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爱

犯罪片奥地利2014

主演: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卡塔琳娜·舒特勒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

播放地址

 剧照

疯狂的爱 剧照 NO.1疯狂的爱 剧照 NO.2疯狂的爱 剧照 NO.3疯狂的爱 剧照 NO.4疯狂的爱 剧照 NO.5疯狂的爱 剧照 NO.6疯狂的爱 剧照 NO.13疯狂的爱 剧照 NO.14疯狂的爱 剧照 NO.15疯狂的爱 剧照 NO.16疯狂的爱 剧照 NO.17疯狂的爱 剧照 NO.18疯狂的爱 剧照 NO.19疯狂的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0:18

详细剧情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柏林。年轻的诗人海因里希相信爱情(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饰)能够战胜死亡,然而他无法说服自己的表妹玛丽同自己一起自杀。对此感到失望的海因里希把目标转向了亨丽埃特,一位商人的妻子。一开始,亨丽埃特对海因里希的想法感到不可理喻,然而当她发现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之后,她的想法改变了。

 长篇影评

 1 ) 。

真是油画电影 色彩上 服装上 人物动作神态礼仪上 敏感又痛苦的贵族诗人 最后的乌龙事件 大人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提及性 可以当着对方母亲的面建议对方与自己一起去死 丈夫宽容应允妻子的出轨可能 一家人包括小孩坐在一起听母亲命运的审判 感觉对比所期想的社会有些过于冷漠与麻木?所以一切都可以接受的样子 但我政治历史不太好 不太明白这个背景下想表达什么

 2 ) 人生本无意义 与其费心死 不如不出生

人生本无意义 与其费心死 不如不出生

如果电影中的主角继续活着又怎么样呢 绣花?育儿?吃饭睡觉走路 无非是在无聊中寻找意义 我们被出生无非是给了那些生我们的人的意义 而不得不面对冗长或短暂的一生 面对 喜 面对忧 如果苦乐参半 不如不必如此麻烦 只是 没选择的被迫被生来 被社会裹挟 焦虑 担忧 顾忌着 怯懦的不敢死 如果不必经历 何须如此麻烦 就像 被捆上过山车 又不敢跳车下来 不是想继续 而是 期盼着奇迹的发生

 3 ) 新古典主义画面与诗意的语言

刚刚开始看,画面唯美,充满了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构图感,光线感,制作考究。尤其惊人的是其中文翻译,诗化的语言,非常精彩。尤其是里边的歌词翻译,精彩之至!有诗经的风采……

 4 ) 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

三部观看电影

用来观看的电影,便不是感觉的影像(感官),不是思维的影像(大脑),不是感知的影像(身体),而是眼睛的影像。《疯狂的爱》中,画面的构图、布景、色调均仿自古典绘画,因而有油画的饱满质感。人物站立的姿势、物品的摆放,都让我们沉浸在观看的氛围中。这不是动态切片,而是静态的切片。《卢尔德》中,固定镜头延展开的也不再是一些现实空间,而是绘画空间,更准确地说是静态的摄影。《鬼饭店》中,剧情的沉滞与缓进、道具的使用、演员的表演,都具有观看的趣味。

两种匀速影像

以同一速率发展故事的导演,不只杰茜卡•豪丝娜一个,阿基•考里斯马基也是具有启发性的一位。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一种规则首先展布在影像的逻辑中,从而消解能引发情绪的戏剧性。

同样,在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中,情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消解。比较于移动镜头,固定镜头本身就是具有冷感的镜头形式。诗影像的两位大师: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罗普洛斯,便是通过微移来使影像蕴涵诗意。对于杰茜卡•豪丝娜来说,任何可以引发情绪的处理都应该消除。因而在《疯狂的爱》中,海莉特的突然倒地被消隐在镜头外,通过女儿的惊愕表现;海莉特被毙身亡也以镜头外的一声清响来暗示;当诗人克莱斯特想要开枪殉情时,镜头对准的不是他的面部,而是后脑勺,这样就最大程度地瓦解了自杀这一戏剧性动作可能在观众身上触发的情绪。同样在《卢尔德》中,在女主角身上突然降临神迹的桥段本因被处理成影片的情绪高潮,但杰茜卡•豪丝娜让旁人的惊讶与兴奋安身于简单的神情中。

要为杰茜卡•豪丝娜处理电影的这种想法找到源头,不该像对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一样找到布列松的“模特”观念,而是在奥地利自身的民族文化中寻找。该文化发展出的极度冷感的模态,已经多少为我们熟知。那是卡夫卡、罗伯特•穆齐尔、赫尔曼•布洛赫、伯恩哈德、耶利内克、彼得•汉克特组成的作家联盟,这也是迈克尔•哈内克和尤里西•塞德尔组成的导演联盟,现代要再加上杰茜卡•豪丝娜了。在所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都被剥离了,剩下了是惊恐、冷漠、愤怒、厌恶……对人身体的反感。因而,文字是极度理性的,不应该有任何感性的描写,镜头往往是固定的,不应该代入观众的情绪。

一种反体验空间

杰茜卡•豪丝娜把电影处理得并未像另两位奥地利导演时有让人犯恶心之感,原因可能是她想创造的是一种观看的影像,一种将影像与观众区隔开来的电影。因而,镜头不再具有机械性-记录,不再是一个透视影像空间的目光,而纯粹是简单的画框功能。它的作用在于将物象涵括在一个长方形的镜框内,观众将在博物馆看展一样观看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这样就将表演、布景、用光等一体化了:演员的表演与出现在镜头里的物品具有同样的观赏性,没有孰轻孰重,歌声与谈论一样是在被看的模式下展示予观众(《疯狂的爱》)。

当我们再回过头观察出现在杰茜卡•豪丝娜电影中的主题,这些处理方式的效果会显得更加明显。《鬼饭店》是一部恐怖片,《卢尔德》是一部探讨信仰的神秘电影,《疯狂的爱》标题已经揭示出电影的“疯狂”。因而,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讲的都不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它们具有潜在的边缘性和话题性。观众本因在这些电影中体验到的“恐怖”、“神秘”、“疯狂”悉数消失不见,剩下的是“观看”的可能性。如同在古典绘画中,我们在影像空间内看见情绪,而不是体验到情绪。这或许是杰茜卡•豪丝娜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

 5 ) 小确丧之恋

并不“疯狂”,其实不过是丧恋。


《疯狂的爱》,这部电影港版的电影名翻译是《丧恋》,在我看来,更适合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下来,没有什么复杂的剧情,甚至单调,如果不是因为定格的每一个画面都太美,可能真的没有信心可以看下去。

不过或许也是因为这太美的画面,反而让人更忽略了主题和剧情,就说不上是电影的特色,还是一种破坏了。

剧情并不复杂,不过是一个一心赴死的年轻男子,在邀约“所爱之人”失败后,在社交活动中又“物色”到一个人妻。而好巧不巧,这位人妻女主角被诊断为得了“不久就会死去”的不治之症。接着,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感情,更没什么英勇大义的“为彼此牺牲”,更像是现如今人们结伴一起打了个“顺风车”,就约着一起去死了。


尽管在相约赴死这个过程中,男主角有过再次邀约所爱之人的“反悔”,两人一起遭遇了“不良环境”的阻碍,和其他来自“熟人”的“冷眼相看”,甚至女主在最终离去前,更像是表现出了“有话要说”的意犹未尽之感,却也无法改变最终死去的结局。


男主在率先开枪先送走女主之后,曾有2次扣动扳机都没能杀死自己的“枪械失灵”情况,这段安排,曾让我一度以为男主角会因此而退缩,像是《胭脂扣》一样,薄情的人临了临了却惜了命,送走了别人,自己继续苟活。

然而,我低估了这部剧“丧”到底的坚持,最终,果真就是两人双双死去。

徒留众人一段时间内的猜测,硬是赋予其“为情所困”的缘由,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思维一直框架里的不可避免。

再纷纷,再纭纭,也不过是一段时间而已,而已。

如果说这部电影里,还有什么可以吸引住我的目光的话,那就是两个家庭养的两条狗了。

单调的家庭,就连狗都不吵闹,但在定格的人群中,反而狗子们更鲜活灵动了起来,怎么看,怎么像一种讽刺,可不过对于养狗的人来说,更是觉得其可爱。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了,再无其他。

男女主角双双死去后,众人的日子继续过,继续歌舞,继续唱着“不欢”但却也是歌的歌,继续讨论着本质上与他们没有半丝半毫相关的“政治政策”……也是,不过是这个世界上又少了2个人而已,能有什么大不了?

于是,你也开始恍惚,这“确丧”的人生,到底是属于谁?

 6 ) 可笑的“爱情”

那室内的一桌一椅,那投射在墙纸上的枝影疏离,那优雅歌声里满是礼仪克制的掌声,还有华尔兹舞步踏起前的高贵姿态,是时代的印记,却掩盖不了阳光隐退时逐渐弥漫的衰败。

    他的才气迷人,他的忧郁却只能远观,或者上流社会的女士都愿意对他称臣,却从未想过他从不迷恋她们的肉体,只想要一段“殉情”式的共赴黄泉。难得这一切看似荒诞不经,在女导演镜头下却令人着魔般觉得顺理成章,他们不贪恋情欲,口中说爱心中却各怀鬼胎,中了毒的彼此在毫无意义的孤林里完成彼此许下的“诺言”,枪声哑火的瞬间,我差点以为诗人的浪漫只是懦弱的代名词。

    临终的钢琴声如此稚嫩,那些古典味道行尸走肉面孔下,满是破败前腐烂的味道,他们杀死彼此,留下被耻笑的结局,那个年代,那有纯真可言。

 短评

2015.4.16标记“想看”:搜不到……票就不买了 影院时间地点不合适 2019.11.30 看过 要不是昨天欧盟影展看了这位说英语德语腔十足的女导演的《小小乔》被搞傻了,以及发现自己标记过“想看”,今儿看了两部库布里克之后也不会坚持到晚上自己看这部。真的是“复古而不古典,荒诞而不讽刺”,十分之病态了!男女主的颜也不好看。简直神经病!相比之下Little Joe很成熟了。唯一有力量的也是就是原型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 女主真是太冤了…… 歌儿也不很好听。以爱之名,讲得却与爱毫不相干,诗人抑郁症么?也不是北欧啊!女主女佣倒是更抓人一些。总觉得女2号诗人表妹玛丽很眼熟。豆瓣APP显示历时1690天想看终于变已看。资料馆1号厅也就二三成人

9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较差

资产阶级妇人以为身患绝症,浪漫有才华的诗人渴望与爱人一同赴死,但情人更爱自己,妇人的丈夫枯燥,于是两人约好一起死,第一次他变卦第二次她发现丈夫很爱自己应是想变卦吧,但枪声已响,诗人紧随其后。其实她们不爱对方,只是生无可恋。绝症有误诊,生命没有第二回。歌曲、诗、插花不错,画面很美。

12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但愿本片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柏林,那是一个浪漫主义弥漫的时代。诗人海因里希简直浪漫的一塌糊涂。他疯狂的相信真爱可以超越死亡,并且坚持要寻觅一个爱侣立即马上共赴黄泉。这时亨丽埃特出现,一位仰慕他的有夫之妇。于是就有了结尾的悲剧。如果浪漫是嘬死,我还是当个俗人吧。

14分钟前
  • lgowen
  • 较差

你以何态度对待生死至爱,生死至爱就依此报应。骗得过自己,骗不过上天。生活不奋力,死亦无余声。

15分钟前
  • XD|醒来。你在。
  • 还行

发现导演比发现电影更重要。

17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一个患维特综合症的诗人自杀前找了一个被庸医误诊成不治之症的商人妇做垫背,然而两人却并非鸳鸯同病同命,原来人与人之间情感并不相通。这个可笑可怜的故事肯后,真正要表达的是,时代的巨大变革中,任何与之不相适应的人终究要为时代淘汰。

22分钟前
  • 山有林
  • 还行

看了开头十分钟。不好看。

26分钟前
  • 甜染
  • 较差

如侯麦附体。

2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疯狂的爱,有时被当作极致痴狂罗曼蒂克至死的爱,可能只是“疯了”而已。当然疯了也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确切的爱,但人太容易沉溺于表象,不敢面对真相。过于沉闷,也过于直白。

29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死亡是不合时宜的爱

3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我不懂⋯⋯

33分钟前
  • 很差

上海电影节#18#,兰馨悦立方影城。古典美,颓废美,空虚乏味到死,怪不得两个主角双双自杀。

36分钟前
  • 小熊QQ
  • 还行

故事讲述跟冰山一样巨大留白。一个本来惊涛骇浪似的事件,采取的却是表面看来最波澜不惊的平淡流水账,结果就是蕴藏其中的深深的惊奇。细节布景和对话都令人回味,记忆深刻。

4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人物原型是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生前无人赏识,穷困潦倒,死后终被肯定。故事拍的寡淡如水,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文艺的近乎掉书袋。复古但不够古典,荒诞却不够讽刺。十九世纪初的柏林,理想主义之生,浪漫主义之死。琴声依旧人不在,丛林枪声惹人叹。

45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德国人是无聊死的

49分钟前
  • 午夜巴塞罗那
  • 较差

无甚技巧,不如去改成话剧

51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开篇一句,“你以为想活,实际上却想死。”这想法如肌肤上爆发的瘙痒,知道多挠未必有益,可就是想要不计后果地放肆。看着一对曾是陌路的男女,在高跷上左右渴望与失望,起起落落的戏剧性充满天意的嘲弄。充满文学性的毒素在发散,主题依然是对爱、信仰与科学等构想的冲击,而这次煞费苦心的构图与摄影,很见功力。越来越喜欢豪丝娜了,四星半。

5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好无聊的电影

56分钟前
  • Qoo Milky
  • 较差

两星给配色,这个男的看的让我想打他

1小时前
  • 十一块小饼干
  • 较差

能勉强三星 说它拍的美是因为十九世纪历史距离本身的美 没什么出挑的 整体而言非常拖沓单薄 不如直接看看那个时期的古典油画 至少更有捉摸不透的故事性

1小时前
  • Säger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