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

大陆剧大陆2005

主演: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杨童舒,林静,沈保平,杜淳,宋晓英,马少骅,张世,苏小明,李乐

导演:胡玫

播放地址

 剧照

汉武大帝 剧照 NO.1汉武大帝 剧照 NO.2汉武大帝 剧照 NO.3汉武大帝 剧照 NO.4汉武大帝 剧照 NO.5汉武大帝 剧照 NO.6汉武大帝 剧照 NO.13汉武大帝 剧照 NO.14汉武大帝 剧照 NO.15汉武大帝 剧照 NO.16汉武大帝 剧照 NO.17汉武大帝 剧照 NO.18汉武大帝 剧照 NO.19汉武大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6:47

详细剧情

  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焦晃 饰)着手解决王国问题,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治国有方的汉景帝沿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然而刚刚稳定的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入侵,不得不忍辱负重,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安全。景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其有心计的母后王氏的精心策划和拉拢众人下被推上皇 位。汉武帝一登基就展现出与以往君王不同的气魄和才智,广开言路,寻觅贤臣,实行改革。在其父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下,汉武帝(陈宝国 饰)不断拓展着西汉的基业,在挫折和困难中展现着不断成长的帝王气魄,并且在皇后卫子夫(林静 饰)之弟卫青(陆剑民 饰)的帮助下对匈奴数十年讨伐赶出中原,一扫以往的民族耻辱。在刘彻的铁腕统治下,西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长篇影评

 1 ) 自古名将如美人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我不愿看到卫青墓的衰败,就像不愿看到长阶前将军告别的白发。只是如果真的不看一眼,又舍不得。——题记

曾经有段时间,常常莫名地想到《寂寞下马陵》。那是一位朋友的文章,我没有看过内容,单单只记得这样的名字。我想,应该是关于某位将军。最近有心去找来看了,带着能应验自己所想的念头,却不免失望。原来《寂寞下马陵》讲的是刘彻经过董仲舒的墓,常常下车来看。而究竟,有没有下马陵这样的地方?

早年去西安的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三国。登上西安的古城墙,敲过那里的暮鼓晨钟,而我想到的只是自己站在诸葛曾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常常只奔着一点星火而去,兀自认为那之前或以后,都是一片晦暗。从长安不再是帝国之都开始,好像我就对历史失去了兴趣。

如果说,某个地方在你心中是别样的,那么一定源于你对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引发共鸣,倾注情感。比如当我了解到历史上的玄奘,才明白大雁塔来自何处。西安,承载着太多秘密。关于西汉的那一段,也不单是“马踏匈奴”足以概括的。可人们对于历史,总有自己偏爱的一处,就像人们提到匈奴,首先想到的是少年霍去病,就像太史公在对李广的评价里说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话。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而试图弥补那些已成史实的遗憾。

我也有自己的偏爱,而我对西安的偏爱,那一点星火始终停留在汉以前。人总是对与自己相异的事物产生好奇并探究,所以我没有喜欢过大明宫开放的牡丹。我想象秦汉时候长安的街市,马蹄踏过扬起的尘土足以隐没一个小小孩童的身影,而那时的人们总是一派灰头土脸的古拙,却让我觉得真实而鲜活。

“自古名将如美人”也是我在朋友那里看到的一句昔日感慨,却不曾想,今天我也会如此唏嘘。“自古名将如美人”,起初我并不知道下一句,只想到“朱颜辞镜花辞树”。辉煌与明媚总是短暂,大约可以说,将军下马后,都有着各自酸甜苦辣咸的人生。人生那么长,不可能天天在打仗。

我所认为的寂寞下马陵,是关于某位将军的故事。历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人们最关注的其实不止是历史的原貌,而是那个原貌是否是与自己心底里所想的重合,那一种感情是否能得以应证。那么,真命题其实不是史实,而是愿意不愿意。历史是冰冷的,利益之争是不变的主题,个人的力量和光辉相比之下显得微茫而无助,所以有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凄凉。历史又是温暖的,当时过境迁,人们谈笑间说起那些故事时,再复杂纷繁的历史背景不过只是渲染人物个性与品质的陪衬。于是我们心中的将军或美人,都定格于他们最灿然的那一刻。

我们之所以喜欢历史,是于现实中难觅知音吗?我从没有想过原因,或许只是习惯。远没有朋友概括得那么震撼:“真正爱历史的女人不多,大多女子都不喜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更谈不上赋税兵役战争吏治。但喜欢看历史的女人却又是多的,因为过去的故事和人在时空里赋予了现实所不能有的安全感。于是,可以恣情的一往情深,甚至一厢情愿。在想象构筑的故事中,真正构成历史的骨架都成了背景。而正中,只有他或者我们,容不得别的枝枝叉叉,容不得看上去有些愚蠢和漫不经心的打搅,容不得别人探究或者猎奇的目光。女人,终究是自私的,无论是对于真正属于自己的,还是想象中属于自己的。”

只是时光尽去,许多东西都变得淡淡,只是淡淡的相随于习惯。我相信最美好的东西不在史笔下,也不在后世杜撰的故事中,他们真实平淡的存在过,却又如云烟般悠远地飘散了,但是时间和空间仍不能阻隔偶遇,很微妙的感觉,就像我莫名地想到下马陵。我佩服史笔的惜墨如金,但是那些只言片语引申出的无限可能常常使我觉得冷飕飕的。再加之后世的推论、佐证,更加寡味了。原来,我们只喜欢自己杜撰的故事。

我觉得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就很好,越是坚韧的信仰,越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来源于越是纯粹的人生观。我们常常揣测历史人物的高明睿智,只是没有温度,也不足以温暖人心。所以我们更喜欢“无怨无悔”的人,更喜欢听他说“臣历来习惯于背对名利而面对强敌”。“汉朝没希望了,汉朝人不爱自己的马,不爱自己的女人”。我们从这些话语里感受他或激昂或悲愤的情绪,于是我明白了,他为什么会成为故事里的将军。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将军下马以后的事,那些于潮汐间隐匿的悲喜。江河总是波澜不惊,不知道是否终能归海,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其所能地奔流。

总有许多史笔未记之事,总有许多人们不知道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秘密的。而我们只需相信,于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里,他是一个有过微笑也有过眼泪的将军就足够温暖的了。

无论战争或和平,无论出塞的公主,还是远征的将军,都不曾填满过人心不足的沟壑。人说,他们不过是主宰者手中或温婉或强硬的一枚棋子,也许是吧。当我们驻足边关,放眼荒漠的时候,也正是他们牵扯出那一声声发自心底的幽叹。诚然那温婉的身影背后同样是悲壮的,诚然那策马长空的矫捷背后同样是凄切的。好像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一样的荒芜,广袤的天地与风沙,似乎我们可以更接近他们所看到的,可是我们不清楚,同样是没有头绪的青春,他们远行的身影为何如此从容?昭君的琵琶还在风沙声中缱绻吗,那么还有将军的长啸呢?我在想,有没有一种乐器是属于将军的?是埙吧,那一种低沉的思乡曲。好吧,他们都是不许人间见白头的,那么也请允许我换一种说法,他们从来都不曾老。

 2 ) 司马迁都宫刑了怎么还有胡子?

Q: 司马迁都宫刑了怎么还有胡子?


A1:胡子是青春期后宫刑之前的产物
A2:天天学岳不群粘啊粘啊
A3:女人也有长胡子的呀

 3 ) 经典是实,神作则非,仍有瑕疵

《汉武大帝》的优点不用我多说了,其剧情风格的气势恢宏、整体上对史实的忠实、几位主演精湛的演技、韩磊大叔饱含深情演唱的《最后的倾诉》和《等待》、场景的壮丽和大气、细节的严谨考究(本剧历史顾问是王子今教授,国内研究秦汉史的权威专家)都值得细细回味。在我看来,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胡枚导演的高水平发挥。胡枚导演作为一位女性,可以拍出如此大气磅礴的历史正剧( 《雍正王朝》 也是她的作品),确实相当难得。总体上,《汉武大帝》确实可以算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内地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甚至可以不加这个“之一”),其忠实于历史(片头已经明确点出本剧基本上改编自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的创作态度远胜于号称“历史正剧”却在很多地方把历史改得面目全非的《康熙王朝》、《贞观长歌》和《大秦帝国》系列,而其剧情的紧凑、剧情高潮部分的雄浑大气、情节观赏性之强、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又远远胜过了忠实于史实、细节考究认真细致但剧情观赏性弱的《贞观之治》。

不过有些话还是应该说出来。虽然作为一部经典历史电视剧,《汉武大帝》当之无愧;但是,《汉武大帝》仍然有许许多多瑕疵,就算这些瑕疵都是瑕不掩瑜,《汉武大帝》也达不到有些人吹捧的那种高度,更称不上“神作”。

《汉武大帝》的瑕疵大致概括一下,至少我认为有如下这些:

1、《汉武大帝》个别地方对史实有较大偏离,常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情况。虽然平心而论,《汉武大帝》整体上是尊重史实的,对汉代服饰、汉军和匈奴军装备(剧中匈奴骑兵没有南北朝时期才发明出来的马镫,可见考究是认真的)、汉代宫廷礼仪等考据得都比较严谨,在史实考证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除了对汉武帝刘彻过度美化之外其他角色性格都大体上符合《史记》的记载(如窦漪房的专横跋扈和疼爱子孙,王娡的阴险狡诈,田蚡的小人得志,卫子夫的恭谨贤惠,卫青的谨慎谦退,霍去病的个性张扬、锋芒毕露,汲黯的刚正不阿,刘据的善良文弱);但是《汉武大帝》全剧违背史实甚至篡改历史的地方仍然是存在的。其中移花接木的情况比较多,如“细柳营”的故事发生在汉文帝时期而不是剧中所描述的汉景帝时期,电视剧把匈奴冒顿单于弑父(头曼单于)篡位的故事嫁接到百年之后的伊稚斜单于身上,剧中直接把身份背景相似的赵信和卫律[两人原本都是胡人(匈奴人),都曾经降汉,后来又都叛汉投降匈奴,并且都得到过匈奴单于的重用]合并为赵信一个角色(“苏武牧羊”故事中苏武的对立面原本是卫律,剧中改成赵信)。此外在其他方面瑕疵也不少,如受宫刑后的太史公司马迁居然还有胡子。全剧最违背史实的地方就是将李广将军的结局由《史记》、《汉书》明确记载的因迷路误期被逼自杀改成战死沙场。战死沙场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军人的最高荣誉,如果李广真是战死沙场那么对于他来说也算是死得其所,他儿子李敢又何须迁怒于大将军卫青甚至将其刺成重伤?剧末字幕中说刘彻一生抗击的匈奴人最后西迁到了欧洲,这也是沿用了目前已经基本上被证伪的历史假说,事实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任何史料可以有力地证明Huns(匈人)和匈奴人之间有关系。

2、《汉武大帝》以汉武帝征伐匈奴为主线,对汉武帝平定瓯越国、闽越国、南越国、开辟西南夷地区(今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省全境、贵州省西部黔西南州、六盘水市、毕节市和安顺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百色市一带)的疆土、灭卫氏朝鲜、入侵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二郡的历史或一笔带过、或直接忽略。这一方面美化了汉武帝的形象,没有表现出他凶残暴虐、穷兵黩武的一面以及因为他穷兵黩武给汉朝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丑化了汉武帝,抹煞了他开疆拓土、初步奠定传统中原王朝版图的历史功绩。

3、《汉武大帝》对于汉武帝的形象确实有过多的美化。历史上桑弘羊在汉武帝时期和汉昭帝时期发挥过重大作用(尽管他的财政改革堪称祸国殃民),但全剧中他露面的地方很少。电视剧对汉武帝“均输”、“平准”、盐铁官营、颁布“告缗令”和“算缗令”打击民间资本导致汉朝中产以上人家大量破产、大肆任用酷吏并推行严刑峻法残暴屠杀无辜民众、穷奢极欲挥霍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的暴行、暴政、恶政、恶法几乎没怎么涉及,巧妙地掩盖了一代暴君的滔天大罪。现在秦汉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西汉时期“溺婴”问题,而西汉“溺婴”与汉武帝苛捐杂税肆意盘剥劳动人民和由国家垄断盐铁生产有关。汉武帝时期的民生状况可以说是无比凄惨,这一点在剧中只有最后一集汉武帝视察民情时有所体现。要知道中国人是最温和、最具忍耐精神的民族,可是汉武帝时期广大关东民众居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揭竿而起、为生存而抗争,可见汉武帝及其手下酷吏统治的残暴不仁!据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关东民众被逼无奈之下愤而起义,“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也。”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是:“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剧中最荒唐的情节莫过于汉武帝和晚年卫青的一段对话,这段对白中汉武帝居然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一位帝国时代的专制暴君,竟然是这么伟大的人民公仆!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一切拜物教中,最可鄙的莫过于权力拜物教,崇拜权力和崇拜有权力的人是滋生暴君和暴民的土壤,也是我中华民族文化中最顽固的毒瘤!美化暴君、歌颂暴君只能带来暴政和虐杀,绝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民族复兴!

4、这部电视剧在西域部分拍得十分潦草,给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众所周知,张骞通西域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汉武帝时期,而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相当于中国唐代初期)。可剧中西域(中亚)那边的居民,一个个头戴白帽,看上去是一副穆斯林的装束。这一点考证也太不细致了!另外,在张骞通西域相关剧情中,演员念出的台词对西域很多国家国名的读音都是错的。即使抛开剧里把“大月氏”读作“da yue zhi”(此处有争议,但大多数当代历史学家都倾向于应该读成“da ruo zhi”,张大可、邓瑞全主编《中国历史文选》都是这样注音的)不说,剧中把史学界公认的“大宛”(da yuan)读成“da wan”绝对是误读。看过许慎《说文解字》的人都知道,“宛”字在汉代就读成“yuan”或“juan”音,“wan”音至少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才出现的。

5、这部电视剧整体上台词写得很好,但也有个别台词过于现代化和口语化。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晚年汉武帝和宦官苏文谈到钩弋夫人为他生的儿子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时,自称是“他爸爸”。汉代人自称是孩子的“爸爸”?此处改成“他爹”该多好?另外,陈宝国老师的演技的确十分精湛,他演汉武帝演得几乎可以说出神入化。但不可否认,陈宝国先生的北京口音比较重,用带京味的普通话演汉武帝,总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

当然,除了第3点以外其他缺憾都不算大问题,总的来说《汉武大帝》仍是一部恢弘大气的经典历史剧,这一点是应该承认的。

 4 ) 汉武大帝

希望历史剧都按这种标准来拍,不求百分之百还原,但至少很多细节能看出来导演是考究过的。胡玫真的是很良心的导演了。印象深刻的还有她说的陈宝国老师的一场戏,剧情是刘彻面对着千军万马 眼神中要燃气希望之情,然而实景需要陈宝国老师对着空无一物的草场来表演这个神情,这就是演技吧!

说回刘彻,很难想象,在汉初的宫廷中,一个从没有走出过皇宫的少年是如何萌发出惊人的雄心壮志的。

刘彻似乎是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子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老谋深算的皇帝的。这应该和他的母亲王美人和舅舅田蚡的影响有关。只是刘彻没有忘记最根本的一点,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个天下是我刘彻的!”

 5 ) 学大汉 武立国

很多人看过武汉大学正门的牌坊,上书六个大字“国立武汉大学”,却不知从左向右有另外一种念法:学大汉,武立国。
直到今天,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两个朝代始终被华夏子孙铭记。否则,我们又何以自称汉族,而海外华人聚居之处叫做唐人街?而提到汉朝,除了开国皇帝刘邦,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汉武帝刘彻。“学大汉,武立国”取的便是这层意思。每个武大学子在向他人介绍此句时也就免不了一股由内而外的自豪感。
早先《汉武大帝》热播时,我还是初三的学生,每每晚自习下便自觉留下来看一会儿再回家。那时候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完全理解里面的些许片段。一晃六七年过去了,大学也快毕业了,论文暂时不想写,自然空出闲暇,慢慢欣赏。
当然为了剧情的需要,电视剧里有不少细节作出了修改,与历史的记载存在出入。但如果细细看过一遍,也许会有类似于我的感受。

1.少时经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总是喜欢将人成年之后的行为与早期童年经历联系起来,有其可取之处。刘彘是汉景帝的幼子,兄弟十几个。无论立长立贤,立太子都轮不到他。更何况梁王刘武在一旁虎视眈眈,情况自然何其危险。
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王夫人上有窦太后压着,又得照顾好患有肺痨的景帝,对阿彘的管教也就没有那么严。从小嬉笑打闹、恶作剧,到处捉弄人,但奇怪的是大他7岁的哥哥刘荣却像是他的跟班,由此可见其少时心智便异于常人。
但在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妃与刘彘母亲王美人之间的较量中,栗妃完败。败在了气量太小,容不下别人,心胸狭窄,有小阴谋而缺乏大智慧。王美人处处谦卑和蔼,识大体顾大局,顺着窦太后汉景帝的脾气说话,再加上刘彘少时常常语出惊人,显示出与年龄不相配的聪颖,也就在这场竞争中完胜。与长公主家陈阿娇的联姻也为其加了不少分。
至于他的小名“彘”,意思是小猪。据说他小时候的长相极像高祖刘邦,眉眼更是像极了他的父亲。在缺乏成熟科学技术作为支持的古代,面相手相尤为重要。而“猪就是龙”的论断更是参杂了神话传说的影响。
当上太子的话,自然不能再用“阿彘”这样的小名,景帝亲自给他取名为“刘彻”,取通透明彻之意。此时皇位的最大威胁梁王已死,景帝病故后十七岁开始即位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景帝时期发生的两件大事对之后的汉武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周亚夫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扫除了一大内患,为之后的中央集权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二是刘彻姐姐南宫公主年仅十五岁便远嫁匈奴,若国力强盛得可与匈奴一战又何以至此?

2.掌权之前
刘彻初登皇位后便开始推崇儒家思想,这与先前几代皇帝追随的黄老学术背道相驰,思想上的冲突自会引发政治上的纠纷。窦太后的铁腕下,刘彻的新政胎死腹中,甚至面临被废除的险境。在这种情况下,刘彻采取了老师卫绾的建议,无为而治。
读读书,打打猎,不也是很快乐嘛。很多时候这种韬光养晦的时光对于一个志存高远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也是不可或缺的经历。只有将自己摆放在一个很低很低的位置,才能看清楚周围的环境,才能看到自己致命的缺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道家讲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很有意味的。若不潜龙在渊,何以飞龙在天?
当然读读书打打猎并不是什么坏事。敌人面前,纨绔子弟整天无所事事,自会降低戒心。而对于自己,如果不能博采众家之长去伪存真,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一以贯之,对以后的执政是非常危险的。说东便向东,说西便向西,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又如何成为千古一帝?
上林苑的打猎在刘彻的眼中是一种对抗匈奴的军事演习。他把自己的亲卫羽林军比作汉朝军官学院,是意义深远影响极大的。这些羽林郎大都是前方抗击匈奴的烈士遗孤,一来缺少父母光环庇佑,必须自己长大成人;二来对匈奴有着痛彻心扉的仇恨,将来一旦走向战场,其意志之坚决行为之果敢非常人可比;三来之后的功名利禄都直接与军功挂钩,正强化的力量无可匹敌啊。
而刘彻在最艰难的六年里暗自积蓄能量,不仅学会一身武艺,强壮健康,还为将来抗击匈奴培养了大批可用之才,确实极具眼光。

3.准备初期
窦太后的死对于汉王朝而言是巨大的损失。经历了五朝三皇的她早就被看作是大汉精神的象征,她适时地倒下了,却为刘彻清除了不少障碍,得以迅速全权接管。老太后将一个人对于汉室刘家的忠诚当作选拔官员的最根本的标准,确实影响了汉武帝。
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发现当皇帝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一件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为了国富民强抗击匈奴,不再卑躬屈膝,为了一扫持续多年的颓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这也就是历史书上学到的只言片语:文化上,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外儒内法的精神控制,设立太学,鼓励民间推选贤良之士入朝为官;政治上,继“削藩令”后施行“推恩令”,设立十三刺史制,加强对地方郡王的控制,设立内朝架空传统的三公九卿,直接对外发号施令;经济上,劝课农桑,使用新式铁制农具,鼓励优良马种的饲养,疏通河道修建水利设施,使钱财粮食得以迅速积累;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虽遭遇挫折,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很多时候,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着。无论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目的都只有一个:中央集权。而中央的权力空前集中的好处便是无论他做什么都不会遇到太大的阻挠,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如果帝王足够聪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会作出正确的决策,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太聪明了,就会陷入完全的自我中心,听不得半点旁人的建议。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军事上的抗击匈奴作准备。
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人有着超凡的眼光、准确的判断、长远的打算、过人的智慧,这是因为他有着切骨的仇恨,这种仇恨可以转变成为一种可怕的力量。而掌握这股力量的人就是汉武帝刘彻。
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是元帅,其下是将领,再往下便是士兵。为兵者,奋勇杀敌,忠心不二,也就够了;为将者,身先士卒,赏功罚过,令行禁止,就是高手;而为帅者,无须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能够从一群人中挑出领头羊,坐镇中央,从容不迫举止若定谈笑自如,确实需要遗传的领袖基因。古人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我认为,一帅才更是难得,这种帅,必须具备横跨古今的战略眼光。毫无疑问,刘彻就是这样的人。
形象一点说来,冲锋在前的士兵好比利剑上的锋刃,指挥士兵的良将就是一柄柄不世出的龙泉泰阿,而最终控制宝剑指点江山的手才是最稀罕的帅。

4.抗击匈奴
汉武帝最华丽的篇章慢慢铺陈开来。
马邑伏击战可以说是以失败收场的。这回的阴谋诡计按照常规思维来看算是及格的,但他明显低估了大单于与生俱来的警觉性。加之人马过多走漏了风声,否则即使匈奴大单于能够逃走,其部族也会元气大伤。
从这场失利中汉武帝发现了战术思想中的三个不足:汉朝军队笨重的战车与匈奴轻装骑兵相比,少了灵活性,追击速度也无法相比;精装部队就像一只握紧的拳头,能在瞬间于一点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军队将领需要进行革新,得大胆启用年轻的将军,这样不仅用着趁手,转变传统的作战观念也比较容易。
于是汉武帝时期最杰出的两个将军就这么诞生了:卫青与霍去病。
这两个人是汉武帝一手提拔的亲信,有着很多共同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爱马如命、出身卑微、武艺非凡、知人善任。
对于一个新手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信心。因此,自身散发的锐气才是不可多得的。这种锐气能够粉碎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能够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战场上捕捉到一丝一毫的战机,能够激励手下的战士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卫青先前是平阳公主府的一名骑奴,霍去病则是私生子,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对于建功立业有着特殊的欲望。当然,如果自身没有两把刷子,在军队里是镇不住手下的士兵的。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话,应该明白优质良种马对于骑兵军团的重要性。
那么在拥有两把绝世好剑的情况下,汉武帝又该使用何种旷世剑法一展才华?
答案很简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换句话说,骑兵兵团长途奔袭突击匈奴缺乏有效防守的大后方。这一招,卫青擅长,他的外甥霍去病更擅长。
“李广难封”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作为匈奴人眼里的飞将军,箭术超群的李广是很头疼的问题,所以时常集结优势兵力对付他;卫青则不一样,他初出茅庐时完全被看扁了,于是长途奔袭闪电战大破匈奴王庭(相当于汉朝国都长安),对付一帮老弱妇孺自然不费吹灰之力,也因此而斩获颇丰,封侯拜将也是迟早的事。
伴随着卫青的大获全胜,最高兴的是汉武帝刘彻。因为他知道能发掘卫青,那也能挖掘霍去病。赵信的叛乱使得卫青的习惯性打法失去了作用,加之卫青此时已位居人臣之极,封无可封,年龄大到不适合长时间马上作战。那么匈奴人完全陌生的霍去病面对着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又岂会手软?
其实在汉武帝刘彻心中,更亲霍去病。他的身上兼具刘彻和卫青年轻时的影子,打法更加富于变化,加上手上都是精兵强将,有点像特种部队,装备也是最好的,所以斩杀过万如同家常便饭一般轻松又惬意。霍去病身上的豪气也是卫青身上难寻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成了千古名句,酒泉一事更是最好的表现。
我个人是有点偏心的,假如霍去病不死,李陵或许就不会投敌了,李广利也许就不会成为一个笑话,司马迁也就不会遭到宫刑,匈奴的消灭自然是板上钉钉,最重要的,他的表兄弟卫太子也就不会冤死。但历史没有如果,我只能说天妒英才。
霍去病的死是一道分水岭,此后的各种将军比之卫青霍去病,实在是暗淡了好多。

5.总结评论
汉武帝之所以谥号“武”,最大的原因便在于其抗击匈奴的伟大功绩,简单点说:他是个男人。
虽然匈奴在他执政时期没有完全消失,但其元气已伤,根本构不成威胁了。
但借用杜工部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你就能很清楚我的意思。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来形容汉武帝,一点也不夸张。一个聪明的皇帝会作出正确的决策,但也很难听取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
好在发展心理学里有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四五十岁,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会逐渐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关注。晚年的汉武帝也在反省自己连年征战对国家的伤害,写出了轮台罪己诏。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犯天汉者,虽远必诛”喊出了现代中国人少有的气魄,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我想,以古为镜,应该不仅能“知兴替”,更能“明得失”。

-THE END-

 6 ) 一点吐槽

1,第一集冬至节,窦太后提到高祖留下来的紫金醇,似乎珍贵得要命。而最后,猪猪给去病的似乎就是紫金醇。
2,以前一直没注意,原来这剧是从孝景初即位时开始的,猪爸在位比猪猪短的多,那也还有十几年。春公公。。。那时就在宫里了。。。他还真是。。。命又长,又有本事。两朝皇上都那么信任他。
3,平七国之乱时,就有李广露面,装扮要年轻的多,还是看他年老以后的扮相顺眼的多啊,演员年龄应该是已经比较大了。而开篇第一个有名字的角色居然是阿胡儿,一直都只记得他有胡子的时候了。当年没注意还有这一出。
4,这才是美人心计。比现在某些白痴编剧写的宫斗强多了。

 短评

看了无数遍,无数遍,无数遍。连片尾曲那么动听,我喜欢那些穿着汉服的女人,好美,好有气势。

6分钟前
  • han
  • 力荐

卫青好帅!

8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附加分给霍去病!!!!帅哥啊啊

9分钟前
  • 踢泥
  • 力荐

陈宝国演出了汉武帝的霸气

12分钟前
  • 楚小白
  • 力荐

文戏不错。武戏除了最后的漠北决战,其他基本都是一带而过,不过瘾。

16分钟前
  • sosovipp
  • 力荐

良心大制作,陈宝国的汉武帝是经典!

19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力荐

超级喜欢的,如果宝国兄慢点出场,年轻版武帝再演多几集就更好了。还有,韩嫣最好再美型点。

20分钟前
  • 松鼠小姐
  • 力荐

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看的,每天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这部电视剧是否还原了历史,众说纷纭,但肯定的一点,剧组非常用心,演员的表演、服饰、道具,都非常精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历史剧淡出荧屏,被仙侠宫斗等雷剧取代,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悲哀。

22分钟前
  • momo
  • 力荐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26分钟前
  • 空空空空
  • 力荐

这部剧怂恿了我去学历史 影响了我人生

30分钟前
  • 风行
  • 力荐

非常!喜欢!中年的汉武帝!!虽然汉武帝干了很多错事 可是年轻时的他真的是一个有勇有谋 雄涛大略 善于提拔将才的好皇帝!而且他的人生经历真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道理 要懂得功成身退 别搞终身世袭制 会出事

31分钟前
  • Qing
  • 力荐

回头想想,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陶虹的刘陵,真是不可多得的女性角色。

35分钟前
  • nuts
  • 推荐

配乐太差了!!你丫穿越剧吗????!!

36分钟前
  • nain.L
  • 还行

这部剧的重点是,我很花痴卫青将军~~

37分钟前
  • tarepanda
  • 推荐

琅琊榜都9.2 汉武大帝才8.9。

38分钟前
  • MADAO
  • 力荐

杜淳的那段少年还是很经典的~

39分钟前
  • Ace_WL
  • 力荐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经典依旧。场面、布景、格局都很不错,演员实力深厚,尤其主要角色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精致。但是诸多的历史细节错乱,诸如汉景帝问周亚夫丞相事、单于弑父妻母等诸多细节,后期制作明显与史料所述大大缩短,非常粗糙。8.3

4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想起看了这部后为汉史疯狂的日子。。

42分钟前
  • DiDi
  • 还行

能舍得再多花点钱就更好了……

47分钟前
  • Ai
  • 推荐

腐到朝廷台极限!(這話是首播時我留的)時隔五年,俺又繞著圈地萌回來了!握拳!呀巴黎祖國好呀!!!

49分钟前
  • 夏雪宜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