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

恐怖片法国,意大利1967

主演:米蕾叶·达尔克  让·雅南  琼-皮尔里·卡尔弗恩  伊夫·阿封索  朱丽叶·贝尔托  米歇尔·古诺  让·厄斯塔什  保罗·热戈夫  瓦勒瑞·拉格兰  让-皮埃尔·利奥德  丹尼尔·波默勒尔  拉斯洛·绍博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Yves Beneyton  Jean-Claude Guilbert  Blandine Jeanson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周末 剧照 NO.1周末 剧照 NO.2周末 剧照 NO.3周末 剧照 NO.4周末 剧照 NO.5周末 剧照 NO.6周末 剧照 NO.13周末 剧照 NO.14周末 剧照 NO.15周末 剧照 NO.16周末 剧照 NO.17周末 剧照 NO.18周末 剧照 NO.19周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3 20:53

详细剧情

1968年,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已经获得了太多的成功。 这一年,电影界前辈、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郎格洛瓦提出了整个电影史应该以"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两个概念来划分的论点。在他看来,38岁的哥达尔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 著名作家路易·阿拉贡早在1965年就已经说过:"今天的艺术就是戈达尔。"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宣称:"在戈达尔的影片里,学问太多了。"   其实,除了处女作《筋疲力尽》获得1960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狂人比挨洛》获得196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论奖、《中国姑娘》获得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外,戈达尔导演的其他几十部影片,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好的声誉,大多数观众看戈达尔的电影,不是不知所措,就是焦躁不安。 或许,戈达尔生来就是电影的敌人。   在1967年拍摄的《周末》里,他让动作停止--两个倒垃圾的人直...

 长篇影评

 1 ) 随心所欲

这是戈达尔在电影形式上最放任自流,毫无下限,登峰造极的实验。如果说哪一部电影能代表早期戈达尔的艺术造诣和追求,毫无疑问就是《周末》。戈达尔元素大融合,大量插画和彩色字幕的插入阻断了镜头延续性,也随时随地的切段观影连贯性。大量大量的文本台词通过演员独白说出,或是对着镜头,或是画外音。文本与画面的割裂犹如PPT即视感。戈达尔的影像实验在此片中彻底爆发。同时此片也是戈达尔表达欲最强烈的作品。

影片开头镜头对准了一个女人,女人在昏暗的房间里跟身边的男人详细讲述自己和一个男人以及另一个女人3P的淫乱经历。接下来一个男人和老婆仓促出门发动了汽车。这对夫妻是贯穿电影始终的主线人物,他们计划不择手段的取得母亲的遗产,所以他们急切的赶往母亲家。丈夫很着急,怕晚了会堵车。于是他仓促的发动汽车,结果起步时撞到了邻居的车,两家人争斗起来,邻居家男人向夫妻两人开枪,丈夫立马开车跑走。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他们最终还是堵车了。而正是堵车这场戏成为了戈达尔职业生涯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神来之笔。长达八分钟的堵车戏,戈达尔的镜头缓缓地从左至右横移,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功能各异的汽车一边按着喇叭一边从右至左的出现在镜头里。丈夫缓慢的开着车在堵车的长龙中穿梭。最后镜头来到了一桩车祸现场,人死一地,血流一片。夫妻两人驾车极速的从布满鲜血的柏油路上飞驰而过。自此开始,电影向超现实主义和随心所欲的杂糅拼贴的方向展开。夫妻两人所到之地皆是车祸现场,尸体,鲜血,变形的车辆。戈达尔用无处不在的车祸表达着自己鲜明的立场:要么堵车,要么车祸。随后他们一路坎坷,被年轻情侣劫车。抢别人车,向两个神经质的哲人问路,但答非所问。拦顺风车时需要回答政治问题才能上车。戈达尔的独特幽默感无处不在。在脏乱的工厂院子里听钢琴家弹奏莫扎特钢琴曲。镜头一圈又一圈旋转环视院子里驻足聆听的人,一共三圈。时间停止,艺术最高。夫妻两人找到两个垃圾工要吃的,结果垃圾工一边吃三明治,一边看着镜头发表关于白人殖民和阶级剥削的政治见解。丈夫杀掉了母亲,母亲手上的死鸡掉在地上,鲜血喷在死鸡身上。他们得到了500万遗产,成为了富人。结果拿着500万遗产的夫妻与朋友野餐时被共产党游击队抓住。(戈达尔是真爱共产党......)丈夫被杀,和猪一起被炖成了汤,妻子和其他游击队员吃了起来。另一个游击队员在架子鼓的节奏下从始至终念着关于阶级,信仰,古代海洋的字句。

 2 ) The Horror of the Bourgeoisie or More Horror?

Failed again to weave together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of Godard's characters. Have to focus my attentio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and pause to take notes if necessary. From the witty line 'Bumpers are made to be bumped,' the film starts to veer toward the Pythonesque, so much so that I am not appalled by the gory car wrecks, but uncannily amused. This suspension of sympathy might be demanded by the director, whose sardonic sense of humour resolves to put into test the boundary between what is acceptable and unacceptable in a revolutionary era. To me, the most repugnant scenes are the incineration of Emily Bronte, the murder of Corinne's mother, and the slaughter of real animals. It is interesting to ask oneself why some rather than others are especially disturbing, and through the answer we shall know our personal definition of horror. Which one is the worst: the horror of the bourgeoisie, the left-wing horror, or even the calming horror of Mozart's piano sonata? In the end, Godard chooses the film.

 3 ) 笔记

#法国新浪潮# 运动—影像模式在戈达尔之叛逆的推动下,终于过渡到时间—影像模式。功能性与实用性的所指和能指被消除,碎片性的字幕卡、人物的对白及画外音,停机再拍,一切都旨于调戏观众,破除幻象。观众再无法从稳定线性的叙事中获取安全感。主角们的目的地奥恩韦尔正如布努埃尔超现实主义代表作《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中那顿永远无法结束的晚宴,资产阶级徒劳地从此地到彼地,从此刻到彼刻,堵车桥段的7分钟推轨长镜头也以一种近似布努埃尔的方式进行讽刺,混乱事件的频发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提炼。他们永远无法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或者说资产阶级追逐权力与金钱的欲望永不消退,但在奔赴权欲的途中,其将自断后路。当主角目睹一路上惨烈的车祸、遍地的残骸时,也不曾停下行进的脚步,尽管由于各种偶发事件宕延:抢劫、谋杀、偶遇勃朗特.......戈达尔以电影之名反电影,无ZF主义恐怖主义小组以资产阶级的暴力反资产阶级。他们通过食人的行为热切地吸收消化着资产阶级的“营养”与文化,这一点与南美的热带食人族文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2022.8.8

 4 ) 看影片中的自己

#Cine Lumiere #Jean-Luc Godard: Perspectives 想说的还是太多,那些极强隐喻的事物,例如车队,羊群,目的地,蓝白红三色汽车,国际歌等。不过看完影片更多的依然是非理性的感受,感觉电影以一种反迎合观众式的方式荒诞的风格进行一场对于社会状态的表达。

影片从视,听和内容三方面进行反向表达。视觉上,开场人物全背光就非常明显,后出现的各种车祸现场,尸横遍野,性表达和血腥杀戮动物镜头都时刻提醒我们真实的世界可能并不是我们在影院中看到其他的电影那被粉饰过的美好。听觉上那忽强忽弱的背景音乐,尖锐持久的鸣笛音效,死亡的嘶吼。内容上开场对于性爱场景的描述,死亡话题的讨论,宗教指向的对话,社会阶级,左右的理论和食人的阐述等。所以在跟小伙伴讨论时说拉丝冯提尔作品与这部有些类似,甚至都不惜余力的对于美国价值观进行讽刺,原始对原始。

电影中比较精彩的可能还是那一次次长镜头,开场的背光双人推拉焦长镜头搭配内容还是看的有些痴醉,堵车那段儿长镜头更是比较惊叹,众生都在按规矩堵车,我们却跟随男主的车掠过那“一辆辆车”,最终镜头也只停留在“源头”那一刹,我们的目光便随着车走远了,其实也是这一刹让我在开场觉得这将会是一个极其冷酷的故事。

另一场比较喜欢的戏则是几场直视镜头的戏,那场戏看得我有些不适,这也可能是导演想要的吧,我们听到讲述死亡,听到愤恨剥削,听到殖民,但这一切发生时我们面对的拾一张张冷漠的面孔,回家的路上不禁思考,那看戏的听戏的是谁呢?恍然大悟,这像极了看影片的观众,像极了我们,这就仿佛导演在挑衅的跟我们说,你们以为花2个小时就可以了解一切么?理解别人的想法?不…你们只是漠视这一切的人,在影院中舒适的感受着那“安全”的故事,很明显,他不想让我们安全…所以这场电影很多人中途退场了。

 5 ) auess写于03年9月20日(现在看当年真得很好笑:P)

片名: <周末> (Week-end)
年代: 1968
国家: 法/意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Jean Luc Gadard)
片长: 105 MIN, 彩色
类型: 实验/先锋/超现实/后现代主义/黑色喜剧
获奖情况: 1968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1968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影片格式: VHSrip->avi,in french,hardcoded english subs.
影片资料: IMDB
影片图片资料: http://www.wayney.pwp.blueyonder.co.uk/weekend.htm

"这是一部电影吗?",1968年很多看过本片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有的人说它是纯粹的GARBAGE,有的人却认为它是永恒的经典.总而言之在它诞生 35年后我看到这部影片仍不可抑制的产生着同样的疑问.我更喜欢用这样的话来评论这部"电影"---"What's this fuck SHIT!It's a HELL of movie!!".实际上看完全片后我压根没搞明白这部该死的电影到底在说些什么?Damned!有的只是杂乱无章,东拼西凑的电影拼接和乱七八糟,毫无关连的"情节"(也许不能说情节,说"画面"比较好,根本谈不上什么情节).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动摇本片在世界低保真先锋电影史上王牌经典的地位.本片的导演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国新浪潮中的异类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他所导演的影片90%以上都是倍受争议,而这部影片又是其30年电影生涯中最具争议性,最难以理解的一部,难以想象一部电影能拍成像它这样还能入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的,当时电影节评委主席甚至都不愿给他颁奖.但实际上这又是真正最能体现"戈达尔反传统反电影风格"的影片,虽然少有对本片的网上介绍甚至有人都没听说过戈达尔有过这部影片.但本片却可以算是唯一一部真正全面彻底体现其个人独特风格和魅力的电影.也是其仅有的4部5星级作品之一(其他几部是60年的<精疲力竭>,65年的<狂人比埃洛>和66年的<阿瓦龙星>)

而与其他三部不同的是,本片是唯一一部戈达尔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像<精疲力竭>是特吕佛的编剧,<狂人比埃洛>是劳尼.怀特的原著,这些都不能完全体现戈达尔自身的电影风格.只有本片才是对戈达尔最好的诠释:打破一切电影传统理念,以"反电影"的手法来表现电影.

本片是Allmovie guide的世界经典实验先锋电影排行位列首位的电影,Allmovie guide更是以"High Artistic Quality"(高度艺术性),"High Historical Importance"(高度历史重要性","High Production Values"(高度出版价值),三项最高评价来称赞本片.

同时本片也是我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也是我唯一没有的戈达尔系列影片.最近偶然在EM中找到有下载,影片大小400MB,片长105分钟足本,美版VHS(录影带)转AVI.因为基本没发行过DVD.极有收藏价值!

推荐给喜欢另类先锋电影的朋友,如果是普通的电影看客就算了吧,当下来自觉不好看请别怨我就行~~~

 6 ) 想到了蔡明亮

看到搭车弹钢琴那段 长镜头 360°轮转 忽然觉得蔡明亮莫不是看了这些有了自己极端的想法 才有了之后的蔡式风格

其实 重在表达自己 能不能成为经典 能不能引流潮流 都不重要了 好的艺术家 应该无视一切 不被承认甚至被贬低 丑化 都应该笑一笑 再继续

人生不就是笑笑别人 再被别人笑一笑麽

 7 ) 迷失型长镜头;政治灌输和唱/奏音乐片段的另类处理

一、迷失型长镜头

了解电影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长镜头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浸入型的,比如塔可夫斯基、贝拉塔尔、安东尼奥尼等人的长镜;一类是纪实/写实型的,比如沟口健二、安哲、杨德昌、贾樟柯等人的长镜头;一类是气质型的,比如布努埃尔和奥菲尔斯的优美长镜头,这些气质型长镜头还可以再细分出一种慢气质型的(具体来说,就是以长镜头的「慢」渲染慢的氛围),比如《蜂巢幽灵》的静谧、《恐惧吞噬灵魂》的压抑、《热带疾病》的催眠。当然也有一些是多者兼有(比如瓦尔达也许可以算),但总得来说无外乎就是这几种。

塔可夫斯基《镜子》

贾樟柯《站台》

但这片的长镜头却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因为它的目的既不是纪实也不是浸入更不是气质,而是取代剪辑与蒙太奇对观众的明确引导,通过(深焦)长镜头使观众迷失/混乱于观看目标。而这种迷失与混乱,正是对应了充满了整个电影的无序、动荡与混乱感(具体可看我短评)。我将这种长镜头取名为「迷失型长镜头」。这类长镜头在影片有很多,比如各种公路和公路旁草地的打架/斗殴/被劫持/谋杀/飙车/塞车(著名的8分钟移动长镜,塞满了鸣笛噪音)/搭车的长镜头。

这是这片很了不起的地方。我不确定这种迷失型长镜头是否为戈达尔首创,但他的确是我第一个见到用这种长镜头的导演。

二、对政治灌输和唱/奏乐片段的另类处理

如果你要拍一个政治灌输或唱/奏乐片段,你会怎么拍?绝大多数人是两种拍法,要么是像比如爱森斯坦那样通过各种视听技法调动观众对这些片段的情绪,要么是像比如贾樟柯那样中全远景距离的冷眼观察(就像他在《站台》里做的那样)。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而戈达尔两者都不完全是,他不拍这些政治灌输或唱/奏乐片段本身,而是拍它们导致的角色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因为,正如我短评所说,这部电影聚焦的是「法国60年代被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虚无主义、后殖民主义、嬉皮士文化等不同意识形态撕裂而导致的无序、动荡与混乱」,而不是这些意识形态本身。

所以我们看到,每当《周末》中出现政治灌输或唱/奏乐片段时,电影要么是画内全远景(以此来抑制政治灌输或唱/奏乐本身的感染力从而更聚焦于角色的表演——也就是角色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要么是画外空间(而画内则是直视摄影机或看向发出者的被影响者。比如黑人说教那段,比如一对夫妻浴室谈话那段),要么是扫视四周的迷失型长镜头(如村落弹钢琴那段的旋转横摇长镜)。

 8 ) 周末

周末

戈达尔掀起的电影文革

作为五月风暴的前征,此电影的诞生更可谓是历史事件。

爱情及哲思被革命激情所取代,从反对所在范围的领域扩张为政治立场表达。

与当下社会不同,五月风暴有明确可以问责的对象,即为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贫富差距及公共设施相对落后,既攻击目标已经设立,导演身处其中的指向为投身其相对立口号鲜明的毛主义,《中国姑娘》即为理想的实验场所,但是推翻问责对象之后如何重建,该影片并未做出解答。

影片无视传统电影叙事,内在逻辑由夫妇骗取遗产为主要事件为串联,人物个性仅由少数独白及对话场景支撑,并不为其观察对象,由此推断为导演对资产阶级的轻蔑态度。

电影与其历史背景无法割裂,每一个段落都可看成为社会问题的发声。

将男女主角的住所作为第一个场景,电影开头并不作为奠定气氛及基调之用,之后情节并不建立在故事之上。阳台上男女对话以及目光聚焦于楼下的车祸混乱,此时影片主角只是混乱的目击者,可作为对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预警。

关于3p的讨论

女主人公在单一的镜头下讲述自己的经历当代电影看来似乎再通常不过,但是这种没有剪辑的镜头再导演手中也作为一种提出抗议的工具,反抗他所认为的好莱坞审美霸权(对此我的疑问是是否造成另一种霸权的兴起)。而性自由的议题作为五月风暴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导演的用意在此情景也再明显不过。当时的电影环境相对于今限制不可谓不严格,导演并没有通过影像具体的还原当时情景,而是巧妙而优雅的通过女主人的亲口讲述把此私密过程展现给影院中的观众。也许她讲述的事件是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只会私人房间中一对一展开,而女主角的服装(内衣)以及拉上的窗帘,和背光的身影都展现了这种私密性,也许还带有些许羞愧之意,矛盾之处在于将藏在盒子里的东西公开放映,可以猜测在当时会激起怎样的反响。

堵车

对于情节的作用将其看成通向全然混乱的道路的过渡,第一次出现的尸体作为引子。内在含义则是原是使人生活便捷的机械工具却成为拖滞人类的铅石,其终点为残酷的将其拽入死亡。作为调动狂躁情绪的爆发点,一路上的乡村景观被大型机械入侵,农作牲畜及现代运输工具交错混杂,构建起超现实的场景穿梭,拥堵尽头为一场车祸,反而使焦躁情绪无处安放,跟随男女主角疾驶而过无疾而终。

阶级斗争

一场车祸引发结构性颠覆。“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就如马克思说的。”最后的合影是全家福。

通过对话打破荧幕屏障,产生电影还是现实的思考。戏剧化和现实角色的对比,将观众从以往主流电影造成幻觉中剥离。

虚构人物

童话形象对于存在主义的讨论,使观众产生对于电影的虚构人物的矛盾感,如男主角所说“真是一部糟糕的电影,我们遇到的都是疯子”,即对于“正确”电影来说不符合电影形象的疯子,再与现实化的男女主角产生双重的矛盾。

法国革命形象的政治演讲,戴高乐主义者的浪漫假象同理通过男女主角的介入,电影的虚构性本质被揭露,娱乐性丧失。

黑人的民权演讲

此段演讲成为背景音,对前述情景加以直观的批判,也作为反抗的宣言。

既然资产主义社会最终指向燃烧的废墟,影片给出的解决方案为回到远古海洋。资产阶级被斗争之后成为了无产者的盘中餐,打破形式的藩篱,胜利的无产者成为哲学阶级。

影片结尾女主角代表的资产阶级最终向恐惧屈服,失真化的假面被完全揭下,社会性丧失,开始啃嚼人肉。

 短评

“真是部垃圾电影,遇到的都是疯子”

6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目瞪口呆哑口无言马勒隔壁再隔壁|心脏病人狂躁症患者莫看|其实很喜欢那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超级无敌大塞车

7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戈达尔版的《兰亭阁序》,酒后狂草。他对老毛子的无限膜拜表露无遗,这片太狠了,屠杀兔子那段有些恶心,但八分钟的堵车长镜头让人目瞪口呆,也只有他老人家能玩这么high。

10分钟前
  • 37°2
  • 推荐

0.99G 周末.weekend.1967.BD.CC.MiniSD-TLF.mkvWeekend.1967.720p.BluRay.x264-GECKOS [PublicHD]4.36

11分钟前
  • 南团
  • 还行

也许是我不懂的事太多,也许是我的错,也许一切已是慢慢的错过,也许不必再说 ……

13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初看,我极其讨厌最后20分钟,在最后的河边朗读古代海洋的时候,我真有砸电脑的欲望。谁才是美学的法西斯主义?但是其余都很赞。这赤裸夸张的无止尽暴力和恐怖主义气氛,冗长的赛车镜头和快速剪接,他分明准确捕捉到了当时那动荡不安的气氛。他为即将到来的一切做好了准备。摄影机就是他的武器。

16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戈达尔巅峰之作 这片达到了作为电影所能企及的电影之外的极限:堵车现场惊现草泥马,农场拖拉机和钢琴的镜头,血染兔子,尸体上面打鸡蛋,totem et tabou,最后吃人肉了,一定有你丈夫一些。异化人的盲目的动物般的争斗与冷漠,堵车最能反映现代化的嘈杂和冷酷了。

17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我每天经历的堵车还不够多吗

21分钟前
  • kulilin
  • 还行

太恶心了那个被扒皮的鲜血淋淋的镜头、还有那个用锤子杀猪的镜头- -啊!!!这个片子过分了东拼西凑的拼接和乱七八糟毫无关连的情节,太疯了啊戈达尔!牛逼我服你!!!

2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以前买的盘没有字幕,今天才补,节奏、视角、场面调度、色彩、表演、配乐、语言游戏,巅峰之作。我不懂为什么人们讨论戈达尔就只去关注意识形态,那顶多是拍电影的动机,最打动人的是还意义之外的东西,反对常规不等于没有形式,他创造了很多他自己都超越不了的形式

26分钟前
  • 高源🌈
  • 力荐

第陆仟个标记条目。前面有趣,后面40分钟,真让人崩溃。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SIFF# 国泰/满座。四十多年后看依旧先锋的无政府主义妖怪电影(现场字幕也很无政府主义)。虽然没怎么懂恩格斯和易洛魁人,但听Jean-Pierre Léaud在电话亭里唱《Allo, tu m'entends》好感人: http://www.xiami.com/song/1769859647?spm=a1z1s.3521865.23309997.1.aytFhZ

34分钟前
  • btr
  • 推荐

电影的敌人疙瘩,观众的敌人疙瘩,高达的敌人疙瘩,美女的朋友疙瘩,楚浮的敌人疙瘩,世界有一个疙瘩就够了。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语言表达太自由了,就算放在今天来看仍是先锋。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这是看过最多车祸的一部片了也,疙瘩PPT做得一如既往好,音乐丰富了,不间断车喇叭也好听,甚至有段类似freestyle的东西,开头的口述性爱黄而不露比很多小说都写得好,前面很好看,后面就有点迷,我想真的有动物被伤害了不止是猪而已,一部迷失在宇宙的电影,疙瘩片头自己写0707@奇遇

44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104分钟的视听折磨,去他妈的戈达尔,去他妈的这个世界,都去死吧

49分钟前
  • 波尼奈奈
  • 推荐

戈达尔总是能找着美女

53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相比起来阿尔法城真是太好懂了。我虽然跟不上这跳跃的思维,但很感谢有些台词还是非常直白的并且——眼花缭乱的颜色给人非常大的视觉刺激,很多镜头都令人印象深刻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戈达尔真的拍出了部给无产阶级看的电影,从喜剧开始过渡到悬疑最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这场狂放的公路之旅伴随争吵、事故和怪人,戈达尔对当时法国社会暗潮涌动的革命浪潮有着敏锐嗅觉,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后殖民、历史虚无主义、嬉皮士文化,忧伤与混沌,发泄与愕然,天才的革命家

5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堵车一段的长镜头,戈达尔难得的大场面。资产阶级斗士戈达尔,一路车祸一路批判。拍电影只需一支手枪和一个女人,这次还需一辆车。这也是戈达尔长镜头最多的一部了。

1小时前
  • Ec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