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恶行 剧照 NO.1恶行 剧照 NO.2恶行 剧照 NO.3恶行 剧照 NO.4恶行 剧照 NO.5恶行 剧照 NO.6恶行 剧照 NO.13恶行 剧照 NO.14恶行 剧照 NO.15恶行 剧照 NO.16恶行 剧照 NO.17恶行 剧照 NO.18恶行 剧照 NO.19恶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7:59

详细剧情

  Hulu正式预订真实罪案诗选剧《恶行 The Act》,该剧由Nick Antosca(《零异频道 Channel Zero》主创)和Michelle Dean创作﹑首季由Laure de Clermont-Tonnerre负责执导。  本剧的每一季都将聚焦于一起特殊的案件,首季将根据Michelle Dean在Buzzfeed上发表的真实故事文章《Dee Dee Wanted Her Daughter To Be Sick, Gypsy Wanted Her Mom To Be Murdered》改编,这讲述了48岁单亲妈妈Dee Dee Blanchard跟周遭人说自己的女儿Gypsy患了多种重疾(例如脑损伤而失智﹑白血病﹑哮喘等),但实际上没人知道,Gypsy根本是个健康得不得了的成人;后来Dee Dee身中多刀死亡,她的邻居们﹑亲人及警方发现是被虐待的Gypsy说服她男友杀害了母亲。  Patricia Arquette饰演母亲Dee Dee,在外人眼中她是完美母亲;为了照顾「重疾」女儿Gypsy她历尽艰苦,还曾无家可归及经历卡特里娜飓风,所以在密苏里州的Springfield社区中,Dee Dee可谓是榜样。Joey King饰演被限制在轮椅上的Gypsy,正试图反抗母亲。  Chloë Sevigny饰演领导社区女性的Mel,有着艰苦生活的她很同情Dee Dee,但当她发现真相时只能目瞪口呆﹑AnnaSophia Robb饰演Mel的女儿Lacey,她像母亲一般受社区欢迎,不过她想法上相对较理想主义。Lacey很快被Dee Dee及Gypsy所吸引,并想帮助她们。Calum Worthy饰演Nick,Gypsy在基督教约会网遇到他。  Michelle Dean的文章在Buzzfeed上迅速走红,自发布起获得了超400万的阅读量,被Longform列入2016年十大网文。

 长篇影评

 1 ) 没有一部惊悚剧,能把可乐拍得这么诱人,又把公主风拍得这么吓人

《恶行》这部美剧,从海报看起来,就能感受到这会是部画风凶残的剧。海报上母女两人紧紧相拥,女儿表情呆滞一副勒得要翻白眼了的表情,母亲嘴角微笑表情狰狞。

没错,这部剧情确实比较“硬核”,说的是,母亲常年伪装女儿重病,带着她参加各种慈善活动,推她坐在轮椅上领她去看病,给她十几年如一日地剃光头。实际上嘛……女儿神马毛病都没有!更可怕的是,这部剧,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原型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

现实当中,女儿最后教唆男朋友杀了母亲,剧里的走向也基本一样。这部剧的重点并不在于推测凶手是谁,毕竟,凶手是谁明明白白写在故事简介里。这部剧要关注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魔幻”又扭曲的母女关系。

故事分两条线,一条是凶案之后,邻居报警警察上门勘查现场,另一条是回忆线,从母女搬到这里开始一点点展现母女日常生活。

表面上看,这是对身世凄惨依然乐观向上的单亲母女。女儿得了各种各样的病,做过颌下腺手术,癫痫瘫痪,心脏不好还贫血……听起来能多活一天都是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糖都过敏,女儿偷偷舔一口蛋糕或者喝一口可乐都得去急诊室。远远看到女儿要喝可乐,母亲就会十万火急地跑过来,给她紧急打药,之后带她去医院。

结果实际上,女儿对糖并不过敏,医生明确说到,因为母亲用来救急的药,本身就含有很多糖分。

女儿天天坐轮椅,实际上根本就能走,腿还挺长……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起来除了没头发,就是个偷偷上网的普通青春少女嘛。

女儿从年龄上总被母亲谎报成“儿童”,实际年纪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少女了。受荷尔蒙影响,她开始关注男孩子,开始想要化妆打扮,邻居家有漂亮的小姐姐,网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美妆博主,她其实并不缺渠道。

当然这些都会被母亲压制,一方面是母亲相当病态的重度控制欲,这在心理学上还有个术语叫“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说的是护理者为自己照顾的患者,故意夸大甚至捏造病情,从而获得更多关注……母亲说“我喜欢你的特别”,这个“特别”其实全都是伪造的,结合剧情来看,这句台词已经是相当吓人了。

注意看母女俩家里装药的柜子,母亲看着这么多药,时常精挑细选。

正面镜头看,面带笑容,就像在把玩各种艺术品……魔鬼存在在每个细节里,第一印象就有点可怕,越想越觉得,细思恐极。

后来警察在现场也觉得很不能适应,也和正常观众一样感慨——全是一个孩子的药?

另一方面,从对实际生活的影响来说,女儿其实也是母亲的摇钱树。母女的生活开支来自于各种好心人的捐款,所以把女儿小心翼翼打造成患者,也就是母亲的谋生方式了。

母亲写得一手好故事,坚持把自己和女儿的经历投给各种慈善机构,然后应邀出席领奖。每次她都会给女儿盛装打扮,在她头上戴一朵花之类的。

母亲知道女儿自然是爱美的,所以假牙做好了也非要等到上台之前才交给女儿,情感控制和打压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过女儿并不蠢萌,观察力也已经逐渐成长,慢慢到成年女性的级别了。

颁奖活动自然还要发表获奖感言,甚至还有唱歌环节……在众人眼中她都是个牺牲自己照顾女儿的完美母亲。

母亲靠着女儿在新的邻里之间如鱼得水,即使邻居看到了她小偷小摸,她也可以靠着“带女儿去医院”拿到的同情分顺利过关。没有人会苛责一个常年照顾病患的伟大母亲,不过女儿在压抑之下也不会始终都是小可怜,她总要开始反抗的。

女儿已经知道了自己并不对糖过敏,只是出于对母亲的保护没有揭穿她。不过,女儿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步成长,终于有了离开母亲控制的打算。看到这儿,让人不禁觉得,谢天谢地,女儿虽然长期被禁锢,好在还是认字能用电脑的……

知道自己可以喝可乐之后,女儿经常在半夜偷偷喝家里的可乐,虽然我们都知道肥宅快乐水能让人快乐,看到这种场景,还是让人有点心塞的。

在母亲眼里,女儿永远是乖巧脆弱的小孩子,所以每次带她去看病都会给她买一个新的毛绒玩具。

实际上女儿已经不喜欢走卡通路线的毛绒玩具了,毕竟,她被母亲谎报了好几岁,早就已经不是小朋友了。

最后家里的毛绒玩具堆积如山,中间堆着公主风肖像画,足够让上门调查的警察倒吸一口凉气。这是全家除了装药的柜子之外,第二个在数量上让人震惊的地方。

母亲想让女儿一辈子都是小公举,在意识到女儿开始对男人有兴趣的时候,就嘱咐她,“男人都不可靠,你得靠我~~”电视剧里父亲的角色一直是缺失的,对前来向自己示好的男人,母亲的反应也是第一时间把他赶走。确实,如果有其他人深入介入生活,很容易就会发现女儿装病这个事情。

不过比起公主,女儿更喜欢的是《X战警》,因为她在漫展上遇见了一个cosplay金刚狼的男人,觉得对方不错,为了他悄悄申请了一个自己的脸书账号,时常聊天。男人送了她一顶红色假发,凤凰女同款,其实也很像《海王》里红发小姐姐同款,还满好看的。

女儿被网络初恋冲昏了头脑,叛逆心理开始萌发,听说男朋友受伤进了医院,就乔装打扮离家出走去看他了。

对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反差,已经躺在急诊室的小哥,又经历了一轮惊吓。

毕竟是一直在看儿童节目的姑娘,即使戴着X战警的假发,对恋爱的期待还是公主会有白马王子。可惜王子还过着和人合租的生活,怎么看也不像有解救女孩子的能力,而且母亲很快顺藤摸瓜把女儿领了回去。从剧方公布的剧照看,最后被女儿教唆的“男朋友”,并不是这位“金刚狼”。

《恶行》这部剧,目前出到第3集,女儿还在母亲的控制之中,只是眼看着两人关系就快失控。《恶行》是一部题材很压抑的剧,其实从色调来看母女俩的家配色非常“娘”,大面积的粉色和紫色,都是非常女性化的颜色。不过,配上这令人窒息的母爱,即使是这么软的配色,也能让人不寒而栗。

女儿到底有没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逃离这个家?这个电视剧版本里,有过心存疑惑的大夫。

大夫甚至拿出一罐可乐,问女儿要不要喝,因为她怀疑女儿根本不会对糖过敏。这一次,总是偷喝可乐的女儿还是拒绝了大夫,也许是在她内心深处,依然认为和母亲才是一体的,即使这代价是她一直只能插管进食,牙齿也快全部掉光只能换成假牙。

也有过儿童保护组织的代表来家里调查过,母亲巧妙地演示了一切,甚至不惜在对方进门之前给女儿塞几片药,让她表现得更加“不正常”。

《恶行》这部剧,特别适合不能接受《都挺好》式洗白的观众强行调节一下。母亲表现出来的“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本来是个比较冷门的心理名词,远不及在各种罪案悬疑剧里常见的问题出现频率那么高。不过如果你关注美剧,去年看过《利器》,对这个词应该就很熟悉了,那部剧讲的也是有“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的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

去年的《利器》带来的惊悚还让人记忆犹新,今年这部《恶行》可以说是进击版。两部剧对比一下,《利器》是一部很精致的作品,对并不太有耐心的普通观众而言,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慢,要坚持到最后一集最后几分钟,才能深刻感受到真相大白带来的毛骨悚然,这部《罪行》很快就能进入状态。

另外对比之下其实《恶行》还要更惨烈一些,女儿被限制自由的程度实在是相当严重了。长期被压抑自由总是会有激烈反抗的,《利器》的三个女儿,一个自残成性,一个最终死在了母亲手上,一个从小暴虐转而伤害其他人,《恶行》也终将迎来激烈反噬的走向,就期待一下演员的发挥吧。

欢迎关注五十七线自媒体土匪撸剧,某匪和你一起调侃吐槽~

 2 ) “爱”和精神控制

以“爱”为名义的精神控制——这是我从这部剧里看到的主题。

矛盾的双方:精神控制者施加者Dee Dee,受害者Gypsy。前两集基本是施加者洗脑效果甚佳,双方关系平稳融洽的常态。三四集受害一方开始萌生觉醒意识。五六集是反抗的高潮。最后两集通过回忆进一步描述这种关系的特征。

比较迷惑人的是后两集,因为Gypsy对Dee Dee的态度显得飘忽不定,让人怀疑她到底是后悔还是惺惺作态。我觉得Gypsy自己也不知道,就像所有被这种“爱”洗过脑的人一样都很难再梳理清楚自己对加害方的矛盾感情。

我最喜欢的是三四集:Gypsy首次在医生帮助下看到被解救的曙光,但当面对医生单独问话时,第一反应是解释Dee Dee这么做是爱自己,帮Dee Dee把这种控制行为合理化(后来全片也一直都在这么做),同时对医生的解救行为充满恐惧。这一幕把这种关系的特征把握得很好。被精神控制的一方刚萌生觉醒意识、认识到这种控制可能并不是“爱”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这种自责,觉得的反抗念头是不自爱的自取灭亡,自己对不起精神控制施加者,辜负了对方的“爱”,在长期洗脑下已经习惯了自我管控。

这种关系不仅常见于父母子女,也见于各种形式的组织,甚至是something bigger。只不过当受害者在一个互相监督,互相强化这种“爱”的理念的群体里,反抗的过程就会更艰难。

 3 ) 应对

真没想到还有招恶程度能超过容嬷嬷的中年妇女,这个剧看一集气三天,Dea Dea一讲话我就火大,尤其是母女间总重复的slogan——“you protect me and I protect u”,真的超烦人。但依然每周三Hulu等更新一路看下来,拍的很好,两位女演员也是神演技。

跟人在一起久了,就更喜欢跟狗在一起”,一直觉得这句话很讽刺。

人跟人的关系太复杂了,情感美好也体现在这一点,你全心全意的爱一个人,对方可能并不一定回爱回来,因为你爱的方式对方可能不喜欢;你忠心耿耿的对待朋友,朋友可能出卖你,恰好交到的是损友。既有风险,全心全意也不能控制结果,情感几乎不可控,太复杂了。跟狗的情感可就简单多了,你阉了它,它不介意;你冷落它,它不介意;你打它,它也不介意,只要你再稍微热情,它立即全心全意的爱回来,完全不需要你用心去维护或者照顾跟它之间的情感关系。它像是人的奴隶,永远不可能对等。

人是更有个体意识的动物,比狗的思想可复杂多了,你冷落一个人,对方立即就有反应;你敢阉割一个人,对方立即变成你仇人,可不会像狗子那样伤口好了就又全心全意爱主人了。

“我是为你好”,狗会信,人会怀疑。

Gypsy是91年的,就比我小一岁,特别有同理心。从小被告诉不能走路,只能坐轮椅;不能吃东西,只能靠装在腹部的食管进食,吃饭是先用搅碎机把食物捣碎然后通过注射从腹部的食管进入体内;不能吃糖;不能留头发,几乎是不具备任何独立生存能力,只能靠妈妈含辛茹苦的照顾。很感动,伟大的母亲,you protect me and I protect you!

可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其实是可以走路的;再隔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吃东西的,根本没有过敏,可以喝可乐,可以吃冰淇淋;再某一天,突然发现连年龄都被骗了,自己的真实年龄明明更大的。一个健康、完全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女性,被妈妈从小欺骗,被固定在轮椅上病态的生活,备受折磨。只能等妈妈晚上睡觉了,自己摘掉呼吸器,抱着电脑喝着可乐吃着冰淇淋,当妈妈发现后,居然丧心病狂的假冒病例安排医生把自己的牙齿拔光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很难不萌生杀掉她这个念头的。但真正积攒到付出行动的勇气,是没看清自己。我们遭遇低谷,经常忍不住萌生想死的念头,恨不得一死了之,但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想想解气,不可能执行,怎么会有勇气呢。

这部剧最大的挑战是:该如何回答Gypsy为什么不从轮椅上站起来离开,而是选择谋杀妈妈?

Gypsy安排谋杀Dea Dea并不是为了报复、泄愤,她是想摆脱,想挣扎,想脱离。

其实她有更好的选择,可她却偏偏选择了最坏的一个。这让人忍不住思考互联网到底是本恶还是本善,进入互联网的Gypsy是崭新的,在约会金刚狼的时候,她保持了princess的纯粹跟温柔,跟现实格格不入。可当她换男友后,尝试的越来越深,接受的信息越来越黑暗,利用伤害自己跟身边的人来消解焦虑,自动被对方传入了mental issue。如果只是为了摆脱DeaDea,她应该有N种方式,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这即暴露了法律对儿童保护的盲区,也暴露了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之深,之让人担忧。但更深一层反应是她身上倒影了Deadea的控制欲跟表现型人格。

Gypsy擅长好几个频道的嗓音切换,用不同的语气驱使不同的人为她实现目标。她随时能切换娇弱无良天使频道,买电脑、买刀,她太擅长利用他人的同情心了。Nick帮她谋杀掉妈妈后的性爱,压抑且无任何情感,Gypsy只能忍受,拿性来控制Nick。对比之前在电影院,她把灰姑凉的裙子脱了铺在地上,满怀期待的迎接自己的王子,即美好又浪漫。同样是性爱,无感情只是砝码的话,就只能忍受。Deadea的爱也是一样的,当她把母爱变成控制时,就只剩下忍受。

人们养的宠物狗,你饿它几顿,小打几顿,它都不会记仇,一旦你改变态度,它立即就又爱你爱的要死,因此很多人觉得狗比人可爱,狗的底线接近愚忠。但万一你要伤及它性命的话,狗急也会跳墙,会咬人的。远处的野狗或许会想:“何必呢,门有开着的时候,怎么不撒腿就跑呢,非要等到被阉了才开始后悔,何必!”

在这个世界上,Gypsy跟其他人几乎没任何联系,所以在监狱里她那么渴望的希望邻居朋友来看看她。邻居妈妈也问她,为什么不站起来离开你?邻居那边也是一对问题母女,但女儿就气冲冲的跑掉了,就自由了,不用计划把妈妈谋杀掉。

Gypsy跑过,被妈妈逮回来了,绑在床上,一晚上。

看这个剧,有两点感悟:

1、我自己也有一点表演型人格,我觉得很多跟我一样在社交网上能吸引到很多关注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儿表演型人格。不一定是坏事,可倘若不自知的话,就是坏事无疑了。它类似其它各种性格缺点,很难断掉的,但要努力克服控制。Gypsy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自知,连自己都骗,就失去自我,铸成大错,不可回头。 Gypsy要是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是她想的那么无辜纯良结果会好很多。

2、很多父母,跟Dea Dea一样,病态的控制孩子。从Dea Dea的角度,她恐惧孩子受伤,像呵护水晶一样把她保护在安全位置,丧心病狂的安全位置。在父辈的世界观里,很多丧心病狂的期许跟控制,都是因为视角跟三观的差别而产生的,不一定能平衡下来,但子女其实很容易挣扎开,就像Gypsy只需要从轮椅上站起来。可同时它又很难,像Gypsy中间明明站起来打开门了,可她又自己关上了门。被捕后她一直拒绝认罪,她认为她爱妈妈,妈妈也爱她,谋杀妈妈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这个错不该自己承担。我们也容易犯这样的错,选择权在我们,选错承担结果时我们就怪罪父母。

我们期待情感的互动,平等是基础,牺牲跟奉献是互相成全。

马薇薇那句:“你可以养条狗啊!”真的跟Dea Dea很配。

 4 ) 如果恨与愤怒被看见,他们就不需要真的杀死妈妈

(这篇文字来源,我的微信公众号:吴晓芬。作者是一名心理工作者)

当我在看<恶行>第一季,更新到第五集左右时,就开始新闻出现北大才子吴谢宇被抓到这事.

都是弑母.

真实案件改编的一部美剧<恶行>第一季,母亲和女儿的故事,还原度极高,演员的演技真好,记录片<死了的妈妈才是好妈妈>里面的女儿(吉普西本人),演得特别像.声音都几乎一样.

两个故事相同之处是,现实中女儿借男友之手杀了妈妈,男孩(疑似,因为未定罪)亲手杀了妈妈. 女孩从小单亲,跟随母亲生活.男孩经历过父亲去世.

女孩从小就被母亲严重控制.男孩呢?

吴谢宇到底和母亲生活中是如何相处的细节不可得知,但从行为上看,他从小就表现出强大的自我控制的能力.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他有个“极其强大的超我".其它孩子做不到的,他都做到了,因而,他的最大的特点是“完美”.

他的母亲是个教师,而且自我要求极严格.

很难不让人想到他人格中有一部分是内化的严厉苛刻的内在父母.

而这样的性格的人,一般来说,平日里主要是由"内在父母"主导的.

男孩和女孩有相似之处:从来不会和妈妈吵架.(邻居的观察)

给别人的感觉是:相亲相爱的母女(母子).

他们在杀死妈妈之后,都将妈妈的遗体留在家里.吴谢宇用活性炭和塑胶布包了一层又一层,像个木乃伊.装了摄像头24小时可观看.

吉普西把空调开到最低温度.

作案后逃离家之后的第一天,她就很想念自己的家和妈妈了.

他们都是主动让别人发现母亲的遗体的.

吉普西担心没人发现妈妈的遗体“不想她一个人孤零零呆在那里”,直接用推特发布,连定位都没有取消,这智商......智商也跟社会经验和知识结构有关系.她其实很聪明,但很多方面她确实是个小白.这不能怪她.这个施害者同时是一个二十多年的受害者.

警方马上就找到她了.

吴也是用类似自我暴露的方式,让舅舅去发现,不过这时已经三年过去了.

我想或许从吉普西的内心可以了解一部分吴谢宇的内心:他们是很冲突的.

因为他们对母亲:深深爱着,同时也深深恨着.

其实我比较偏向于认为,深深恨着的部分是潜意识的,意识层面是几乎没有的,这才有了极端的行为.如若成长中意识层面有恨有愤怒,就并不需要有极端行为--极度的愤怒怨恨如果有个出口,就不需要通过行为来表达,不需要极端地爆发.

因而我更倾向于认为:他们的意识层面更多是只有对母亲深深的爱.

那份深深的恨而产生出来的杀意,是因为被控制压抑到了绝望窒息.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不存在其它人认为的:你离开就可以了,你从心里杀死你的母亲就可以了. 从家里逃出去就可以了.

那种“母亲与我是一体”,母亲没有我活不下去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感同身受?

能感同身受就不会站着说风凉话了.

她从来都不曾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活着.

一个孩子从小需要承载着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而活着,这个重量有多沉?

你不要想象一个小孩背负着一个大人前行的画面,你可以想象一个小种子,从小被当作是一个容器,上面压着一棵树,这个小种子要长出来,可是没有任何阳光,也吸收不到水份.它反而需要供给头上的植物营养.它若勉强长出来了,这棵树一定会保证它长不大,且只能依附着它缠绕着它.因为树长在那种子的嫩芽的头上.

而别的种子都是和大树有一定的距离,能呼吸到空气,享受到雨露,晒得到太阳,打雷时能得到大树的保护,但枝叶可以伸展出去......

那些幸运得以后者的方式长大的人,自然是不能理解前者的命运和感受的.

对这个女孩来说,精神上的手脚已被折断,而且身体已经和另一个人绑在了一起.这个人是妈妈.妈妈就是自己的手和脚.

不,妈妈还是自己的嘴巴,帮自己说话,帮自己吃东西.妈妈是自己的大脑,自己不需要脑子,妈妈帮自己思考和决定了一切.

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天性.就算在监狱里,就算在最后的最后,吉普西依然会认为:"妈妈是爱我的”,在这个世界上妈妈是最爱我的.

这让我感到心酸,我宁愿吉普西看清妈妈是如何毁了她的一生,宁愿她是恨妈妈多过于爱妈妈的.

如果看清发生在之前,不需要真的杀了母亲. 感受会有个出口.如果看清发生之后,她的自我会趋向于完整清晰.

但我又理解她,因为二十多年来她只有妈妈,她和妈妈共生共存,妈妈已经成为她的一部分,她也是妈妈的一部分.妈妈也内化成为她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

------------------

妈妈不允许吉普西做一个正常的孩子,从婴儿时开始.

妈妈极度焦虑,因为妈妈在女儿出生之后就完全把“糟糕的不好的自己”投射到了女儿身上,而且极度需要在女儿那里寻找到存在感和自恋的满足--“我是好的,有价值的,我是有用的,我是被需要的,我是重要的,我是被爱着的”.

因而不允许女儿做一个正常的婴儿,正常的小孩.所以孩子在婴儿期开始就当作是个弱小有病的小孩被滥用药物,吃奶吃不饱,妈妈表现得极度焦虑.不被允许像一般孩子一样出去和别人一起玩耍. 妈妈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感:就好像孩子不在她掌控的范围内孩子就会死掉一样.事实上她传递给孩子的一直是这样的信息.

这里提一下,焦虑的妈妈全部的注意力表面上是在关注孩子,但事实上,极度焦虑的妈妈只在自己情绪感受的世界中,完全看不见现实中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因为这个时候--焦虑的妈妈的世界只有自己.婴儿是不被看见的.

婴儿能体验到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婴儿会很焦虑.

正常妈妈会和婴儿同频.因而可以潜意识就能捕捉到孩子的需求并给予满足.但焦虑的妈妈与婴幼儿是不在同一频道上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有些母亲会无意识地伤害了孩子,伤害了婴幼儿.致其身心的受伤或死亡.

因为母亲的潜意识其实是排斥憎恨孩子的,或是把孩子进行自我的投射而无意识地攻击孩子.

吉普西后来不被允许站立. 不被允许吃饭. 吃任何东西.不被允许看电视,看电脑,上学......

插着胃管“输送药物和食物”,只坐在轮椅上,永远只能剃光头,扮成一个可怜弱小的残障儿童.

看电视只能看动画片.

每天睡前永远是一个洗脑的故事:这个世界上,妈妈爱女儿,女儿爱妈妈.

女儿的朋友只能有一个,妈妈.

母女以何为生?以贩卖女儿的残障来博取慈善款和援助为生.依靠扮可怜弱势为生.依靠着母亲精湛的演技和谎言,她们看起来过着挺不错的生活.

卖惨为生. 开始的时候吉普西是相信妈妈所有的话的.长大之后的吉普西发现了真相之后--其实她没有妈妈说的那些病,她可以行走可以吃东西,没有糖过敏,她吃一口奶油不会死掉.了解真相之后她默默地配合着母亲的谎言.因为她知道她妈妈需要她这样.

从被迫共谋到有意识地共谋.

妈妈一边剥夺吉普西的一切,一边抱怨,和女儿抱怨和邻居朋友抱怨:看,照顾这样的一个孩子多苦多累啊.而且为了她我都拒绝了追求我的男人.我的生活都只有吉普西.我的一辈子都奉献给孩子了.

是啊,因为孩子是永远受自己控制的,弱小依赖的,不会反抗,永远爱着自己而且不会离开不会背叛,也不会让自己不高兴的.

另一个成年人,任何一个“别人”,都无法替代.在那样的关系中,无法感觉到自己是如此全能而且充满力量.

关系中弱小的一方总在滋养着另一方的强大.而弱小的一方仍要因为被给予而充满了愧疚和负罪感.

[妈妈为我牺牲付出如此之多,妈妈多不容易啊.我还能要求什么呢?]

[妈妈的选择是妈妈自己的选择,妈妈的选择不需要孩子来承担.

妈妈有义务有责任养好孩子.孩子生来不欠妈妈的.你有权利要求自己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像一个普通的孩子那样生活和长大.]

如果女孩的母亲是要求孩子"永远弱小无能(永远不够好)"我猜想和女孩相反,男孩的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永远不能不好”.

吉普西从小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残缺有严重问题的孩子”,不能正常进食只能靠胃管,身体对糖不耐受(意味着吃点含糖的东西就会过敏死掉,但这是她妈妈编造的)智力只有七岁(当政府保护儿童的人来家访的时候她就会先喂点镇定药给孩子,让孩子显得很迟钝).一切为了证明她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

在2016年吴镇宇案出来的时候,公号“没药花园”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其中有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一个人的缺点就像是一个人的影子.而一个没有影子的人,要么头顶烈日,要么身处黑暗当中.

(现实中的吉普西本人)

因果轮回,心灵被虐待有多严重,那股受伤的反弹力量就有多大.

吉普西不是没有尝试过离开,她18岁之后曾喜欢上一个男人,主动地跑过去,留下字条告诉妈妈自己要去过新生活,但是被母亲巧言令色骗回来了,之后是严厉的惩罚.

砸电脑砸手机.她不被允许拥有这些.

吉普西心里知道,妈妈寄生在自己的身上,妈妈没有自己活不下去,妈妈死都不会放手的.如果她离开,妈妈会生不如死的.那样她也会痛苦,因为她爱妈妈.

如果她再次逃跑,不论她在哪里,妈妈都能把她找回来的,妈妈一定会这样.

关键是,她并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母亲从小用来控制她的愧疚感.

妈妈如此牺牲付出,怎可以让妈妈痛苦伤心?

她没有接触外界,她没有上学,她不能用电脑,她接触到的东西是极有限的.

在她所有的认知里,除非自己死,或者妈妈死,否则她们永远都要生活在一起.

而成年之后的吉普西已经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一切了.

生而为人,生之本能,令她有要挣脱去自由呼吸的渴求,笼子就这么大.可她已经长大到继续呆着就窒息的年龄了.可是妈妈不允许她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不允许她行走,不允许她吃东西,不允许她谈恋爱......

从小到大被药物滥用,我很惊讶她生命力的顽强,她的身体是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的身体.

妈妈寄居在她身上.她深知这一点,她所成长的环境令她无法“挣脱母亲而离开”,另外,她二十多年来积攒的对母亲的恨和愤怒,在潜意识在伺机而发.

就像一条二十多年都被封住的河流,一旦有了裂缝,决堤其实也就是一小会儿的事情.

她的真实感受从来都不被允许出来的,从来不曾被母亲接纳的.只有母亲死掉,才有可能自由.

她那么多年受的虐待,她的母亲对待她的方式,也会助长了“坏我”的形成.

被虐待严重的人,内部也有一个严酷的施虐者.但施虐者从来没有机会出来.并不代表不存在.

她的邻居也是单亲母女,就是正常的母女的样子.母女俩时不时会争吵,会表达攻击性和不满,很真实,情绪是流动的,很愤怒的时候,上了大学的女儿会从家中搬走,母亲也会难过生气,心里也会挂念女儿.

这是正常的母女.大家的情绪感受都可以自然地出来.活得真实.

但是吉普西的妈妈从来都不曾真实活着也不允许女儿真实活着.

片子后面是讲吉普西的外婆是如何对待她妈妈的.揭示了前因后果.

吉普西的外婆对女儿就是2个字:嫌弃. 憎恨. 冷漠. 无情.

总之,就是看女儿哪哪都不好,哪哪都不顺眼.

而令我吃惊的是,评论和弹幕很多人都在说:外婆很正常,妈妈不正常.

这让我想到一点:观众中有不少人其实从小或多或少都有着像吉的外婆一样的父母亲.被嫌弃在不被爱中长大的.

长大之后又成为了自己的父母亲那样的人:这很正常.

这种对精神上的施虐者的认同多少有些斯德哥尔德症,如果说这个症有个0到10分来比喻的话,可能大家能患个5分左右或许,没有到10分那么极致.

毕竟我们有这个文化基础的土壤,几千年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孝顺的传统观念,有可能制造了许许多多无意识地认同了掌握权力的施虐者的人.

这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何我们的法律的偏向:由于过失令孩子死去的父母并不会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因为孩子本身,并不具有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也并不作为一个人来对其进行保护.

似乎孩子本身更多地被视作是父母的财产.

这样的成人会淡化自己的痛苦经历,而像蒂蒂一样(吉普西的妈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这种感受转嫁给自己的孩子或是身边弱小的某个人.自己以精神上的施虐者自居.而且是无意识地.

只是蒂蒂是10分的话,可能他们只有五分,但不能说五分就不是施虐者了.蒂蒂会说“孩子我永远爱你”,表达与行为是扭曲的,令孩子无法分清感受是真的,还是妈妈说的是真的.往往孩子会认同最爱的妈妈而压抑及否定自己真实的感受.我们生活中更多会像蒂蒂的母亲一样,处处让女儿感觉到自己非常无能,无用,无力,不配被爱.

心理上的被抛弃.

心理上被抛弃的蒂蒂也一直在暗暗地对抗和报复母亲.

她作为一个受虐者仍然是无法脱离母亲的,母女俩共同生活.这个家庭不需要男性参与.男性都被排除在外了.

外婆临死之前还不忘给女儿扎一刀:

蒂蒂“妈妈,我爱你,我们都爱你.我也知道你一直在尽你所能地爱我.”

蒂蒂妈:“是你,一直让我爱不起来.”

蒂蒂妈对女儿是心理上的抛弃.精神上的虐待.

而蒂蒂对吉普西就是:身体+精神的控制和虐待,但是一直在对女儿说:妈妈永远爱你.

一边女儿体验到了蒂蒂内在受伤小孩的全部感受,加倍的感受,另一边补偿自己在母亲这边的缺失.

如果说外婆对蒂蒂的做法变态指数,满分十分,有五分.那么吉普西体验到的就是十分.

完全地扭曲.

蒂蒂在母亲那里是自恋严重匮乏,没有自信,没有被爱.如同母亲折断了她的翅膀.

以爱的名义控制与剥夺.完全寄生在女儿身上.

所以升级了.

一代一代的问题不处理,后面自然会升级.

因为受伤害的感受在叠加.

(吉普西本人)

如是以爱的名义的控制,该如何反抗?

妈妈确实以生命在为自己付出,妈妈确实爱自己啊.这就是无数的吉普西所感受到的.

这是最可怕的.

我的妈妈为我付出了一生,如此沉重的“爱”,我要如何回报?我如何能够远走高飞与背弃?

很多患过抑郁症的人有时会有这种想法:我如果死了,留着我爱的人在这世上受罪,死了就不受罪了.

[我最爱的妈妈,我不舍得你活受罪,活着已经如此痛苦.我不忍你看到这个真实的我,你无法接受的,令你生不如死的.我还想要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我还想要活一回.但是,我舍不得你如此痛苦,也面对不了你对我的指责,我无法承受这种愧疚感和沉重......]

不论内心的感受如何,

潜意识,会反抗.

能量守恒在情绪情感的能量中也是适用的,大约是我们都是来自大自然,本身心灵与肉体就承载着宇宙的秘密的缘故.

之前受过多少的伤害,压抑了多少的情绪.

若不是指向自己,便需要指向外部.

每个孩子天性都深爱着自己的父母.若非有因,绝不会伤害自己的父母.一般是,如何被对待的,往往也就,长大之后会如何对待对方.

所以,不需要对孩子洗脑:父母(妈妈)有多爱你.

如何对孩子,孩子长大之后便会如何对你.

那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

不需要强迫自己的.

而强迫自己的人,往往可以做得到给钱,但是,见不到人.

潜意识的行为,在表达感受.

正如小的时候,感受被忽视,情感很受伤,但物质是被满足的.

正如,有的人知道,我可以更多和父母表达爱,可是为何就是说不出来,为何就是不想说.因为,不愿意啊.

心,在反抗你的脑子.

感受,在反抗理性.

而感受,总是来帮自己的.

能表达能反抗总是好的.因为如果不是,那股能量就只能指向自己,如此自己需要承担更多的痛苦,比如说抑郁,比如说强迫.

母亲的付出是巨大的,但大多数母亲对孩子是很自私的.像吉普西的妈妈的这种母亲,有一位来访者曾如此形容其母:那是只吸血的虫子,你生来只是被架在那里,被吸血被吸干.

有些人是看不见的,只能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这种做法.转嫁自己曾受到的伤害和痛苦.

若说什么能够拯救自己,那就是自己的感受.

与感受连结,感受会告诉自己,灵魂真实的模样,并且指引出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这条路,我认识很多人,都在走.

 5 ) 我把女儿装得病恹恹,女儿把我弄得死翘翘

本文同步微信公众号风和日丽(singthelife)

《都挺好》结局很美好,而现实中并不会这么好。

最近追了两集美剧《恶行》(the Act),如果要搞一个“世界最毒亲妈大赛”,苏明玉亲妈还不够狠,这部剧里的亲妈狠得让人窒息。

本剧取自真实故事——Buzzfeed爆文《Dee Dee Wanted Her Daughter To Be Sick, Gypsy Wanted Her Mom To Be Murdered》。

Dee Dee是一位看似含辛茹苦的单亲母亲,Gypsy是她的女儿。母亲一直对外宣传女儿身患多种疾病,从而打造出自己的母爱聚能环,赢得相关机构的巨额补助。

Dee Dee不做公关可惜了,贩卖自己的圣母形象,就能置换一套房。

家里堆满了各种奖杯,合影,Dee Dee在外人看来有着圣母般的光辉。

她把亲女儿Gypsy弄得跟白血病患者一样,剃光头,而且无法进食,只能通过管子注射流食。

这背后充满了谎言和阴谋,亲妈想让女儿生病,病得越重越好,这样才能打同情牌,赢得政府大额补助。实际上,Gpysy是一个健康的女孩。她成为了自己亲妈的盈利工具:为了营造出自己的病态,她必须放弃所有的人生乐趣。

就像有的职业乞丐,为了获得更多怜悯和金钱,故意把自己的子女手脚摧残。

最终,Gpysy受不了这种极端虐待,以弑母的悲惨结局落幕。

母亲Dee Dee这是患上了孟乔森综合病症

这种病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装病”博同情,还有一种是照顾者捏造或诱发被照顾者的身心疾病,通常指母亲对子女的致命虐待,也叫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

目前医学界对孟乔森综合病症的起因还在研究中,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缺爱导致需要在病痛环境下博取关怀和同情,也有可能是人格分裂。而且对于孟乔森综合病症的目的性也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类患者是无意识的行为,是心理疾病,但也有学者认为在特定环境下,这类患者有功利性表现,比如“孟乔森工作综合症症状”,特指在“职场装病博上位”的人。

《恶行》里的母亲Dee Dee情况复杂多了,她功利性很强,具有极强的控制欲。

她对外把自己的形象包装得天衣无缝,对内,给女儿炮制了一套梦幻的谎言。

梦幻,是母亲对外对内的一种伎俩。

房子外墙是粉色,内部装潢也都是少女风。

从粉红蕾丝窗帘,到家里的各种粉色摆设。

Gypsy衣着也是走少女风。

粉色代表梦幻,在这个家,粉色更是一种粉饰。

除此之外,母亲Dee Dee非常擅长用“童话洗脑术”,每天睡前,母女都要来这么一段“天使对话”。

然后给Gypsy插上呼吸管道......

隔壁小姐姐过来送温暖,给Gypsy化妆,母亲Dee Dee在一旁窥视,神情相当紧张。

随后,母亲让Gypsy把妆容擦干净,她是用一种温和式劝导方法,外表并没有狰狞的表现。温柔刀,刀刀致命,也可以用在这对母女身上。

Gypsy很听话,她稍微有一点点拒绝,但马上就表现出服从,笑容很有深意。

看到别人给Gypsy递可乐,Dee火急火燎地上前制止。

母亲带Gypsy去逛商场,看似是母女的欢乐时光......

实则是母亲小偷小摸案发现场......(Gypsy心知肚明)

这一切都被女邻居看到了......

母亲Dee Dee利用Gypsy踩了很多底线:骗政府福利、偷东西......

她没有廉耻之心,为了给自己的偷窃污点洗白,Dee Dee在邻居联谊会现场发射“慈母导弹”:火速阻止女儿进食,注射药剂,送急诊。

这招“慈母流星拳”换回了邻居的理解和包容,小偷污点成功洗白。

这时候我很想采访Dee Dee:

请问,你为什么让Gypsy单独晃悠晃悠这么久?她偷吃甜食,是不是在你的预料之中,借机你就可以上演后面的“慈母光芒”?

他们家有一柜子的药,都是Dee Dee喂给女儿吃的。

Dee Dee自己只吃其中的安定药,可见她的情绪失控已经到病态阶段。

如果家里有了不速之客,Dee Dee会立马让女儿吃下安眠药,呈现出昏昏欲睡的样子,她不想女儿有太多表达欲,同时,她需要女儿对外人时刻展现出病恹恹的样子。

另一方面,女儿Gypsy的危机也慢慢浮出水面。

Dee Dee以为用谎言就能给女儿包装出一个童话世界。

Gypsy慢慢开始反噬了。

她是健康的女孩,却每天要接受白血病患者的待遇,日积月累,她必然崩溃。

从Gypsy的日常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她和邻居小姐姐说:我小时候能走路,我妈妈说的......

说完后,Gypsy的表情是这样,显得很心慌和不自然,她撒谎的本事还没有青出于蓝。

她晚上会偷偷爬起来吃东西,她很清楚自己的腿能正常走路。

她母亲也心知肚明,看到这一切,母亲立刻要求Gypsy切换到病人模式。

这说明Gypsy也患有孟乔森综合病症。

她习惯戴着“病人面具”,习惯这副病人的躯壳。

她更习惯被母亲控制。她似乎背好了一套话术,口头禅里带着“我妈妈说的”,可见Dee对Gypsy的精神施法很成功。

然而,Gypsy逐渐也变得不可控,她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

她趁着母亲不在家的时候,偷偷上网。

进入青春期的她,对友情和爱情充满了憧憬。

她会及时删除浏览记录,说明她主观能动性很强,有反侦察能力。

Gypsy依然偷偷地喝可乐,吃甜食,一口牙全蛀了。

母亲怕外人从中看出破绽(毕竟Gypsy是不能进食的,蛀牙和进食有着直接关联),强行带着Gypsy去牙医那把牙齿全部拔光。

Gypsy痛哭一场,这是她在本剧中第一次哭,哭得很崩溃。

她无法面对如此残缺的自己,小女孩进入青春期后有了爱美的需求,她慢慢在积累自己的本能。

之前面对母亲对自己的摧残,她都是强颜欢笑,这一次她实在笑不出来了。母亲在摧毁她的本能,这很致命。

她开始懂得为自己去争取。

她甚至会试探母亲。

颁奖礼之前,母亲当着外人的面把假牙拿出来,Gypsy的潜台词是:这招又是你故意掐着点作秀的吧?

这时候的Gypsy,有点进退两难。一方面,她常年戴着“病人面具”,孟乔森综合病症让她习惯这种病态,习惯被别人关怀,甚至习惯撒谎。另一方面,她妈妈的洗脑已经根深蒂固,她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反抗。

就像医生已经开始有所怀疑,专业的诊断能推翻Dee Dee的谎言。

医生想让Gypsy喝一口可乐,看看有没有病变。

这时候Gypsy的神情很复杂,嘴里依然念着“妈妈为我好”,但双眼满含热泪。

孟乔森综合病症不允许她撕开自己的伪装,她得继续说谎。

她很清楚母亲的真实嘴脸,她也很清楚自己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但她选择隐忍。

面对母亲Dee Dee的极端虐待,Gypsy从最开始的顺从,慢慢到现在的隐忍,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情感。

隐忍是反抗的动因,这时候的Gypsy能量还不足以与母亲抗衡,她开始了韬光养晦。

只不过Gypsy的病态更多元。母亲只是患有孟乔森综合病症,女儿估计还患有多重人格以及反社会人格。

她的第一人格是病人Gypsy,现在她在慢慢培养自己的第二人格——美丽漂亮的Gypsy,她渴望正常的社交生活,她更渴望冲破母亲的控制。

当母亲Dee Dee与第二人格冲突的时候,Gypsy才开始展现出自己的反社会人格,这又叫无情型人格障碍。

后续剧情要慢慢展现出自己的反噬。

官方海报贴出了不断长大的Gypsy和她的网络男友,有了社交网络,Gypsy的欲望才能得到肆意成长。

这部剧看起来让人毛骨悚然,抛开病态的母女关系,其实也划出了一条家庭教育的红线:

作为家长,不要试图控制你正在成长的孩子,你可以有一些干预,但绝对不要100%控制。有的小孩情绪很敏感,如果长时间活在被控制的情感中,他的成长可能会出现各种扭曲。

不是每个人都有极强的自我抵御和自我修复能力,很多伤害是不可逆的。

物极必反,Gypsy承受的压力太大:伪装成病人,伪装成妈妈的乖宝宝,伪装成别人眼中的弱女子......

但她却无法压抑自身成长带来的各种欲望:扮靓、友情、爱情......

Dee Dee以为Gypsy一直都是儿童的心智,100%的可控,却忽略了人性的成长。

当Gypsy忍无可忍的时候,这时候才是灾难。

(人人视频可以看)

 6 ) 真实还原“弑母惨案”,这部最新高分剧集,让人细思极恐…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乌鸦电影 公众号ID:crowmovie

最近,有一部全新美剧开播...

没有鬼神,没有怪兽,却被网友评为“年度最佳恐怖剧”:《恶行》

美国,密苏里州。

蒂蒂是个单亲妈妈,全职在家照顾患病的女儿。

女儿今年18岁了,看起来却像个小孩,她光着脑袋,戴着帽子,看起来弱不禁风。

因为下肢瘫痪,她总是坐在轮椅上,吃饭要通过胃管来进食,一到晚上还得戴着呼吸器睡觉。

每当别人问起:你女儿怎么了?

蒂蒂就会说出一连串疾病的名字:染色体缺陷、肌肉萎缩、白血病、癫痫、哮喘、眼疾、糖过敏…

即便如此,蒂蒂对女儿依然不离不弃。

她每天按时给女儿喂流食,随身携带各种药物,时刻关注女儿的病情。

她经常对女儿说:我生来就是为了成为你的母亲。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但从那以后,就是你一直在带着我前行。

蒂蒂的举动感动了街坊邻居,在所有人心目中,她就是100分的母亲。

但是,在这个美好的假象底下,总有哪里不太对劲:

比如,蒂蒂经常鬼鬼祟祟地偷听女儿和朋友的聊天。

在商场,母女俩配合着偷东西...

儿童福利部门来家里走访调查,她甚至强迫女儿吃下安眠药…

直到有一天,蒂蒂被发现身中数刀,死在家中,而她的女儿却不知所踪…

这部美剧于今年3月20号播出,目前已经放出两集。

豆瓣评分8.6,连一向严苛的IMDb也给出8.5的高分。

其实,《恶行》的故事改编自2015年美国轰动一时的“弑母惨案”。

这起案件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

2015年6月,母亲蒂蒂的Facebook上突然发了这样一条状态:

那贱人终于死了。我宰了那头母猪,强奸了她那可爱无辜的女儿,她叫得可大声了,哈哈哈。

真实的母女俩

蒂蒂的邻居立马报了警。

当警察赶到了现场,他们被眼前的惨状惊呆了:

蒂蒂身中数刀,卧倒在血泊里,根据尸体的状况,她已经死了很多天。

然而,她患病的女儿吉普赛却不知所踪。

所有人都在担心,这个病恹恹的女孩,离开她妈妈的照顾,还能活多久?

真实的母女俩

根据那条Facebook的状态,警察很快找到了凶手的地址。

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消失的女儿,还有她的男友。

幸运的是,女孩安然无恙,甚至,比失踪前还要健康。

他们这才发现:原来这姑娘根本就没病。

她能跑能跳,不需要轮椅,还长出了茂密的头发,脸色越发红润,根本不像原来那个弱不禁风的残疾女孩。

经过警察的追问,女孩才坦白。

原来,这起谋杀案全都是她一手策划——

是她拜托男友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

被捕的吉普赛与男友

随着案件的调查,他们逐渐挖出了这家人更多的故事...

1991年,女孩刚出生,亲生父亲就抛弃了家庭...

她三个月大时,蒂蒂第一次把她带去了医院...

她认为女儿有睡眠呼吸暂停症,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会停止呼吸...

然而,几轮排查下来,医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蒂蒂却坚持:这是女儿染色体缺陷造成的。

吉普赛

有了这次经历后,蒂蒂开始变本加厉地宣扬女儿的健康问题。

一位曾接诊过她们的精神科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明确告诉这位母亲,你女儿身上的病症并不存在。当时她立马气冲冲地走掉,还跟前台的护士抱怨:你们这里的医生太不负责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神奇的是,在蒂蒂一次又一次描述下,加上女儿的配合,渐渐地,医生也开始相信,这孩子真的有病...

真实的母女俩

2005年,蒂蒂上了当地的新闻,成了模范母亲的代表。

她们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出席慈善晚会,接受政府救济,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除了唯一的问题:女儿根本没病。

这么多年来,可怜的小女孩一直都被蒙在鼓里,本该是活泼美丽的花季少女,却长期营养不良,身形佝偻,永远只能坐在轮椅上…

她一直坚信,母亲是在全心全意地照顾自己。

直到2015年,她发现了这一切的真相...

说回这部新出的美剧《恶行》,它用悬疑剧的制作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网友评论说:温柔的杀戮,极致的绑架,即使前20分钟就猜到故事的发展,但细节依然让人毛骨悚然…

不得不说,剧集中这对母女演得太好了,无论从外形到神态,都做到了“神还原”。

剧照

真实人物

影片中,蒂蒂对女儿的操控简直令人胆颤。

她时时刻刻监视女儿,不准女儿化妆、上网、交朋友…只给她穿幼稚的衣服,看低幼的动画片,让她保持小萝莉的状态。

她强迫女儿按时吃药,用导管进食,戴呼吸器睡觉。

在她眼里,女儿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碰就碎。

邻居女孩给女儿递了一罐可乐,蒂蒂发疯似的冲过来:不,天哪!她不能喝那个,她会休克的!我们今年已经去了六次急诊室了,我实在不想再去第七次了!

因为半夜偷吃甜食,女儿开始蛀牙。

蒂蒂便不顾女儿的反对,让医生把她的牙齿全部拔掉。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女儿崩溃痛哭。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这样的:

半夜,趁着蒂蒂熟睡,女儿偷偷爬下了床,到厨房偷吃甜食。

回到卧室时,蒂蒂已经坐在床上等她,她的眼神凶狠而凌厉。

女儿只好乖乖躺到床上,戴上呼吸器。

蒂蒂躺在她的身边,一边摸着她的脑袋,一边深情地哼着歌:宝贝,没事的,我的宝贝。

女儿背对着她,无助,绝望。

明知道女儿身体健康,却依然坚持逼她伪装成一个病人,只为了满足自己慈母的形象。

这样的“母爱”,让人不寒而栗。

心理学家认为,蒂蒂所患上的是“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即通过描述、幻想疾病症状,假装有病,乃至主动伤残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母亲身上,患病的母亲会对子女造成非常严重的虐待。

去年热播剧《利器》中,也有相似的情节。

《利器》海报

虽然这两部剧中的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欲达到近乎变态的地步,属于极端个例。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儿女的过度干涉,我们并不陌生。

还记得去年大火的综艺《我家那小子》吗?

综艺里朱雨辰妈妈对待儿子的方式就引起过热议。

她要求儿子每天必须喝自己自制的炖梨汁,十年如一日,一天都没有断过。

朱雨辰到北京读大学,她就搬到北京陪读,去学校报到时,还要争着帮他铺床。

节目里,看到儿子会做饭,她不仅没有开心,还很心疼,觉得让孩子自己下厨,是对不起他。

朱雨辰39岁了,他的每一段感情,母亲都横加干预。

甚至还定下了儿媳妇的标准:不能穿太露,必须会家务,要在家里做贤妻良母。

王猛,四川某市高考状元,北大生物学系本科生,美国常春藤大学研究生。

在外人看来,他是天之骄子,可私底下,他却12年不愿意回老家过年,6年前,还切断了与父母的所有联系。

这一切,只是为了断绝父母对他无处不在的“关爱”。

他写了一封一万多字的文章,洋洋洒洒地控诉了父母的恶行:

1.从小把他当女生养。

2.从小到大,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

3.毕业旅行演变成“炫耀孩子成就的宣讲会”。

4.读大学时,强迫他对亲戚“三天一电话,七天一拜访”

5.日常对他家暴,打耳光、抱摔、掐和羞辱。

教育学者尹建莉曾说过: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但这个世上,总有那么多不懂得放手的父母,孩子成年了,结婚了,都还要事事包办,横加干涉…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然而并不是你的私有物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由的灵魂,他们应该被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父母只能给予他们爱,却没有权利控制他们。

我奉劝那些企图掌控儿女人生的父母:有病的赶紧去看病,别用自己的恶行,祸害儿女的一生!

 短评

小女孩和妈妈的演技都好厉害,剧情还是真事改编,好让人窒息的母女关系,不过剧情节奏还是有些太慢了,我现在迫切想看女儿反击!

9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以前看过这个新闻,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果能给备孕父母组织一场考试,及格了才能生小孩多好,不然有些小孩太可怜了,出生没得选,摊上这样的变态父母。

13分钟前
  • 摆烂出奇迹
  • 推荐

真实案件中的Gypsy表示如果她在坐牢、和妈妈一起生活中选择一个,她宁愿选择坐牢

16分钟前
  • 青唐
  • 力荐

我以为是一集一个故事才看的,没想到是一季一个故事…又被逼入新坑了π π

17分钟前
  • 豆友160667384
  • 力荐

试问谁不想看一个你妈觉得你有病,把你剃光头给你肚子上开孔逼你坐轮椅还强行说你是弱智的故事呢

19分钟前
  • 二狗
  • 推荐

美国犯罪故事为毛不改编这个?简直太美国,太犯罪,太drama了,关键是这样病态的关系全世界都有,等待被救赎…

21分钟前
  • 能猫桑
  • 力荐

当我看完了所有Gypsy原型的采访后,我真的从心底感叹女主的演技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好了!

25分钟前
  • 奥利麻麻
  • 力荐

目前大多数人将Dee Dee的行为归结为“代理性孟乔森氏症候群”——剧中也有这样的导向,照顾者会捏造或诱发被照顾者的身心疾病,通常是母亲对子女,是一种最复杂也最致命的的虐待形式。患有这种病症的人,通常会自发的进行医学训练,并有很强的控制欲,希望获取注意和同情,这与她的行为是吻合的。但该病症的一大判断因素是照顾者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明显的好处”,这点显然是不符合的,无论是前夫Rod每月寄去的生活费,还是各种慈善组织给予的房子、旅行,Dee Dee借此获取了不知道多少好处,我们是否可以猜测她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这些利益呢?事实上,她并没有留下任何日记,也没有任何关于她意图与出发点的文件,有些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线索找到答案,但这个问题和她一样永远深埋于地下了。

28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第1次看到Gypsy半夜下床走路自如,表示震精,想想当年Gypsy周围邻居眼中这个重病可怜的女孩,知晓真相后三观毁灭的反应,这个案件可怕到诡异。Gypsy在采访中说除了眼睛有点小毛病外,她身体健康,坐轮椅是被深度洗脑,完全相信Dee Dee都是为了她好。Gypsy想要逃离,选择谋杀,而未想过自己站起来走路就可以揭穿Dee Dee,她的遭遇外人想破脑袋也无法体会了。Joey King的演出值得一个艾美。剧集对Gypsy的刻画还是同情的,她转身离开粉红小屋时可以说是浴火重生了。

29分钟前
  • 资深低阶路人
  • 力荐

温柔地杀戮,绑架的极致了。

33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女主的演技绝了!和原型简直一模一样!

36分钟前
  • 永恒星鲈鱼
  • 推荐

有种 反正你们都知道故事的发展了 我也懒得好好铺垫情绪给动机的感觉…

39分钟前
  • luna甜味素
  • 还行

案件是2015年7月发生的,和吴谢宇同一时间,人家都拍成电视剧了,这里才刚刚被抓。。

43分钟前
  • 柚柚
  • 还行

真·圣母婊 果然一个人永远是父母的孩子直到她要开始自己的恋情和人生 所以荷尔蒙只是早恋的诱因而其结果是导致人格的独立 看了buzzfeed的原文和照片 真是不寒而栗

48分钟前
  • Annnnja
  • 力荐

看,那个妈妈好像你妈啊

5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吉普茜一点病都没有,母亲蒂蒂却到处说她有病,经常带她去医院看她根本就不存在的病症,每天给她吃她根本不需要吃的药。强迫她坐轮椅,睡觉必须用呼吸机,一日三餐通过导管进食。不能和医生说话,不能上网,不能和其它人接触,防止她说出她根本没病的事实……有医生认为蒂蒂患有“代理性孟乔森氏症候群”,这是一种照顾者捏造或诱发被照顾者的身心疾病。吉普茜根本没有病,真正有病的是她的母亲。吉普茜根本不需要去医院,真正应该被送进医院的也是她的母亲。很多家长将孩子送进戒网瘾中心,孩子却不能把他们送进戒酒中心、戒赌中心。孩子犯了错,父母可以管教他们;但父母不合格,却没有人能拿他们怎么办。然而孩子不一定都是熊孩子,父母也不见得都是完美的。我们常常说教育教育,其实比起孩子,更需要接受教育的是有些父母。

5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孟喬森綜合病症)) 和“利器”裏的母親一樣的病症 可怕的是這部劇是真實改編的

57分钟前
  • yhtacshy
  • 推荐

当下的叙事线和回忆的叙事线连接混乱,节奏太慢了,且零散。但两个演员的表演都很好,将母女间的对峙表现的细微又生活化。而且整部剧去塑造这两个角色的方式,体现了导演的立场。这个妈妈才不单纯只是“代理性孟乔森氏症候群”。希望把节奏搞好一点,期待接下来的下半场吧

1小时前
  • 凯撒不爱我
  • 较差

女儿的觉醒是从奶油开始的,精彩

1小时前
  • 老晃
  • 推荐

孟乔森综合征,不过这个母亲与其说是精神依赖,不如说是物质依赖吧。她主要是为了诈骗慈善款项,其次才是提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1小时前
  • 纯Ju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