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粤语版

香港剧香港2011

主演:郭晋安,吴卓羲,陈锦鸿,徐子珊,梁靖琪,刘兆铭,周骢,郭少芸,许绍雄,梁竞徽,陈曼娜,姚嘉妮,汪琳,郭政鸿,夏萍,杨瑞麟,简慕华,黄泽锋,梁舜燕,麦长青,祝文君,姚莹莹,吴诺弘,罗子溢,麦嘉伦,梁健平,邝佐辉,钟志光,夏竹欣,李颖芝,李璧琦,王青,张纹嘉,陈荣峻,陈狄克,周宝霖,李鸿杰,招石文,杨潮凯,何庆辉,陈志健,李伟健,沈可欣,尹诗沛,李君妍,曾健明,陈琪,范彩儿,陈建文,陈珈颖,杨证桦,邵卓尧,高俊文,陈勉良,郭田葰,何俊轩,罗天池,陈宛蔚,阮儿,苏恩磁,李兴华,罗泳娴,布伟杰,余子明,萧丽芠,方

导演:张乾文

 剧照

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1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2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3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4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5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6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13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14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15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16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17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18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19团圆粤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9:19

详细剧情

  翁盛芬(刘兆铭 饰)和万永昌(周骢 饰)本是情同手足的表兄弟,却因为利益纠葛而闹得水火不容。最终,翁家长子翁以进(郭晋安 饰)提出了让步,用公司的股份换取了万家老字号面店的铺位,并且收纳了王永昌和他的儿子万家丰(郭晋安 饰)进入管理层,共同打理公司事业。  两家人表面上已经和解,但内地里依旧暗流涌动。万家丰横刀夺爱,迎娶了翁以进曾经的女友高慧婷(郭少芸 饰),这件事情让翁以进的内心里一直耿耿于怀,与此同时,翁以进的弟弟翁以行(吴卓羲 饰)和万家二小姐万家富(徐子珊 饰)之间竟然产生了感情,这令翁以进感到格外头痛。

 长篇影评

 1 )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一部老戏。
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戏骨,在平淡生活里埋伏的旧情,地道的中国古式伦理……戏叫作《团圆》,聚齐了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分分钟用有心无意的违和唐突每一个观者。
是上海侬腔里横冲直撞的台湾普通话,是颤颤巍巍的老太太站起来介绍家人时的窘状,也是片末家宴,下了一场雨,刘燕生尴尬地站在一家人的旁边躲雨……
在别人的故事里,复习了一下自己对标题这两个字的见地,内心横冲直撞地入戏。 所有一切的不合情理,不过仗着“我爱你”——令人失控的,正是不受理性控制的七情六欲,那种垂老最后的念想,和那颗热了又凉,凉了再暖,暖了再沉,终于生硬而迟钝的心。

我发觉自己开始贪恋这种年迈演绎的爱情,厚度堆积,层次波澜,然后在一种“我会像这样终老吗?”的心态推你向前,在来自朋友的规劝里,像是敲开了一层壳,去思考父辈,甚至是祖辈的立场。

乔玉娥最开始的决定并没有犹疑。为一个家和众多子女辛苦大半辈子,却觉得三十年来仅仅是活着(翻译用了survive),突然想给自己一次任性。“我跟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我们有感情。”
可是最后,这依然是不够的。
无论是出于对“家不能散”的认知,还是对于“不公平”的感知,以及后续带来的一系列补偿的牵扯,都没有那一碗佛跳墙的冲击强烈。
我不知道那个情节设定的缘由,但我和其他姑娘一样,在老陆回忆死了的台湾老婆的当下,替乔玉娥死了心。“这个佛跳墙,还是我台湾的老婆教我的。她在天上,要是知道我把这么好吃的东西做给你吃,一定会生气的。她啊,是个爱吃醋的女人。”
当下我眉心一跳,觉得乔玉娥绝对不会跟他走了。
因为她不能不想,这真爱究竟重有几分。在鳏居之前,没有被想起的旧时记忆,关于城,关于人,以至于自问,飞蛾扑火,是不是一场自作多情。倘若只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念想倒不无不可,但一个女人为之的奋不顾身,的确值得更好的理由。

譬如,仅仅只是旁观,都会心疼的那句:“我这一辈子,一没有钱,也没有本事。既不懂情,也不懂爱。”可若不是情爱两字傍身,一个背景极好未来光明的军人,又何苦为国民党“遗孀”做了一辈子的电焊工,在文革时间面对抓捕,记忆里却是哭得滔天的她和孩子。
这漫长的柔情,捆住了她的手脚。受一个人的好,的确是需要背负的。

人的本能,和植物一样,趋向光和热。
可内心还是会焦灼,不知好歹地享用,但内心却像苦行僧一样,需要日夜压抑那些隐秘而庞大的渴望,直到把自己渡成佛陀,把一百天当一天去过,把一天,当作一百天去消磨。
内心平静安逸甚至自在,可是死水一潭,甚是犯懒,不想起波——每一颗石子,都只能认命且惜命地接纳,在内心深处日日葬花。
刘燕生说自己不带走也带不走乔玉娥的时候,请求老路允许,和她合唱一首歌。
老陆说:“啊呀那个我知道的,我也会唱。”
乔玉娥惊讶地否认,说他不会的吧。他说,会的,但你从来没提过唱歌的事。
又何止是唱歌的事呢。连自己都会规避的,打过的趣儿,吃食里飘出的饭香,第一次见面的小饭店,喜好一直一直一直记得,然后一直一直一直,用规避冒充着掩埋。

年前的时候,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用一句古诗来写“我不爱你了”。
记得很多姑娘赞的那句来自鱼玄机的《赠邻女》,却不是最广为人知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而是尾联——“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翻译过来,大体就是既有才貌,那么主动争取,便是宋玉这样的才子也能求得的,又何必怨恨王昌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呢?不恨,也就是不爱。但说来轻巧的,永远是刀刀溅血,入骸三分,即便给了一打宋玉,她也只是那个被送上道观自诩看破的红尘中人。
心又比谁多一窍?唯自己,救不了。

从小到大在合唱团里唱的歌,最喜欢的是小学时候一首古律,由一群尚连年轻都不能称谓的小姑娘,羊角辫、白布鞋、没有装饰的连衣白裙,咿咿呀呀,只要想想就感到战栗: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定不负相思意。再美也跟着如上的条件状语。

 2 ) 《团圆》的团圆悖论

《团圆》是部有缺陷的好电影。主要的缺陷,是故事的逻辑不够完整和语境模糊。多年的台湾老兵回乡,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竟然会立即同意抛弃多年的丈夫子女,与他远走他乡;丈夫陆善民竟然会立即同意;而整个故事的语境,也放在了一个开放多年,信息并非那么闭塞的时候,而凌峰的回乡,却依旧用的是酷似当年太平轮的邮轮,让整个故事似现代而非现代,似近代而非近代,很多不符现实的情况出现在了电影中。

我理解王全安的困境。这个故事再不拍,当年的台湾老兵都死光了;大陆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台湾了,两岸的隔阂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在老一辈人都故去之后,恐怕再也回不到从前。这个故事,和许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故事,曾经让多少人心酸,是多少人心中的一根刺,是多少人回不去的故国明月,是多少人的国殇。所以这个故事必须得拍,只要拍出来,就是个好故事。柏林的银熊奖,多半是给了这个故事本身,而非这个故事的写作。

开头二十分钟,凌峰回乡一场戏,看得我泪眼婆娑。一家人,惊讶的,木讷的,无动于衷的,赶着出去迎接的,只有唯一的当事人坐在老厨房的椅子上,一动不动。近情情怯啊。少年夫妻,新婚燕尔,一朝分离,近乎永别。老到见了面都认不出来,只能问:“你就玉娥吧?”谁能想象得出几十年来岁月刻画在脸上的皱纹呢?本应该是私人的、感人的重逢,淹没在走调的鼓号队音乐中,是莫大的讽刺。卢燕问他,还能说上海话吗?凌峰说:听还能听懂,可是不太会说了。“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一句谎言。四十年、五十年,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怎么能张口就来呢?我从小熟悉的家乡话,也因为十几岁就背井离乡而再也无法出口。

而另一边,对于几十年的半路夫妻,又怎能无动于衷呢?这是我接受剧本奇怪的逻辑的一个原因,在大陆各种运动和风波中,由于某种利益关系或同情结成夫妻的不在少数,有感情吗?玉娥说的对,“我和你们爸爸几十年,有恩情;我和燕生只一年,有感情”。一句“有恩情”,委婉地点出了没有共同思想、共同话题而结成的家庭,几十年来只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生活”。一张酒桌,三个人,几首老歌,唱不尽的心酸眼泪,唱不尽的命运弄人。在娜娜这辈人的眼里,这只是上一辈的故事;而在他们的身上,这就是一生。

团圆的悖论,在这三个老演员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可以制造更多戏剧冲突的子女辈的刻画就相对少了很多。除了家庭会议一场戏,基本上没有着墨,这也是电影的缺陷,使得他们成了模糊的背景。但是,只要有这个故事本身,就值得一场好电影了。

我想起于右任的日记:“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陆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海茫茫,山之上,有國殤。”中华民族的骨肉分离,莫过于此。我希望这个故事的尾声不要以悲剧而终,或者退一步,希望这样的悲剧从此之后不会再发生。

 3 )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嘛

柏林乡愁
       柏林一向是王全安的福地。2000年,王全安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月蚀]首次丈量这片土地,在“青年论坛”单元展映;2004年,[惊蛰]到来,这次是鼓励小成本和独立制作的全景单元;2007年,[图雅的婚事]擒熊成功,终于让国内影迷大规模识“王全安”这个名字的中文版本。今年一月,[团圆]开幕柏林电影节的消息传开来,给人第一感觉往往是“应景”,柏林做寿,难免需要“团圆”添点喜庆,但[团圆]不仅破了“开幕片不拿奖”的惯例,还用实干精神刷新了德国人的味蕾,掀起“佛跳墙”热,终于让人明白,王全安的柏林探亲之行,从来都是“不客气”的。

小城款曲
       [团圆]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87年,台湾地区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同年12月,第一批老兵踏上返乡之路。1993年,载着老兵董万华的飞机降落上海虹桥机场,让他与阔别近四十年的昔日恋人邵玉华重逢,整个过程被跟拍成纪录片,在电视上热映时,引起坊间热议,大家都在关心邵老太太的去留。[团圆]既是演绎了这段颇耐人寻味的现实:大家都在猜测陆善民不会同意离婚时,他同意了,大家都在敲定玉娥一定会和刘燕生走时,她却又留下了。

       现实中的邵老太太并没什么文化,对人生的理解也简单直接,比如,她会戴上董万华带给他的金饰一脸幸福,大谈过去的苦日子,显然是对自己跟着董万华去台湾的选择畏人言、有心虚,最终决定留下也带了点怨气。而电影中卢燕扮演的玉娥却娴静、内敛,双眼藏住了精气神,常淡淡地望向一边,显得心思没那么活络,让人遥想起古城墙头上悠悠散步的周玉纹——表面上看,[团圆]的故事好似[小城之春]现代版,同样是归人、旧情与中间隔着的丈夫,也正是这种相像第一时间触动了导演王全安。可以说,[团圆]是董、邵纪录片与[小城之春]的奇妙结合,出来的却是迥异于二者的不同光景。

       在现实版中,利益是故事的一个引子,最终形成的因果还是落在道义二字上,从这个层面看,[团圆]对现实进行了很好的还原。片中玉娥将一干儿女、外子召集在一起摊牌后,引起全家激烈争吵,激出许多不该说的话,大女儿攻击大儿子没用,总归排斥他这个同母异父的“外人”,二女婿从生意人的角度夹枪带棒,潜台词是“怎么和钞票不相干”。幸好讲故事的人是王全安,让电影并未纠结于一大家子的鸡零狗碎,终究要落力的点都在人物的心理需求,显然在剧作上显出几分过人之处。

       玉娥与周玉纹境况类似,刘燕生的到来带给他“为自己而活”的一次机会,但在心绪上,她却不似周玉纹死灰复燃的大喜大悲。她要淡然许多,克制许多,对两个男人的恩情和感情都显得十分干净,这也正是经历了太多起伏的岁月教会她的。而相比刘燕生面对一大家人“理亏”之下的和悦,对应[小城之春]中戴礼言角色的陆善民却成了最抢戏的一个。[小城之春]的三人纠葛中,患病抑郁的戴礼言居于弱势,与半毁的老屋一起,将玉纹禁锢住,代表生活中最为死气沉沉的部分,而[团圆]的老陆,站在“成人之美”的道德制高点上,爽快答应了卢燕的离婚请求,却很快觉得心里不对味,用王全安的话说,就是“那我成什么了?”从酒桌大侃特侃、和陌生人吵架昏厥、到脑出血入院,这种微妙的心态渐渐放大,终于在一坛佛跳墙和二十年老酒的激发下,成为三人餐桌上最张扬的一位,不但时时抢话头,还把玉娥和刘燕生定情的一首[满场飞]抢过来唱得不成调,可是,极尽癫狂的表面之下,却是这位老人心中的憋屈不平,自己和她四十年的厮守,不及他和她一年的回忆?该释放了,毕竟大家已是耄耋老人。

       如[小城之春]一般,[团圆]也精心选择了几首小曲,玉娥一首[天涯歌女]分别用“小妹妹想郎直到今”和“患难之交恩爱深”望向左右两个男人,给了他们情感和道义上的均分;幼儿园课室里,孩子们清亮的声音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唱了一遍又一遍,仿佛预示着二人不得不再度分离的结局,而在玉娥和刘燕生回到当初第一次约会的小旅馆叙旧后,镜头略过成片老房的屋顶,响起不知谁家录音机放出的[花好月圆],“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至少,在再度初见时,团圆是个多么美好的愿望。

鱼丽之宴
       团圆是中国人的老讲究,在[团圆]中由一场场宴席兑现。影片开场,便是孙女在饭桌上念着刘燕生的来信,家人围坐磕牙;随即镜头落在上海里弄热火朝天的共用厨房,在邻居“你们今天烧这么多菜呀,比过年吃得还好”的调侃中,满桌食材,煎、炸、焖、炒,一场家宴拉开序幕。

       《诗经·小雅·鱼丽》云“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说的便是周代士人燕飧宾客的情景。[团圆]发生在上海,正是江海汇源之地,因此几场重头宴戏便重现了“鱼丽于罶,鲿鲨。”的热闹境况,为刘燕生接风的是松江鱼和清蒸河鳗,陪席的街道大妈一句“愿天下有情人……”说走了嘴,尴尬得弯下了腰,好似一句谶语,戳穿了一个秘密;老陆独自去街上买菜,末了提四只个头顶大的青蟹回来,被玉娥不住嗔怪“穷人买不起你买得起”,然后咽下嘴边本打算摊牌离婚的话,这是小门小户人家最为淳朴的待客之道,可见老陆是个不该受到伤害的善良人;三个人的面上和内里兜兜转转,最后在一道“佛跳墙”面前达成真正的和解——这回换作刘燕生专程跑遍上海最大的水产市场,挑来正宗野生甲鱼、上等海参、金钱鲍,然后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汇聚一罐之中。但医理上来说,鲍鱼与鸡、野鸡与葱蒜同食是忌讳,刘燕生一句被删掉的对白是这样说的“佛跳墙的好处就是它把不同的东西、好东西都炖到一起,然后花时间一点点火、慢慢炖,要有耐心,一直给它炖化了”,好似在说这三个本性纯良的人,只是被命运反复捉弄,到头来总要有人不得不受到伤害,但彼此终究真诚以待,因此,无论老陆的不平,玉娥和未偿和刘燕生的相愧,最终还是释然了。

       片中最为难堪的一幕当属刘燕生的饯别宴,一段庄重的开场白,一首精心准备的“压轴曲”,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散,大家匆忙离席躲到屋檐下,却无人抢救那一桌几乎未动筷的菜肴,好似在说,这场宴席根本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满怀希望的“团圆”以这种尴尬的方式悄然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片中所有的家宴都是在长形方桌前进行的,好似循古礼排座次,并不合“阖家团圆”的传统,暗示了“团圆”之难。

       [团圆]是王全安首次大规模启用专业演员,也是首次套用一个明确的形式——颇具古典特色的百姓宴文化,终究要传达的,还是他一贯崇尚的古朴道德观和婚姻观。[图雅的婚事]中,有带着半瘫丈夫征婚的图雅,[纺织姑娘]中,是木讷的丈夫对绝症妻子不离不弃,到了如今的[团圆],玉娥本意要争取“为自己而活”,却最终无法割舍急火攻心、中风入院的丈夫。这是属于传统中国人的婚姻理念,责任重于爱,重于回忆,重于自我,看似与这个西化严重的现代社会脱节,却是这片土地万千寻常百姓家婚姻的最常态。依旧是戏剧上的减法,理念上的低姿态,王全安与大多数作者导演一样,在多少无奈的物是人非中,讲的仍是那同一个故事。

原文载于《看电影》

 4 )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电影《团圆》
导演 : 王全安
编剧 : 王全安/金娜

英文片名 : <Apart together>

电影内大约有5个场景是与‘团圆’有关:


刘燕山[凌峰 饰演]来上海后,刘的妻子(解放前)乔玉娥
[卢燕 饰演]与
她的丈夫(解放后)陆善民[徐才根 饰演]在上海的家中设宴招待刘燕山...
(居委会的领导也在座)
---> 所有的‘矛盾’与‘家丑’皆隐而不见
(除了刘燕山/乔玉娥的亲生儿子: X建国 不与 刘燕山碰‘杯’敬酒!)
只看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刘燕山回上海...


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孩子们讨论:
刘燕山准备偕同乔玉娥一起回台湾
的想法...
---> 上海人‘典型’的‘唯利[钱]是图’或
孩子们的‘尖锐’的‘批评’乔玉娥/刘燕山/陆善民“一妻二夫”的
可耻/荒唐...(除了 X建国;他尊重母亲乔玉娥的选择) 完全展示...
[例如: 大女儿的‘刻薄’攻击母亲乔玉娥与‘同母异父’的大哥:X建国]
孩子们彼此之间的互相攻击/揭家丑...
[例如: X建国的好赌/败坏家门...二女儿与她丈夫的互骂:
女:“怀疑男的有外遇”...男骂女:“十三点”...]...
最后陆善民决定与乔玉娥‘离婚’...以成全刘燕山...



刘燕山在某饭店款待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孩子们:
---> 感谢陆善民同意与乔玉娥离婚---成全刘燕山/乔玉娥...
陆善民‘藉机’发挥...透过‘酒疯’...暗骂乔玉娥/刘燕山...
最后,因过火的‘大声喧哗’得罪邻桌...一阵推拉叫骂后...
陆善民‘昏倒’(轻微‘脑梗塞/出血’)...


刘的妻子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在上海的家庭外(巷子内)
设宴欢送刘燕山(一人回台湾)...
---〉一切又回到‘原点’(除了陆善民的‘行动不良’)...
刘燕山‘有所感触’的唱了<毛毛雨>...
结果,饭才吃到五分之一...就倾盆大雨...



电影结束前(刘燕山回台湾后的一年后的旧暦新年)
已搬到新居的
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外孙女娜娜
一共三人吃‘团圆’饭...(其他孩子们皆无故‘缺席’; 娜娜的男友去美

国...)
...


电影进行到第34分钟

歌声(女声)...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 今朝最
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
......"

飘荡在窗外......


当刘燕山/乔玉娥在当年见面的小旅馆内...
商量如何与陆善民‘善后’...

之后的场景是
编导安排
幼儿园的
一群小孩
唱起歌曲:
<送别>...


随后的‘荒謬’场景是
乔玉娥/陆善民两人当初是无‘结婚证’的婚姻...

两人要离婚...得先‘结婚’---两人得 拿到‘结婚证’后
才能办理‘离婚’...

-------------
电影的高潮戏是
电影进行到第70分钟
刘燕山/乔玉娥/陆善民三人的‘摊牌’宴席...

‘民国38年’(刘燕山说起往事...)---> "1949年" (陆善民‘立刻’纠

正...)
‘...那天很冷,下着大雨...‘国民党大军撤退’...’??? (乔玉娥/陆善民

皆怀疑刘燕山‘记错’了...)

"1949年2月14日"...

陆善民说起他的‘记忆’:
"“解放军”开进上海"..."占领了码头,那天出了个大太阳...".....

乔玉娥更不解了...看着刘燕山...
“(约好)...那天在十六铺码头见面...”...
“(国民党部队撤退)在吴淞码头...那天我[乔玉娥]记得...是天上是
打雷打闪呀(上海话)...”

===> 个人的‘口述’往事 ...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何况是‘正史’!
......

接着...刘燕山开始唱歌(台湾的背景)...

更‘妙’的是

乔玉娥也唱起(周璇)<天涯歌女>...
“觅呀觅知音”(看着陆善民...并与他碰杯饮酒...)...
"小妹妹唱歌郎弹琴"(看着刘燕山...并与他碰杯饮酒...)...
‘郎呀...咱们是一条心’(先看着陆善民...再看着刘燕山...三人饮
酒...)...

“郎呀...患难之交恩情深...”(看着陆善民...并与他碰杯...看着刘燕
山...并与他碰杯...饮酒...)...

接着...刘燕山说出(对着陆善民)...“...我不打算带玉娥走了...”......

刘燕山(只有一个最后的愿望)请求陆善民允许
他与乔玉娥合唱一首
<香槟酒满场飞>[他/她第一次见面时...的歌]...
(结果...陆善民也会唱...)...

刘燕山/乔玉娥/陆善民三人一起高声场唱着
<香槟酒满场飞>...

“香槟酒气满场飞,钗光鬓影晃来回,爵士乐声响,对对满场飞。嗨!… …”

[---> 石挥在《大马戏团》演出的慕容天锡...曾手舞足蹈地唱起了“香槟酒满场飞”来......]



电影进行到第91分钟

歌声
(<月圆花好> [周璇 唱])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 今朝最
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
红裳翠盖 并蒂莲开
双双对对 恩恩爱爱
这园风儿向着好花吹
柔情蜜意满人间"


再度响起......

电影内的‘旁观者’: 外孙女娜娜[莫小奇 饰演]

在上海一直陪同老(男)人刘燕生...

似乎带领观众们...看着一连串的团圆‘梦’起‘梦’灭...
 

"并包畜养,无异细钜"

"斥遣浮华,好此绨纻"

2013年2月16日 观影
2013年2月18日 整理
---------------
卢燕 饰演 乔玉娥

徐才根 饰演 陆善民
凌峰 饰演 刘燕生

郁百杨 饰演 大儿子 X建国
马晓晴 饰演 大女儿 陆爱华

莫小奇 饰演 外孙女娜娜

金娜 饰演 二女儿 陆新华

薛国平 饰演 女婿 李麒

-------------------------

在1938年,百代唱片公司就出版了一张唱片《满场飞》,流行于灯红酒绿的

上海滩。

歌中唱道:
“香槟酒气满场飞,钗光鬓影晃来回;爵士乐声响,跳伦巴才够味;你这样

乱摆我这样随,你这样美貌我这样醉……”

《满场飞》的演唱者为张帆,
曲作者为黎锦光(笔名金钢)——
他后来的代表作有李香兰唱红的《夜来香》、
欧阳飞莺唱红的《香格里拉》。

《满场飞》定位于“舞蹈歌曲”,旋律吸收了伦巴舞曲的欢快节奏。

http://baike.baidu.com/view/5796541.htm

 5 ) 牺牲一王.苍生全安

战争留下的情感缺陷,需要一桩桩的成全。而无法成全的眷属,只得在起锚扬帆的时候,挥挥右手与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后将思念化为一粒粒枸杞,悄悄掷入心中那杯满天飞的香槟酒,提醒自己要好好活,期盼着下次再会。

长镜头的多次运用,象征着那个年代缓慢的生活节奏下人们安逸的生活状态。 全景画面多次定格,似乎也是改革开放时期老一辈人迟钝的头脑遭受新兴思想碰撞后所呈现出的茫然的幽默化反映。 在大院里,多次聚众露天食宿,三十年前纯朴的烟火气息弥漫天空; 在高楼里,任凭惬意如何,混凝钢筋所创造的孤独,是给家人留多少菜都无法消散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6 ) 一丝触动且转瞬即逝

电影放映之前是王全安导演的现场交流会,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导演这条路遇到困难才会实现突破,我们要享受困难。”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初中写的议论文都不知用过多少次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之类的论点,但是听到导演亲口说出来还是觉得很励志!!

这部片子看的时候觉得不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不自觉地面带笑容观看着~很多小idea让人哭笑并存,尤其是三个人围坐在桌边聊天唱歌的桥段(海报),巧妙极了。~~~

但是看完后,电影带给我内心的感动在一瞬间就荡然无存。
走出影院的时候我无话可说,就是我毫发无伤,什么也没有带走,没有玄机暗线引我猜测,没有模糊段落唤我深思,影片在恰当却不完美的时候结束,单薄无力,我内心只剩空虚,似还掺杂一丝失望。原有的触动似划在沙滩上的痕,浅并且微弱。无法与昨晚同一时刻在MOMA看的《碧落雪山》相比。

那我的感动转瞬即逝,我想是出于表达感情和表现时代上的缺陷。

表达感情上:
整部片子对于两个老人旧时生情的部分没有任何描述,企图全部由观众自行感受,至使我这样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对这份爱的产生认同感,爱就变得苍白,对爱的执着在我眼里也只是自私的玩笑。
爱情已不动人,亲情的分量就更显贵重。所以我们都在期待着源于亲情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时,期待着导演对《团圆》这个题目做一个交代时,导演却给我们当头一棒,他好像根本就忽视了亲情且单单把它当做恩情。所以就男女主共赴宝岛而老陆却不反对这件事上,我觉得完全不合逻辑。
对亲情的表现其实只存在于结尾那一点儿,好在有了那一点儿,让我获得了一丝观影情绪上的慰藉,也让我联想到自己在世或不在世的亲人。

表现时代上:
导演把电影展的名字起为“消逝的中国”,我自然而然地期待影片具有厚重的历史、政治感。
可是事实太不尽人意了,片子对于时代的表现力很不足,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但是导演却总是在用普遍性一带而过。例如其中说老陆在文革受过好多罪,可是没有具体描述,哪怕只一件都没有,就激不起我的同情和哀怜。同样包括台湾沦陷、大陆解放。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发展的超速。太浅。
我这样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学识相当浅薄,该片子却没有让我产生疑点,也没有使我对现有的史实产生反思,更没有影响到我对社会政治的态度。若以我为标尺,无一不表明了片子所表现历史文化没达到它应该达的深度。
既然名“消逝的中国”,便意在号召观众关注国家的进与退,既无深度又无力,电影在这点上的没表现出号召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没去过上海,我对那里也没有什么好感。但是这部片子非常有地域风格,把上海市井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平易,还在此基础上让我对上海这个城市产生了好的印象~

演员表演很棒,加分,三分~

 短评

一部几乎由饭桌戏组成的电影,一点不闷,戏排得好,其他都成立,唯独刘燕生的动机,一般回家探亲的老兵不会抱着要接老伴儿回台湾这么强烈而明确的目的的,看到自己原来的老婆已经成家并且儿孙满堂,这话是怎么说出口的,这老小子怎么不懂事呢!

10分钟前
  • 赵启辰
  • 推荐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

12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无法理解刘燕生怎么就能开口说带玉娥走,也无法理解玉娥怎么就立马答应,老大教育说这就是地域人文差别

14分钟前
  • 暴蓝
  • 推荐

又爱又恨的观感,如果去掉那些牵强造作、悖离常情的设置,完全可以成为经典,影史的和民族史的。可惜……

17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影院出来等电梯,一个老太太在那边抹眼泪。故事总是特别简单,技巧上你尽可苛责,但情感的东西弥足珍贵。

21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有着王安全与生俱来的做作劲:导游的“看这边看那边”,几次奇怪的歌唱,故意制造码头再离别……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大概是因为有我熟悉的城市气息……我真的很喜欢T T

27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29分钟前
  • 层出
  • 还行

重要的情节都是在饭桌上发生的。。#论聚餐对中国家庭的重要性#

33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扮演“老陆”的徐才根在片中表现的非常抢眼。作为上影厂老演员的徐才根,他的银幕处女作居然是《舞台姐妹》!

37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王全安凭此片拿小银熊,名至实归!老演员太有味道了,编剧确实精心,有技巧。在一次次饭桌上,一个个长镜头中,我很感动。

39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在华语圈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应该都会懂这种电影,根植于东方伦理,很有味的华语片。王全安对此片的意境拍出来了,就是总感觉远远不够的样子。7.5

4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我记得那天打雷下雨,那艘大船沉了;我记得那天艳阳高照,得了块大奖章

42分钟前
  • 正在
  • 推荐

无关现实主义,就是情节剧。跟《纺织姑娘》类似的题目,一个女人在理想的爱情和日常的生活之间的选择,可是这部电影成了政治的图解:坐在左边的共产党和坐在右边的国民党老兵争夺作为女性/客体的中国,然后共产党赢了。后半段三首歌联唱,导致本该放在结尾的《送别》被挪到中间。有向老上海电影致敬。

4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3.5 沪语听起来太亲切(YP有什么资格亲切!

48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题材老套,手法陈旧。剧情中原本戏剧感十足的冲突都没有拉出张力。从头到尾充满刻意和做作,甚至还浪费了几位老戏骨。王全安近年最差作品。

5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总有离岸的船,靠不了岸;总有想家的人,回不了头。

54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有一种魂在,却没有出彩。

5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剧本单薄。尤其是后半段,写得真不对头。想走生活流,遗憾的是只有那么几句台词有点贴近了生活。值得鼓励的是王全安这个北方人拍上海人,味道还挺正,难得。

59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啊呀最后真是扫兴啊,那一年后根本就是画蛇添足。全片的戏剧冲突的最高点明明就是下雨的那场,各种呼应,荒诞感,无奈感和回味都刚刚好,直接结束多好。除此之外完成度很高,很细致,拍结婚照那段真是哭笑不得。卢燕好棒啊!饭桌戏都特别好看。

1小时前
  • Lycida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