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小子贾樟柯

记录片其它2014

主演:贾樟柯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2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3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4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5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6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3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4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5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6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7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8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9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6:28

详细剧情

  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 斯在北京结束了有关贾樟柯的纪录片 拍摄,这部探索贾樟柯创作秘密的影 片筹备长达三年,在巴西圣保罗、法 国巴黎、及贾樟柯的老家山西汾阳等 地拍摄,影片追踪了贾樟柯在世界各 地的艺术活动,采访了贾樟柯的亲 友、同学、台前幕后合作者,旨在近 距离了解贾樟柯的创作思路及成长过 程。沃尔特-塞勒斯同时完成了一本 关于贾樟柯电影的研究专著,将以 葡、法、英三种语言出版。

 长篇影评

 1 ) 回望记录

切入点《归乡视角下的情景再现》 1凭借情绪化的心理剪辑达到情感还原 1.1以乡愁主题对应导演风格 1.1以环境重现承载思忆情感 2凭借时序性的碎片剪辑实现思绪重构 2.1以对照场景复原构思情境 2.2以排序规律速览主体概况 3凭借回忆式的对比剪辑体现纪实美学 3.1以影片插入奠定纪实风格 3.2以实景采访点明记录主旨 记录影像,了解个性,延伸思想 归乡探寻 情感久拾

 2 ) 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

我酒量很差,却老是很喜欢拉着自己心爱的朋友,要去喝一杯;我没有看过贾樟柯的任何一部电影,虽然影评看了不少,却被这一部感动到有点稀里哗啦的。

贾樟柯是70后的人,我是80后,我的父母是50后。然而这一部片子里面有很多旧片子的片段,譬如小武,譬如站台,譬如世界,还有三峡好人里面,很多镜头和场景都和我记忆里的有所交叠。他站的位置,是彼时少年眼睛中正在发生的一幕又一幕;而于我而言,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尾巴上,擦肩而过,又或者是记忆中父母对青少年时自身亲历的种种分享。但这一点点的时光错位,并没有影响到他要表达的那些情感,特别是经过他本人这样解读之后,一下又一下地击中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首先这些情感是关于青年时代的。有一个片段是年轻的女子,一脸稚气,在那个时代特有的空旷而设施笨重冰冷的办公室里,一个人笨拙地轻轻挥动着肢体的跳舞;还有一段是小武和一个妆容艳丽的姑娘在县城的街上走,姑娘穿了高跟鞋,于是小武试图走到街沿上显得比她高一点。姑娘调笑他,说咋不走到楼梯上去那样更高。小武就一言不发地从姑娘面前插过去,走到对面街沿上,向楼梯走过去;还有几个人在房间里跳舞,不羁却不协调的舞姿,内向姑娘害羞而尴尬的笑和扭叠在一起的一双手掌。这样的片段,谁的青春里没有呢?一边看一边点头啊,那些身体里释放不出来的激情,那些不知道可以怎么安放和表达的欲望,这些毫无优雅可言甚至尴尬,却充满活力和内心纠结的部分,就是每一个人的青春啊。

然后这部片子越往后看的时候,更多的是可以看到他想要表现出来的那些人和所身处的环境的冲撞:是小武他们被困在小城无法看到更高更远之处的被包围和压抑,是世界里舞蹈演员每一个白天在别人看来的丰富靓丽人生与真实生活中狭窄而单调日常的分明对比,是三峡好人里中年男女在破败不堪满地灰尘的一人一半那颗大白兔奶糖的甜味和温度,也是天注定里面大海扛着一面老虎旗裹着的机枪,仿佛从百年前走出来的一点点超现实和奇幻。这些琐碎的,而又总是在刹那间会被在心里被放得很大很强的瞬间,都被他把握的很好。

有时候我觉得人是神经脆弱的生物,一旦不能走在社会划好的框框架架下面,很容易一下子就滑落到奇怪的处境里,就像姜武演的大海,或者小武,结局有一种戏剧性的真实感,让人想笑,又其实很伤感难过;要么绷住了,忘掉那些不够社会化的部分,慢慢走回来,麻木或者惆怅地继续下去。而贾樟柯试图讨论的,就是人在这两极之间的滑动和拉扯。

其实贾樟柯自己的故事,也跟这个主题有关。看到他说他那个沉默但是笑容憨憨的亲戚,是演员,但是为了生活还是主要得去挖矿;还有他说起他爸爸,那种心里面的怕,持续得太久,以至于喜悦来的很迟也很轻微;还有他自己闷闷地说起,在考虑是不是还要继续做电影,因为空间小等等。这些都是普通人生命中的脆弱和对生活粗粝部分的费劲抵挡。就这么生生地被这部片子展示在那里。

能够把这些拍出来的这样一个人,我觉得应该是很有勇气的——对人和社会有少年般的理想化的部分,也有面对这些生活真实痛苦的力量。而他的这种“看到”,其实也成为了鼓励类似者坚持的力量。所以最后爱江山不爱美人出来的时候,特别动人: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那些理想和梦一般的人生和人性品质,才值得我们去坚持;然而坚持是这样的难,会迷茫,也孤单。所以做人有些时候,是需要那一杯酒的,可以暂时忘记那些惆怅的,醒来才有力量,然后继续坚持下去。

愛江山更愛美人

詞曲 小蟲

道不盡紅塵奢戀 訴不完人間恩怨 世世代代都是緣
留著相同的血 喝著相同的水 這條路漫漫又長遠

紅花當然配綠葉 這一輩子誰來陪 渺渺茫茫來又回
往日情景再浮現 藕雖斷了絲還連 輕嘆世間事多變遷

愛江山 更愛美人 哪個英雄好漢寧願孤單
好兒郎 渾身是膽 壯志豪情四海遠名揚

人生短短幾個秋 不醉不罷休
東邊我的美人哪 西邊黃河流
來呀來個酒啊 不醉不罷休
愁情煩事別放心頭

 3 ) 我为什么喜欢贾樟柯

科长回到山西,重走他以往作品的拍摄地,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在塞利斯手持的摄影机里,科长显得有些羸弱,也很难想象这样瘦小的身体里,曾迸发出巨大能量。

在村子里土房子间走时,科长说汾阳如今变化巨大,他无法想象曾经生活的痕迹被抹去。他感到时间像是一个囚笼、一把枷锁,他无力反抗,无力改变,只能用摄像机去拍电影,把一切尽量记录下来。我为之恻隐。

科长电影的片段在他的叙述中穿插显现。其电影的两个显著特点即大量流行金曲的使用以及符号化,在片段中被放大。自从看了科长的电影后,我成功地被叶蒨文洗脑,整日循环。我听到这些歌曲时,仿佛又看见了电影,我想科长听到时,应该会想起他的曾经。那些歌唱爱情的曾被批判为靡靡之音的经典歌曲,仍在今日熠熠生辉。

科长的电影一直有种标签,被部分国内观众定为专为西方而拍的电影。他们认为其迎合了西方对遥远东方神秘社会的想象,刻画的大多是贫苦迷茫的低层人民,而中国社会实际并不是仅此而已。这一标签在《天注定》上最为刺眼。

而我无法苟同这一观点。科长后期的电影聚焦社会现实题材,而创作者的情绪让现实题材的电影难以有较高的艺术性,观众难以抑制的共情力使其更加新闻化。如今国内社会发展差异巨大,经济水平日益分裂,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国人眼中习以为常的各种新闻,恰好在外国人看来是魔幻现实。科长想拍与外国人想看并非互为因果。

科长从未想迎合谁,他是真的想关注这些人。他目睹了当时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对其被时代巨变裹挟冲击的命运感到同情与无奈,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为小人物立传,是科长博爱的最佳体现。

我喜欢科长,却从未将他视为伟大的电影大师或是比肩巨匠。他不过是在拍摄自己的经历,这是他前期电影的创作来源。科长的怀旧主义在此得到最大体现,而真实则是怀旧的核心。所以我觉得科长确是在真诚地拍自己所经历的真实,在这部纪录片中,科长也是十分的诚恳与亲切。

《汾阳小子贾樟柯》里最打动我的是 科长和宏伟倚着墙谈起对歌曲的感受。科长他们童年正值文革,传唱的歌曲均为革命歌曲,比如《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的都是“我们”。 后来他们偷偷收听台湾广播,听到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时,歌唱的核心从“我们”变成了“我”。

关于革命歌曲 大多数都讲的是“我们”
当我们偷听台湾电台时
我们听到了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与讲“我们”不同的是 它讲的是“我”

强调注重个人,是多么艰难漫长的一种进步。因为我是非常个人主义的一个人,非常自我,甚至自私。私以为集体主义经常会成为道德绑架个人的工具,这让我十分愤慨。所以我在科长的身上找到了认同感。

科长最后在《天注定》拍摄地的村口谈起了关于他父亲的回忆。科长的爷爷算是地主,父亲也受到连累,并曾因为父亲自己的日记蒙难,之后将其全部日记付之一炬。科长曾将《站台》放给父亲看,父亲看后一言不发,翌日清晨吃饭时说:“如果放在文革时期,你很可能入狱。”父亲一直为他担忧,直到06年春天去世。说到此处科长落泪。

他说起小时候陪同父亲一起登上汾阳的城墙,望着远处的公路与汽车,父亲潸然泪下。他感觉城墙像是个牢笼束缚着自己。如今再登城墙,科长默然。 “别来已是二十年,东望眼将穿。”

 4 ) 小人物不小了

贾樟柯说话很好听,不只是声音,周全儒雅,态度和姿态也拿捏的齐整。话当年时,和小武(王宏伟)重走少年路,物是人非。
苍夷犹在,故人依然,只是他已经跳脱出去,用力焕然出游客的光鲜。
中国男人除去昏聩的老年期就只有热血的少年期和平庸中年期。
要保有少年期的一切真,就只能在少年期死去。再活下去,一跤摔进成年人的世界,恋恋不去的也只能是一个又一个一文不值的梦。
抓取这些梦,横下心让他们再死一次。贩卖温情也好,真实也罢,太阳之下的事——过去的、旧了的、老去的——都不甘心,魂魄不散。
还魂这件事很难,是巫师的本分,亲历者大多从不发声。
人惜物,念旧,不止受控于流逝,也急迫拥抱新的绝望。
旧物大师。也可以说是个破烂小子,点石成金,一刻鲜衣怒马,自觉隔离人群。
他说,他从人群中来,是人群中的一份子,他不能忘记那些脸,虽然那些人和事都是新死的和死去很久的。

 5 ) 前行路上的思考者-贾樟柯

同意剪辑合作者林旭东对贾的tag:思考者

无处没有他敏锐的捕捉力体现。电影是公共的,也是私人的,他感受会植入作品;他的目的比如说记录将要逝去的物体、场景,给作品增添了时代感;天注定,表现无人聆听的时候,人可能的选择;留下汾阳的印象,排除自己的焦虑,他拍了故乡三部曲。

他喜欢挑战,顺利的时候,他害怕,因为那是自己守成规的体现。

回忆父亲的那一片段,让我动容,没有多少快乐的时刻,比如多年来自己的作品不能公映,父亲有过wen歌的经历,为儿子担心,贾刚想接父亲去北京生活,没多久父亲病重。“获得故乡是因为离开了故乡,他才慢慢理解家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有心,赵涛给他讲述毕业时候世界公园的事情,他第二年就想拍摄电影;和刘晓东拍纪录片在三峡,他当机立断,拍了三峡好人,捕捉了三峡最后的片段;父亲带儿时的他去汾阳城墙,他会看到父亲的泪花,长大后,拍了站台,青年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表弟三明,在他的带领下进入影视圈,离开了危险的煤矿。

 6 ) 东土以北,极乐以西

我悲观,但不孤独,在自由的问题上连孙悟空都和我们一样。——贾樟柯

我把电影分级当作一个等不到的玩笑,如果不是因为赛勒斯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我没想过这么快就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正常放映的《小武》,《站台》,《天注定》等等。

与其说赛勒斯给贾樟柯拍了一部纪录片,我狭隘的认为,他送给了影迷和电影学生一部加入了视听元素的新书。

贾樟柯属于我印象中那种思路及其精明的有头脑的山西人,我估么着,如果没进入文化产业,八成也是个不赔钱的煤老板。他是导演里最爱写书编剧,编剧里能驾驭影像的理论家,每拍一部电影,就附赠观众一本书,一来给影迷剧本和工作手札收藏,二来防止普通观众的银幕隔阂,三来稳住了影评的主动权。如《故乡三部曲》,《中国工人访谈录》,《贾想》等等一些,我们看到,在允许出版发行的文字里,他阐述着自己不被允许发行的影像,介绍它,一如介绍自己的故乡,家庭,和自己。

最初,我看着300mb的《小武》,500mb的《站台》,在rmvb格式里感慨这个拿dv拍电影的导演的窘境。想必像我一样意淫科长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命途多产的观众并不在少数。然而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些都是用专业胶片设备拍摄的正常电影制作流程下的影片。那时开始,看到正常放映的或者高清资源的《小武》和《站台》,成了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即使我一直没有找到这两部电影清晰的资源。

所以,当小武和梅梅从银幕里出现比身高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在电影院里热泪盈眶。

这恰好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

贾樟柯说,有时候,放弃梦想比坚持梦想不更不易。

这话如同是在说给办公室里翩翩起舞的尹瑞娟。

在胶片的颗粒而非数码的噪点,追火车的文工团,长镜头里的“啊朋友再见”,都显的格外好看。

可能是影迷的代入感太强烈,几天的时间过去,我也没能去思考赛勒斯,思考纪录片本身。我回看电影结束后当晚写下的文字,激动的像个脑残粉。

所以我感谢赛勒斯把贾樟柯以往作品里经典的片段剪进了自己的纪录片,送给观众。

陈丹青在《贾樟柯:和他们不一样的动物》中说:“我们这代人口口声声说是在追求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认为艺术必须活生生表达这个时代。其实我们都没做到:第五代导演没做到,我也没做到,我的上一代更没有做到,因为不允许。上一代的原因是国家政策不允许,你不能说真话;我们的原因是长期不让你说真话,一旦可以说了,你未必知道怎么说真话。”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拿镜头说了真话。他讲述了穿梭在时代洪流里的,没有跟上时代进程的或是被时代扭曲的边缘人的故事。小武,崔明亮,张军,巧巧,赵小桃,三明,大海,小玉……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有时我也会产生错觉,错觉他大概一直在拍一部电影,一部讲改革开放后经济迁徙下个人和时代命运的电影。

贾樟柯的电影里充满了符号,充满了彼此关联,这在单一的阅读环境下不能感知的。乡愁,汾阳,流行歌曲,幕后,三明,工人,煤窑,乡村,现代化,新闻,政治领袖,时代变迁,演员,火车,水壶……我是反对过度解读电影意象的人,但是当把贾樟柯所有的电影串联在一起时,这些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符号,如同一个个标点符号,推动了观众对电影本身的阅读。

没去成贾樟柯13年的美院讲座一直让我很懊悔,纪录片弥补了我的一部分遗憾,不知道哪个情怀的种子写了这么句话给他:我没什么话可说,只想送您一架纸飞机。

我也一样。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回到赛勒斯的《汾阳小子贾樟柯》上来。

 短评

他是中国最孤独的电影人,他也是最值得敬佩的电影人。因为他只在乎人本身。

5分钟前
  • M
  • 力荐

深受感動,尤其是:我想讓自己孤獨,因為孤獨能給我更多的情感醞釀和思想萌發。也看到了賈樟柯在《天註定》不能上映后特別失落甚至打算離開這一行,他說看到自己《站台》的盜版碟震驚了,像是自己的孩子被拐走了。我看到了贾樟柯更深层次的一面,珍惜优秀影片吧

7分钟前
  • 非灰
  • 力荐

看完对科长的了解和喜爱又增加了一分。电影像公路之旅一样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说着说着就提到自己的父亲了,那里很动人。科长是个很合适的受访者,叨叨个没完,由他的好友拍摄完成的本片的确由内而外散发出真诚和爱意。最后一首歌啊~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果然是科长自己选的…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沃尔特·塞勒斯一定非常欣赏贾樟柯,不是他的影迷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他在回顾贾导的电影生涯,寻找电影在生活中的蛛丝马迹。贾樟柯对电影的爱,对时代的观察,都在不经意间流露。科长哭了的时候我也哭了,他可以在电影里书写时代,可以在演讲现场夸夸其谈,但他落泪的时候,那个内敛的小镇青年在他人的镜头前卸下心防的时刻,格外打动人。收尾极好,不知道一个异国导演是怎么找到《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那年我在KTV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唱歌的那哥们儿全程走音。他说女朋友的名字跟“江山”谐音,现在他俩还在一起。等过年回家了,希望能和他喝一顿酒,再唱一唱歌。

15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偏见去看贾樟柯?他的电影是当代中国走出地下的代表,其中有他的童年回忆、他的情感诉求和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跟着贾导重返拍摄现场,这部纪录片真正成为了贾樟柯一次难得的自我倾诉机会,片子中也时不时插入流行歌,真是彻头彻尾地致敬呀,也再次回味了许多经典

1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我真正开始获得故乡,其实是因为离开了它。

19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贾导电影结束时自己都哭了,朴实又感性的一个人。纪录片拍挺好的,感受到了赛勒斯的爱

24分钟前
  • bibobobibobi
  • 推荐

我没有想到片尾曲是爱江山更爱美人。没忍住哭到结束。也是第一次看到全场的观众不为彩蛋也几乎没人走,一起坐到了片尾字幕走完。“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 東邊我的美人哪,西邊黃河流/ 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

27分钟前
  • 阿花
  • 力荐

岁月无情,当年小贾,如今老贾;感动常在,不只佳能,还有电影。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不管有多少人,会说多少不冷不热的话,在你背后。不管有多少光鲜抑或艰难。我都依然觉得,中国电影,有你很好。很多年以后,这些时过境迁的高票房商业影片,我想我可能会全部忘记,可是,贾樟柯的电影我还是会翻出来看一遍。

33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我觉得无论是看贾樟柯的文字记录还是口头讲述,都比他的电影本身好看。在中国社会这二三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影像表现又缺失的情况下,像他这样长期关注现实的导演实在是太难得了。但我觉得他现在的问题是脱离了底层的生活,所以只能重复他过往的体验或是转向戏剧性。戏剧性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不是那种能够把剧情写得很滴水不漏的人。

38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力荐

沃尔特·塞勒斯资历比贾樟柯深,也拍出过《中央车站》等经典之作,他却是科长的忠实粉丝,为他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也许科长的电影不免有标签化之处,但放眼中国,他毕竟是纪录“我们的时代”最好的导演之一。科长在海外收到热捧,与其“中国特色”不无关系,但他的敏锐与直觉却是绝大多华语导演所缺乏的

4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跟侯孝贤画像相似,大师间的惺惺相惜,塞勒斯说对于尊敬的人的确很难保持距离。“贾樟柯在拍新片,不能来现场,这是最好的借口”。表现了贾的很多焦虑,对失落的文化和家园,对全球化下的生存孤独,对电影审查制和身份危机...柏林全景纪录片,上座很满,大部分是欧洲老头老太

4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grand cinema的放映应该是首度在国内公开放映。小贾回家、电影与家乡的关系、感谢盗版、网络时代谈被禁。盗版就像走丢的孩子,你在别人家找到了,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父亲,小武,爱江山更爱美人

5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个可敬的人,假科长。

55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看哭了。

5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我始终觉得贾樟柯的电影才是中国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看张陈冯也好,看姜娄王也好,只有贾在心平气和的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他镜头里更多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反对人说他只喜欢拍脏乱差,我亦觉得真实就是这样。

1小时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科长两大粉丝倾情奉献,看得太流畅,就像完全凭借粉丝的直觉在拍的,重返了《小武》《站台》《世界》《天注定》等众多取景地。隐隐希望能多点什么不一样的,爆点或者泪点,但就只是朴实的一张贾樟柯画像。讲座那段有些偷懒,但看到涌动的年轻学生,就知道贾樟柯最忠实的一批观众是谁了。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早听说过2014年的此片,一直未看,今日观看感觉很不错。一个巴西有名的导演,由于喜爱而下功夫,亲历亲为地到实地来拍一部别人国家导演的纪录片,着实难能可贵,说明他真的喜欢这位导演的作品,愿意付出劳动去宣传它。我们常说“让中国电影走出去”,这是人家主动来做宣传,来介绍中国电影,当然应该欢迎并大力支持的! 本片讲述了贾导演从1998的《小武》到2013年的《天注定》,近二十年的各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将旧地重游与过去的影片片段交错组接起来,生动、全面地讲述了贾导演的创作理念、美学追求,说明了在外国人眼中这些作品的文化、社会、历史认识与审美价值。除了影片本身的艺术认识价值以外,贾导演的作品在国外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多、之高、之深的接受价值,更值得我们思索、研究。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