睁,牙关紧咬,青筋迸现,甚至差点拿出枪来毙了他。这是一种对懦弱的极端憎恨,一种完全不能忍受懦弱的硬汉行动。巴顿自己就是一个极勇敢的人,他作战时极其冒进,不要防守,只要进攻,”We are not 'holding' anything.“这样的人,怎么能容忍懦弱?

巴顿是为战争而生的,天生就是一位将领。因此他才会相信自己是从古至今的伟大将领的转世。他家境富裕,来军队根本就不是为了谋生,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正如布拉德利所说,”I do this job because I been trained to do it,you do it because......you love it! “巴顿属于战神级别的将军,对这一点他自己也极其自负,比如他对另一位著名将领蒙哥马利就很看不起,认为他过于保守且不肯承认不足。在别人与他的战略意见产生不合时,他也经常暴跳如雷。

他为战争而生,并且只为战争而生。在因为几次出言不逊而被剥夺一线指挥权时,他怒吼道:”An entire world at war and I'm left out of it?“。他生怕错过欧洲战场的最后机会,甚至向曾经的部下布拉德利祈求让他回到战场:”I'll crawl on my belly to get a command.“正因为他把战争视作他的生命,在他看到战场时才会情不自禁的感叹,”God help me ,I do love it so. I love it more than my life“他是战争的狂热分子,战争就是他的灵魂。

巴顿之美,美就美在这里。他将人类之美中的两个闪光点发挥到了极致:勇敢和执着的爱。不管他的勇敢是不是过头,不管他执着的爱是不是用错了地方,只要是这两点被一个人极限的发挥着,他的身上就会自然的散发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美。这种美像是一把利刃,泛着凛冽的寒光,危险,却美得惊天动地。

这让我想起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七宗罪》是美的?因为主人公对完美犯罪的追求也同样是执着追求完美这种人性的极致,只是用错了地方,但是仍然闪动光芒。为什么推理小说中的”不可能犯罪“是美的?为什么悲剧是美的?我想,这和巴顿将军的美,是一样的。

 2 ) 狗娘养的战争

狗娘养的战争,这是巴顿回忆录的题目。巴顿是将才中之精英,他和隆美尔,蒙哥马利,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在二战舞台上同台竞技,各领风骚。他是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浪漫战士。他为战争而生,他爱战争。孙子兵法讲到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除了仁,他将其余四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不需要士兵的爱,只需要服从。记得他在回忆录里说过,当你面对士兵,只需要把他们看成一堆木头。绝对的纪律成就绝对的恐惧,绝对的恐惧成就绝对的服从,绝对的服从成就了绝对的战斗力。这一生的荣耀是转瞬即逝的,但是如果不曾有过,那么,将是悲惨的。

 3 ) 《巴顿将军》:永远的血胆老爹


这部1970年的战争题材传记片在今天看来依然味道十足,电影处处透着气势和张力,最值得称道的是乔治•司各特将四星上将巴顿这一银幕形象塑造成了永恒的经典,这位血胆老爹的形象就好像马龙白兰度塑造的教父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古典英雄
巴顿将军相信轮回,认为自己生生世世都在经历着荣耀的大战,他看着迦太基文明的残壁断墙,无限感慨,吟诗赞颂当年迦太基人对抗罗马军团的那场悲壮战役。一股子古典英雄主义情怀的巴顿将军此时的表情陶醉、眼中含着深情,“历经生生世世、在星光下无数次奋战、陨灭”,这是巴顿自己坚信的光荣宿命。这种尚武精神下的存在即战斗的人生观将这个现代战场上的古典英雄形象完美地衬托出来。正如纳粹军官所说的,巴顿是个活在16世纪的人,其实一腔热血与激情的血胆老爹更像是活在古希腊时代的英雄,他的身上闪烁着阿基里斯的光芒。
无畏战士
印象最深的是巴顿正在办公室和俩名盟友研究空战,此时德国飞机来轰炸,激动的巴顿拔出手枪跳出窗户迎着敌机就开枪,始终没有后退一步。这位老将的气魄和胆量可见一斑。中国古语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电影中的处理方法很巧妙,用一种很冷静的视角来表现巴顿的冷静和无所畏惧。在一条大河的对面,巴顿嘲讽小军官不敢过河,然后上车,此时一颗炸弹掉进水中爆炸,而河对岸的巴顿流畅的完成了上车这个动作,没有丝毫的停滞。虽然没有什么诗意的慢镜头、雄壮的背景音乐、面部特写镜头等等,但这种冷静的视点给人的张力远胜于那些炫目的煽情手段。
和平时代的悲哀人物
电影中巴顿的知音恐怕就是纳粹的那名军官了,连巴顿的老友都不能理解巴顿但是他理解,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那名军官看着手中巴顿的照片说道“他也到了了结的时候了,战争结束他就谢幕了,为战争而存在,再不适合这个时代。”一语道破巴顿的悲哀之处,这个不可一世、战无不胜的传奇将军在和平年代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在巴顿的人生哲学当中战士就该死于战场上的最后一颗子弹,他的人生舞台应该是战场而不是宴会厅,为了战斗他可以闭嘴不说话,也可以在大雪天气下让士兵不吃不睡连夜行军,为了战斗一向强势的巴顿可以谦卑真诚地求老友给他军队。像巴顿这样为战斗而生,为战斗而亡的将领,在和平年代只能孤独的牵着爱犬散布在空旷的原野上,等待他的是人生的孤寂和沉闷。
永远的血胆老爹
虽然巴顿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况且一部好的战争片应该是反思战争而不是赞扬战争。但那个生动的有着一腔古典英雄主义情怀的战神般的血胆老爹经典形象必将成为观众记忆中永恒的经典。

PS:本片拍摄的年代正是美国的黑暗时代,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相继遇刺,当时国内反对越战情绪也十分高涨、水门事件等丑闻使得民众对政府失去了信心,这部《巴顿将军》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部宣染战争情绪的主旋律电影,将当时美国政府丑恶的穷兵黩武政策暴露了出来。这部电影在当时的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巴顿成了很多美国青少年的偶像,他们以参军服役为荣,这样也将一批又一批本应拥有美好青春的美国青年送去越南当炮灰。一些敏感的反战人士更是高呼本片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现在看来更能感受到这一点),所以这部电影非正义的社会影响力要远高于它的艺术价值。只能说这是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片,是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但不是一部好电影。

 4 ) .

越南战争。

《政治形态文艺学》革命宣传使用的是公共话语,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它都追求震撼与冲击效果。简短的形式(标语、口号)与强烈的情感诉求(号召、命令与允诺等)对受众心理产生一种“子弹效应”或皮下注射效应,直接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形成所谓的政治文化。

主流传记片中政治领袖在群众面前的动员、宣讲和演说是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表述。开场六分半的演讲,违背了好莱坞的基本叙事原则,让巴顿看向镜头,迫使观众与影片中的听众认同,即观众是和士兵们一起在听巴顿的演说,这就完全揭示了创作者的意图:唤起美国青年的战争冒险精神和爱国精神。

《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西方传记电影的复杂性,不回避性格缺陷人性弱点,争议,不惮于揭示非主流的价值观和个人化的意识形态,拒绝对人物做简化的单向度的描写评价。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行为鲁莽口无遮拦,“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5 ) 巴顿的演讲辞,太屌了

    最近有些小道消息,说我们美国人对这次战争想置身事外,缺乏斗志。那全是一堆臭狗屎!美国人从来就喜欢打仗。真正的美国人喜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你们今天在这里,有三个原因。一,你们来这,是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二,你们来这,是为了荣誉,因为你此时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三,你们来这,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
   
    当今天在座的各位还都是孩子的时候,大家就崇拜弹球冠军、短跑健将、拳击好手和职业球员。美国人热爱胜利者。美国人对失败者从不宽恕。美国人蔑视懦夫。美国人既然参赛,就要赢。我对那种输了还笑的人嗤之以鼻。正因如此,美国人迄今尚未打输过一场战争,将来也不会输。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连失败的念头,都会恨之入骨。 
   
    你们不会全部牺牲。每次主要战斗下来,你们当中只可能牺牲百分之二。不要怕死。每个人终究都会死。没错,第一次上战场,每个人都会胆怯。如果有人说他不害怕,那是撒谎。有的人胆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象勇士一样战斗,因为如果其他同样胆怯的战友在那奋勇作战,而他们袖手旁观的话,他们将无地自容。真正的英雄,是即使胆怯,照样勇敢作战的男子汉。有的战士在火线上不到一分钟,便会克服恐惧。有的要一小时。还有的,大概要几天工夫。但是,真正的男子汉,不会让对死亡的恐惧战胜荣誉感、责任感和雄风。战斗是不甘居人下的男子汉最能表现自己胆量的竞争。战斗会逼出伟大,剔除渺小。美国人以能成为雄中之雄而自豪,而且他们也正是雄中之雄。
   
    大家要记住,敌人和你们一样害怕,很可能更害怕。他们不是刀枪不入。在大家的军旅生涯中,你们称演习训练为“鸡屎”,经常怨声载道。这些训练演习,如军中其它条条框框一样,自有它们的目的。训练演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家的警惕性。警惕性必须渗透到每个战士的血管中去。对放松警惕的人,我决不手软。你们大家都是枪林弹雨里冲杀出来的,不然你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你们对将要到来的厮杀,都会有所准备。谁要是想活着回来,就必须每时每刻保持警惕。只要你有哪怕是一点点的疏忽,就会有个狗娘养的德国鬼子悄悄溜到你的背后,用一坨屎置你于死地!
   
    在西西里的某个地方,有一块墓碑码得整整齐齐的墓地,里面埋了四百具阵亡将士的尸体。那四百条汉子升天,只因一名哨兵打了个盹。令人欣慰地是,他们都是德国军人。我们先于那些狗杂种发现了他们的哨兵打盹。一个战斗队是个集体。大家在那集体里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战斗。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堆马粪。那些胆汁过剩、整日在星期六晚间邮报上拉马粪的家伙,对真正战斗的了解,并不比他们搞女人的知识多。
   
    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给养、最好的武器设备、最旺盛的斗志和最棒的战士。说实在地,我真可怜那些将和我们作战的狗杂种们。真地。我麾下的将士从不投降。我不想听到我手下的任何战士被俘的消息,除非他们先受了伤。即便受了伤,你同样可以还击。这不是吹大牛。我愿我的部下,都象在利比亚作战时的一位我军少尉。当时一个德国鬼子用手枪顶着他胸膛,他甩下钢盔,一只手拨开手枪,另只手抓住钢盔,把那鬼子打得七窍流血。然后,他拾起手枪,在其他鬼子反应过来之前,击毙了另一个鬼子。在此之前,他的一侧肺叶已被一颗子弹洞穿。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象传奇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军中每个战士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千万不要吊儿郎当,以为自己的任务无足轻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必须做好。每个人都是一条长链上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卡车司机都突然决定,不愿再忍受头顶呼啸的炮弹的威胁,胆怯起来,跳下车去,一头栽到路旁的水沟中躲起来,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懦弱的狗杂种可以给自己找借口:“管他娘的,没我地球照样转,我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呢?到那时,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国家、亲人甚至整个世界会是怎么一个样子?不,他奶奶的,美国人不那样想。每个人都应完成他的任务。每个人都应对集体负责。每个部门,每个战斗队,对整个战争的宏伟篇章,都是重要的。
  
    弹药武器人员让我们枪有所发,炮有所射。没有后勤人员给我们送衣送饭,我们就会饥寒交迫,因为在我们要去作战的地方,已经无可偷抢。指挥部的所有人员,都各有所用,即使是个只管烧水帮我们洗去征尘的勤务兵。每个战士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着身边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我们军队容不得胆小鬼。所有的胆小鬼都应象耗子一样被斩尽杀绝。否则,战后他们就会溜回家去,生出更多的胆小鬼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懦夫儿软蛋。干掉所有狗日的胆小鬼,我们的国家将是勇士的天下。
  
    我所见过的最勇敢的好汉,是在突尼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爬到电话竿上的一个通讯兵。我正好路过,便停下问他,在这样危险的时候爬到那么高的地方瞎折腾什么?他答道:“在修理线路,将军。”我问:“这个时候不是太危险了吗?”他答道:“是危险,将军,但线路不修不行啊。”我问:“敌机低空扫射,不打扰你吗?”他答:“敌机不怎么打扰,将军,你倒是打扰得一塌糊涂。”弟兄们,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战士。他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那职责当时看起来多么地不起眼,不管情况有多危险。还有那些通往突尼斯的路上的卡车司机们,他们真了不起。他们没日没夜,行驶在那狗娘养的破路上,从不停歇,从不偏向,把四处开花的炮弹当成伴奏。我们能顺利前进,全靠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美国硬汉。这些司机中,有人连续开车已经超过四十小时。他们不属战斗部队,但他们同样是军人,有重要的任务要完成。任务他们是完成了,而且完成得真他娘的棒!他们是大集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没有他们,那场战斗可能就输掉了。只因所有环节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个链条才坚不可破。
  
    大家要记住,算我没来过这里。千万不要在信件里提及我。按理说,我是死是活,对外界要保密,我既不统率第三集团军,更不在英国。让那些狗日的德国佬第一个发现吧!我希望有一天看到,那些狗杂种们屁滚尿流,哀鸣道:“我的天哪!又是那挨千刀的第三集团军!又是那狗娘养的巴顿!”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早一日收拾掉万恶的德国鬼子,我们就能早一日掉转枪口,去端日本鬼子的老巢。如果我们不抓紧,功劳就会全让狗娘养的海军陆战队抢去了。是的,我们是想早日回家。我们想让这场战争早日结束。最快的办法,就是干掉燃起这场战争的狗杂种们。早一日把他们消灭干净,我们就可以早一日凯旋。回家的捷径,要通过柏林和东京。到了柏林,我要亲手干掉那个纸老虎、狗杂种希特勒,就象干掉一条蛇!
  
    谁要想在炮弹坑里蹲上一天,就让他见鬼去吧!德国鬼子迟早会找到他的头上。我的手下不挖猫耳洞,我也不希望他们挖。猫耳洞只会使进攻放缓。我们要持续进攻,不给敌人挖猫耳洞的时间。我们迟早会胜利,但我们只有不停战斗,比敌人勇敢,胜利才会到来。我们不仅要击毙那些狗杂种们,而且要把他们的五脏六腑掏出来润滑我们的坦克履带。我们要让那些狗日的德国鬼子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战争本来就是血腥野蛮残酷的。你不让敌人流血,他们就会让你流。挑开他们的肚子,给他们的胸膛上来上一枪。如果一颗炮弹在你身旁爆炸,炸了你一脸灰土,你一抹,发现那竟是你最好伙伴的模糊血肉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不想听到报告说,“我们在坚守阵地。”我们不坚守任何见鬼的阵地。让德国鬼子坚守去吧。我们要一刻不停地进攻,除了敌人的卵子,我们对其它任何目标都不感兴趣。我们要扭住敌人的卵子不放,打得他们魂魄离窍。我们的基本作战计划,是前进前进再前进,不管要从敌人身上身下爬过去,还是要从他们身体中钻过去。我们要象挤出鹅肠或小号的屎那样执著,那样无孔不入!
  
    有时免不了有人会抱怨,说我们对战士要求太严,太不近情理。让那些抱怨见鬼去吧!我坚信一条金玉良言,就是“一杯汗水,会挽救一桶鲜血。”我们进攻得越坚决,就会消灭越多的德国鬼子。我们消灭的德国鬼子越多,我们自己人死得就会越少。进攻意味着更少的伤亡。我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这一点。
  
    凯旋回家后,今天在座的弟兄们都会获得一种值得夸耀的资格。二十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到那时,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

 6 ) 你怎么就管不住你的嘴呢

塑造的性格太鲜明了。管不住嘴总惹事的直肠子,因长了个破嘴而屡次受挫;对待士兵过分严苛而被外界质疑;军事疯子,不让他指挥就是在惩罚他;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自认为是上帝的宠儿;十六世纪的浪漫主义者,相信自己的伟大,等待上帝给他荣耀的那一刻。

镜头的运用堪称完美,熟练却不套路,70年代的东西放在今天依然令我惊艳。

这电影体现了,美国人根本不吃奴性教育,如果扇耳光事件发生在二战的中国军营内,就不是个什么大事,甚至会比作“严父般的教育”。

最后的镜头看着甚是落寞,一个失业的将军带领他的牛头梗离开战场。已经没有战场,也就没有士兵了,他变成了个普通人。

 短评

其实电影本身是有点冗长、缺乏高潮的。但作为一个美国在越战严重受挫期的战争片,得了那么多奥斯卡,政治目的实在太过明显,而且确实也通过刻画巴顿这样一个战争狂达到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算是一部“成功”的传记。嗬,当时的美国人,不管你是左是右,你一定得粗暴地恨布尔什维克…

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你们今天在这里,有三个原因。一,你们来这,是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二,你们来这,是为了荣誉,因为你此时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三,你们来这,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

13分钟前
  • ziegfelt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3小时的史诗级战争传记片。1970年就能拍出如此震撼的战争场面,直到45年后的今天依旧毫不逊色。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大银幕欣赏,观感太棒!。乔治·斯科特演技出神入化,演活了桀骜不驯,只懂打仗不懂政治的老顽固——巴顿将军。

1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影片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美术设计与陈设、最佳剪辑、最佳录音等7项大奖,其中获最佳男主角的乔治·C·斯科特表示自己的表演并没有那么好而拒领该奖

22分钟前
  • 雲無憂
  • 推荐

战争片方面,本片缺乏真实战争的残酷感,也没有火爆的场面;传记片角度,人物性格大都扁平如纸,虽然没有多少虚假改编,但巴顿的缺点被大幅掩盖,有避实就虚之嫌;单线顺叙且毫无高潮,平淡乏味似流水账;宣传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太过明显;配乐倒是温醇清丽;摄影和表演算得上精致,亮点不多。(7.0/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刚烈单纯的性格很让人喜欢,就是处理事情的方法有点过头。他是一个战神,他是一个只属于战争年代的人,性格决定了他走的路必定坎坷,但是人们会更容易记住这样一个有性格特点的人。

31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推荐

「All real Americans love to stay in battle, American play to win all the time, That's why American never lost, and we will never lose a war. 」諸位,我只是給你們這些沒打過仗的做勵志演說,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在突尼斯遇到過打了三年仗的英國人和法國人,你們完全比不上他們。就這樣。

35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我们都知道他脾气暴,我们都知道他骨头硬,我们都知道他说话脏,我们都知道他爱打人,我们都知道他曾经八面威风,我们也知道他晚年凄惨~

39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其实挺有趣的,后人看战争首先是结果,处于的人是看自身的处境,同时代的人是看道德标准。这一切又都被政治利用,可悲。

42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乔治·C斯科特的个人魅力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知道这部片子用了多少好莱坞的pattern,塑造了多么典型的英雄形象,满足了多少粉丝的情结,也知道导演从多方面各种仰拍赞扬了巴顿,我就是对一个喜欢战争的人没好感。我恨政客,我更恨这种不问政治的炮筒子,给喜欢战争又缺父的小男孩去看吧。

44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我有时在想,如果巴顿不只是指挥欧洲战场的第三军团,而是整个欧洲战场的指挥官呢,二战结束的时间会不会缩短?如果罗斯福死前就已委派巴顿指挥太平洋战场呢?结果又会如何?只是历史不能假设。即使所有的荣耀都会消亡,我们仍然不会忘记您,每日读圣经却说着脏话滴铁血硬汉General Patto

4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主旋律传记片的典范,“伪缺点”玩得炉火纯青,相比之下我国某些二货导演就永远分不清真性情和真土匪的区别。片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巴顿公开说出了美帝国主义者的心里话,反引起了这些道貌岸然之辈的不满,当然,这么拍有影片拍摄年代和影片表现年代ZZ需求变化的原因。

54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8.3/10《巴顿将军》也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而诞生的军需片,却没有树立任何高大全与假恶丑,而是伪装成了一部个人传记片,把巴顿这个备受争议的二战将领塑造有血有肉,这当然离开不了乔治·C·斯科特的精彩演绎,开场演讲绝对是本片最为精彩的段落。巴顿这个战争狂人,真是生错了国家。

59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I don’t care to drink with him or any other Russian son of bitch。巴顿是个狗娘养的混账 相比之下那些在斯拉夫畜生面前畏首畏尾的二五仔们连狗娘养的都不如;最纯粹的军人人格 一个耿直过头的战士 不同于布拉德利那般左右逢源的政治将军或蒙哥马利那类不入流的水货 巴顿彻头彻尾的武德很能激起人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60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70年的斯科特还有64年奇爱博士的影子,这时其实他才43岁。虽说赶上了越战宣传需要,但是毫不避讳、也不渲染,极度克制。一眼看出科波拉的剧本,讲的永远不是故事而是性格缺陷明显的天才。疯狂里透着理性,冷酷里藏着热情,务实包裹着浪漫,反而造就了极高的可信度。可惜也是套路,多了腻。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周传基老先生那篇分析,写得真是好——自以为是哪~对于这种影片,文本读解脱离了历史研究(拍摄的历史),就是往左可往右亦可的扯淡。回到影片,上半场真不错,下半场有失编排,尤其最后几场戏,纯粹推销展示了,可惜。

1小时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最佳人物传记片 科波拉的剧本 斯科特的演绎 美军的全力配合 让人如何能不喜爱巴顿

1小时前
  • 加文
  • 力荐

这个一直以为自己属于十六世纪的“狗娘养的血胆将军”站在镜子前面跟自己说:“我一生都想率领更多的人来决一死战,现在,时候终于到了”。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天蝎座的野心与我行我素

1小时前
  • Yoland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