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痕迹

犯罪片法国2010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德梅松,朱莉·加耶,蕾雅·赛杜,让-马利·文灵

导演:格雷古瓦·维涅隆

播放地址

 剧照

不留痕迹 剧照 NO.1不留痕迹 剧照 NO.2不留痕迹 剧照 NO.3不留痕迹 剧照 NO.4不留痕迹 剧照 NO.5不留痕迹 剧照 NO.6不留痕迹 剧照 NO.13不留痕迹 剧照 NO.14不留痕迹 剧照 NO.15不留痕迹 剧照 NO.16不留痕迹 剧照 NO.17不留痕迹 剧照 NO.18不留痕迹 剧照 NO.19不留痕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7 20:50

详细剧情

艾迪安的发迹史并不光彩,甚至可以说非常丑陋。虽然他当上了跨国企业的新任总裁,一时风光无限。但是,艾迪安过去的所作所为,仍为人不齿。他是靠搭上总裁女儿得到了女婿的身份,期间还参与了多次肮脏的商业交易。这些罪过让艾迪安上台时内心非常纠结。或许是良心发现,让他对过去犯下的罪过不断忏悔。在好友帕特里克的劝说下,艾迪安决定找到当初被自己陷害以致晚年无着落的米什莱,希望给予他经济补偿,以消除内心的负罪感。然而,米什莱拒绝了艾迪安,两人还为此发生了冲突。情急之下,鲁莽的帕特里克失手将米什莱杀死。这使得艾迪安陷入了更深的泥潭之中……

 长篇影评

 1 ) 不留痕迹影评:你逃不掉的

观看此片让我想起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ny】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哔哩哔哩】 //b23.tv/hELomMN ,主题和这个电影的一部分主题很像。即使是说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下面的评论:

“ 四川一绝壁山洞现神秘人员生活痕迹,警方介入调查 男子在林芝5A景区隐居6年被劝回家,避世又开荒【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

电影中的父亲和tom即是这么做的。

在讨论他们的远离世俗之前,我们该聊聊促成他们逃离的动因。父亲在经历战争后患有PTSD,对螺旋桨的声音感到敏感,他无法重新到社会,甚至做心理学量表时都因问题内容而感到难受。而战争并非是一场意外和天灾,有人为的因素促使他。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展的本性导致的,它是生产关系的产儿。

所以父亲的逃亡与其说是恐惧社会,比如说是恐惧社会对人的摧残毁灭(他自己就已经遭到摧残且伤口无法愈合),恐惧它吐露出的恶臭胆汁。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它所溅到,但是被溅射到的人必定永远无法忘记这刺痛,这种刺痛使他们对一切都感到彷徨和无法适应。片中父亲和其他退伍老兵正是遭到了摧残,选择远离一切。

当然,电影本身并没有深刻挖掘父亲在战争中使他精神崩溃的事情,在这方面经典的越战电影们已经说了很多。导演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符号呈现。所以我不认为“战争创伤”是导演的一个讨论话题,它只是父亲被“社会”摧残的体现。使他离群的动因还能换成别的,这一模糊化处理使得观众可以将自己的社会经验带入到其中。在这点上我认为肯·洛奇的《家庭生活》讲得最好。在那部电影中,女主角作为一个青年无法接受流水线剥夺人意志的生活,选择过嬉皮士的生活,父母对她批评责骂,种种压力使她患上了抑郁症,到了精神病院后医生也只是想着把她“修好”送回社会的生产线上。那部电影的主旨是,无论是家庭、精神病院,都是有意无意地维护着生产关系,限制试图逃离它的人,如果有人在这当中崩溃被击毁了,精神病院也只想着把他修好,让他听命服从,送回生产线。

说回本片,社会也派出人力来清理这些“不合群”的人,将退伍老兵的临时住宿推导,将父女两送走让他们回到“正常生活”。这又让我想起了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b23.tv/hELomMN ”,说的是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评论区的一些链接:“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片中的“回到社会”显得太有“良心”了,政府给父女俩心理治疗,给房子给工作还有免费教学。这甚至是令人羡慕的。我不清楚美国的情况,至少在这片大地上,编剧的这个设计使得电影的主题略微限制于“人际关系”上。

父女俩在社区生活时有一句台词,虽然他们吃喝住都是靠别人,已经和一切脱不开关系了,“但我们仍然能有自己的想法”。实际上“自己的想法”也在被侵蚀,电影中有官方的教会组织进行宣传上帝造物。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回到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的“逃离”,不留痕迹地逃离强制的社会规则。随着情节的发展,父亲和Tom有了不同的想法。父亲依然无法适应一切,不断地逃离。而Tom却在社区和那个房车营地中渐渐找到了归属感。在电影的最后两人分道扬镳。导演和编剧并没有在二者中战队,而是中立性地呈现一切。使得父女俩的离别成为无可挽回的悲剧,令人动容。但这也表明了导演和编剧没有对问题给出答案,他们只是发问,而没有回答。

Tom留在的房车营地显得有些乌托邦,现实不是那样的,或者是并不一直是那样。他们只要进行着生产消费(养蜜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比如农产品物价、农业危机、机械化生产等等……如果社会真的管不到他们了,那么营地里那些善良的人,同样也会被当作“离群”的人被送回“正常社会”。

很喜欢片尾的设计,Tom效仿营地中的妇女,在森林中定期留下物资,给在森林独自生活的人,她的父亲也属于其中之一。因而这个物资资助,更像是对所有离群之人的微弱帮助。

另外提一嘴, 托马辛·麦肯齐 在片中的形象非常棒。她展现出了从小脱离社会抚养的人的独特性,片中两场微弱的哭戏使人动容。她很有气质,但不知道为何她演的其他电影中造型师都磨灭掉了这股气质,搞成了特别俗毫无个性的形象,本片和Jojo rabbit算是例外。

 2 ) 发达国家的人性救助

电影情节我就不赘述了,就是战后老兵带闺女逃离社会的故事,但是闺女离不开社会,最后分开。

我就根据电影讲一讲美帝国人道主义救援的相关的事情。

首先他们被护林员发现并带入人类社会之后,父亲与女儿都有专人对他们测试。

女儿是有一个相当于社区大妈的阿姨对她测试,有文化测试(做试卷),也有心理测试,就是看图册。这样更加了解她。

父亲则是需要回答好几百个问题,我估计是有一个专门的软件来对特殊人员进行评价,问得问题也是很专业,对回答问题的速度也有要求。——这是相当专业了。

然后他们被分到一个提供了一套板房的地方居住。提供父亲一个伐木工的工作(ps:美帝国伐木工人运输树木都用直升飞机,我们的警察的飞机几乎没有)。女儿可以去上学读书,完全不需要人和证明,社区大妈就给办好了。女儿还可以参加各种俱乐部。妇女还被要求参家礼拜。

社区福利还是挺好的。但是父亲还是要逃离,于是他们搭乘大货车。

货车司机也是很暖,怕女儿是受迫害的,单独问她问题,然后才同意。没有直接拒绝。

他们到森林深处后找到一个小木屋,但是父亲腿摔坏了,只好找人帮忙。

这是一个郊区的小聚集区,也有军医。生活很快乐,一个大妈也很乐意给他们提供房车,人性很温暖。

 3 ) 烂番茄100%,看完发现,我真的好色。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Booka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留痕迹》讲述了一位隐居深山的退役军人和他的青春期女儿的故事。

这对父女远离人迹,过着不被世人打扰的生活。因为行踪意外暴露而被警察驱赶并重返文明社会。

适应顺从,还是继续隐居?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迫回归社会的父女二人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烂番茄新鲜度100%。

在影史上,烂番茄新鲜度100%的电影本来就很少。这足以说明《不留痕迹》是100%的好片!

豆瓣评分7.9。

电影首映之后,便受到影评人的追捧。

它甚至被赞为:“2018年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纽约时报首席影评人评价它:“《不留痕迹》邀请你和电影里的主人公一起,按照他们的方式去看待和体验这个世界。这部电影提醒你,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它们对你要求的共情都太少了。”

绿色的参天大树,遍地浓绿的蕨类植物,布满树干的苔藓......

在《不留痕迹》中,绿色是电影的主色调,你能隔着屏幕呼吸到森林的味道。

我夹点私心说,这个色,我好喜欢,它是今年最绿色的电影。

在电影色彩学上,绿色象征着一种生机、一种生命力。在电影中,你也会感受到旺盛的生命气息。

电影一开场,镜头便将这份转瞬即逝的美妙华彩就捕捉到了:

浓绿茂密的原始森林,这是一片人迹罕见的世外桃源。

随风舞动的蜘蛛网,一片岁月静好。

苔藓爬满一棵棵原始古木,彼此依靠共生,一派和谐。

绿色在阳光下闪耀、波动,生活在喧闹城市里的现代人,见到这种生机的绿色,瞬间就会被治愈。

电影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片绿色里。

威尔(本·福斯特饰演)是一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

因为战争引发的心理创伤,他对群居的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他想摆脱世间的吵杂,寻找内心的宁静。

于是,他决定走进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生活。

女儿汤姆(托马辛·麦肯齐饰演)陪伴他左右,两个人一起住在国家森林公园,度过安静的时光。

为了不被外人发现他们的踪迹,军人出身的威尔一直训练汤姆,提高她的野外隐藏能力。

渐渐地,父女二人适应了这种没有现代化工具、无人打扰的安静、简单的生活。

每天的食物几乎都是从森林里采摘的。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真正的天然、有机、绿色无公害。

如果想在森林里活下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水。

他们每天都会搜集树木草丛上存留下的露水、雨水,靠着这些仅有的水资源生存下来。

由于远离文明社会,他们没有充足的液化气这一类的便捷燃料,靠的只有石头生火取暖、做饭。

虽然靠山吃山,但是有的必需品还是需要进城购买采购。

威尔会向其他退伍军人出售医生开的止痛药来赚点钱,用这点微薄的钱,他会买一些大米、鸡蛋等食物。

平静的生活总是会被打破。

一次意外的暴露踪迹,警察以非法居住为由将他们逮捕并安置在收容机构。

为了整顿森林,警察还清理了大量森林独居者的临时营地,逼迫这群人回归社会。

父女二人服从了收容机构的安排和规定,他们被安排住在一个普通农场,回归群居生活。

自由之心是不会被束缚至死的。

备受战争创伤煎熬的威尔厌恶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他每天都怀念着森林。

不安和压抑的威尔决定带着汤姆重新回归森林,因为那里才是让他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地方。

虽然汤姆跟随着父亲回归森林,但是她怀念那段在文明社会生活的时光。

她对文明社会没有排斥和不适应,她渴望回到校园生活、向往着结交新朋友。

父女二人因此产生了生活方式上的分歧。

面对分歧,他们各自听从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回归社会,还是隐居山林......

从最初的陪伴,到最后的分歧,父女关系的变化反映了汤姆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萌发。

导演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对人物内心的挣扎洞察和捕捉得特别准确。

她使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意象来暗示父女关系的变化。

这个意象就是:海马。

电影中多次出现海马项链、海马形状的橘子皮等具有海马形象的元素。

海马爸爸有育儿袋,他专门负责孵化养育海马宝宝。等到海马宝宝发育成形之后,海马爸爸就把它们放回海水里,让他们独立成长。

威尔,父亲的威严,代表了一种隐居的生活。

他为了保护女儿和克服自己的心理创伤选择了隐居世外的生活。

汤姆,成长中的女儿,代表了一种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萌发。

小时候的她听从父亲的安排,一起居住在山林。但是随着长大成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对隐居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说明小海马已经长大了!海马爸爸应该把她放回大海,让她独立生活了!

这段令人感动的父女情,得益于演员们细腻而真情的演绎。

尤其是,灵气的女主角托马辛·麦肯齐,网友对她的表演赞不绝口。

当父亲被警察带走的时候,她坚定而焦急地呼唤着父亲。

当与父亲出现争执时,一脸难过的她,试图不去伤害父亲的心。

即便有与父亲不和的时候,她依旧陪伴父亲左右,作为他的依靠。

拿导演的《冬天的骨头》和《不留痕迹》两部作品对比一下,你会发现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主人公都是坚强的少女角色,她们在社会规则和限制下变得更加无比强大。

这也难怪,网友看完电影之后,对托马辛的表演感到惊叹,预测她可能就是下一个“詹妮弗·劳伦斯”。

《无因的反抗》《逍遥骑士》《神奇队长》《荒野生存》,再到《不留痕迹》,这些电影都把镜头对准了反抗现代文明的人。

他们努力挣脱文明社会的体制和规矩束缚,拒绝中产阶级生活的安逸,靠着自己的生存智慧,回到自然主义的生活。

《荒野生存》剧照

离群索居的生活,如独狼一样,给人自由;群居的生活,如蜜蜂一样,忙忙碌碌,但也有甜蜜的收获。

虽然《不留痕迹》有令人心碎的时刻,但它流露人性真善美和包容的一面。

它始终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没有对这两种生活过分评判。

这两种生活都是值得尊重的选择,它们没有对错高低之分。

in the wood where secrets crawl.

在树林里,秘密到处都是。

be it so small a place,a home ,a dream,my own

这个地方这么小,这是我的家,我的梦。

there'll be a tree that joins you and me from far.

这儿会有一棵树,把我和你连接在一起,即使天各一方。

and i am certain we all share a moon and a star.

我也相信我们正望着同一个月亮,同一片星空。

Love &Peace.就像结尾曲唱的那样,即便我们对生活的选择不一样,我们还是分享着同一片星空,同一个月亮。

这也许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和谐共生“吧。

(关注影探ttyingtan,后台回复不留痕迹,一起来看片儿)

 4 ) 你受了伤害不是你当一个混蛋窝囊废的理由

男主可以开治疗应激创伤类药物,且之前善于团队合作,合理猜测他应该是一个执行过外派任务的军人,回来之后有点心理问题,主要的收入来源应该是复员军人的补贴之类的,不够花也饿不死。

出于某些原因,男主厌世,他只想远离人群,和女儿一起在林子里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这恰恰说明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混蛋。

他当然爱他的女儿,就像我爱我手里的这对儿核桃,他只想把她放在口袋里,让女儿24小时陪着他而已。他对女儿的未来从没任何打算,对女儿的思想也毫不关心,救助组织为他提供了住处和工作,他也只是因为怕和女儿分开装了一阵子,在意识到女儿开始接触文明社会里那些他无法提供或者嗤之以鼻的东西,并且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需求的时候,他再一次近乎强迫的拉着女儿进了林子。

他始终没有给女儿解释过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也没有给她选择的机会。只是告诉她我们要离开了,我们应该在森林里,他从没真心实意想为女儿提供一个正常一点的生活环境,让她自己在现代社会和深山老林这两种生活环境中做出选择。他考虑的全都是自己!

男主自己保留的那些所谓的重要文件,也全都是那些自怨自艾的狗屁玩意儿,目的就是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伤害了你,你不适合在正常社会里生活。他压根就没有为了女儿改变自己、委屈自己的念头和毅力。即便他生理上表现得像个人猿泰山一样强健,可他的心理却像林黛玉一样的娇弱敏感。即便他能适应糟糕的生存环境,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窝囊废!

当女儿真正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也没有委屈自己,自顾自的离开了,即便他表现得非常不舍,可终究是他自己更重要。从始至终他根本没有为了女儿努把力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人索性就让他不知在何时,不知在何处慢慢的腐烂吧,毕竟他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混蛋窝囊废。

这样的人离开了自己,肯定不会是坏事。

 5 ) 这正是我所渴望的生活呢

人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的社会动物,这个社会里的每个成员具有独立性的思维意识,这让个体之间有所不同,但是从众性心理又会使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个体的判断力,行为力。群体的规模性越大,个体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也越容易被群体所同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会被群体所改变,这使他们孤立于群体之外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ptsd是一种严重心理创伤导致的应激障碍,这种心理疾病使威尔对人群以及城市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这让威尔无法融入人类社会,威尔成为了社会群体之外的边缘人。他领着女儿远离了城市,住进了公园的森林里,森林里有长满青苔的大树,有时候阳光会从树叶之间漏下来,清新的空气让人无比放松,威尔有一手好的求生技能,他能在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照顾好女儿汤姆,还能传授她知识,这个男人真的是很厉害了。

虽然在野外求生不易,但是父女俩在森林里生活倒也自在快活,对于患有ptsd而言的威尔,这可能是他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汤姆这是不公平的,汤姆并没有机会在父亲与社会群体之间选择,她愿意追随父亲是因为她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围绕着威尔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愿意呆在森林里是因为威尔呆在森林里,对于汤姆而言,威尔就是她从众心理的核心,后来汤姆真正的接触到了社会群体,她开始逐渐把威尔身上的核心转移到了人群里,亲情是维系着她和父亲关系的纽带,也是汤姆愿意待在威尔身边最主要的原因,被铲车破坏的小家园暗示着群体对个体的同化,对于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只能是威尔送走汤姆,让汤姆选择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故事。

古时候陶渊明老爷子过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老爷子大概是厌倦朝廷里的政治斗争,加上仕途的不顺,所以选择了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以慰籍疲倦的心。高更也是画画不顺心,直接选择跑去塔希提岛和原始人生活。《荒野生存》里男主角为了寻找自我而离开文明社会。《金氏漂流记》因为逃避高利贷索性居住在无人的小岛上。这些远离人群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个体的意识与群体意识存在较大差异,个体如果彻底脱离群体,会感受到孤独,孤独是一种自我寻求价值的过程,这样的价值使个体在群体之中拥有存在感,可是当个体脱离群体太长时间,他们也会习惯脱离群体的生活,这并不是逃避生活,也不是拒绝生活,而是选择另一种生活的方式。

曾经我以为我能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独立独行的活着,喝着烈酒,挥洒着青春,四处流浪,望着陌生的景色吸着寂寞的烟,后来我发现人活在世界上总会有所牵绊,这牵绊有时候让人伤痕累累,边缘存在的个体总容易受到群体的同化,我渐渐学会戴着面具行走于世间,喜怒不再形于色,遇到不同的人就换上不同的面具予以应对,晚上睡觉的时候,听着分针行走的声音击打着夜的宁静,我也知道我已经渐渐失去了面具下真实的自己。后来我不再奢求年少时所期待的生活,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摘下虚伪的面具。

雨天,下夜班坐车回家。迷迷糊糊的睡过了站台。下车以后发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沁人心脾的空气让我的意识开始清晰起来,眼前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似乎有鸟儿蹿行于林中枝间,远方云屯雾集的地方隐隐约约能看到层峦叠嶂的山峰,山峦间没有植物覆盖的白色石头格外显眼。夜里睡觉的时候梦到自己回到了那个陌生的地方,这次没有折头坐上回家的公交车,而是离开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头也不回的走入了那树林之中。树林里有着鹿角发光的麋鹿,树干上爬满了生机盎然的青苔,脚旁是嫩绿的植物,不见花朵,却有幽蓝色的蝴蝶徘徊于植物之中,抬起头的时候也能从树枝间看到点点星光。后来醒了过来,在时空错乱的恍惚间发现那不过是一场梦境,万籁俱寂的夜里竟然有种莫名的失落感,真希望可以回到那树林之中,无论那树林是现实还是梦境,那一瞬间真的好想开始一种脱离人群的生活,展开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即使是深夜,诺大的城市依旧灯火辉煌,这本该是一个热闹的城市,可是总觉得这热闹似乎与己无关,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依旧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在目不能及的地方,千帆过尽的角落,夜晚有虫鸣的地方是我的家乡,从前我总想离开它,而如今想起它的时候总会双眼湿润,那里没有盛世繁华,没有鲜衣怒马的俊男俏女,却有着烟岚云岫的山峦,有着往来阡陌中的故友,或许无法去到梦境中的世界,但是此生的句号能够停留在家乡二字之后也是极好的。

如此人生,足矣。

如此人生,只能想想。

谢谢你看完我的影评。

 6 ) 克制的叙事,是导演对观众最浪漫的告白

在第44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上,导演黛布拉▪格兰尼克凭借《不留痕迹》击败阿方索▪卡隆,拿下了最佳导演。《不留痕迹》,是这个独立电影人在继《冬天的骨头》之后的,关注社会边缘人物的又一力作。只不过这一次她将视角投放到了患有PTSD的退役军人身上。

对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园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唯一与外界的接触就是去镇上采购生活必需品。

某天,当女儿汤姆不小心被人发现,父女两人平静的森林生活由此被打破。

从这个时候开始,电影的戏剧冲突得以真正构建起来。

当社会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父女两人经过一系列了解调查之后,把他们安置在了一户愿意收留他们的人家中,当然这样的善意帮助是需要男主通过劳动来获得的。

在这期间,女儿很快地融入了社会生活,而父亲却一直显得无所适从。

……

很快,父亲再次带着女儿逃离,再一次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但在这个过程中,女儿与父亲的矛盾逐渐凸显。

其实,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包含了两层:外部冲突是父亲森林独居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群居生活的对立;内部冲突是父女在难以割舍的亲情与两人最终选择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对立。并由此在两人之间所产生的内心矛盾、挣扎、别离才是最令人揪心的。

一边是父亲教授女儿各种森林生存技能(独居)。

另一边是女儿让父亲感受蜜蜂的能量(群居)。

这是他们为了彼此能够生活在一起,所做出的各自努力。

……

电影结局有好几种落入俗套的可能,无一例外导演都完美避免了。另外,在影片中导演多次使用了一个关键意象来暗示父女最终的结局。

那就是海马。

海马项链、女儿阅读的关于海马的书籍、海马形状的橘子皮。

海马属于雄性繁殖,并且海马爸爸在生下小海马之后不会再照料并保护他们,而是把他们放回海水里,让他们独立成长。

影片到这里,戏剧冲突的建立、发展、解决都已全部完成。

……

但我认为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并让我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原因,在于它产生戏剧冲突的本源。有一类艺术作品,你不仅要关注它讲了什么。还要关注和了解它没讲的是什么。这部影片之所以让我对它久久不能忘怀,就来自它没讲的那些东西。

我们只知道父亲患有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这种病症给病人所带来的影响是常人无法想象到的。然而导演却只用了几组镜头一带而过。

还有他们在逃离过程中,父亲受伤被好心人收留,并决定再次离开时,女儿却表示了相左的意见。

“你接受不了的事,不代表我也接受不了。”

这会让观众好奇,他们曾经发生了什么事?

另外在影片的第11分钟,父女两人谈到了母亲。

当然,这也被导演用寥寥无几的台词给带过了。

为什么母亲会缺席女儿的成长?这个家庭曾发生过什么?(再次联想到海马的雄性繁殖)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一无所知!

他们的过往被消抹掉了,而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象,他们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观众会自动用想象去填补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经历。

这就是艺术接受。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塞尔提出了“空白”和“召唤结构的理论。他认为,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的“空白”,当读者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置于本文,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填充起来时,作品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

让我再举个例子,那就是法鲨主演的《羞耻》。

同样过往被消抹掉的兄妹,他们两人在伦理道德和情感之间来回挣扎与纠缠……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妹妹在自杀前给哥哥的留言,让我对这对兄妹的成长背景产生了好奇与疑问。

……

看完这两部作品,都让我有一种去跪求导演或编剧的冲动,请给我看看他们的背景小传好吗!

导演的欲言又止,却让观众欲罢不能!

从艺术接受的层面上来讲,导演以其克制的叙事,让观众也参与到了影片的艺术创作中来。《不留痕迹》经过导演和观众的共同艺术创作,最终而成。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牵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影片的最后,当女儿说他不得不走

当父亲消失在广阔辽远的森林里

我们知道尘归尘,土归土,每一片叶子都静静地落下来,毫无痕迹。每个人都在既定的命运里各行其道。

首发于公众号【朴晏】

 短评

与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相比,差太远了。

9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导演替观众问了几次why?但他一次也没回答过

13分钟前
  • FlyDonkey
  • 推荐

有的人他可能有PTSD,或者他干脆就不属于现代文明,而我们自大狂妄的人类,为什么又去给他们提供所谓的“帮助”呢,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更不用你来允许不允许,尊重同种生物的多样性,这是我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

15分钟前
  • 豆瓣逼我改名
  • 推荐

也许有的人天生血液里真的没有现代文明的基因吧,血浓于水的父女二人,在自由与现世之间的挣扎,令人困惑又同情,最终二人的的选择,更是让人心痛不已。两个主演表演太赞,小姑娘有成为下一个Jennifer Lawrence的潜质。

17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片儿不错,什么《神奇队长》之类的都应该跪着看这片儿十遍。细节很丰富,靠细节而不是说教讲故事,用戏剧化的对白表现父女俩对野外生存态度的转变。Debra Granik这个导演有两下子。摄影很好,色彩很鲜艳。20190226: 今天给一个项目做健康安全计划,查到野外露宿的内容,才知道Leave No Trace是美国一个致力于野外露营者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组织的名字。所以片子有可能reference了这层含义,从父女二人对野外生存的态度入手,探索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态度与Leave No Trace的精神有怎样的艺术上的呼应等等,我们又多了一个理解这部电影涵义的角度。

20分钟前
  • 小A
  • 推荐

2018375 二星还行

22分钟前
  • 多不利登
  • 较差

以为会是一严肃版《追捕野蛮人》,结果弱化了“追”,放大了“逃”,后半段有意隐去了承载现代社会功能的追击者(不然哪会这么轻松),转而试图严肃探讨(在借助一定外力的条件下)离群索居的可能性,同时还埋了条父女关系演变的暗线(或者在某些观众眼里这条才是真正的主线),当然,如果注意力没放在这条线上,结局可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冲击;拍得倒是非常认真,也不是说这样的事例不具有信服度,只是动机实在太牵强附会了,编导给父亲披上一层创伤老兵的身份就妄想糊弄过去也太低估如今观众的接受能力了,掐头去尾的拍法也够偷懒,结果企图靠只言片语建立起来的父亲形象也完全没撑住,倒是又见证了一位零零后戏咖的诞生。

24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小身材大作为,于无声处直击灵魂!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没有花哨的鸡汤,没有炫技的台词。退役军人父女远离尘嚣,选择一种自我孤立、自我边缘、自我放逐的简约生活,如此坚定,义无反顾。对于父亲的过往,以及心态,没有闪回,无从知晓,但恰恰这种提纯的手法,让影片更耐人寻味,仿佛一面谁都不忍心泛起涟漪的静水。更重要的是,每个节点都是反套路,一直到结局都如此让人唏嘘但合情合理——简约却不简单,年度佳作。

29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难得全片保持着一种无侵略的中立性。先以雄性繁殖的海马来代独居的父女关系(项链,书本,橘皮),继而又用蜂巢呈现群居的一种可能,最后再用留置食品包裹传达尊重相异的生活方式;至此,各个方面都完整了,于是,末尾父女两人各行各路也如同林间漫步一样自然。

30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刚开始觉得只是美国独立电影那种大路货,就差半场离席了,然而小女孩演技像是显灵一般,成就了接下来一切微妙细节,就像森林里的呼吸,

34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住在公园就是无家可归,离群索居就会格格不入。关在笼里的驯马才可获得安全,修剪统一的枞树才能庆祝圣诞。用冰冷机器的提问定义什么是正确,剪有关梦想的贴纸畅想什么是未来。我们是藏在钢筋水泥后等待投喂的人,却视幕天席地的旅客为异类。我们都躲在面罩里怕被生活蛰,却从未试图获得大自然的信任。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又是一个灵气十足的小女生,Ben Foster演技更是没话说。同题材作品里的翘楚

4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 Oh and I, I know you must go, and I think I know why, but I don't know why ♪

45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片子太棒了,无话可说。要吐槽的是,中文片名的翻译,此Leave非彼Leave啊,这意思是“别暴露”(信息量很大的!军人、野战、丛林生存、PTSD......),不是“叶子没有痕迹”……呃……

48分钟前
  • 王安安
  • 力荐

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充满着理所当然。男主的生活离我们太远,但正因如此,我们得以照见自己的生活,得以发现我们或许不是方方面面地被给予,而是不同程度地被剥夺。深邃的森林安放着许多彷徨,男主的只是其中一种。看完片子,想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归处,竟然也获得了一些安慰。一个另类而诗意的电影。

49分钟前
  • 任原
  • 力荐

这个故事有一万种变俗套的方式,但是都没有,结尾很心碎动人但同时也留下了力量。小女孩很灵,但父亲的角色更值得回味,让我想起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一个人的放逐或许根本不需要去寻找任何答案。看完Old Joy再看这部,对俄勒冈州的森林非常向往。

5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Wish you every day get a beer to drink and a folk to sing

53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推荐

和“神奇队长”一样都是反物质文明的丛林乌托邦题材,但女性导演用包容取代了对抗,给厌世的现代人留下了逃遁的出口。父女感情刻画得温柔而深厚,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学会了放手。小女主太灵了,真人比电影里还腼腆,才满18岁!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救助机构无权让男主融入社会,男主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1小时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父女最终还是在融入社会和独善其身之间做了抉择。不论是社恐般的远离人群和普通日常,还是和人平淡地沟通接触,都没有所谓的不好的选择。影片致力于呈现边缘个体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也探讨了回归社群的可能。女儿打开袋中文件,从影片给出的信息可以发现,那些文件并非身份证件以及别的重要文件,而是一些心理问答的暗示和报道社会问题的报纸。我们一定要感受到主流社会的情爱与归属,才能说明我们是安定幸福快乐的吗?当主流社群强制安排所谓的居所和工作时,也许他们并没有想过个体的感受,或者严重地说,他们直接忽略了个体存在的意义。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