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欧美剧意大利2012

主演:Luigi Diberti  Claudio Gioè  Claudia Pandolfi  Stefano Pesce  Tommaso Ragno  Yorgo Voyagis  

导演:Alexis  Cahill  

 剧照

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2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4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5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6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3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4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5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6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7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8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19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9:25

详细剧情

  扑朔离迷的事件,神秘莫测的组织,死去的亲人又一一出现,在探寻自己的过去和神秘力量的同时,卡布里将走向善良,还是堕入邪恶?他与克劳迪娅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虚伪下的真实:谈谈陈嘉映的哲学智慧

陈嘉映在《十三邀》和许知远对谈时说了一段话:“当代人吧,你说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有时候你得问你真的不喜欢吗?我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说我不喜欢或喜欢的时候,我在意或不在意的时候,都有可能不够真实。一个办法当然就是我们不去看这些问题,就往下过着就完了。另一个办法就是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尽可能面对它。当时鲁迅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还是挺对的。他说就是要拷问出真是下面的虚伪,但是他下面那句话说得好,接着要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其实认识到我们自己有点虚伪吧,我觉得还不是特别难,这虚伪下面的真实,就是你真的想要的是什么,你在意的是什么,还真是挺难的。”

当然陈嘉映引用的并不是鲁迅的原话,鲁迅的原话出自他评论日本三笠书房《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普及本的文章,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所以陈嘉映引用鲁迅的这段话是活用了,鲁迅原意是指把那些人都当作犯人一般来拷问,要首先挖出他的罪恶,然后才是挖出他的洁白来。这时候的拷问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他者。而陈嘉映却并不把人当作犯人,毕竟虚伪并不等于罪恶,而且拷问官也不是他者,而是被拷问者本人,所以这就有了区别。这种活用,是陈嘉映惯用的手法,他说自己习惯反过来思考问题,人们习惯思考“哲学家能为雅典做些什么”,他却说“雅典能为哲学家做些什么”,前者仿佛预设了哲学家必须有所为,为雅典而为,可是哲学家本身的存在就已经足够了。

另一位读哲学的人梁文道也曾被质问是不是“披着读书人外衣的商人”,就预设了他一定是个商人的意思,与读书人相比,这就是贬义。只是梁文道大概没有陈嘉映开阔,他不会反过来想,只能说“我既是读书人,又是商人”。所以陈嘉映的“反过来想”实在是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带着预设,带着有色眼镜,自然很难看到真相。习惯了真实下一定是虚伪,就看不到虚伪下的真实。“反过来想”,就是陈嘉映的独特智慧。

当然这虚伪下的真实的问题其实也不好解。拷问犯人,权力掌握在执行者手中,拷问自己,权力却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究竟该如何拷问自己,是严刑伺候还是避而不谈都是可行的。现代人,除了心智不成熟的儿童,少有始终认为自己全然不虚伪的人,或为名利,或为亲友,或为心安,所做的事情都不能称为完全为了自己。为自己本身也是一件虚妄的事,因为“自己”也是一个矛盾的词。

如果多少学过一些佛法,或者了解一些生物学的话,这问题或许不会那么纠结。《心经》中有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谓“空”者,并非虚无,而是变化。生物体的一切都在变化,细胞在生长,血液在流动,“我”在每时每刻都不是同样的“我”,世间万物的“色”也是如此,总在摩擦碰撞,诞生消失。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寻求“自我”的真实是否还有意义呢?自我是空的,那么真实也便是空的。所以无论是真实下的虚伪,还是虚伪下的真实,都是不可照见的。

但哲学就在于抽丝剥茧,盘根问底。自我是“空”的,是没有一个完整的“自我”的,但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就有了德里克·帕菲特的“心理联系性”。忒修斯之船拆了后重新组装还能叫忒修斯之船吗?帕菲特说只要它的连接关系不变,它就还可以叫忒修斯之船。那么“自我”的意义就在于你和曾经的自己有多大的心理联系性。我们和昨天的自己也许有99%是相似的,但是和三岁时的自己也许只有3%的相似,那么昨天的自己和三岁时的自己到底还是不是自己呢?如果把“自我”看做是零和一,非此即彼的关系,除了此时此刻的一刹那的自己,任何时候的自己都不能真正称为自己,但帕菲特的理论却不是的,“自我”并不是零和一的关系,它是一点一点地变化的,昨天的自己和三岁时的自己既是自己也不是自己。

陈嘉映抛给大家“虚伪下的真实”这样一个问题,可他却早已经深挖到不知哪里去了。在我们都还在纠结“自我”是怎样的时候,他却已经“反过来想”,已经不把“自我”当回事了。这才是陈嘉映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真正的智慧。

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公众号【杰瑞书悟】。

 2 ) 我希望罗胖和许知远结婚,哈哈!

昨天看了40多分精华版的罗胖和许知远的访谈今天我看了全版的将近3个小时的访谈。感觉不是两个人在对话,而是两大社会现象在对话,简直可以当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注解。两人的人生观虽然相反却不相斥,也正因为观点的相聚甚远,所以碰撞最激烈,所以太多的模糊不清会得到更清晰的梳理,反省也最深刻,这种悖论在和谐里得到证实太吊胃口和有趣了。他俩的对话像一个商人与一个诗人对话,却颇有那种“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的权利”的意味,这种种平等,接纳,包容的场面我总觉得有种美感。每个人都有偏见,偏见无法摆脱,但可以被正视,这种资态给我的感觉像世纪性对话一样让人激动。 没谁对谁错,这就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印象,特别多元且隔阂巨大,人迅速的以群分,就像看韩剧的不理解二次元,美剧的不理解看韩剧的等等,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与坏不是我们这个维度能去判断的。而且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最让我感动的是双方都很坦诚,光明磊落。罗胖真是太厉害,逻辑清楚,反应又快,我的本记了好几篇,浓缩&精炼。听过一句话“当一个虚无主义者遇到一个野心家就可以改变世界了”,感觉不是把世界毁了,就是把世界建成乌托邦了。特别希望他俩能结婚,太有戏剧性了。大晚上室友都睡觉了,我却像喝高了一样兴奋(虽然是一个严肃深刻的访谈)。可惜的是许知远是防谈者出于礼貌他只能尝试着去解刨而不能去解构罗胖,否则两个段位相当的人你来我往的过招,那应该就是刀光剑影的感觉吧。最后罗胖说:他有很多地方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他只能忍着,但我们都互相能懂对方,互相有所保留但又互相欣赏,他很适合做一个朋友。当两个大男人光明磊落的探讨深刻的问题,一个人穷追不舍,一个见招拆招,期间穿插着那种酣畅的笑声,这就应该是君子之交了吧。作为一个腐女,当许知远仰头笑了,当罗胖嗨到两只手一直在晃悠。你会不会也觉得他俩在一起会不会很美好。哈哈!

 3 ) 俞飞鸿:美并不能定义她

许知远采访俞飞鸿的十三邀这几期,四个多小时能差不多一口气看下来,也源自正常人对俞飞鸿都有着的着迷与好奇产生的动力驱使。许知远之前在有方的时候有做过他的一期讲座,大概知道是个文化人知识分子,但看来在俞老师面前也不能免俗地展现出那快压抑不住的一个普通男人对理想中的完美女人的探索欲和不自如。从一开头情不自禁地发出你真的很好看的评价,再到中途不断追问俞对她的美是否有感知都可以感觉出,许知远对俞飞鸿的判断与她的美貌一定是分不开干系的,而且也造成了他对她先入为主的可以说不太公平的见解。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是许的责任,只能说他也与常人无异,看到俞飞鸿就想到仙女,而仙女自然有很多人为定义上的可为和不可为。人们看到高级的美时总是会不自觉地选择从一定距离去观察,也会默认这种美是不能落地的。就像许知远最后谈他做的与俞有关的两个梦一样,他的潜意识里就是不能接受俞和庸俗与不美搭上关系的,这就已经是一种出于对美的向往而形成的偏见了。所以,从许的诸多发问可以看出他一直预设了很多性格和喜好,并希望俞飞鸿能往里套。许对俞飞鸿的作品,其中《喜福会》和《千年敬祈》的执着和喜好以及对《小丈夫》的鄙夷这强烈的对比,都反映出许知远也许是由衷地希望俞能一直阳春白雪下去,或者执拗地认为一个高雅的她不应该做出自降身份的决定,不过这种视角难免也与许知远知识分子的那点清高分不开。

反观俞飞鸿的回答,才是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聪明得体,坚定又不失风度和温柔。她平静如水又缓缓而行的语调,面对许对她先入为主又略自以为是的预判,不刻意回避也不急于解释,不愠不恼,而是坦诚的,坦然的,带着一颗无比包容和宽容的心,温柔地向这个对她有着太多好奇和不自觉要求的世界展示真正的她自己。所有人都迫切地想了解她,想知道她美丽永固的秘密,想知道与这副如此华美的皮囊匹配的是不是同样也是一颗传奇而不凡的灵魂。我想聪明如俞,应该心里很清楚世人对她的期待,但是如今的她应该早就已经看透了这一切,只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享受生活。尽管俞飞鸿一直表达着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但许知远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个回答,一直想挖掘俞内心深层的激情和理想,也就是他所谓的“波涛汹涌”和另几面,但一方面是俞也没有义务向他展示那么多,所以基本可以感觉出这是出于许的私心了,另一方面还是许不肯放过他心里对于俞的预判或希冀,他迷恋的还是那个他想象中的俞飞鸿。

我对俞飞鸿了解的并不深,也是被她的气质和美貌吸引,带着和许知远一样的好奇,通过这个节目来了解俞飞鸿这个人。不可否认的是,我也会自然而然的认为俞拥有一个高于常人的灵魂,大概也是因为既然芸芸众生都无法免俗,总是希望有一个美的化身能脱离尘世,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渴望。俞飞鸿对自身经历的娓娓道来,其实慢慢的就打破了这种对她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增加了她的亲切感和地气。俞飞鸿是一个很向内发展的人,关注自我,关注精神世界的充实,向往独立和自由。这点我能感同身受也是因为我大致上也是如此性格,所以对于俞的很多想法和观点也都能明白缘由。能理解她描述的在美国生活期间学会表达愤怒的那一刻感觉到自我成长的喜悦,也能明白她会只是因为喜欢就愿意克服重重阻碍选择去执导一部作品却在那之后并没有如预期中的继续产出,更能明白为什么她会欣然去接大众都无法理解的生活闹剧。因为这一切看起来很费解的行为归根究底就是随心,喜欢,觉得有趣就足够了,不需要其他更冠冕堂皇的理由。有的人不甘于平淡,而有的人在经历了一切后仍喜爱和追求平淡,自能从这平淡中品出生活的奇妙。许知远一直想要弄明白背后真正的缘由,他也许为俞飞鸿找了若干个解释的原因,但不明白其实这就是一个人把生活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大众想看见的样子。

生活,活成波澜壮阔也是活,平淡如水也是活,假如能不带价值体系的去看待,又怎么能分雅俗呢,能活的如俞飞鸿这般自我和通透,也许也是多少人望尘莫及的。取悦自己,往往比取悦别人要重要的多。仙女也有一颗向往平凡的凡心,看完这个节目再看俞飞鸿,身上相比之前那种不可亵渎的美之外,更是多了一层朴素之美,但是对于俞而言,美从来都不是她追求的最重要的东西,却成为了她向外界自然散发出来的光芒。在我看来,俞飞鸿并不一定需要高级的追求和人生理想加持,她的人格和内心的丰富与包容,与她的外表早已是相辅相成的合适。

 4 ) 把特权与压迫包装成“偏见”并不能合理化其本身

不得不承认许知远是个很懂得运用自身特权获取资源的人,否则也不会一季节目里能列出这一个怎么都说不上差的邀请名单,于是尽管我把许知远骂得狗血淋头,我还是得捏着鼻子吃下这口屎。不过既然吃了,那就至少得记录下每一期的大体,不让自己白白吃一顿。

第一期的罗振宇和许知远表面上似乎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维度的极端,但本质都是那个年代吃了时代和性别红利上位的人,是“中年异性恋男人”,他们最终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第二期的姚晨尽管聊了四个小时,但结果被剪进正片的不到二十分钟,正如许知远被制片人骂的“你的生活经验太局限了”,他和姚晨的访谈不过是毫无意义地试图将其人生线性地归纳出来,然而女性的记事与叙事方式却不是连续的,于是就会显得姚晨似乎什么都不记得,把整个访谈变得“似是而非”。 第三期的与二次元对话,倒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猎奇。如果批判动漫文化的浅薄与快餐化,那它充其量只是(后)福特主义时代下的一个折射,结果被许知远自以为是地局限在那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法跳脱。 他始终只是试图用年代来划分某种特定类型的(男)人,企图将他所认为的二次元归纳到某种可以被解释为“精神匮乏”的,以此突出他自己所站的制高点。 第四期的冯小刚端着的那副架子,以至于有时候我都不能分辨出他偶尔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究竟是不是真心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他将《我不是潘金莲》说得那么“舍得一身剐”的动力是从哪来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正名他的成就吧。 第五期的叶准真的言之无物,许知远根本切不进命脉,作为北方人的他无法理解广府与香港在政治、地域、文化、语言上的异同,结果兜兜转转就只能围绕着那个年代的“出逃”来聊些浅显的玩意儿,更不用说他全程表现出的对咏春的不以为意。 第六期的李安真的很温柔,比起许知远这种“我懂得比你多,所以如果你做得不够‘对’,我就鄙视你的”知识分子,李安则是他知道他在时代洪流前的渺小,也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可是他知道他无法袖手旁观所以不得不做点什么。真的很可惜时间太短了,还没能更进一步就结束了。 第七期的张楚只能说他就是那个时代被推出来的那个人,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被钉在那个位置上再也下不来了。你说他有什么特别的吗?并没有。但他至少不试图重新掌握回这种主动权,这一点至少在许知远不断炮轰下都能四两拨千斤地打回去,比许知远高不知几个境界。 第八期的蔡澜印证了为什么我对他从小一直完全没有任何好感,因为他不过就是那个时代的受益者罢了。蔡澜聊十几岁时把比自己大几岁的女生搞大肚子,许知远居然问“后来怎么摆脱的”,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我太羡慕你了”。 蔡澜解释他如何追求女性的时候说:“丑的照杀,好看的就会跟着来了,”许知远只是大笑然后敬酒“我太佩服你了”,最后连吃个鱼春都要问“这可以壮阳吗”,难怪他最后要说很久没有聊得这么尽兴了,毕竟真的臭味相投。 第九期的俞飞鸿是彻底地被撕下了他的假面具。当他和俞飞鸿聊武则天,结果认为武则天的行为是受制于女性身份的焦虑,还会反问她“你为什么对性别那么敏感”。 俞飞鸿的回答:“不得不承认这是男权社会”“认清事实本身”“本身构造就有区别”“我不会轻易喊女权”本身其实不完美,但是当她反问许知远“死亡是不是你们男人最大的恐惧”时,我觉得批评她不够激进是没意义的,能够打许知远脸即可。 “生命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活得有滋有味正是因为它的无意义。”或许她这句话正是解释了她无能反抗结构性的压迫的自我反省吧。 第十期的陈嘉映同样撕开了许知远的虚伪。一句“你真的不喜欢吗?”就击穿了他。“认识到虚伪不算难,认识虚伪下的真实才是最难的。” 同时也对许知远的“精英主义”很好地回应了:“不可能因为知识分子鼓吹什么就能改变思想观念,只能是因为社会结构变化。知识分子干的就是生产产品。 “过去想当然地把社会维持的高度“精英主义”认为是社会良性运转的代表,现在社会发展了自然就要遭到质疑。 “并不存在普遍的信念价值,世界上主要的价值变换都是随着西方的强势价值强加上来的。争取的不应该是论证它的普遍性,而是证明它被接受的原因:它的正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陈嘉映同样提到了“男权社会”,但是许知远却对此毫无反应。 第十一期的贾樟柯实在有些让人诧异,也许是拍摄时他正在经历他的人生一次转折,正如他说的他开始对人文性背后的不可琢磨产生了质疑,开始滑向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于是他的三个访谈都显得特别不一致。他在家乡的那段一对一的时长两个小时访谈里,能得到的信息几乎为零,他似乎根本不确定他正在面临的是什么。他在尝试的天体物理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结果很有可能是,什么都不是。 而第二段的所谓饭桌上男性的饭局则是一场漫长的折磨。饭桌上的中年异性恋男性的话语交换,永远围绕着政治之类的宏观结构,永远看不到“人”,然而可悲的是他们在推杯换盏中建立起了新的社会网络。 唯一有价值的是他稍早一点的“单向街篇”。他谈到《三峡好人》时说到自己意识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流动的不可能性,导致他过往的乐观不复存在,甚至提出“只有另一个巨大的变革才能改变现在的变革”。他认为一直需要隐晦的社会文化是有问题的,缺乏的是坦率。但是这与他后续遁入对新技术的探讨和对超自然力的迷恋呈现出某种讽刺。 第十二期的金承志只能说是换了一个年代生存的顺直男遇到了所谓的“中年危机”。这一集非常清晰展现了许知远的采访能力为零的问题。他将这次访谈的浅薄归根于金承志的自我拒绝,倒不如说是他根本没办法想象除了他臆想出来的男性气质外更多的东西——异性恋时间、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对谁都要问“情欲对你重要吗”似乎离开了这种性上的掌控,他的男性气质就无法展露。 最后对青楼的探讨同样充满了顺直男对女性的凝视与物化,他们似乎在赞赏青楼女子的才华,但实际上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不光彩”的职业上对女性的性化。 第十三期和白先勇的时候,许知远聊到《孽子》时,估计又是怕尺度不对,又是被自身异性恋的特权蒙蔽,老是兜兜转转的,总在那些有些带有窥视的问题上打转,但是白先勇的回答又太过于充满那个年代特有的局限,最终只能得出个“一切为文学”“没什么不同”的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论是“存在了这么久,一定有他的道理”,他认为没有孔子教做人的道理就很难有中国历史的立足之地。 最后尾声时许知远归结出:“个人是改变社会最重要的工具”无法讲清他究竟是过分的英雄主义还是擅长将人物化,或是两者都有,但始终能让人意识到他似乎从来未将“人”当“人”看。

 5 ) 陈嘉映:虚伪下的真实

实话说,每一期多多少少都有些触动,但陈老师这一期,真正有一刀劈开混沌的感觉。

在陈嘉映面前许知远更像个谦卑讨教的学生,最后他问了一个问题:有太多的自我,这些自我妨碍我更好地理解世界,不喜欢这些自我。

陈嘉映:我们真正信的是什么,我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说我不喜欢或喜欢的时候,我在意或不在意的时候,都有可能不够真实。

当时鲁迅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他就是要拷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接着要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

其实认识到我们自己有点虚伪,还不是很难。但虚伪下面的真实,就是你真的是在要的是什么,你在意的是什么,这个挺难的。

许知远问的问题和我自身很相似,我总以不断拷问出自身虚伪而自鸣得意,甚至从中获得某种诙谐讨巧的精神力量,似乎这样就能将自己遗世独立出来。然而在自以为是的高明背后,困惑,迷茫却从未消减。所以当陈嘉映说出:更难的是虚伪下面的真实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好像惴惴不安的身体终于踏在了朴素的地面,不再膨胀而飘忽,而更愿意踏实地前行。

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十三邀这个节目,可能也同我自身的思想修养有限有关,至少我看到了许知远力图呈现出来的真诚的对话,而这种以真诚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碰撞给我以很大启发。像这一期结束时陈嘉映说的:你真的好许知远,真愿意聊这些。

 6 ) 理想与现实的交锋——许知远VS.罗振宇

2001年,许知远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那年他24岁,书名取为《那些忧伤的年轻人》。15年过去了,许知远不再年轻,但依然很忧伤,为自己,更为这个焦虑的社会。除了单向街,我对许知远了解甚少,既不知道他是北大计算机系的高材生,也不了解他与《经济观察报》的渊源。当那个不修边幅、宅气中略带猥琐的男人出现在屏幕上时,我只知道无论从相貌还是内心,许知远都落后于这个时代很远。

相比之下,罗振宇一贯的笑脸下暗藏的商人气质被衬托得淋漓尽致。刻意的寒暄,体贴地暖场,都是许知远做不来却自在其中的。许知远是傲慢的,文人穷酸式的傲慢。他热爱文字鄙视金钱,宁肯在回忆中孤独终老也不愿踏入时代的洪流。他嫉妒对面那个胖子的成功,却又瞧不起他身上沾染的铜臭味。生意是恶俗的,拿文化和知识做生意更是俗不可耐。许知远是那个年代的天之骄子,以前是,现在和以后也要是。于是,四十不惑的许知远依然保留着难得却又不合时宜的学生气。愤世嫉俗。顾影自怜。

罗胖也是傲慢的,一览众生小的有钱人的傲慢。有礼节,识大体,脸上保持着熟悉的笑盈盈,脑袋里却思忖着怎么从对面那个人身上捞点银子。罗胖丝毫不掩饰内心的私欲和功利心,于他而言,小到商业,大到人生,都不过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他追逐的是过程中的刺激和体验,绝不会傻到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普度众生。许知远和罗振宇的对话,更像是两个时代的交锋,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战。这不似普通的娱乐节目,巴不得闹出点动静来。看他二人的对话,心里是紧绷着的。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小情怀和大梦想,在他们的唇枪舌战中找寻未知的答案。我们想赢,却更怕输。

我多少有些文人气质,因此虽然欣赏罗胖,心里却是站在许知远这一边的。我希望他用那些沉淀的历史压倒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但他却在慷慨激昂的罗胖面前,落寞地吞一口红酒,苦笑着败下阵来。他说的话是那么不接地气,那么跟不上时代。幸好对面坐的是罗胖,这个生意人知道怎样取悦观众和迎合顾客。既然你花钱邀我访谈,我就对得起你付的报酬。面对许知远那些有去无回的发问,罗胖完全可以用一句“我记不清了”敷衍了事。但他没有,反倒像长者传道于孩童那般娓娓道来。这场对话完全是被受访者控制的——节目好不好看无关乎你问些什么,而取决于我想说什么。

罗胖在访谈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已经四十岁了,很多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能这么说无疑是一种幸运,这意味着他成为了找到人生目标的少数人。因此他焦虑、他狂奔,生怕被时代遗弃。当许知远随性地在录节目和喝咖啡之间犹疑时,罗胖却在全年无休地逼迫自己录制公众号每日推送的60秒语音。所以罗胖红了,简书、公众号上的日更写手红了。所以那么多人一面声讨鸡汤文,一面笔耕不辍地曲意逢迎。

知乎、豆瓣上的诟病愈多,罗辑思维偏偏越火。批判者可能是某个领域的精英,也可能是像许知远一样的愤青。可惜他们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小部分,他们代表不了大众,充其量只能代表自己。说得好听些,这些人的水平已经高于罗辑思维的目标人群,罗辑思维之于他们,大概就像百家讲坛之于历史系教授。但从社会角度来说,易中天、纪连海做出的贡献,远比那些埋在学问里的老学究大得多。以许知远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一边站在象牙塔上洋洋自得,一边望着山脚下的人群怒其不争。而罗胖却一边奋力地往上爬,一边将塔里的奇珍异宝掏出来往下扔。他得罪了塔里的人,想必不会有好下场。但罗胖既然有这胆识,就必定知道山下那片黑压压的人群,能在他掉下来时稳稳地托他一把。

许知远笃定地知道自己是对的,也为庸众感到可悲和哀婉。2010年,他用《庸众的胜利》一文批判韩寒的浅薄和民众的愚昧,期望用自己的公知身份去撼动些什么。他也曾试图站在塔顶把普罗众生拉上去,却从未想过像罗胖那般放低身段地“上学下渐”。许知远始终浸淫在那个“精英为王”的时代,知识决不能唾手可得,非要高高在上才能对得起精英的身份。他渴望看到社会整体里程碑式的提升,这种完美主义的想法并非不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应该是有这种目标的,但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罗胖则在全社会的躁动中,敏锐地洞悉着大众的虚荣心理,通过“罗辑思维”让那些懒得读书的人拥有了炫耀的资本。他在大多数人眼里还是渊博的,但他宁愿把自己放得很低。他自诩为书童,既甘心做知识的搬运工,也愿意成为逗引你入门的小丑。他巧妙地利用知识的不对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华丽变身为一个镜头前的信息中介。对于个人而言,他赚到了无知者的钱。对于社会来说,他拉动了知识的消费。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他无疑都是成功的。

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社会的贫富差距被迅速拉大,我们一边顾影自怜,一边亦步亦趋地奋力追赶。罗胖乘着泰坦尼克号跳入了时代的洪流,难道那些声讨他的人,心中就不曾闪过一丝妒忌?罗胖很感谢他在《对话》栏目当制片人的经历,用他的话说是为他打开了上帝之眼。他的眼界宽了,格局大了,那些叽叽歪歪哼唱挽歌的人,已经小到他看不见了。

许知远在正式对话前,访谈了“罗辑思维”的工作人员。他讶异而不解地听那些九零后聊《奇葩说》和《偶滴个神啊》,终于还是狂妄不羁地用手机放了一首斯特拉文斯基的《夜莺之歌》。他就那么格格不入地存在于那群摆弄手机的年轻人当中,孤独得让人心酸。前段时间《百鸟朝凤》制片人下跪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一个时代仿佛又要翻篇了。是不是有些珍贵的东西只适合怀念,许知远不知道,罗振宇知道。

 短评

记忆最深刻的是采访罗振宇那一期。通过许知远与罗振宇这场对话,很明显能看出他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许知远至今仍是是迷惘青年,质疑着这世界的一切,质疑生活的意义。而罗振宇,更像是一个不要脸的无赖,他自己多年经历竟让他就这样笃定了自己的思想毫无差池,自己的行为不可左右,自己就是真理啊

6分钟前
  • 招招
  • 力荐

被访者很诚恳,也是极有深度的对话,但许知远太喜欢用自己的语境去套别人的话了,而且什么“时代”啊“情绪”啊,简直就是他的口头禅,听着累

11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李安谦逊外圆内方,俞飞鸿淡然外柔内刚,都是欢喜的。倒是许知远,人不如文耐心好看。

13分钟前
  • EEingxyz
  • 推荐

有点意思,但是许老师有点太喜欢把别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来思考了。

16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推荐

许知远的视角挺好的。可以粗略视为豆瓣视角,而对手们表现也不错。很值得豆瓣的朋友们看一看。

20分钟前
  • 比多
  • 推荐

俞飞鸿是真美啊,所谓顾盼生辉,人生根本毫无意义,就活得乐呵点,她比很多人都通透

25分钟前
  • Kojote
  • 还行

看许知远这个人就不舒服,不喜欢,在做这种节目之前,先去学学采访吧,你带着所谓自己的“偏见”去采访别人,没问题,但是你的偏见并不深刻准确有意思

26分钟前
  • 叉个手
  • 较差

许知远想和商业靠近,又有点装。不纯粹。罗振宇和李安的采访给我印象太深。

31分钟前
  • 你好德先生
  • 推荐

这个许知远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系列,恰恰被他自己毁了。一个迂腐清高、没有气场,一点都不落落大方的人,完全糟蹋13位嘉宾。很讽刺。

34分钟前
  • Henry Gu
  • 较差

看了贾樟柯这一期,你会发现,他真的是双子座,敏感,多变,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颓得不行,一会儿说要放弃,一会儿又坚强如故,总之适应性太强了,适合生长在这个时代。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内地独一无二的深度访谈

37分钟前
  • 马扎罗
  • 力荐

许知远总想挖掘他人身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并总用无时不在的偏见与批判做他以为是洞见的嫁衣,他身上的拧巴和纠结,难道不正是他想寻找的个人认知与时代趋势的内核矛盾吗…他采访的所有对象都比他想得清楚,尤其是罗振宇和张楚,但他有一句话我是赞同的,崇拜并欣赏复杂性.

39分钟前
  • Being槟
  • 推荐

高端名人访谈节目,虽然许知远不是专业的采访人,对话的衔接与问题的抛出略微尴尬,但他和嘉宾的水平已经足够支撑这档节目了,各种思想的交汇与观点的碰撞,许知远与嘉宾的个性尽显无疑。访谈将嘉宾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革结合,从个体映射时代的同时探讨时代对人的影响,格局很大,比鲁豫有约强多了。

40分钟前
  • 1只醉鹅
  • 力荐

“跟许知远交流很有趣,你会觉得自己有说话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意还是不同意,他听得懂。"罗振宇的感悟很打动我。 带着偏见的许知远和带着偏见的时代人的对话,不加设计,彼此尊重,最可贵的是彼此通达,看得很痛快。

41分钟前
  • 大青山
  • 力荐

第一季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很喜欢看许知远的清高、愤怒、困惑、痛苦,被一个个对谈嘉宾搅浑、打破。节目尴尬得让人捧腹,但也很欣赏这种质询的态度。就算没有答案,至少也去追问一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4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1、罗胖的这期可以确认我是个开放、拥抱改变的现实主义者。心里模糊的意识都被他表达出来了。嗨森啊!我爱矿泉水胜于红酒。2、许知远那句【你不觉得挽歌很美吗】着实惊了我一把。再美也是挽歌。3、给自己的认知系统升维。时间在咬人。4、【我知道你想勾引我说理想主义】哈哈哈笑滚。

45分钟前
  • HeyMe
  • 力荐

虽然很多人表示对许知远的反感,但我倒觉得这种精英悲叹的知识分子有他本真的东西在,挺有趣的。我们这种人生存在世,心里的悲哀撇到一边,只追求现实上的手段,他也不过是我们内心深藏一面的放大化,看到他四处碰壁,怎么能不觉得有趣又可悲。真挚和敞开就是这么回事,不感情用事了,就明白了。

47分钟前
  • 纯Jun
  • 推荐

Word 天,罗振宇对话许知远。当许知远低头害羞的笑,罗振宇双手挥起来讲嗨了,突然想他俩在一起。听过一句话“当一个虚无主义者遇到一个野心家就可以改变世界了”,感觉不是把世界毁了,就是把世界建成乌托邦了。特别希望他俩能结婚太有戏剧性了。虽然完全两种人,但都是坦诚的人,欣赏。

51分钟前
  • 西班
  • 力荐

其实反倒是看完《十三邀》,对许知远改观很多。他或许带着些知识分子式的俯视,不自觉地用“精英理念”去悲悯众人,但他在节目里的坦诚极为动人。我们这个时代,罗振宇跟马东这样的聪明人太多了,有一个许知远挺难得。我大概永远都不会是那种两眼一翻,嘲讽理想主义的人。

56分钟前
  • 走走
  • 推荐

我觉得对话李安还是挺好的

58分钟前
  • llw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